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强不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和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代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自强不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和溶化到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是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标志。作为文化基因的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锤炼和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品格、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自强不息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铸就中国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并且不间断地持续到今天.随着当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在方兴未艾地进行着.研究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文化,即从什么层面理解文化的涵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性与开放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建立具有民族性、开放性兼备的文化体系是跨世纪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任务。中国文化鲜明的民族性,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民族文化只有对外开放,置身于世界文化的潮流之中,接触、容纳、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才能不断丰富自己,增强自身发展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没有中断的文化。怎样解释这种文化现象?恐怕要到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基因中寻找答案,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具有向上性、向善性和理性的精神品格。向上性是它的刚性,向善性是它的柔性,向上性和向善性都包含在理性之中。中国文化既有刚性又有柔性,刚性和柔性的统一就是韧性,或者叫弹性。外圆内方,刚柔相济是中国文化崇尚的境界。或许这就是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这也是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必须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现代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国化,因此说,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渗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也融合着传统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陈习刚 《农业考古》2012,(4):121-126
栽培葡萄是中国引进外来作物的一项重要成就,自夏商时代传入后与中国本土野生葡萄一道逐渐形成涵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四大层面的葡萄文化(1),影响深远。中国在葡萄文化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是世界葡萄属植物的原始起源中心之一;中国野生葡萄具有丰富的抗性资源,是重要的育种材料或栽培葡萄的砧木资源之一;白兰地、冰酒的酿造工艺源头都在中国;中国葡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流播广泛、文艺灿烂等。中国葡萄文化是中国葡萄酒文化旅游的文化核心。下面对中国古近代悠久而灿烂的葡萄文化略作例说。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以及先进分子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并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红色文化体现着中国伟大的革命精神和浓厚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它是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先进文化结合当前红色文化和时代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8.
从什么角度、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之中是否还有内在生命力,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一直是近代以来受到多方关注而又见仁见智的焦点问题。西化派专注于文化的时代性来看待中西文化,将中西文化的差别归结为时代性的不同,从而得出了中国文化早就已经死亡的结论。文化保守主义者注重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坚心要为中国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做见证,但也存在着根本不承认中国现代文化是整体的“中国文化”之组成部分的问题。“马魂中体西用”论指明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文化生命整体”,明确肯定这一“文化生命整体”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建立基于大学公共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意识。注重西方文化输入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中国文化的输出,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传播素养,有利于克服中国文化失语,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在多文化主义的潮流中,遵守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走文化自信的路子。这种多维研究毫无疑问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信心,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用意义。理论层面是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灵魂,历史层面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应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民族性与开放性,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民族主体意识和昭苏和民族文化的弘扬,应具有文化主权意识;主动地与世界文化交融充分体现了业神生产的特点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文化上的开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中国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建立具有民族性、开放性兼备的文化体系是跨世纪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有利于中国现代室内设计走出属于中国的特色之路。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关系,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对我国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永兰 《河南农业》2016,(18):55-56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文化内涵等在文化中的体现。其基本理论主要植根于古老而深厚的中国哲学,它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文化内涵最浓厚、文化渊源最久远的体育活动之一。它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矛盾的对立统一观以及传统文化的养身观。  相似文献   

14.
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忽视母语文化,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只注重目的语文化输入的大学英语教学已不适应当前母语文化输出的需求,培养大学生本土文化素养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将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既是平衡英语课堂文化生态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全球化发展在教育层面的战略选择,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因此,为了有效发挥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的活力,借鉴群体动力学和学习科学的互动观理论,重建师生跨文化知识结构,构建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生态互动模式,将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作为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高校大学生毕业后不论是回到农村,还是去大城市,都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使者,肩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尤其是农村,更需要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汲取英语文化精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中西文化鉴赏能力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指导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的同时,向世界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和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实现国际文化共同繁荣,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名片。对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农业文化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农业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基础性和务实性,持久性和稳定性;多样性和地域性。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因为它是以伦理意识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基础,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顽强生命力的一把钥匙,它构甩了我国传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了解农业文化才能把握我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刘晓萍 《农业考古》2019,(4):202-206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传统文化的核心本体是农业文化,同时农业科学文化研究也是研究中国科技与文化互动关系必不可少之环节。本文尝试以李约瑟对中国农学发展的关注、他和多位农学专家对中国农学典籍西向传播的贡献、《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对中国农书的译介为进路,梳理中国农业文化与西方的交流及其产生的影响,重新发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既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也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消极影响。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又要警惕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