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遗传型小麦核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核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但小麦核不育往往由于缺乏稳定的保持系而限制了应用。标记性状尤其是籽粒颜色标记是解决不育小麦保持问题的一个较理想的途径。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体系的育成和矮秆基因的导入,为小麦核不育杂优利用创造了基础材料。利用籽粒颜色标记太谷核不育小麦,对于其育种应用和杂优利用有一定意义。作者还对VE型不育系的蓝粒标记,蓝标型不育保持系的粒色表现及杂种优势的表现等同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小麦核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但小麦核不育往往由于缺乏稳定的保持系而限制了其应用。标记性状尤其是籽粒颜色标记是解决核不育小麦保持问题的一种较理想的途径。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体系的育成和矮秆基因的导入,为小麦核不育杂优利用创造了基础材料。利用籽粒颜色标记太谷核不育小麦,对于其育种应用和杂优利用有一定意义。作者还对VE型不育系的蓝粒标记,蓝标型不育保持系的粒色表现及杂种优势的表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轮回选择作为群体改良的一条重要途径已在许多作物上广泛应用。作物的雄性不育又为轮回选择提供了有效的杂交工具。蓝标型不育系为隐性核基因控制的小麦不育材料。它具有矮秆、优质、生态适应性强等特点。但它的抗条锈病能力差 ,遗传背景较单一。利用轮回选择既可以改良它的背景基因型 ,同时又可以将多亲本的优良性状聚集、累加 ,从而选择出优良的重组体。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蓝标型核不育的轮回选择育种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组建成K(Ae.kotschyi)、V(Ae.ventricosa)型小麦恢复系表型轮回选择群体,对C0~C3不同轮选世代的育性及其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对大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没有影响,符合可育:不育=1:1的分离比例。经过3次轮回选择,小麦株高、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具有一定的选择效果,其中株高比对照降低3.3cm,穗粒数增加2.7粒,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轮回选择作为群体改良的一条重要途径已在许多作物上广泛应用。作物的雄性不育又为轮回选择提供了有效的杂交工具。蓝标型不育系为隐性核基因的控制的小麦不育材料。它具有矮秆,优质,生态适应性强等特点,但它的抗条锈病能力差,遗传背景较单一。利用轮回选择既可以改良它的背景基因型,同时又可以将多亲本的优良性状聚集,累加,从而选择出优良的重组体。  相似文献   

6.
矮败小麦具有Ta1显性核雄性不育基因与Rht10 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 ,它与高秆品种杂交 ,后代高秆株表现可育 ,矮秆株表现不育 ,二者比例接近 1∶1,这种特性可以稳定遗传 ,故可利用植株高度作为育性的标记性状鉴别不育株和可育株 ,大大提高育种效率[1~ 3] 。福建农大作物学院于 1989年秋季引入该种质 ,连续多年进行了育性和株高的关系、不育株开花结实特性、苗期GA3处理预测植株育性及雄性败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同时也开展了轮回选择育种 ,对其性状进行改良 ,提高了矮败群体的抗赤霉病性和白粉病性 ,…  相似文献   

7.
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具有Ta(即MS2)显性核不育基因与Rht1。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与高秆亲本杂交,后代高秆株可育,矮秆株不育,故可用植株高度作为育性的标记性状鉴别不育株和可育株,在轮回选择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于1989年秋引入矮败小麦,采取边研究这育种的策略,经8年9代的选育,获得一批综合性状较好的株系及具特殊优点的料科,积累了轮回选择育种的经验,为改进小麦育种提出了新方法和新经验。现将轮回选择育种的几个问题初步总结分析如下。一、轮选亲本的选配效果引进矮败小麦的第一年用本省代表性品种晋麦2148控制授粉…  相似文献   

8.
水稻新型黄化转绿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育种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育种实践中,叶色变异可作为标记性状,在种子生产和纯度鉴定等方面得到利用。本研究中,对一个水稻新型叶色黄化转绿型自然突变体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遗传分析和育种利用,比较了突变体与野生型的主要农艺性状,利用突变体与正常绿色水稻材料构建遗传群体对该突变体进行经典遗传学分析,通过回交选育了带叶色标记的新不育系。形态观察发现,突变体植株从苗期到分蘖剑叶全展以前的整个叶片生长发育期能持续观察到各个叶片从叶尖向叶基部由黄转绿的发育特性。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与野生型基本一致;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与三系不育系回交转育而成的实用型黄化转绿型标记叶色不育系标记性状明显、败育彻底、配合力和可恢复性好。该突变体不同于其它叶色突变体的叶色表达特性具有很好的基础研究和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主栽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为起始材料,利用30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干种子,经多代选择选育了一个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的新型不育系玉兔S。该不育系苗期性状明显比原亲本培矮64S差,但成熟期的主要农艺性状、育性特征、配合力、抗病性及稻米品质均与培矮64S相仿。补偿性生理机制研究表明,在分蘖、拔节和开花阶段玉兔S叶绿体内腺苷酸激酶和RuBP羧化酶的活性要比培矮64S高。遗传研究表明,白化转绿型突变性状受单隐性基因控制,并在幼苗阶段特异性表达。对不育系玉兔S在两系杂交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群体改良面包小麦品质性状的方法与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分子标记技术用于太谷核不育小麦(Ta1)轮回选择育种的可行性,广泛搜集含有不同优质亚基且农艺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对创建动态的改良面包小麦品质优质基因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亚基特异PCR标记在具有5亚基的单株中均能扩增出450bp的基因片段,生化标记与其结果一致;通过控制授粉引入优质基因,开花前淘汰劣质基因型,借助于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异交,使优质基因重组、累加和聚合,获得了14 15、5 10亚基的聚合体和5 12等亚基的稀有类型;与基础群体比,轮选群体的单株产量增加1.0~1.5g,株高降低7.5cm,使品质、产量得到同步改良,从而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Ta1小麦改良品质性状的优质基因库。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小麦中一个编码与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有关的酶的基因(FJ803924)是否与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有关,采用半定量PCR和电泳分析,测定了此基因在人工控温下生长的5种小麦(非1B/1R 类K型不育系732A 及其保持系732B、YS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A3017、1B/1R 类K 型不育系K3314A 及其保持系3314B)不同时期幼穗中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此基因在高、低温处理下在732A和A3017中出现较明显的表达量差异,而在另外几种小麦中表达量变化差异不明显。此基因在不同小麦中的表达受温度影响的程度不同,与小麦育性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属间杂交获得的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蕾期剥蕾授粉的方法,成功获得了新疆野生油菜野油2000-1和甘蓝型油菜Parol属间杂种。杂种F1育性极低,自由授粉条件下获得少量F2种子。在F2群体中成功选择到一株雄性不育株,用Parol做轮回亲本与不育株回交,BC1、BC2和BC3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均呈1﹕1分离。用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保持系和恢复系、681A的保持系和恢复系、隐性核不育86A的保持系及其它33个甘蓝型油菜品系与BC2群体中的不育株测交,测交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呈5﹕3分离的组合有20个,呈1﹕1分离的组合有14个,呈3﹕1分离的组合有3个,有一个组合的后代完全可育,表明该雄性不育材料可能为显性核不育。  相似文献   

13.
水稻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水稻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陈深广,闵绍楷,熊振民,吴建利,朱旭东(中国水稻研究所遗传育种系,杭州310006)关键词:胞质雄性不育;广亲和性;等位性;基因型AnalysisonInheritanceofCytoplasmicMaleSterili...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MI CMS的育性归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利用鞯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MI CMS系统双低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研究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中不同育性级别植株的育性归属。结果表明不同育性级别植株的花粉数量、分生活力、自交结实率等左异,因而育性分级标准中的1级、2级和3级植株均应归入不育株类,仅4级植株为可育株。根据这一归类方法,MI CMS恢复基因条例一对显性基因的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向日葵野生种菊芋和油葵自交系7718B杂交幼胚的培养,获得了向日葵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514A及其不育保持系CMS514B。通过对其根尖生长点切片的观察,发现其染色体数为2n=34; CMS514A、B 与其它60个试验材料的杂交、自交试验的研究,其保持系与属于CMS PET-1的10个不育系的杂交组合在开花后均有花粉,且自交后代在开花后呈大致3:1的分离比例;CMS514A与属于CMS PET-1的30个保持系和恢复系所做杂交组合在植株开花后均无花粉;CMS514A与包括自交系、常规种、群体品种和其它不育源的保持系、恢复系等育种材料所做的20个杂交组合在开花后也没有花粉。结果表明CMS514为不同于CMS PET-1、CMS-CMG1-CMS-CMG2、CMS-CMG3等不育源的新的向日葵细胞质雄性不育源,其不育性受一对基因控制,遵循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6.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ZA的选育和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赵丽梅  孙寰 《大豆科学》1998,17(3):268-270
寻找和选育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论是对大豆细胞质不育系本身的研究,不审对大豆杂交种生产,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项的测交结果证实了大豆品系ZD8319含有雄性不育细胞质,以此为基础育成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ZA和保持系ZB,并找到了恢复系,同时,还发现了另一份材料(暂称XXT)也含有不育细胞质。  相似文献   

17.
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云南紫稻细胞质无花粉水稻三系及杂种F1进行了指纹图谱的构建与比较分析。从14对引物中筛选出8对具有明显多态性的引物。天香018(天香A×珞恢018)材料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杂种F1)共扩增出179条带,其中有52条多态性谱带,占总带数的29.05%,平均每对引物可以扩增出6.50条多态性谱带;天香806(天香A×珞恢806)材料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杂种F1)共扩增出177条带,其中有50条差异带,占总带数的28.25%,平均每对引物可以扩增出6.25条多态性谱带。特别明显的是在引物对E ATG/M CAC的扩增中,在AFLP指纹图谱中出现两条特征带(a带和b带),为保持系所特有,能够明显区别于不育系、恢复系和F1。在另外一些引物对中也观察到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差异带。  相似文献   

18.
本S是以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为母本与保持系天丰B杂交,F3代选择优良不育单株为母本与天丰B回交,后经多代目标性状定向选择而育成的新水稻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不育起点温度较低,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配合力强,2018年7月通过广东省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雄性败育发生的具体时期和败育的细胞学机理,以温敏不育系A731和其同型保持系731B为供试材料,采用花粉粒制片和石蜡切片法,对其花药形态特征及小孢子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均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小孢子;保持系731B的花药和小孢子发育正常,只有极少数后期发育不正常;不育系A731花粉不育类型为典败和圆败;单核期小孢子可正常形成核,二核期正常形成营养核和精核,但有些营养核不清晰,三核期花粉粒染色后精核呈圆形,不能形成梭形精子;二核期花药中绒毡层提前解离侵入药室,造成小孢子败育。表明该温敏不育系的败育主要发生在二核期到三核期,推测二核期是其雄性败育发生的关键时期,败育的原因可能与绒毡层结构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不育机理,以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一套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利用cDNA-RAPD方法对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F1线粒体RNA进行了比较分析.共用了284个引物,有104个引物在不育系和保持系间存在扩增差异,22个引物在不育系和杂种F1间存在扩增差异,找到了一个在不育系中特异表达的差异片段S238999,Northern杂交证实该片段在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F1的转录的确有差异,它的转录本丰度随着恢复基因的导入明显降低,表明该片段与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NCBI数据库的同源性比对,发现该片段仅与一个Hordeum vulgare基因组DNA片段有84 bp的同源序列,表明这是一个新的可能与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