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研究水稻花后单独叶面施锌及配施尿素对不同品种糙米和精米锌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其原因,以11个种子锌含量不同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于开花期、花后6 d和12 d叶面分别喷施0.5% ZnSO4(ZnSO4)和0.5% ZnSO4+1%尿素(ZnSO4-Urea),同期喷施等量清水作为对照,测定各品种成熟期糙米和精米的锌营养指标及花后剑叶气孔相关性状。结果表明:与精米相比,糙米的锌含量、植酸含量和植酸与锌摩尔比平均分别极显著增加31%、222%和151%。ZnSO4、ZnSO4-Urea处理使糙米锌含量较对照分别极显著增加28.2%和31.5%,精米锌含量分别极显著增加22.2%和27.6%。ZnSO4、ZnSO4-Urea处理对糙米、精米植酸含量均没有影响,但植酸与锌摩尔比均极显著降低,其中糙米两处理下均降低24.3%,精米则分别降低17.2%、20.3%。锌处理与品种或部位的互作对稻米锌含量有极显著影响,锌处理与部位的互作对植酸与锌摩尔比亦有极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糙米及精米锌含量在叶面施锌后的增幅与开花期气孔导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稻米本身的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知,花后叶面施锌处理使稻米锌营养水平明显增加,增幅总体表现为籼稻大于粳稻,糙米大于精米,叶面锌肥与尿素配施效果更好;水稻种子锌水平低及其叶片气孔导度大均有利于叶面锌肥的吸收。  相似文献   

2.
叶面施锌对不同水稻品种稻米锌营养的影响及其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水稻灌浆早期叶面施锌对稻米锌浓度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其与叶片气孔特征的关系,旨在为稻作生产上生物强化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2016—2017年在土培条件下,以6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于抽穗期、抽穗后6 d和12 d叶面喷施0.2%ZnSO_4共3次,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抽穗灌浆期测定剑叶气孔导度和气孔结构,成熟期测定产量性状、糙米锌浓度、植酸浓度和植酸与锌的摩尔比。结果表明,尽管叶面施锌对水稻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改变稻米的锌含量水平。与对照相比,锌处理使两年所有品种糙米锌浓度平均增加27.9%(P0.01)。锌处理对各品种糙米植酸浓度没有影响,但使植酸与锌摩尔比平均下降23.4%(P0.01)。灌浆期叶面施锌对糙米锌浓度、植酸与锌摩尔比的影响因品种而异,表现在锌处理与品种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其中3个低锌水稻品种的响应明显大于3个高锌水稻品种。相关分析表明,叶面施锌导致糙米锌浓度的增幅与灌浆早期气孔导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气孔长度和密度相关不密切。水稻灌浆初期叶面施锌可大幅增加糙米锌浓度及其生物有效性,增幅因品种不同而异;水稻本身锌水平低,叶片气孔导度大均有利于叶面锌肥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2013年利用稻田FACE(Free Air CO2Enrichment)平台,以武运粳23为供试材料,主区CO2处理分别设置环境CO2浓度(Ambient)和高CO2浓度[比Ambient高(200±40)μL·L-1]两个水平,裂区锌处理分别设置对照(不施锌)和叶面施锌(齐穗后每隔5 d喷施0.2%ZnSO4,共3次)处理,研究常规粳稻籽粒不同部位锌浓度、植酸浓度以及[植酸]/[Zn2+]摩尔比值对CO2和锌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籽粒不同部位的锌浓度、植酸浓度以及[植酸]/[Zn2+]摩尔比均表现为精米糙米糠层,糠层部位分别是精米部位的4.8、45.3倍和9.6倍。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精米、糙米和糠层部位锌浓度均无显著影响,但锌处理使对应部位锌浓度平均分别增加8.5%、17.1%和22.7%,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CO2和锌处理对稻米各部位植酸浓度均无显著影响。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米各组分[植酸]/[Zn2+]摩尔比均无显著影响,但锌处理使精米、糙米和糠层[植酸]/[Zn2+]摩尔比平均分别下降5.2%、12.9%和18.7%,糙米和糠层部分达显著水平。方差分析表明,锌处理与部位间的互作对锌浓度、[植酸]/[Zn2+]摩尔比的影响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糙米和糠层中[植酸]/[Zn2+]摩尔比与对应部位锌浓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但与植酸浓度相关不密切。以上数据说明,高浓度CO2环境下武运粳23稻米不同部位锌浓度及有效性无显著变化,但结实期叶面喷施锌肥,可改善该品种稻米不同部位特别是外层的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锌肥施用对我国小麦籽粒锌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和数据收集,分析了我国小麦籽粒锌含量特征以及不同锌肥施用方式对小麦籽粒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小麦锌肥施用方式主要有土壤施用、叶面喷施以及土壤施用+叶面喷施,且土壤施用时锌的平均投入量(12.6 kg·hm-2)大于叶面喷施(1.57 kg·hm-2)。不施锌肥时小麦籽粒锌含量范围为 14.6~50.0 mg·kg-1,且 95.3%的小麦籽粒锌含量低于 40 mg·kg-1;土壤施用+叶面喷施处理时小麦籽粒锌含量范围为 24.0~70.9 mg·kg-1,且76.2%的小麦籽粒锌含量高于40 mg·kg-1。锌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中的锌含量,不同施肥方式下小麦籽粒锌含量平均增率排序为土壤施用+叶面喷施(62.6%)>叶面喷施(47.2%)>土壤施用(24.6%)。土壤施用或叶面喷施锌肥时,小麦籽粒锌含量增率与外源锌投入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当每公顷锌投入量增加1 kg时,籽粒锌含量分别提高0.74%和16.39%。土壤施用、土壤施用+叶面喷施时锌肥的平均利用率较低(0.59%、0.94%),而叶面喷施锌肥平均利用率较高(7.27%)。研究表明,不同施锌方式均能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且土壤施用+叶面喷施的效果最好,而叶面喷施方式下锌肥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喷施锌肥对汉中市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旨在筛选适宜于汉中水稻的锌肥用量,从而为提高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汉中市主栽水稻品种之一宜香优2115为研究对象,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Zn0(不施锌肥)、Zn1(锌肥施用量0.3 kg/667 m2)、Zn2(锌肥施用量0.6 kg/667 m2)、Zn3(锌肥施用量0.9 kg/667 m2)、Zn4(锌肥施用量1.2 kg/667 m2)、Zn5(锌肥施用量1.5 kg/667 m2),测定水稻喷施锌肥后的产量、构成因素和水稻品质。各处理间产量结果表明Zn5> Zn4 > Zn3> Zn2> Zn1 > Zn0。其中,施锌肥Zn5试验小区水稻单产最高,为10 018.5 kg/hm2,较Zn0增产1 947.0 kg/hm2;较Zn0相比,施用锌肥的各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的有效穗和穗粒数,并且有效穗和穗粒数会随着施入锌肥的量增大而不断增加,并且处理Zn5的水稻有效穗和穗粒数均为各处理中最大。喷施锌肥能够提高米糠、糙米和精米中的锌含量,主要表现为米糠>糙米>精米,处理Zn3是最佳浓度处理。  相似文献   

6.
结实期叶面施锌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11年在土培条件下,以扬麦16号、扬麦13号和扬辐麦2号为供试材料,于花后每隔一周分别喷施0.2%或0.4% ZnSO4 3次,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成熟期收获小麦籽粒并进一步区分为麸皮、次粉和面粉,测定各组分植酸浓度以及植酸与锌的摩尔比,明确结实期叶面施锌对小麦籽粒锌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小麦籽粒麸皮、次粉和面粉植酸平均浓度分别为19.4、5.3、1.8 mg·g-1,最高和最低浓度相差约11倍。0.2%、0.4% ZnSO4处理对小麦麸皮、次粉和面粉中的植酸浓度均无显著影响,小麦面粉部位植酸与锌摩尔比明显小于麸皮和次粉部位。0.2% ZnSO4处理使供试品种麸皮、次粉和面粉部位的植酸与锌摩尔比平均分别下降37%、44%和43%;0.4% ZnSO4处理使对应部位植酸与锌摩尔比平均分别减少54%、58%和54%,均达极显著水平。尽管籽粒各组分植酸浓度以及植酸与锌摩尔比多存在品种间差异,但品种与锌处理间未发现互作效应。结合该研究前报可知,小麦花后叶面施锌不仅大幅增加现代小麦品种籽粒不同组分的锌浓度,而且使锌的有效性明显增强,是一种快捷的生物强化手段。  相似文献   

7.
研究臭氧浓度升高和叶面施锌对小麦产量和籽粒不同组分锌营养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的锌生物强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利用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以富锌小麦品种青紫1号为供试材料,臭氧处理设清洁空气和臭氧浓度升高(100nL·L-1,拔节至收获),锌处理设对照(喷清水)和叶面施锌(开花期及花后1周叶面喷施0.1%Zn2+),成熟期测定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各组分的锌浓度、锌含量、植酸浓度以及植酸与锌的摩尔比。叶面施锌处理对小麦籽粒产量没有影响,但臭氧浓度升高使产量平均下降66%。臭氧胁迫导致的产量损失主要与粒重明显减轻(53%)有关,其次亦与每穗粒数减少(27%)有关,而穗数没有变化。麦粒各组分锌浓度、植酸浓度以及植酸与锌摩尔比均表现为麸皮次粉面粉。与清洁空气相比,臭氧浓度升高使籽粒各组分的锌浓度和植酸浓度均明显增加,分别增加15%~41%和8%~45%,各组分植酸与锌摩尔比无显著变化;臭氧浓度升高使小麦面粉锌累积量占籽粒总锌的百分比显著减少。与对照相比,叶面施锌使小麦各组分锌浓度平均增加22%~24%,使植酸与锌摩尔比平均减少15%~19%,但籽粒各组分植酸浓度以及锌在各组分的分配比例均无显著影响。臭氧与锌处理对所有测定参数均无交互作用,但这两个处理与籽粒组分之间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互作效应。臭氧胁迫环境下青紫1号籽粒产量和锌累积量大幅下降,籽粒各组分锌浓度显著增加,但生物有效性没有变化;花后叶面施锌对小麦产量没有影响,但使籽粒不同组分锌的营养水平均明显增加,且增幅不受臭氧浓度升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叶面施锌(Zn)对叶用油菜镉(Cd)和Zn生物可给性的影响与调控机理,通过盆栽试验,采用体外消化和连续提取方法,研究喷施不同浓度ZnSO4和EDTA·Na2Zn对两种油菜(Cd低积累品种华骏和普通品种寒绿)地上部Cd/Zn含量、生物可给性以及化学形态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线性拟合方法研究叶面施Zn影响下Cd/Zn生物可给性的变化与形态占比的关系。结果表明,叶面施Zn对油菜地上部Cd含量无显著影响,Zn含量显著升高。喷施ZnSO4降低了油菜Cd和Zn的生物可给性比例,最大降幅分别为24.37%和6.07%;而喷施4 mmol·L-1 EDTA·Na2Zn则显著提高了油菜生物可给态Cd含量,同时提高了Zn的生物可给性比例,最大增幅分别为49.19%和8.40%。喷施ZnSO4明显降低油菜乙醇提取态Zn的占比,最大降幅为10.88%;而喷施EDTA·Na2Zn则明显提高油菜乙醇、H2O提取态Cd以及乙醇提取态Zn的占比,最大增幅分别为25.59%、52.74%以及13.23%。油菜Cd/Zn的乙醇和H2O提取态含量与其生物可给态含量、乙醇和H2O提取态占比与其生物可给性比例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表明油菜Cd/Zn的乙醇和H2O提取态对其生物可给性贡献最大,叶面施Zn主要通过影响乙醇和H2O提取态Cd/Zn进而调控其生物可给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高海拔区玉米上锌肥的适宜用量和用法,于2022年5~10月在施甸县太平镇进行锌肥田间效应试验,试验设不施锌肥(ck)、基施锌肥15 kg/hm2、基施锌肥30 kg/hm2、基施锌肥45 kg/hm2、喷施锌肥1次、喷施锌肥2次、基施锌肥30 kg/hm2+喷施锌肥1次,共七个处理;通过试验:基施锌肥15~45 kg/hm2的处理较对照平均增加玉米株高2.05%、穗位高7.13%、穗粒数8.23%、秸秆产量5.57%及籽粒产量4.72%;叶面喷施锌肥1~2次的处理较对照平均增玉米株高3.53%**、穗位高11.52%、穗粒数6.63%、秸秆产量3.16%及籽粒产量5.26%;基施锌肥30 kg/hm2+叶面喷施1次的处理对照增加玉米株高4.62%**、穗位高12.35%、穗粒数14.97%**、秸秆产量8.42%及籽粒产量6.54%。结果表明:在氮磷钾肥合理配施的基础上,增施锌肥能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穗粒数、产量及效益,一定范围内增幅随锌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锌肥叶面喷施效果优于作基肥效果,基肥与叶面喷施相结合效果最佳。锌肥推荐用量用法:ZnSO4.7H2O 45 kg/hm2作基肥或ZnSO4.7H2O 30 kg/hm2作基肥+0.1%ZnSO4.7H2O溶液于大喇叭口期叶面喷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2年田间试验(2017和2018年),探讨了潜在缺锌稻田中叶面喷施螯合态锌肥(氨基酸螯合锌、EDTA螯合锌、黄腐酸螯合锌)和普通硫酸锌对水稻产量、锌含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螯合态锌肥对水稻产量、锌含量及品质提升优于普通硫酸锌,尤其是喷施0.3%黄腐酸螯合锌或0.3%氨基酸螯合锌处理可增加水稻叶片SPAD值和光合作用,提高水稻产量,与不施锌肥(CK)相比,水稻增产4.9%和4.7%;与普通硫酸锌(0.3%)处理相比,水稻增产2.1%和2.0%,主要是千粒重和结实率增加。同时,螯合态锌肥对水稻子粒锌含量和品质改善有显著影响。与普通硫酸锌处理(0.3%)相比,喷施0.3%氨基酸螯合锌或0.3%黄腐酸锌精米锌含量分别增加33.7%和29.3%,整精米率分别增加7.8%和6.7%,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29.1%和28.3%。以上结果表明,喷施0.3%氨基酸螯合锌或0.3%黄腐酸螯合锌可在湖北潜江和荆州潜在缺锌稻田中推荐施用。  相似文献   

11.
选用罗曼褐壳蛋鸡96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96只。将3种锌水平、3种锌源、3种硒水平按3因素3水平L9(3^4)正交设计配制9种预混剂,另加1组对照组计10组预混剂,随机分配到10组试验鸡群中,进行为期30d试验。分别在正式试验开始后的第15、30天,取样化验测定蛋中锌、硒的含量。饲后15d,日粮硒含量显著影响硒在蛋中沉积(P<0.05);饲后30d,日粮锌和硒的含量极显著影响硒在蛋中沉积(P<0.01),锌源也对硒在蛋中的沉积产生显著影响(P<0.05)。饲后15d和30d日粮锌、硒含量及锌源对蛋中锌含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2.
鸡蛋增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73周龄产蛋鸡,按50mg/kg、110mg/kg、170mg/kg、230mg/kg和290mg/kg锌水平将锌剂MZ加于鸡配合饲料中作鸡蛋增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鸡蛋增锌效果极显著(P<0.01)。对照组、试验组蛋黄含锌量分别为39.63μg/g、69.21~85.42μg/g,试验组提高62.0%~115.5%,以加锌170mg/kg组蛋黄增锌最高;加锌剂MZ还显著(P<0.05)提高了产蛋率和饲料利用率,试验组比对照组产蛋率提高6.7%~35.5%,料蛋比降低29.5%~30.0%。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猪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天然锌指,以此建立人工锌指蛋白文库,为猪基因组的定点操作及基因表达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质粒JMB378和JMB440构建锌指文库骨架载体JMB378-ZF1-MCS,然后根据天然锌指蛋白接头序列的保守性,设计5条简并引物扩增猪基因组中的天然单锌指结构域,将其与JMB378-ZF1-MCS载体上的人工锌指ZF1中识别GGC的锌指蛋白连接,构建二锌指蛋白文库,通过酶切方式再将天然单锌指结构域插入到二锌指蛋白文库中,构建三锌指蛋白文库。测定锌指库容量及阳性率,并通过酶切和测序检测锌指库的多样性。【结果】构建了基于猪天然锌指模块的包含ZF1的三锌指蛋白文库,库容量达到1.5×106 CFU。该文库中含有一个人工锌指蛋白ZF1和2个天然型锌指蛋白,能够对基因组中所有以GGC起始的9bp靶序列进行筛选。【结论】构建了基于天然单锌指模块的三锌指蛋白文库,为构建新型锌指蛋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锌是植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锌缺乏是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在马铃薯主粮化背景下,探讨马铃薯锌营养特性及锌生物强化技术手段对实现马铃薯富锌、改善人体缺锌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马铃薯锌营养功能、马铃薯产区土壤锌状况、育种以及农艺强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展望,提出锌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农艺强化是目前马...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喷锌次数对小麦产量以及面粉品质的影响,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在小麦的不同生长阶段2次(F2)和4次(F4)叶面喷施ZnSO4处理,对小麦籽粒锌、淀粉、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以及籽粒锌分布和锌生物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期喷施ZnSO4均能提高小麦的籽粒锌含量,但提升幅度因喷施次数而异,与对照组(不施锌)相比,F4处理的小麦籽粒锌含量提高72.3%~118.7%,籽粒锌携出量提高127.3%~143.0%,提高幅度显著高于F2处理。喷锌处理的小麦籽粒蛋白质携出量以及淀粉携出量均有提高,提升幅度分别为10.9%~25.1%和5.1%~35.8%。第一季试验中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发生稀释效应,第二季试验两者均显著提高,其中必需氨基酸中的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连续两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小麦籽粒锌分布表现为叶面喷施ZnSO4(F2和F4)处理的胚和胚乳中的锌含量(质量百分比)高于对照处理,麸皮中的锌含量(质量百分比)低于对照处理。并且,F4处理籽粒的磷和锌摩尔比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研究表明,喷施锌肥可促进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16.
选用60头26日龄左右"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头,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3 000 mg·kg-1氧化锌和基础日粮+500 mg·kg-1蛋氨酸锌.试验期70 d.分别于断奶后0、7、14 、21、42、70 d经前腔静脉采血并收集粪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血清及粪便中铜、铁、锌水平.分别在试验的14 d和70 d,每组选5头仔猪放血致死,分别取心、肝、肾、脾、胸腺等组织,测定铜、铁、锌的含量.结果表明,仔猪断奶后,血清中铜、锌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下降,而粪便铜、铁、锌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断奶后14 d,添加不同锌源的高锌日粮能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心、肝、肾、血清锌的含量,提高粪便中铜、锌的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仔猪血清铜、心和胸腺铜及脾铁水平;断奶后70 d,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心、肝、肾、脾、胸腺、血清锌的含量及提高肾、胸腺铁及粪便铜、铁、锌的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仔猪血清铜和心、脾、胸腺铜水平及降低血清铁和心、肝、脾铁含量.高锌日粮能增加断奶应激仔猪体内锌水平及粪便中铜、铁、锌的含量,降低血清及部分组织中铜、铁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锌吸收与分布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非超积累和超积累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吸收、分配和转运锌(Zn)的特点.结果表明:两种生态型植物不仅在生长速度上对Zn浓度的反应差异显著,而且在Zn吸收与分配特性上也有明显差异.非超积累生态型的最适生长浓度为0.001 mmol/L, 在此Zn水平下,生物量随处理时间基本呈直线性增长;而超积累生态型的最适生长浓度为1.0 mmol/L,生物量在处理前16 d呈直线性增长,以后趋缓.非超积累生态型地上部的最大Zn含量远低于超积累生态型;而根部的最大Zn含量,非超积累生态型显著大于超积累生态型.Zn在非超积累生态型细胞壁和可溶部分中的含量差异不显著,在细胞器与膜部分的含量相对较低,而Zn在超积累生态型细胞壁中含量最高,其次是细胞的可溶部分.综合分析认为: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比非超积累生态型具有更强的Zn积累和耐受能力,前者可能是后者在高Zn环境中长期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叶面喷施不同浓度锌对水稻锌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在水稻灌浆初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锌(1~5 g·L-1Zn SO4)对水稻(株两优189)产量、各器官镉锌含量和镉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1~5 g·L-1Zn SO4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叶面喷施1~5 g·L-1Zn SO4水稻各器官Cd含量降低、而Zn含量提高。糙米Cd含量降低9.0%~47.8%,Zn含量提高31.7%~55.6%。喷锌后根到第一节Cd转运系数(TF第一节/根)、旗叶向第一节Cd转运系数(TF第一节/旗叶)和穗轴到糙米Cd转运系数(TF糙米/穗轴)分别降低5.8%~43.7%、1.0%~30.3%和4.7%~26.7%。糙米Cd含量与TF第一节/根、TF糙米/穗轴和根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结果表明,叶面喷锌降低糙米Cd含量主要是由于抑制根Cd吸收和降低根和旗叶向第一节及穗轴向糙米的转运引起的。喷施3~5 g·L-1Zn SO4显著降低糙米Cd含量,是叶面调控稻米Cd含量的适宜用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超声波处理种子和基肥施锌对香稻干物质、锌积累特性的影响,以常规香稻品种农香18 和美 香占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锌肥处理和超声波种子处理,测定两香稻品种各生育时期茎、叶、穗的干物质积累量 和锌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超声波处理种子和基肥施锌处理下,农香18 和美香占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锌含 量、锌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叶锌的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Zn0 处理下茎锌的含量 先降低后升高,在Zn2 和Zn4 处理下则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Zn0 处理下叶和茎锌含量在分蘖期最高,施 锌处理(Zn2、Zn4)下则成熟期最高。结论院(1)超声波处理种子和合适的基施锌肥浓度可以提高香稻的干物质积累 量、锌含量和锌积累量;(2)高浓度的锌肥(Zn4)可以提高香稻生育后期吸收锌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