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多维评价模型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与都市农业通过功能互补与促进机制形成统一系统,多功能是都市农业融入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与空间系统之中表现出的显著内涵。但我国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综合实力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都市农业功能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形成了多样化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评价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现状及合理性,探究适宜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有助于协调城市功能与都市农业功能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战略。如何协调城市功能与都市农业功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急需探索的问题。本文应用四维评价模型对我国22个城市的都市农业生产、经济、社会与生态功能进行定量评价,并根据四大功能间的不同组合类型,用系统聚类法把我国都市农业分为10类多功能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受我国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东、中、西部地区空间差异影响,都市农业单项功能发展水平及多功能综合水平在各城市呈现明显的差异,总体上表现出东、中、西的区域分异现状;从我国西部城市至中东部城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逐渐从多功能弱协同模式转向基本协同、协同及强协同发展模式,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转变为社会生态主导发展模式以及以生态为基础的生产(或经济或社会)功能主导的发展模式。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属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生态功能发展水平都达到了0.40以上,属于社会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社会功能发展水平都在0.55以上,属于经济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经济功能发展水平接近0.80,属于生产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生产功能发展水平达到了0.75。  相似文献   

2.
王睿 《水土保持通报》2019,39(6):190-198,222
[目的]以四川省南充市为例,研究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效益,为区域脱贫攻坚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南充市精准扶贫项目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和自我发展4个维度构建精准扶贫评价指标体系,对2011—2016年南充市精准扶贫效益进行定量评估。[结果]①南充市经济发展效益经历了一个先降低,后升高的过程。其中,2011—2012年是下降期,降幅达20.8%;②南充市社会进步效益呈现下降、上升交替趋势。从2011年的0.585 1降低到2012年的0.404 0,2015—2016年逐渐增加;③南充市生态保护效益逐年上升,但2012—2013年波动下降,且均高于同期经济发展效益和社会进步效益的增加值;④南充市自我发展效益呈现增加、降低交替过程,且2011—2016年,综合效益逐年增加,2013年则波动下降。[结论]南充市自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效益、社会进步效益、生态保护效益和自我发展效益。  相似文献   

3.
生态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鉴目前国内外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成果,依据系统分析原理,建立了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与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协调度5方面综合测度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结合延安市宝塔区区域特征,运用设计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宝塔区近8a来(1992-1999年)区域发展水平进行的量化评价,得出结论:宝塔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但目前仍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系统为低水平的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4.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宁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生态安全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以黑龙江省宁安市为研究区,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3方面构建了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确定其指标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宁安市2000-2009年耕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及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9年宁安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处于“较安全-敏感-风险-敏感”的“U”型发展阶段,且总体上耕地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低,其中2000-2001年宁安市的耕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状态,2002-2003年处于敏感水平,2004-2006年处于风险水平,2007-2009年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回升,但仍处于敏感水平。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宁安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渭河宝鸡市区段生态治理工程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河堤、控制河流污染、创建滨水景观已经成为国际上城市河流治理发展的总趋势。以详实的数据为基础,对渭河宝鸡市区段生态治理工程进行综合评价。此项工程的实施,不仅能够保障防洪安全,还可以综合开发利用河道资源,提高市区的绿化水平,营造水域景观,美化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优化投资环境,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玉清    宋戈      王越    王学伟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267-272,278
科学评价城市扩张冲击下所辖市县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市所辖市县经济、社会、生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哈尔滨所辖市县为研究区,运用能值分析法和“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模型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可持续能值指数(EULESI),结合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EISD)与EULESI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对2004—2011年研究区近8 a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EISD)与EULESI二者相关性系数为0.84,具有极强相关性,相较于EISD指数,EULESI指数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更具有敏感性和代表性,同时作为评价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指标具有科学性,可用于其他类似地区的相关研究评价指标;(2)2004—2011年城市扩张后的研究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总体呈递减趋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波动较大,处于较不稳定发展阶段,总体处于较不安全水平。具体而言,2004—2006年研究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水平;2007—2008年处于较不安全水平;2009—2010年均处于临界安全水平;2011年数值为近8 a来最低值,处于较不安全水平,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总而言之,能值分析法能够客观揭示各个指标自身涵义,有效避免评价过于主观性,研究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长三角沿江城市群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研究,为该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基于能值理论构建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分析长三角沿江城市群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态势。[结果] 2017年长三角沿江城市群中29%的城市资源过度开发,外部依赖性强;53%的城市环境负载率低,29.4%的城市环境负载率高;11.7%的城市废弃物循环再生能力低;47%的城市能值交换率低,经济竞争力强;35%的城市能值货币率高,经济产出效率低。上海、苏州单位面积能值密度高,23.5%的城市较低;29.4%的城市人均能值福利低;17.6%的城市人口负载率高;41.2%的沿江城市呈可持续发展态势,58.8%的城市呈过度发展态势。[结论] 2017年沿江城市群自给能力、环境压力、生态质量呈现上游城市强、小、优向中游基本协调,下游弱、高、差的渐变态势。上海、苏南城市经济竞争力强,但产出效率低;苏中、皖中地区除省会城市外其他城市竞争力弱;皖南城市经济发展滞后且呈沿江单边孤立发展态势。上海、苏南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优,形成人才、资源强吸引同时存在用地短缺问题;苏中城市较均衡并形成弱吸引;除合肥市、铜陵市外,皖中、皖南其他城市发展滞后,缺乏有效吸引。沿江城市群整体可持续发展态势严峻。  相似文献   

8.
以东北地区35市(州)为案例,根据数据源条件,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子系统构建了包含12项指标在内的城市可持续性空间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可持续发展指标校正模型,采用AHP分别计算了东北三省35市(州)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的发展指数及综合发展度与协调度,通过可持续性空间测度与比较,阐析了东北地区35市(州)在可持续发展上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基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可持续性具有地理空间差异与地域分异规律,以沈阳为代表的转型成功的老工业区和以大连为代表的现代新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度较高,而边远地区及处于转型中的老工业城市则相对较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明显,对其周边城市的可持续性影响较大;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耦合与转换关系,因此,在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必须因地制宜,并且要从城市群或经济区等视角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重点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较少考虑环境因素以及土地集约利用对环境的效应.本文从生态健康的角度入手,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大评价因子、20个评价指标,并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贵阳市云岩区为例,运用GIS方法对云岩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岩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属较集约水平,还有一定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在空间上,云岩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从中南部向北部、西部、东部递减的特征.土地集约区域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障碍,粗放区域面临社会经济投入产出不足的障碍;针对不同集约水平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山仔水库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济状态、环境状态、社会状态3个方面建立了水库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构建评价模型,对福建省山仔水库2000-2003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3年期间,山仔水库经济状态、环境状态、社会状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仍然处于较差水平;综合考虑经济状态指数、环境状态指数、社会状态指数后,山仔水库生态安全状况优劣顺序为:2002年〉2003年〉2001年〉2000年。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状况,对于生态安全薄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与否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可为制订城市规划、生态和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以重庆市为例,选取城市生态系统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服务功能和动态变化5个方面,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重庆市2004—2011年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另外,为了反映重庆市生态系统健康的优劣程度,选取上海、青岛和成都2011年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重庆作横向对比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2004—2011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呈逐年良性发展态势;在2011年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对比评价中,上海最优,成都其次,重庆第三,青岛相对最差。最后,提出了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态用地是城市中重要的自然组分,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发展有积极作用。在介绍城市生态用地的基础上,将城市生态用地划分为两大类、四个亚类,并阐述了城市生态用地的服务功能,最后以山东聊城市中心城区为例,对城市生态用地的保护利用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A review of Russian and foreign approaches to analyze and assess the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role of urban and technogenic soils is made in the context of the two popular concepts: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soil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The modern definitions,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oil functions are considered both in general and in relation to urban and technogenic soils. Despite some method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work shows that the concepts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their joint use is highly promising. Three practical examples for the cities of Moscow, Hangzhou, and Hong Kong show a consistent transition from the analysis of soil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to the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engineering, urban improvement,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信江是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位居第3。信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各市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且对江西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影响甚大。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信江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及经济贫困等一系列问题。为促进新世纪新阶段信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者提出应发展生态工业、推广生态农业、倡导生态旅游、搞好生态治理、加快生态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段维利      余新晓      陈丽华  贾国栋      曹永翔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4):404-411
[目的]评估城镇化和生态恢复双过程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变化量,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建设对ESV的影响,进而为区域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1995—202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识别区域城镇扩张与生态建设信息,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以及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展开了城镇化与生态建设双过程对区域ESV在时空尺度上的影响研究。[结果](1)京津冀城市群ESV在1995—2020年总体下降,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5—2020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2)城镇扩张所导致的城镇建设用地占用其他地类是使ESV下降的主要因素,使区域ESV降低了368.2亿元;生态建设使区域ESV上升了225.67亿元。[结论]生态建设带来的ESV增量不足以抵消城镇化带来的下降。城镇化与生态建设对ESV影响较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群的西部和东北部,对ESV影响较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群的东南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导致都市农业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其研究有助于实现都市农业功能的空间合理布局与优化、协调与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的发展。结合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构建都市农业的生产经济功能、就业功能、文化休闲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的格网化技术从0.5 km×0.5 km尺度测评并分析都市农业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受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生产经济功能整体上表现出从西南向东北递增、从近郊平原区向中远郊平原区递增的空间格局;就业功能受区县农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作用,表现出秦岭山区低于平原区、近郊平原区向中远郊平原区递增趋势的空间分布规律;文化休闲功能受距离衰减规律支配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型的圈层空间结构,道路、河流、旅游景区又进一步影响各种功能值分布区的具体空间形态;西安都市圈的地貌地形、都市农业用地类型及其破碎化程度决定都市农业生态功能在空间上表现出由都市圈边缘区域至中心区域逐渐下降的趋势特征,并且各种生态功能值分布区的破碎零散化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保证和前提条件。限制因素的识别是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制订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实施综合措施的关键步骤。以南京市江浦县为例,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及其调控对策。研究表明,耕地资源持续减少、生态灾害频繁发生、系统抗干扰能力不强等是该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耕地资源、增强系统抗性、控制生态灾害”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江浦县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地利用信息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合考虑强调人为活动影响的生态足迹与强调自然资源影响的生态服务价值2种方法的优势,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信息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以江西省为例,遥感解译得到1990、2000、2008年 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以土地利用/覆盖为主要数据,结合其它辅助数据,分别计算了江西省3个时期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服务价值;以生态足迹与生态服务价值计算结果为基础数据,构建了基于土地利用信息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评价了江西省3个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江西省虽然从自然资源提供生态服务的能力上看仍然处于良好状态,但是人为活动扰动已经在向不可持续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评估显示了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的不利趋势。原因在于江西省生态服务价值的增加速率较生态赤字慢,江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地受人为活动影响。该研究可为江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文丽    张安录    刘蒙罢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352-362
为深入探究区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视角构建相关理论框架,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VOR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特征并识别了其协调发展问题区域。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年均值达0.746,整体上呈波动式缓慢上升的趋势,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显著。生态系统健康得分均值为0.473,整体呈现小幅波动的趋势,地理空间上则呈现显著的南北分异特征;(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611~0.624区间内小幅增长,截至2018年,区域内实现协调发展的市域达92.62%,耦合结果在空间上表现为由“相对随机”向“南高北低”的分布转变;(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耦合协调问题区域主要存在于长江经济带中下游部分市域,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或生态系统健康单方面滞后抑制了城市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程度正逐步深化,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耦合系统基本实现了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湖南省怀化市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为推动该市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方法] 基于PSR指标框架,构建了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合作博弈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建立基于可拓云模型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以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该市2010—2019年农业生态安全状况。[结果] 2010—2019年期间,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从“比较安全”状态向“安全”状态转化,安全等级有所上升,但是整体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结论] 为了进一步提升怀化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必须减少单位GDP能耗,兴建农业水利设施,提升土地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同时应优化农村生活环境,以促进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