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77年,我们选择形态优美、生长旺盛、无病虫害、开花结果正常的多年生龙柏(Sabinachinensis cv.‘Kaizuca’)为母本、圆柏(Sabina chinensis)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成功地培育出启东杂交柏F_1(简称杂交柏F_1)。杂交柏F_1不但保留了父、母本的优良特性,而且还具有杂交优势,尤以速生期早、生长快最显著,是一个理想的速生用材和园林绿化新树种。现将其主要特点介绍如下。一、速生期早,生长迅速用杂交柏F_1一年生枝条扦插育苗,扦插苗第二年开始进入速生期,平均高度86厘米,最高达137厘米,为该地区同龄龙柏扦插苗树高生长速度的2—3倍,是扬州地区同龄圆柏扦插  相似文献   

2.
湿地松×加勒比松杂种第二代(F_2)生长情况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结果表明:湿地松×加勒比松的杂种第二代(F_2),其幼苗和幼树的形态特征明显地趋向于湿地松;早期较速生,2年生幼树高生长比湿地松高23.1%,比加勒比松高14.3%。因此初步认为,选用湿地桧×加勒比松的F_1的优树种子(F_2)推广造林,对提高林分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南朝鲜于1956年建立林木育种研究所,至今已有30年了。本文介绍南朝鲜林木育种梗概。一、松类杂交育种松类杂交育种中,采用杂交组合为刚松(pinus rigida)×火炬松(P.taeda),获得了杂种第一代(F_1)。它在幼龄期具有生长快,干形通直的特点.该F_1是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从美国输入大量火炬松花粉,进行人工杂交而获得的,后进行F_1的种子生产供造林所需,到目前为止,共营造人工林约1000公顷。因冬天的西北季风的影响,在严寒地区的F_1人工林遭受到寒风为害,后期其生长表  相似文献   

4.
1964年在泸县玉蝉试验站,引进16个油桐品种,1969年进行品种间有性杂交,1970年定植杂种苗,1973年试花结果。经连续5年观察记载、评比、鉴定,从1969年第一批杂交的111个组合607株杂种 F_1中初步选出了两个杂种优势株如下。一、玉蝉47——(南百_1×广对_(10))47号F_1)母本;南百_1(广西南丹百年桐1号树)  相似文献   

5.
1978年,我在浙江安吉南湖林场油茶嫁接园内混接了一株小叶油茶(4—2)。嫁接后于1981年起大量结果。由于油茶自交不孕的特性,所以,我认真采收了这些天然杂种,  相似文献   

6.
科技简讯     
油茶大枝带叶扦插怀化县石宝公社桂鱼大队的贫下中农大搞油茶科学试验,创造了油茶大枝带叶扦插法。1973年春扦插121株,成活110株,成活率达90%,扦插后当年即发出5—10条小根。1974年扦插枝条上的春梢生长良好,一般发新枝20多枝,多的达55枝;春枝平均长8.4厘米,最长的19厘米,最短的3厘米;根系粗达1—2毫米,长14—20厘米。这个大队已大枝带叶  相似文献   

7.
银白杨×白榆为科间远缘杂交,由于亲本间的遗传和生理机制差异,造成生殖隔离,产生不育或败育现象。1978~79年,我们曾把败育种胚采用子房离体培养法,成功地获得银白杨×白榆(以下简称为银×榆)6株F_1代的完整植株,经过扩繁于1980年5~7月移入田间定植,现共保留42株。通过几年来的试验,观察到银×榆F_1有较高的杂种  相似文献   

8.
<正> 我所于1963年克服了小叶杨、胡杨间远缘杂交的困难,获得了小叶杨×胡杨的胡杨类型和小叶杨类型的二种F_1杂种,并于1978—1979年利用15年生的小×胡F_1(小叶杨类型)进行了回交、自交及和其它速生杨树的较为广泛的杂交,产生了大量的第二代杂种。按表型观察不仅小×胡F_1的胡杨类是真正杂种,并且经回交证明,小叶杨类型也是真正杂种。小叶杨类型还是一种具有能育,易于繁殖和易于和其他杨树杂交的育种学重要特性的杂种。幼苗盐土锻炼及盐培鉴定证明若干杂种二代较现有杂种杨如小×钻等具有了更大的耐盐性。因而在具有胡杨遗传因素的速生原始材料中,为  相似文献   

9.
为给培育油茶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华硕’、攸县油茶及其F1代优株的光合生理指标及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F1代优株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0.821 5、0.324 7、0.151 7 mg·g-1,低于‘华硕’,显著高于攸县油茶;(2)F1代优株的光补偿点最低,仅为45.53μmol·m-2s-1,三者对光强适应范围由大到小依次为‘华硕’、F1代优株、攸县油茶,F1代优株表观量子效率最大,达到0.053μmol·s-1;(3)F1代优株与亲本的净光合速率均呈宽大的单峰型,不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同一时刻F1代优株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攸县油茶和‘华硕’。F1代优株对光的利用效率最高,表现出较高的光合效能,光合作用能力最强,说明F1代优株很可能是高产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杂种马褂木是南京林学院叶培忠教授通过中国马褂木与美国鹅掌楸杂交选育而成的良种,具有生长快、生长期长、抗病等优良性状.目前,杂种马褂木已成为园林绿化的重要树种之一.南京清凉山公园从1980年开始引种杂种马褂木,共引种3批,分别是1980年引种31株,1981年引种41株,1986年引种16株.引种的杂种马褂木多栽于公园的主干道旁和崇贞书院前.清凉山地处南京西域,海拔66米,土质疏松,排水良好,但土层较薄.因此,在种植杂种马褂木时,树坑挖的直径为80~100厘米,深80厘米,并回填垃圾土.据1988年调查,1980年引种的杂种马褂木,最大的树高已达15.3米,胸径达29.5厘米(表1).南京毛纺厂从1986年开始引种杂种马褂木,共引种3批,分别是1986年引种50株,死5株,1987年引种8株,死1株,1988年引种20株,死6株.引种的杂种马褂木主要作为厂区的行道树.南京毛纺厂地处长江北岸,厂区原为稻田土,建厂时填了1米深的客土,在栽种杂种马褂木时,树坑的直径为100厘米,深80厘米,并在有建筑垃圾的地方换了  相似文献   

11.
为给沼液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6年生油茶林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了B0(0 kg/株,对照组)、B1(10 kg/株)、B2(20 kg/株)、B3(30 kg/株)、B4(40 kg/株)共5个试验组,就不同沼液用量对油茶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沼液能有效促进油茶的营养生长,对油茶地径增长和冠幅增长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B2处理和B3处理的单株产量比对照组分别增长了25.45%和4.1%。5个处理组中,B3处理对油茶果实品质的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B3处理的单果质量增加了8.83%,其横径增加了10.21%,其纵径提高了9.37%。文中还对油茶产量与其各营养生长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树高增长量对油茶产量的相关性最大。综合分析认为,B3(30 kg/株)处理最能有效促进油茶生长,提高油茶产量。  相似文献   

12.
在广西巴马县选取6年生的油茶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开展不同施肥量(0.25kg/株、0.50kg/株、0.75kg/株、1.00kg/株、1.25kg/株和不施肥)对油茶中幼林树高、地径、冠幅的影响研究。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是处理1(0.25kg/株)、处理2(0.50kg/株)、处理3(0.75kg/株)、处理4(1.00kg/株)、处理5(1.25kg/株)和处理CK(不施肥)。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对油茶中幼林的树高、地径、冠幅增长表现不一致。其中,处理CK对各营养生长指标的影响效果最小;施肥量为1.00kg/株的处理对油茶树高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大;施肥量为0.50kg/株的处理对油茶地径、冠幅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大。综合考虑施肥成本和生长情况,以0.50kg/株的施肥量对油茶人工幼林营养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尾叶桉与巨桉杂种F 1多年度的生长性状,估算其遗传参数,开展优良杂交组合及杂种优良单株选择,为桉树亲本选配和杂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尾叶桉与巨桉6×6析因交配F 1代杂种为材料,应用ASReml-R软件估算1、2、4.5、8.3和10.3年生时生长性状的遗传力、显性效应、加性效应、亲本效应和配合力等遗传参数;计算每个杂交组合单株材积的平均值,以所有组合的平均值+标准差为标准进行优良杂交组合选择;基于所有单株的材积,采用平均值+2倍标准差(标准Ⅰ)和平均值+3倍标准差(标准Ⅱ)2个标准进行杂种优良单株选择。【结果】尾巨桉F 1代杂种在各年龄时的生长表现均优于对照尾叶桉亲本自由授粉子代。每个年份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在组合间均存在极显著( P <0.01)或显著( P <0.05)差异,在区组间差异不显著。1年生和2年生时杂种各生长性状的母本加性方差分量低于父本加性方差分量, 4.5年生时父、母本加性方差分量较为接近,8.3和10.3年生时母本加性方差分量则高于父本加性方差分量。随年龄的增长,杂种的树高和胸径单株遗传力呈现由中度至低度遗传控制的变化趋势,杂种家系遗传力呈现高—中—低度遗传控制的趋势,且杂种家系遗传力大于单株遗传力。显性方差与加性方差的比值则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年-年和性状-性状双变量遗传、表型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5年生时,母本U21及父本G8的一般杂交力(GHA)最高,U21×G5组合的特殊杂交力(SHA)最高;8.3年生时,母本U21及父本G19的GHA最高,U2×G19的SHA最高。【结论】尾巨桉F 1杂种1~2年生时父本效应大于母本效应,且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4.5年生时父、母本效应对杂种生长的贡献率相当,8.3~10.3年生时杂种的母本效应大于父本效应,且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同时评选出7个优良杂种,筛选出1个优良母本和2个优良父本,并依据标准Ⅰ、Ⅱ分别选出40株和16株优树,为今后大规模人工制种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亲本材料和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4.
杂交马挂木(Liriodendron tulipifera XL。Chinense)是由南京林业大学叶培忠教授用北美鹅掌楸的花粉给马挂木授粉,所获得的杂种第一代(F_1)。为了改变洞庭湖区长期以来树种单一,林木稀少的状况,1978年1月,从南京林业大学将杂交马挂木A、B、C、D、E、F、G7个家系和对照马挂木(K)共192株实生苗,引种到汉寿县林科所,按8×8阶拉丁方设计,重复8次,单株小区,株行距5×5米,营造试验林4.5亩。造林后,前  相似文献   

15.
华南地区主要油茶物种生长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华南地区主要油茶物种的生长特性,本研究对定植6年8个月的植株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油茶物种间,在株高、地径、冠幅以及茎、叶、花芽、果实和根系的生长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香花油茶(Camellia osmantha)株高、地径和冠幅分别达到5.39 m、103.92 mm、7.17 m2,根、茎、叶片、花芽和鲜果的质量则分别达到7.58、26.76、9.88、1.42、7.25 kg,在所有8个物种中均最高,生长势最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综合得分值来评价8个物种的生长量,依次为香花油茶陆川油茶(C. vietnamensis)广宁红花油茶(C.semiserrata)博白大果油茶(C. gigantocarpa)普通油茶(C. oleifera)南荣油茶(C. nanyongensis)宛田红花油茶(C. polyodonta)小果油茶(C. meiocarpa)。  相似文献   

16.
我所于1959年调查,收集了4个较好的油茶地方品种:岑溪软枝油茶、湖南普通油茶、三门江普通油茶和凤山普通油茶。我们将这4个品种作了品种比较试验。试验地选在较平坦的东向小山坡上,土壤为土层较深的粘质砖红壤,pH值为4.8—5.1。每个品种1亩地,4亩联成一片。造林前全垦深翻20—23厘米,然后按株行距3×3米挖66厘米见方的植树坑,回表土,每坑放草皮泥和牛粪的混合肥1担,与土拌匀后用1年生苗造林。造林后,根据油茶的生长特点,每年冬天,在油茶开花后进行  相似文献   

17.
衡水地区固城县里老林场,1964年由外地引进一些杨树人工杂交种后代,育苗后分类型定植12株于庭院内进行长期对比观察,到1973年底正好是十年。十年来这12株杨树杂种表现出了巨大的多样性,一般树高为12—15米左右,胸径12.7—20厘米,其中一株在生长上表现特别突出。1973年底目测树高15—17米,实测胸径31厘米。即年平均高生长在1.5米以上,胸径生长在3厘米以上,现单株材积达0.5立方米。与华北各省区已发表的杨树杂种的生长量相比,除高生长稍逊外,在胸径生长和材积生长上均占前位。我们对此株杨树进行了初步的形态学分析和繁殖试验,以便鉴定其起源和遗传性,并为建立采穗圃作准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1970、1971、1972和1973年关于榆树的培育研究,主要目的是:(1)测定种和杂种之间潜在的可交配性;(2)对已表现出一个或更多有价值特征的优越性,诸如抗病、生长速度、类型(form)的基因型进行杂交;(3)对由杂交产生的全部后代在遗传性的可靠性上作出估价。许多用于杂交的亲本是荷兰榆树培育计划中得到的无性系,我们将这些无性系用于荷兰培育工作并从 F_3代中选优。  相似文献   

19.
利用美洲黑杨 5 0号为母本和青杨 5个种源 (各 10个单株 )为父本杂交 ,获得杂种F1代无性系 ,对此多水平杂交育种体系叶片和生长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父本青杨种源间及种源内单株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F1代无性系的种源间、种源内家系间和家系内无性系间存在不同差异。杂种F1代无性系扦插苗父本种源不同的杂交组合间和组合内家系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 ,1、2、3年生苗的生长性状在不同层次变异水平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表明父本青杨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对F1代生长有显著影响 ,F1代无性系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具有选择潜力。杂种F1代叶片形态与苗期生长性状间未发现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选择对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有一定抗性的优质杨树资源,于2015年在天水市进行了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a Guinier)F_1无性系遗传变异和初步选择研究的试验。本实验主要参与实验的植物为50株美洲黑杨作为母本以及50株欧美杨作为父本杂交获得25株家系以及115株F_1无性系。通过3年的生长试验进行测定分析以及数据记录,数据显示美洲黑杨×欧美杨F_1无性系在种源内家系间以及家系内无性系间两个不同水平上存在α为万分之一水平的显著差异,说明此试验中F_1无性系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根据F_1无性系的长势情况和对细菌性溃疡病的抗病性,选出了其中一些长势良好且对细菌性溃疡病有一定抗性的优质F_1无性系,为杨树抗性引种提供了宝贵的引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