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通径分析在毛竹枯梢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通径分析的原理 ,对 1 988~ 1 989年在尤溪设立的 8个标准地所收集的气象因子和病速的观察资料进行研究 ,力图剖析各因子对毛竹枯梢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程度及其因子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平均气温与病速是决定毛竹枯梢病病情指数的主导因子 ,平均相对湿度对毛竹枯梢病病情指数的直接作用不大 ,但通过平均气温对其间接作用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
毛竹枯梢病是国内重要检疫对象。对该病进行灾区区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区划理论,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将福建省毛竹枯梢病灾区分为重灾区、轻灾区和基本无灾区3个区及Ⅰ级、Ⅱ级、Ⅲ级3个危险程度等级,并按照不同的危险程度等级区域,分别建立了发生面积预测预报模型。该模型经检验,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推广应用。表2参9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大兴安岭地区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现状并对其做出准确合理的评价,以新林林业局落叶松天然次生林5块典型样地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不同林分类型和树种配置比例,利用威布尔分布函数(Weibull)和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对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的水平结构及空间结构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种群类型较单一,伴生树种比例少,直径分布形状呈现左偏或右偏多峰山形,各样地Weibull形状参数由大到小为:样地3(2.324)、样地1(2.264)、样地5(2.059)、样地4(1.969)、样地2(1.925);各样地树种混交度较小,空间隔离程度较弱,由大到小为样地4(0.358 1)、样地5(0.242 9)、样地2(0.237)、样地3(0.173 1)、样地1(0.081);林木大小比数分布较为均匀,林分中优势、亚优势和中庸状态分布的个体比例相差不大,由大到小为样地2(0.526)、样地3(0.495 2)、样地1(0.491 9)、样地4(0.486 5)、样地5(0.471 4);5块样地角尺度平均值为0.515,林木聚集程度较低,整体分布格局属于随机分布。因此,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树种组成过于简单,径阶分布较为集中,空间隔离程度偏低,为提高林区整体生态效益,应制定相应的补植改造、抚育间伐调整措施,使林分结构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4.
在新造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碳汇林内,设置80 m×100 m固定标准地,采用固定样地长期连续观测的调查方法,研究新造毛竹碳汇林在成林前(第1~5年)林分非空间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新造毛竹碳汇林成林初期,立竹度、林分平均胸径及林分平均竹高是林分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且随着造林后年限的增加,立竹度、林分平均胸径及林分平均竹高均在不断增加。2新造毛竹碳汇林在成林过程中,立竹度(N)随造林后年限(y)的增加而增加,并满足异速生长方程:N=17.214y2+309.21y-217.4,R2=0.981 1。3随着造林后年限的增加,新出毛竹的平均胸径逐年增大,新竹平均胸径(DBH)与造林后年限(y)的异速生长方程为:DBH=0.015 7y2+0.727 9y+1.598 0,R2=0.756 5。4每年新出毛竹的平均竹高(H)随着造林后年限(y)的增加而增高,其拟合方程为:H=0.108 5y2+0.429 9y+2.155 3,R2=0.723 2。  相似文献   

5.
毛竹枯梢病测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毛竹枯梢病在林间流行的时间动态属于积年流行病害,遵循罗辑斯蒂模型。依据1988~1991年观察资料,建立毛竹枯梢病的中期(1年)预测方程ln[x_2/(1-x_2)]=194.18677+3.63374T-3.26491U+0.01657R+0.62385ln[x_1/(1-x_1))。模外数据检验证明,该预测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供生产使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及试验研究,明确了毛竹干枯病病害发生的规律性,其病原菌从梢部伤口侵入,越冬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为侵染源。每年的5-6月及9-10月为毛竹干枯病的发病期。病害发生与主要气象因子(气温、相对湿度)和山坡地理位置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袁菲  张星耀  梁军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12):3722-3731
以汪清林区60个林班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干扰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H=∑B2W2-∑B1W1,构建了基于干扰理论的汪清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其中,有害干扰指标层选取4个指标:森林病害、森林虫害、森林火险以及人为干扰,生态系统内部的增益指标层选取4个指标:树种多样性、群落层次结构、林分更新状况以及近自然度.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结合的主客观赋权法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提出基于干扰的健康评价模型和等级划分标准.最终评价结果显示:汪清林区60个样地中,处于优质状态的样地有6块,占总样地数的10%,健康指数均大于0.2;处于健康状态的林分13块,占总样地数的21.67%,健康指数在0.1-0.2之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林分23块,占总样地数的38.33%,健康指数在0-0.1之间;处于不健康的林分18块,占总样地数的30%,健康指数小于0.结果表明,在天然林中,无论是针叶纯林还是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大多处于亚健康和健康的状况,这与他们近自然度高,物种多样性丰富、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关.而在落叶松人工林分中,由于林分物种多样性低,群落结构简单,近自然度最小,林分的增益能力弱,因此不健康的占有绝大多数.该评价结果可为该林场展开相关的健康经营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吉林省白河林业局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集1990-2000年10 a间复测的518块6个主要林分的固定样地数据,计算出不同林分各龄组以及各径阶的枯损量、枯损率,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个主要林分枯损量随着龄组的增大而增加;枯损率都随龄组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林分各龄组间及不同林分间的枯损率差异较大;白河林业局绝大多...  相似文献   

9.
毛竹枯梢病侵染循环与病原菌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毛竹枯梢病在福建以病竹竹筒内菌丝体及1~3级病侧枝的子实体越冬,翌年4月底至5月初产生大量的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当年新竹展枝放叶期的1~3级侧枝节叉处形成的自然伤口侵入,潜育期1~3个月,有的长达1~2年。7~8月高温干旱季节为发病高峰期,10月底基本停止扩展,11月至翌年2月为病菌越冬期。毛竹枯梢病的侵染循环属于多侵染点一次性侵染的单循环病害类型。自然条件下,竹喙球菌在病竹侧枝节又处产生单生或混生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器,其生活周期属于真菌的完全发育循环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密度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密度为 2 2 5株 /hm2 ,375株 /hm2 ,6 0 0株 /hm2 的 3种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裸地种竹和原近熟杉木林 (现杉木已采伐 )套种毛竹等 5种林分的成活率、新竹及竹鞭生长指标分析研究表明 :各种经营模式中 ,杉木近熟林套种有利于提高毛竹成活率及长竹率 ,但发笋长竹数以裸地种竹为最多 ;新竹的生长以原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的林分为最好 ,其次是杉木密度为 2 2 5株 /hm2 ,375株 /hm2 的近熟杉木林、裸地种竹和杉木密度为 6 0 0株 /hm2 的林分 ;单根竹鞭长和鞭节长有随林分郁闭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 ,而总鞭长、竹鞭数及竹鞭断梢率则相反 ;鞭深的分布变化不很明显 ,但有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变浅的趋势 ;从更新杉木林分看 ,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以杉木密度为 2 2 5株 /hm2 的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泡桐毛竹混交林混交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泡桐毛竹的混交试验表明:新造毛竹林同时套种泡桐,可以实现成功混交,而现有稳定毛竹林下套种泡桐,则混交套种不成功.混交林中,泡桐和毛竹根系分布层次有一定差异,对林地土壤中养分的空间利用也有不同,其地下空间具有较好的丰产基础.混交林对泡桐生长影响较小,但对毛竹新竹的影响很大,可促进毛竹胸径和竹高的生长,加速竹鞭扩展,加速毛竹及早郁闭.通过混交可使空间利用多元化,养分利用和归还多样化,丰富混交林中生物多样性,因而混交林具有较强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毛竹纯林留养阔叶树后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洪帆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70-173
对闽侯县荆溪镇仁洲村毛竹纯林留养阔叶树林与毛竹纯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毛竹留养阔叶树后,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状都得到了改良;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全氮、水解氮及有效磷等养分指标普遍比毛竹纯林土壤高。由此可知毛竹留养阔叶树能更好的培肥土壤,提高林分水源涵养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3.
叶淑英 《安徽农学通报》2012,(17):146-148,159
通过建瓯东安毛竹林中21a生闽楠生长情况的调查表明:闽楠适宜在毛竹林中生长,单株材积0.1958m3,材积1.3350m3/hm2,单株平均年生长量0.0089m3,且与树龄呈正相关系;树高达15.5m,平均树高年生长量0.74m;混交套种闽楠能提高毛竹林的生产潜力,每年可增加毛竹林收益10680元/hm2,同时可改善和调整毛竹林结构,大幅度提高毛竹林经济、生态、社会的整体效益。并探讨了如何采取政策性措施来大力推广发展毛竹林混交套种闽楠,为科学持续发展闽楠这一珍贵用材树种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毛竹叶斑枯病的损失估测及防治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当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cv.Pubescens)对叶斑枯病(Coccostroma arundi-nariae)中度或重度感病时,新竹的直径生长、重量均受到严重影响,成竹的竹壁物质积累下降,感病林分的出笋量大大减少,严重阻碍了毛竹生产的发展.用材林的损失估测模型以逻辑斯蒂模型为最优:L=24.236 1/[(1+20.908 1exp(-0.107 1X)];笋用林的损失估测模型以简单线性回归模型为最优:L=5.0209+0.702 9X.  相似文献   

15.
毛竹叶斑枯病野外化学药剂防治应以烯唑醇和多菌灵500倍液高压喷雾为主。在营林措施防治中,进行抚育间伐以适当调整林分结构,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在深翻的基础上施适当比例的N、P、K肥,以增强毛竹的抗性,防治病害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杉木毛竹混交林造林效果评价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对不同密度的杉木毛竹混交林及其人工纯林进行调查 ,依据生态学原理 ,分析了各混交林及纯林的林分生长状况、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变化以及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 .结果表明 :杉木密度为 1 80 0株· hm-2的混交林中 ,营养空间利用充分 ,叶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达 1 7.70 %;生物量最大为 78.43t· hm-2 ,生长最好 ,表现出较高的林分生产力和林分生长量 ,混交效果最好 .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建瓯市东游镇毛竹纯林人工混交阔叶树种试验林的全面调查和分析,初步筛选出适宜毛竹纯林混交的7个树种,但混交比例的优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毛竹雷公藤混农经营技术与固土保水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7 a毛竹雷公藤混农经营试验表明,采取“中间带状”混农经营模式种植雷公藤,毛竹林的密度应控制在2100-2400株.hm-2。该密度不仅利于笋用林和笋竹两用林的经营,还使雷公藤平均基径增粗23.3%,平均支数增加20%。混农经营的林分由于雷公藤的覆盖,毛竹林地免遭雨水直接袭击,此外,雷公藤落叶与宿根还有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作用。与毛竹纯林相比,混农经营地土壤结构和水分性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表土层>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3.17%,结构体破坏率降低4.51%,土壤持水量增加37.4%,水源涵养量增加736.513 t.hm-2。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天然毛竹林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样地和无样地取样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多种方法研究分析武夷山天然毛竹纯林的分析格局,并结合以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研究其动态规律.这不仅有助于探讨天然毛竹纯林的生态学意义,而且对于人工毛竹林的经营和管理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莹  阮宏华  黄亮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633-4635,4646
[目的]为了研究围湖造田对碳循环以及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方法]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试验地,利用LI-6400-09土壤碳通量观测仪,分析了该处围湖造田区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林和农田4种不同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与温度敏感性。[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具有一致的显著季节变化,其季节变化主要受土壤温度的控制。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农田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0.384~3.070、0.603~3.960、0.611~5.850和0.333~4.820μmol/(m2·s),年变异幅度分别为7.99、6.57、9.57和14.47。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农田的Q10值分别为2.54、2.21、2.82、2.17;林地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大于农田。[结论]与相同气候区旱地森林相比,围湖地区土壤呼吸速率较高,Q10值较大,表明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围湖地区可能比旱地土壤向大气释放更多的CO2。在研究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围湖造田对碳循环的影响应给予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