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探明库布齐沙漠东缘荒漠藻人工生物结皮的光谱特性,采用HR1024地物光谱仪,测定研究区包括荒漠藻在内的主要地物光谱数据,分析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达拉特旗沙漠综合科学研究站不同年份接种的荒漠藻黑色、绿色结皮及裸沙、沙打旺、油蒿、沙柳的光谱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沙打旺、油蒿、沙柳3种绿色植物光谱曲线与健康植被光谱曲线相近,“红边”位置明显,但荒漠藻黑色、绿色结皮及裸沙的光谱反射率变化比较平缓.2)荒漠藻绿色结皮表现出绿色植物所具有的光谱曲线变化特点;荒漠藻黑色结皮与绿色结皮光谱反射率相比,总的变化趋势为,在350~ 710 nm波段之间,黑色结皮光谱反射率较绿色结皮高,在710~1350nm波段之间,黑色比绿色结皮的光谱反射率低.  相似文献   

2.
油蔬两用型油菜不同采摘期下油菜薹的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采摘期对油菜薹品质的影响,以油蔬两用型油菜为材料,以不同生长高度(30、50、70 cm)的油菜采摘相同长度(20 cm)的油菜薹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外观、营养及质构品质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油菜植株生长高度增加,所收获油菜薹的单株重量和直径逐渐减小,茎叶比逐渐增大;硝酸盐含量逐渐升高,叶绿素和维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塔里木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肖塘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荒漠林地动态格局的影响,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荒漠林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肖塘地区1973—2010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进行荒漠林地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荒漠林地从1973年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21.9%到2010年的16.9%,成为研究区变幅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1973—2010年荒漠林地面积减少了13.19%,主要转变为农田,而且其年变化速率不断增大。[结论]近40a来,随着人类对肖塘地区持续的水土开发,研究区内荒漠林地处于持续退化的状态。天然植被的退化会进一步对该区域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荒漠灌丛土壤理化性质及地表草本分布特征对降水分布变化的响应,为干旱风沙区人工植被建设模式选择、沙漠化防治及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榆林市榆阳区、盐池县、沙坡头保护区,以共有人工栽植灌丛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为研究对象,以灌丛...  相似文献   

5.
民勤绿洲荒漠交错带不同土地覆被下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北干旱区民勤绿洲荒漠交错带为例,选取民勤沙生植物园、东坝镇、苏武山等8个样带221个样点开展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绿洲区>绿洲荒漠过渡带>荒漠区的梯度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和荒漠景观特征的影响,不同样带内土壤养分含量离散程度较大,变异系数为16.67%~410.68%,且土壤养分样带内变异程度基本呈现出沿荒漠—绿洲荒漠交错带—绿洲逐渐增加的趋势.(2)荒草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和裸地的土壤N,P,K含量主要受土壤质地和植被类型的影响而呈现出差异.(3)不同土地覆被下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大小为草地(0.552)>灌木地(0.057)>乔木地(-0.642)>裸地(-0.677),草本和灌木具有良好的土壤培肥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宇  刘耘华  滕俐闯  白崇皓  盛建东 《土壤》2022,54(6):1138-1148
在典型的干旱区新疆,选取沿海拔分布的4类草地,使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与热分析技术研究了灌丛化对草地土壤有机碳(SOC)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丛间的芳香碳比例沿海拔从温性荒漠到山地草甸逐渐降低。在温性荒漠、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荒漠草原和山地草甸,灌丛下烷基碳/烷氧碳的比值相对于灌丛间分别增加了0.10、0.09、0.03、0.21。低海拔的温性荒漠和温性草原化荒漠的热易分解SOC质量(较低温度下分解的SOC)与SOC总质量的比值(%Exo1)、SOC分解一半时的温度(TG-T50)和SOC在能量释放一半时对应的温度(DSC-T50)显著低于高海拔的温性荒漠草原和山地草甸。在草原化荒漠、荒漠草原和山地草甸中,灌丛下的%Exo1和DSC-T50均高于灌丛间,而TG-T50低于灌丛间。在温性荒漠,从灌丛间到灌丛下,低温时SOC燃烧释放出的能量占总燃烧能量(Q)的比例减小,而高温时SOC燃烧释放出的能量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灌...  相似文献   

7.
荒漠植物构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植物构型的内涵,评述了植物构件研究现状、荒漠植物构型研究现状和荒漠植物构型模型及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并指出和归纳了荒漠植物构型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荒漠植物构型的研究趋势。指出在未来荒漠植物构型研究中应加强与土壤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探讨荒漠植物构型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揭示植物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与适应机理。构建荒漠植物生长的构型模型,从而为荒漠地区种群、群落、甚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棕色荒漠森林土(简称棕漠林土)或称“吐加依土”、“林灌草甸土”、“荒漠森林草甸土”和“胡杨林土”等,这是指发育在漠境地区胡杨林下的土壤.这种土壤在干旱地区有较广泛的分布,但研究资料较少.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进行荒地资源综合考察工作中,对于这种土壤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不同放牧强度荒漠草原产流产沙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揭示长期放牧的荒漠草原坡面产流产沙特征,以放牧15年的4种放牧强度的内蒙古荒漠草场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探究放牧强度及雨强对草原坡面产流产沙耦合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雨强下,不同放牧草场间的初始产流时间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提前;产流速率呈现先增长后稳定的状态,4种放牧强度草场的产流速率规律及其波动幅度均为重度放牧(HG)中度放牧(MG)对照(CK)轻度放牧(LG),且雨强对产流速率的影响大于放牧强度。荒漠草原累计径流量与降雨历时呈线性相关,且拟合度较高;(2)荒漠草原产沙速率变化呈现多谷多峰的特点,雨强和放牧强度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对产沙速率有极显著影响。不同雨强下,4种放牧强度草场的产沙速率规律及其波动幅度均为HGMGCKLG。泥沙流失总量与降雨历时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0.
荒漠植被是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及时准确地监测新疆荒漠植被的时空分布变化,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恢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基于AVHRR-NDVI和MOD13A2-NDVI数据集计算了新疆1989—2017年植被覆盖度,通过对植被覆盖度划分阈值提取计算了荒漠植被的分布及面积,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新疆荒漠植被与非荒漠植被、裸地类型的转化情况。利用相关系数分析法定量分析了乌伦古河、叶尔羌河及阿克苏河3个典型流域影响荒漠植被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9—2017年,新疆荒漠植被总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增长率为3.09万hm2?a~(-1)。低覆盖度荒漠植被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增长率为3.22万hm~2?a~(-1);高覆盖度荒漠植被面积基本不变。植被转化中,高、低荒漠植被间转化面积50.85万hm~2,非荒漠植被类型转变为荒漠植被341.24万hm~2,荒漠植被转变为非荒漠植被类型191.25万hm~2。通过对典型流域的研究分析得出降水是影响荒漠植被演变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径流量和政策因素,气温对于荒漠植被的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旺长期烤烟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与激发能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烤烟品种龙江91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烤烟植株上、中、下3个部位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日变化,以及激发能的分配特性。结果表明,烤烟叶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中午降低,PSⅡ功能下调,有明显的光抑制。在光合有效辐射(PPFD)逐渐增强过程中,Fv/Fm和ΦPSⅡ降低,非光化学猝灭(NPQ)增加,激发能由PSⅠ向PSⅡ分配的比例增加,说明引起烤烟光抑制的原因除了NPQ之外,分配给PSⅡ能量增加是光抑制非常重要的因素。PPFD逐渐减小时,光抑制逐渐减缓,光化学效率恢复,激发能分配不平衡性系数(β/α-1)下降,PSⅡ能量负荷减轻,失活的PSⅡ恢复活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外源硫化氢(H_2S)对盐胁迫下加工番茄幼苗光合作用和光合荧光参数的影响,以耐盐性不同的2个加工番茄KT-7(耐盐性强)和KT-32(耐盐性弱)为材料,采用分光光度法、CIRAS-3型光合仪和Imaging-PAM调制荧光成像系统分别测定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外源H_2S提高了盐胁迫下加工番茄幼苗的生长及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叶片蒸腾速率(Tr)、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降低了胞间CO_2浓度(Ci)、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PQ)]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而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O)]稳定在较低水平。此外,外源H_2S对KT-32的缓解效应强于KT-7。综上所述,外源H_2S通过提高加工番茄幼苗叶片的光合色素量和光合电子传递效率,有效地缓解盐胁迫对加工番茄叶片PSⅡ的伤害。本研究结果为探究外源H_2S增强加工番茄耐盐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绪成  上官周平 《核农学报》2007,21(3):299-304,310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全生育期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关系及其氮素响应。结果表明,光合色素各组分含量随施氮量增加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品种间差异又因生育时期而不同;施氮显著提高了拔节期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扬花期和灌浆期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了全生育期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提高叶绿素a含量能显著提高叶片ФPSⅡ、Fv/Fm、qP和降低qN;叶绿素b含量的升高能显著增强热耗散,增加类胡萝卜素含量则促进水地品种叶片光能的光合碳同化作用和旱地品种的热耗散。拔节期对照处理的旱地品种的ФPSⅡ和qN显著高于水地品种,在该时期品种抗旱性差异表现较为明显,能够通过提高光合机构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热耗散来增强光合机构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低温对弱光影响甜椒光合作用的胁迫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弱光耐受性不同的甜椒(Capsicumannuum L.)幼苗为材料,研究弱光低温逆境下及其恢复过程中叶片光合特性、PSⅡ光化学活性和吸收光能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弱光低温及弱光适温处理均导致甜椒净光合速率(Pn)、PSⅡ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明显下降,PSⅡ光化学反应中心能量(P)显著减少,天线耗散(D),尤其是反应中心能量耗散(Ex)显著增加。弱光低温或弱光适温处理下Pn的下降是非气孔限制的结果,低温降低了植株的弱光耐受性。光温逆境解除后,甜椒光合碳同化的恢复滞后于PSⅡ光化学效率的恢复,并且弱光下不同试材对低温的耐受性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花铃期受涝棉花的高光谱-光合特征及关系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高光谱监测涝害棉花叶片光合参数的可行性,利用灌排可控的试验田模拟花铃期受不同程度涝害情形,分析了涝害对棉花倒四叶光合参数及高光谱参数的影响规律,评价了利用叶片光化学反射指数(photochemical reflectance index, PRI)和荧光比值指数(fluorescence ratio indices, FRI)拟合光合参数的效果。结果表明:花铃期受涝倒四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导限制因素随涝害持续时间而变化,涝害<3 d是叶片固定碳的能力下降,涝害3~6 d以气孔限制为主,涝害≥6 d由叶片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共同造成。花铃期受涝1 d时实际光化学效率、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apparent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fer rate, 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就显著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photochemical quenching coefficient, NPQ)显著升高,受涝3 d时初始荧光显著升高,最大光化学效率到受涝6 d时才显著降低。天线热耗能和非光化学耗能增加率、光化学耗能降低率分别与受涝天数呈显著对数、一元二次、幂函数关系。涝害3 d左右时倒四叶PRI显著下降、而FRI=R600/R690、FRI=R740/R800显著提高。综合考虑决定系数、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和光谱参数对涝害的敏感性,建立的基于PRI的用于拟合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初始荧光、最大光化学效率动态的模型可用于监测花铃期涝害棉花倒四叶光合参数动态。  相似文献   

16.
李满乐    范雅倩  王可  蒋燕    李鑫豪    田赟    李润东  徐铭泽    郝少荣    查天山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301-309
[目的]植物资源利用效率是反映植物对环境条件适应性的重要指示指标,是气候变化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对林下灌木物种光能利用效率(L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环境调控机理需进一步明晰。[方法]以北京松山天然阔叶林下典型灌木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6月至9月完全展叶期开展原位叶片光合测定和同步环境因子的连续观测,分析了绣线菊LUE和WUE的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LUE和WUE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LUE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空气温度(Ta)的变化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季节平均为0.03 mol/mol; WUE随PAR和空气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变化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季节平均为8.32 μmol/mmol。PAR和Ta是影响LUE变化的主要因子,分别为指数和线性负相关; PAR和VPD是影响WUE变化的主要因子,均与WUE呈线性负相关,其中VPD通过影响气孔导度(gs)限制叶片蒸腾,从而影响WUE; LUE、WUE的季节变化和土壤含水量(SWC)均无显著相关性。LUE与WUE对环境因子存在趋同响应关系。[结论]研究初步确定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和空气饱和水汽压差是研究区林下灌木绣线菊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限制因子,而非土壤水分; 林下灌木绣线菊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呈现资源保守策略,具体表现为在光能受限的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具备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缺磷胁迫下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RR1)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采用溶液培养方法,在大豆长出真叶时进行缺磷胁迫,第二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草甘膦处理,5d后测定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 相对于正常供磷条件的清水处理,缺磷胁迫下4.98 mL/L草甘膦处理的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的有效量子产量[Y(Ⅱ)]、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ax)和半饱和光强(Ik)均呈下降趋势。而气孔限制值(Ls)、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叶绿素a/b(Chl a/b)、类胡萝卜素(Car)、总叶绿素(Chl)含量和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PQ)]均呈升高趋势。说明缺磷胁迫条件下喷施草甘膦显著降低了抗草甘膦大豆的光合速率。缺磷引起的气孔因素可能是导致RR大豆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光合速率的下降导致其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降低,活性减弱,参与CO2固定的电子较少,光化学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柑橘黄龙病被称为柑橘的"癌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造成柑橘产业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探究病原菌对宿主光合作用进程中对光能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并实现柑橘黄龙病的快速诊断,该研究利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对感染黄龙病不同程度柑橘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和相应淀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进行研究,分析了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图像与淀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柑橘黄龙病快速诊断模型。结果表明,染病叶片中的淀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出现异常累积,糖代谢异常与病原菌的侵染有关;宿主的叶绿体光系统Ⅱ(Photosystem Ⅱ, PSⅡ)反应中心遭受破坏,导致最小荧光产量上升,PSⅡ的最大光量子效率下降及PSⅡ中有活性的光反应中心数量减少,染病叶片的光化学反应的能力降低,激发能被转换成不可调制荧光淬灭的比例上升;叶绿素荧光参数能够精确地反演出叶片的淀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利用叶绿素荧光参数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对柑橘黄龙病诊断的总体识别正确率为97.50%。采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能够实现柑橘黄龙病快速无损检测,可为柑橘黄龙病的早期预警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沙地黑沙蒿人工植被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萍  刘艳军  张晓珂 《土壤通报》2007,38(2):314-317
本文针对科尔沁沙地黑沙蒿人工植被土壤线虫的总数、群落组成、营养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黑沙蒿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线虫数量显著增加。不同年限黑沙蒿植被之间土壤线虫总数差异显著(P<0.01)。在本研究中共获得线虫13科19属,其中Acrobeles为优势属。在半流动沙丘生态系统中,植物寄生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而在黑沙蒿人工植被生态系统中,线虫群落逐渐向以食细菌线虫占优势的方向演替。本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对退化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阶段具有很好的生物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探明外源水杨酸 (SA) 和一氧化氮 (NO) 协同缓解番茄幼苗盐渍伤害的光合生理机制。 【方法】 以番茄品种‘秦丰保冠’为试材,在水培条件下,研究单独和复配施用外源SA、NO供体硝普钠 (SNP) 对100 mmol/L 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气体交换、光系统Ⅱ (PSⅡ) 光化学效率、激发能分配和天线色素吸收光能利用的影响。 【结果】 SA、SNP单独和复配处理均能有效缓解NaCl胁迫对PSⅡ的损伤,其中以SA和SNP复配处理效果最好,3~7 d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 (Pn)、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 (Fv/Fm)、天线转化效率 (Fv′/Fm′)、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 (qP)、吸收光能用于进行光化学反应的份额 (P) 和叶绿素荧光衰减率 (Rfd) 分别较胁迫处理显著提高了25.5%~94.9%、9.5%~15.3%、25.7%~34.6%、38.8%~121.9%、74.2%~198.6%和22.2%~25.5%;初始荧光 (Fo)、PSⅡ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 (NPQ)、激发能压力 (1-qP)、反应中心非光化学耗散的份额 (Ex)、天线热耗散的份额 (D) 和双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 (β/α-1) 分别较胁迫处理不同程度降低了19.8%~23.5%、22.8%~23.4%、32.5%~39.9%、15.1%~19.1%、27.8%~31.4%和51.8%~72.8%。 【结论】 外源SA和NO在保护PSⅡ及光合电传递链免受盐害损伤,提高番茄幼苗耐盐性方面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