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家口近47年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张家口1960-2006年的气温、降水量、径流深和地下水埋深等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张家口年平均气温呈整体上升趋势,并且以0.4℃/10 a的速率上升;气温升高主要在冬季,以0.68℃/10 a的速率上升。降水量的直线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夏季和年降水量距平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1966-1979年和1990-1996年为降水相对较多期,1980-1989年和1997-2006年降水相对较少;降水的阶段性变化特点使清水河也表现出基本相同的丰枯特点,只是时间上略有滞后;当地气候变化特点以及过度开采也造成了地下水的持续下降。因此,应对气候变化要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科学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华北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已成为目前全球最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将通过加速水文循环进而对区域水资源产生重要影响。采用统计分析和数学模拟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华北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过去5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海河流域河川径流呈现显著性减少趋势,淮河流域及黄河上游河川径流为非显著性变化;其中,1980年以来海河流域实测径流量较前期减少超过50%。未来30~50年华北粮食主产区气温将持续上升,降水的不确定性更大,总体呈现弱增加趋势。受气温升高和降水变化影响,未来几十年水资源总体以略微偏少为主,但存在区域性增多的可能;在RCPP2.6、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区域水资源较基准期(1961—1990)分别变化-1.3%、1.0%和-2.3%。在空间分布上,黄河中游水资源可能略有增多,但淮河和海河流域水资源很可能进一步减少,华北粮食主产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会因气候变化而更为突出。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充分利用非传统水源是该地区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工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二工作组(IPCC AR5 WGII)的报告《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有关涉农章节的解读,分析有助于国内外农业气象学科发展的科学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优先领域。IPCC认为,如果不考虑适应,局地温度比20世纪晚期升高2℃或更多,对热带和温带地区主要作物产量(小麦、水稻和玉米)都将产生负面影响。预计的影响随作物、区域和适应情景而不同。约10%的研究结果预测2030-2049年比20世纪晚期可能增产10%,也有10%的研究结果则预测减产25%以上。对比国内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的研究,反映的差距主要集中在:(1)农业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程度和脆弱性的定量评估能力较弱;(2)难以识别气候对农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程度;(3)综合研究不够,还不能定量分析各种非气候因素的贡献;(4)适应对策实例和经验总结不够,有关的成本效益分析不够。建议本学科优先在以下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1)更新并完善粮食生产影响模型,建立区域和全球尺度的、可靠的、综合的粮食系统模型;(2)进一步认识CO2与臭氧对作物生长的综合影响程度,高温和低温对作物的影响,以及干旱和洪涝的生理阈值;(3)开展与各种变暖情景有关的粮食生产实验和模拟,包括作物、家畜、渔业、水果和蔬菜等生产要素以及加工、分配及零售和消费模式等非生产要素的气候影响和适应。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我国水资源的变化并给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影响,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根据全国分区统计数据,分析了农业水旱灾害情况的变化,试图评述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时空差异,导致了我国北旱南涝的情形加重;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旱灾成灾比例显著上升,而华中地区、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水灾比例有所上升。本文还就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宁夏农业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宁夏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气温升高、降水减少,1986年附近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温跃变,跃变后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模拟预测显示,2080s宁夏的年平均、冬季和夏季平均气温还将明显上升,降水量较基准时段将有所增加。对主要作物而言,宁夏气候变暖以后春小麦气候产量下降明显,减产幅度在30%~60%;气候变暖为水稻高产品种的引进创造了条件,使单产变率减小,保证高产稳产;气温增幅在2.8℃内对玉米生产有利,增幅超过2.8℃会造成玉米减产;生育期平均温度升高会对马铃薯的产量产生负面影响,生育期提早,停止生长期推迟,生长季延长约15d。对于宁夏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而言,枸杞、硒砂瓜、酿酒葡萄都会受到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不利影响,必须合理补充灌溉。对作物品质而言,气候变暖为酿酒葡萄、玉米等喜温和喜热作物生长发育提供了更充足和更有利的热量资源,使这些作物的品质有所提高。另外,气候变暖使某些农作物的适宜种植面积扩大,使宁夏地区采用的作物品种的熟性由早熟向中晚熟发展、多熟制向北推移和复种指数提高,但气候变暖后病虫害的影响会增加。在引黄灌区,有利于发展喜热、喜温的优质特色农业,可扩大酿酒葡萄、硒砂瓜等特色农业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农业水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年平均气温上升、降水模式变化、河流特性改变、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显现出其对农业水资源和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使全球尤其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水管理面临重大挑战。该文介绍气候变化下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评价气候变化通过气温和降水的改变以及极端气候事件频度和程度加剧等各种方式对农业用水可利用量和水质以及作物需水造成的影响,阐述气候变化通过水要素对灌溉用水、可用耕地、作物产量带来的影响,综述气候变化对农业水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提出在气候变化对农业水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上,应认真考虑气候变化对农业水管理影响的尺度效应和不确定性,从而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合理选用农业水管理应对策略;应积极构建基于多模型集成模式的气候变化对农业水管理影响的综合评估方法,从而有利于改善综合预测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深入进行农业水管理应对策略的适应-减缓利弊权衡研究和协同效用分析,从而有效改进和提高应对策略的效用。建议国内应该加强对综合评估方法和效用分析的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7.
莱芜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莱芜市地处鲁中山区腹地,素有“鲁中明珠”之称,是我省重要的农业区,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尤其以生姜、大蒜、鸡腿葱、大红袍花椒享誉全国,是我国著名的“生姜之乡”和“花椒之乡”。境内平原、丘陵、山地等多种地形并存,气候多变,自然灾害发生严重,农业经济受气候影响较大。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气候暖化,降水减少,水资源缺乏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在加快,气象规律将逐步改变,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以负面为主。本文从大气、土壤、水和生物等方面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整合农业科学界从不同行业产业角度和不同的影响方面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资料,梳理和辨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途径和机理,提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尺度农业影响的“发酵”效应假设:气候变化因子间相互作用与交错叠加,产业的传递和反馈,可能带来不利效应的严重放大;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面临的基本问题将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迟滞性和农业生产能力的波动性,稳定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供应能力将愈来愈困难。讨论和建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国家战略,这些战略应基于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敏感性行业和地区,气候变化的突出性趋势的认识。防患和应对极端性气象灾害事件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首要任务,需要加强研究和技术储备,同时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全面开展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试验和技术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利用作物模型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发展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模型模拟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有效途径,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本文着重介绍了利用作物模型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发展过程,即从最初通过人为改变气候参数模拟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到与气候情景结合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及近年来与其它模型结合综合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通过对气候变化农业影响模型模拟研究中经验模型与机理模型、站点尺度与区域尺度、确定性气候情景与概率气候情景几个关键问题的评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温度和降水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利用京、津、冀区域内70个气象观测站点自建站至200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以温度和降水作为主要因子,重点分析了河北省平均温度、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河北省20世纪90年代的温度升高了0.8~1.2℃,平均每10年升高0.4℃;年降水量减少了87mm,平均每10年减少21mm。气候变化使冬小麦各生育期均有所提前,冬小麦种植北界到90年代延伸到了41°N以北,和50年代相比向北推移了30~50km。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青海省种植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从青海省种植业存在结构单一、为畜牧业提供的饲草(料)有限、春播作物收获后的水热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现状出发,结合青海省未来气候暖干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青海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策:如实行农区兴林、旱区兴牧;利用春播作物收获后的余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利用冬、春季增温明显的气候特点扩大冬小麦的种植面积等。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陕西棉花产量影响的情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陕西省棉花产量和逐旬日照时数、气温及降水量资料,建立棉花产量预测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在温度增加0.5℃、1.0℃及降水量变化±10%、±20%、±30%的情景下棉花气象产量的变化状况,据此提出陕西省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气候变化特征与草原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陈素华  宫春宁 《中国农业气象》2005,26(4):246-249,255
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内蒙古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是气候变暖,并由此引起无霜期延长,积雪、冰雹、雷暴、大风、沙尘暴日数减少,降水量由少转多的变化,“高纬增温多,低纬增温少”的增温特点是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一方面使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另外,也是近几年来蝗虫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存在的草原退化现象主要应归咎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将导致气候变化,从而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影响。文中从三个方面综述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畜牧业的影响:1)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和草地面积的影响;2)气候变化包括大气中CO含量增加、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对草地生产力和牲畜负载力的影响;3)气候变化对家畜健康、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简要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种植布局、农业成本的影响几个方面。并通过分析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的方面和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4,他引:26  
利用河南省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4年冬小麦、夏玉米的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这两种作物主要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自返青到成熟的各生育期均表现出提前的趋势,其中以拔节期提前最明显;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存在1.3d/10a的总减少趋势;相关分析显示导致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的主要原因是2-5月平均气温的上升和3月日照时数的增加。夏玉米所有生育期都表现出延迟的趋势,以成熟期延迟程度最大;夏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增加速率为2.1d/10a;6-9月总降水量减少是造成夏玉米生育期延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典型草原区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典型草原区45a的气候和牧草产量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典型草原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典型草原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45a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6℃,最近20a上升了0.7℃,年降水量变化总体上呈减少态势,45a中年降水量下降了27mm,最近20a下降了40mm;降水量小是限制该地区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主导因素,由此造成45a间牧草气候生产力平均下降率为200.2kghm^-2a^-1,该区气候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最近14a的平均值仅为37.3%,尚有60%的潜力可以开发;用气温、降水量与牧草气候生产力建立的气候评估模式通过了0.01信度检验,拟合的平均相对误差〈4.7%,温度与降水对其综合影响为:温度每降低1℃,降水增加1mm时,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分别增加47.9kghm^-2a^-1和12.1kghm^-2a^-1。  相似文献   

19.
人类活动将导致气候变化,从而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影响。文中从三个方面综述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畜牧业的影响:1)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和草地面积的影响;2)气候变化包括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对草地生产力和牲畜负载力的影响;3)气候变化对家畜健康、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小红  段争虎 《土壤通报》2007,38(4):765-772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土壤有机碳对土壤生产力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阐述了影响土壤碳含量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土壤碳素固定以及影响土壤碳素平衡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稳定性的各种机理进行了详细评述,阐明了土壤有机碳调控的方法和途径。为控制和调节土壤有机碳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对今后提高土壤生产力、利用土壤的固碳潜力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和缓解气候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