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虾养殖在高效益的驱驶下。沿岸开发对虾养殖池塘,不少地区出现超负荷。加之养殖管理不规范,养殖废水任意排放,池塘残饵和对虾的排泄物大量增加,池塘底部污泥的沉积。  相似文献   

2.
集约化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分析了淡水养殖自身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对集约化淡水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作了综述,就实现淡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降低淡水养殖造成的自身污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不断发展,过量投饵、施肥、排泄物的积累,引起自身水体污染加重,养殖水体底质环境恶化,水体中的BOD、氨氮等严重超标。氨氮过高时,会造成鱼虾摄食、生长下降,拉网、运输出血,严重时导致鱼虾死亡。应用有效的微生物技术,控制养殖水环境中氨、硫化氢等有害物含量,调控养殖池微生物生态结构,促进水产动物的消化吸收,增强其免疫功能,预防病害是当前水产养殖业面临的迫切课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水环境恶化、养殖密度过大、饲料过度投喂、药物使用不当等造成鱼体免疫力下降,鱼病增多,死鱼现象时有发生。近几年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急性烂鳃病,已成为影响渔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急性烂鳃是由鲤疱疹病毒引起的不良环境条件下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的暴发性传染病,病原是锦  相似文献   

5.
虾池水环境调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我国天然水域的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营养盐 (氮、磷 )、石油类、重金属、挥发性酚等。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生活排污和工农业生产排废。鉴于上述情况 ,对渔业用水必须作相应的调控 ,以保证我国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下面就养殖用水水质的调控方法与技术作些介绍。一、养殖水环境调控的依据和原则1 .调控的依据应根据水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现状 ,结合养殖对象的生活习性进行相应的调控。通常是在了解水环境原有状况的基础上 ,按养殖对象所要求的温度、水色、盐度、酸碱度、营养盐等水质指标、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等给予相应的…  相似文献   

6.
胡健 《齐鲁渔业》2007,24(3):24-24
乌鳢俗称黑鱼,又名才鱼、蛇头鱼,在生物学分类中属鲈形目、乌鳢属,其肉质细嫩少刺,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极高,医学上有去瘀生肌、滋养补血的功效,是病后康复和老幼体虚者的滋补珍品。我单位从2000年开始试养,到去年为止,已初步形成规模化养殖。由于其养殖时间短,管理相对集中,因此已被许多养殖户所接受,并为他们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日常管理中  相似文献   

7.
养殖水环境中亚硝酸盐对鱼类的危害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调查和监测60口优质鱼类养殖池塘中水质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共31项,统计结果,鱼类患病的池塘亚硝酸盐含量比未患病的池塘高,其含量均值分别为0.176mg/1和0.095mg/l,以彭泽鲫鱼为实验材料,测定亚硝酸盐对血红蛋白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鲫鱼血液中的MHB随NO2-N浓度的增加呈指数递增关系,据实验结果统计分析,1.8mg/l和0.8mg/l分别为48h和96h毒性影响的临界值。养殖水体增加足量溶氧,适量的氧化剂,氯离子和硝化细菌,可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三氮”在水产养殖中的意义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简称“三氮”。氮是含氮有机物质分解的产物,在水产养殖学上“三氮”的主要来源是鱼虾的粪便和残饵,它们在细菌的作用下经氧化—还原作用分解,在不同的条件下分解成不同形式的无机氮。“三氮”的含量及转化规律直接关系到养殖效果,在养殖用水的管理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养殖的成败。养殖早期培养优良的浮游单细胞藻类、营造适宜、稳定的水色和透明度,培养有益微生物优势菌群,是养殖池塘早期管理的关键措施,也是随后养殖过程中管理的基础。因此,早期养殖水环境的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这需要了解  相似文献   

10.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养殖的成败。养殖早期培养优良的浮游单细胞藻类,营造适宜、稳定的水色和透明度,培养有益微生物优势菌群,是养殖池塘早期管理的关键措施,也是随后养殖过程中管理的基础。因此,早期养殖水环境的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所谓养水,就是营造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即养殖业者常说的“做水色”。“水色”是水体中浮游单细胞藻类和微生物优势菌群的表观现象。浮游单细胞藻类是生长在水中的一类微型植物,它与大型植物一样,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利用阳光、二氧化碳、无机营养元素,释放氧气。培养有益的单细胞藻…  相似文献   

11.
养殖水环境亚硝酸盐对优质鱼类的危害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和监测60口优质鱼类养殖池塘水质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共31项,统计结果,鱼类患病的池塘亚硝酸盐含量比未患病的池塘高,其含量均值分别为0.176和0.095mg/l,以彭泽鲫鱼为实验材料,测定亚硝酸盐对血红蛋白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鲫鱼血液中MHB随NO2-N浓度的增加呈指数递增关系。据实验结果统计分析,1.8和0.8mg/l分别为48和96h毒性影响的临界值。养殖水体增加足量溶氧、适量氧化剂、氯离子和消化细菌,可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水产养殖的关键在于养水,养水的根本在于降解养殖代谢产物,调节水质,营造良好养殖水环境。对虾养殖水环境无公害高效调控系列技术是遵循对虾生态生理特性和养殖池塘生态特点,应对当前养殖环境污染、病害频繁发生、质量安全隐患等因素所提出的。其技术模式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3.
氮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其中游离氨和离子铵被合称为氨氮。水体中只有以NH4 、NH2-和NO3-形式存在的氮才能被植物所利用。水体中其它形式的氮不能被浮游生物所利用,并且会对池鱼产生危害。一、水体氮的来源鱼池中施入大量畜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淡水养殖集约化规模的扩大,水体氨氮的控制成为水质控制的关键。本文由水体的氮循环过程阐述r养殖水体氨氮积累的成因及危害,简单介绍了利用生物控制水体氨氮方法,并提出了菌藻联合调控新技术。1水体的氮素循环构成氮循环的主要环节是: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自然水体中的氮来自水生动植物尸体及排泄物的积累及腐败,含氮有机化合物通过营腐生细菌分解成氨氮、硫化氧等小分子无机物,然后由各种自养型微生物主要为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这3种氮素一方面被藻类和水生植物吸收,另一方面硝酸盐在缺氧条件下被反硝化细菌通过脱氮作用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逸出水体,大气中的氮被固氮菌利用重新回到水体。  相似文献   

15.
鲟鱼(Sturgeon)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故有“水中活化石”之称。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全世界现有鲟鱼2科6属26种,我国分布有8种。鲟鱼是全球公认的名贵鱼类,肉无杂刺、营养丰富、品质上乘,鲟鱼酱更是久负盛名的珍馔。为探索利用东江河道冷水资源网箱养殖鲟鱼及其产业化,全面提升郴州市的特色水产业,  相似文献   

16.
搞好对虾养殖池水环境管理是养殖成功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水体环境的管理主要包括水质和底质两部分,我们经多年的探索和攻关,并在反复实践与改良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较系统完善、实用的水环境管理调控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陆阳  文焕玲  池慧  张志荣  张兆铭 《水利渔业》2007,27(1):29-29,35
2005年6月20日购进10~12 cm乌鳢鱼种27.2万尾,经7个月养殖,共存活21.76万尾,成活率80%,平均规格0.89 kg/尾,最大1.2 kg/尾。养殖过程中必须多次拉网过筛,按大小规格分池稀养;加强水质调节,套养适量肥水鱼;投喂高品质的配合颗粒饲料;外用内服药物预防鱼病。  相似文献   

18.
陈登遵 《齐鲁渔业》2013,(11):28-29
香鱼在分类学上属鲑形目、香鱼科、香鱼属,属亚冷水性、一年生的小型经济鱼类。香鱼体细长而侧扁,头小而吻尖,体色美,味清香,为上等食用鱼,素有“淡水鱼之王”、“朝中贡品”之美称。近些年来,国外香鱼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国内消费市场也在逐步形成,香鱼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畜牧兽医水产局于2012年6月引进该品种,进行了高密度养殖试验。现将香鱼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生活在池塘里会受到水中有毒有害物质侵袭,其中氨氮、亚硝酸盐是两类最常见、对黄颡鱼危害较大的物质。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会受到鱼塘水质浑浊、悬浮有机质过多、耗氧严重溶氧不理想、加水排水困难等因素影响氨氮和亚硝酸异常。笔者结合走访调研实际提出了预防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林蛙集约化人工养殖及越冬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林蛙半人工养殖已经很好地解决了中国林蛙的繁殖技术和蝌蚪饲料技术,但中国林蛙的生长、越冬及回捕尚不能完全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完成,还必须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因此集约化养殖林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食物和越冬问题。依据伊春地区神树镇1999-2002年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成功实践及历年研究成果,对中国林蛙集约化养殖的可行性及越冬技术进行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中国林蛙可以在人工条件下进行集约化养殖,并完全可以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