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林果树栽植过程中,农民群众和基层农技人员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许多通俗易懂而又对实际生产很有帮助的农谚。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人口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居民对粮食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物之一,要想提高冬小麦的产量,离不开对种植技术的优化及对病虫害的防治。当前我国冬小麦的种植产区中,很多产区的冬小麦种植技术还有待优化。一些冬小麦种植区域深受病虫害影响,产量始终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文章重点分析了冬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化要点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种植与农业发展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农业经济上却落后于一些西方国家,这是由于我国种植技术落后,导致了农业种植的高投入、低产出。对此,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水平,推动我国农业全面发展,应优化农业种植技术,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文章以冬小麦为对象,探讨了种植技术的优化,简述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以期推动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小麦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对于保障我国居民饮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冬小麦的种植产量,优化种植技术,科学防治病虫害,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丽 《种子科技》2023,(23):64-66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小麦种植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冬小麦的种植技术水平以及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基于此,探讨和分析冬小麦的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马伟  禹婧 《种子科技》2019,(10):124-124
冬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是我国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冬小麦的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种植技术也得到了相应改善。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冬小麦的种植过程中,其种植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同时,病虫害防治也使冬小麦种植过程中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提高冬小麦的种植技术以及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尤其重要。通过介绍冬小麦的种植技术及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希望能对实现冬小麦的高质高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其中,在冬小麦的种植过程中,得益于技术方面的突破,有效提升了总体的种植产量。文章分析了现代农业种植冬小麦的优化技术,并评估了病虫害防治中的重点内容,以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省是冬小麦生产大省,随着冬小麦的发展,我省小麦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也要看到在小麦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小麦田间野杂麦和杂草的发生面积很大,加大了生产成本,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的提高。一、冬小麦田间野杂麦和杂草的概念、特点。麦田野杂麦是指具有  相似文献   

8.
董飞 《种子科技》2023,(13):60-62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方面绝大多数问题都能够被解决,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农业的管理要止步不前。应时刻关注粮食安全,避免因病虫害防治问题和种植技术问题使粮食产量降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针对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供相关工作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应恢复冬小麦规模化种植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小麦是该区域优势粮食作物。近年河西地区春小麦种植面积直线下降,根本原因是春小麦生产耗水高且比较效益低。在河西地区恢复冬小麦规模化种植生产,是实现节水高效,提高小麦品质,增粮保生态的有效措施。应在品种筛选、配套栽培技术、复种作物、生产加工等科技支撑和政府扶持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不同种植形式对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研究了小麦的缩行种植(10cm等行距)与常规种植(16.5cm:16.5cm:26.4cm)两种种植形式对产量与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生态区域内,应用缩行种植技术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三要素的优化构成,最终表现为作物产量的提高;有利于水分的经济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小麦缩行种植是实现高产、节水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长4640是山西省谷子所2000年选育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18),适宜北方冬麦区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2.
从种植鉴定试验田选择及田间设计、鉴定种子样品的准备、播种、试验田间管理、纯度鉴定、试验结果计算及判定等环节,介绍了小麦种子纯度种植鉴定的方法,供相关种子机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抗寒性鉴定方法有计算枯株、死茎的百分率法和田间目测法.通过2003-2004年度冬小麦的抗寒性试验,鉴别出14个供试的冬小麦的抗寒性能,从而筛选出适宜在天津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4.
李玲 《种子世界》2022,(5):0087-0089
阜康市位于新疆中北部,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结合其实际的气候特征、土壤类型等情况,适合冬小麦种植。作为粮食作物,阜康市对于冬小麦种植生产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播种面积也在持续扩大。为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关键在于种植技术优化,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以此促进小麦增收,满足人们对小麦产品的质量需求,推动阜康市农业快速稳定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结合阜康市实际情况,重点探讨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方法,由此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种植方式下寒地冬小麦土壤水分效应对根系形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采用垄沟播种和传统平播,对黑龙江省冬小麦的土壤水分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育中后期沟播土壤水分显著高于平播,分蘖初期20~30cm、30~40cm、40~50cm沟播下土壤体积含水率显著高于平播种植方式,分别提高9.87%、7.82%、4.17%;沟播塑造了较优的根系形态,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状态,灌浆中后期灌浆速率增加,显著提高粒重,较平播产量提高14.10%,产量增加553kg/hm2。沟播是寒地冬麦区较为安全理想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江苏冬小麦在新疆春麦区示范种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将扬麦16、扬麦13、扬麦11等3个江苏冬小麦春性品种,按照新疆昭苏县春小麦的栽培管理方式示范种植,虽然遇到了严重春旱的影响,3个品种仍表现了较好的适应性,其平均单产仍高于对照春小麦品种。对其子粒抽样检测表明:扬麦16和扬麦13的粗蛋白质(干基)及湿面筋(14%湿基)含量均高于对照春小麦品种,且也比在江苏种植提高;而对照春小麦品种的沉淀值(14%湿基)、面团形成时间及稳定时间高于冬小麦,说明这3个冬小麦品种首次在新疆高海拔、高寒地带的春麦区示范种植成功。  相似文献   

17.
小麦单产的提高是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相结合的结果,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在因素,是科技的有效载体.我国著名小麦专家吴兆劳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产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的增产潜力,在伊犁地区中西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小麦良种可使小麦产量增加25%以上.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小麦在青海高原种植区域内的越冬率明显提高,但由于青海高原农业分布垂直变化明显,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对冬小麦品种的适应性要求较高。因此,于2009-2010年开展了冬小麦品种兰天巧号不同生态区密度和生产适应性试验、适宜种植地区的最高海拔界定以及丰产栽培技术试验,旨在进一步明确冬小麦在青海高原内的适宜种植区域,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区域内高寒地区冬小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在不同生态区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密度试验平均产量达8433.0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0.2%,生产适应性试验平均产量达9048.0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25.8%;种植区域最高海拔可界定为2557.0~2740.0m;在不同生态区播种量为225.0~262.5kg/hm2较为适宜,产量在6750.0kg/hm2以上的最优农艺措施搭配组合为尿素225.0~375.0kg/hm2、过磷酸钙1500.0~2700.0kg/hm2、播种量为225.0~300.0kg/hm2。  相似文献   

19.
赵广才 《作物杂志》2007,23(4):91-92
近几年来,冬小麦播种后到越冬前气温持续偏高,尤其在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冬前积温比常年同期高100℃以上。过高的冬前积温,对于不同播期和不同生态区的小麦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对于黄淮冬麦区播种偏早的小麦可能形成麦苗过旺。据2006年调查,部分早播麦田冬前苗高达50cm以上,少数麦田出现冬前拔节现象,穗分化进程过快,个别麦苗越冬前达到小花分化期。由于温度高,少数早播麦田生长量过大,冬前出现封垄,部分地块出现苗倒伏。生长过旺的麦田,麦苗素质差,抗寒能力明显降低。翌年早春遇冻害或突然发生的低温天气,易造成大量死苗、死茎或小穗发育不全,给小麦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少数麦田可能毁种绝收。北部冬麦区早播的小麦……  相似文献   

20.
冀中地区冬小麦播期,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凯  李章龙 《耕作与栽培》1993,(5):12-15,24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之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之间的产量差异较小,统计上未达显著水平。最适播期为播种期至冬前稳定通过≥0℃积温(冬前积温)611℃,适宜的播期范围为冬前积温446-776℃,适播期的临界点为冬前积温≤378℃和844℃。本文求出了冬前积温和密度与产量关系的二元二次方程,冬前积温与产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和随积温变化的增减产趋势;并提出了根据冬前积温预测备穗数,冬前总茎数,冬前主基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