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桂东北水岩坝曾是全国有名的钨锡矿集散地,矿产的停采带来大面积的废弃地,废弃地的治理成为当地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确定废弃地重金属污染的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方法,对尾矿库区废弃地进行布点取样调查.结果发现,尾矿库区废弃地重金属砷严重超标,存在非常严重的生态风险,砷形态主要集中在生物有效性强的易溶态和铝结合态.尾矿库区废弃地成为一个潜在的重金属污染源,重金属砷污染治理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矿区废弃地和城市废弃地植被修复土壤肥力的方法,并通过生产实际及理论研究提出2种废弃地土壤混合治理而恢复肥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加强对采矿废弃地的生态与景观恢复治理工作,该文对其景观生态特征以及景观生态重建原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恢复型、土地开发型和景观再造型的采矿废弃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的治理模式,并以浙江省矿山治理工程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对永定县非煤矿山废弃地现状特点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在非煤矿山废弃地栽植的各类植物品种并进行科学配置,提出了"草、灌、乔"相结合的植被生态修复技术思路,为非煤矿山废弃地治理以形成茂密的近自然植被群落结构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矿区废弃地治理以恢复工程技术为主,对工程的植被选择和景观设计重视不够.该研究以南京伏牛山铜矿废弃地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式掌握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植物资源、采矿遗迹及周边经济与人口的发展情况,并通过采集的127个土壤样品对该地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景观规划的思路和具体方案,以期对铜矿废弃地的生态治理和景观规划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对矿区科学有效的生态修复,该研究以粤北南岭某金属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地形测绘、野外调查等方法了解其环境现状,分析了当前矿业废弃地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矿业废弃地,构建了"原状基质改良-直接立体植被配置"的技术模式,提出了包括地形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和设施配套等关键技术,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生态修复效益.研究结果可为粤北南岭及同类型矿业废弃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植物稳定技术在金属矿山废弃地修复中的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属矿山的开采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中矿山废弃地治理显得尤为必要。矿山废弃地由于植被破坏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伴随着重金属的迁移扩散,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不能很好地解决,而植物稳定技术能尽快地增加废弃地的植被覆盖量,在解决废弃地环境问题的同时还能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以保定市西部采石场为例,对采石场废弃地的现状、问题及生态恢复的对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保定市西部采石场废弃地主要包括渣场、坑口迹地、岩壁、边坡形式,存在景观破坏、水土流失、占用(破坏)土地等问题;基于当地环境及恢复成本,应选择适合当地条件、具有经济效益(部分)的植被,采用穴植、筑巢、植生槽、植生袋、植被毯复绿等措施,以实现采石场废弃地生态恢复。该研究对于保定市西部采石场废弃地生态恢复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采用样方法,调查了广东梅州明山煤矿废弃地的植被和植物区系.结果表明:该地自然定居植物共64种,隶属于30科59属.主要包括禾本科(10种)、菊科(7种)、豆科(5种).全部定居植物中,1~2年生草本植物29种,多年生草本植物13种,木本植物18种,藤本植物4种.风播种子和果实是废弃地上植物繁殖体的主要来源.废弃地植物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单种斑块和小群落,这些小群落组成、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总体水平偏低.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猪屎豆Crotalaris mucronata、艾蒿Artemisia argyi等可在煤矿废弃地上成功定居,并成为这些植被中的优势种,可作为废弃地植被恢复治理的优先选用物种.群落存在着由草丛向灌草丛、灌木林演替的趋势;随着废弃地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废弃地的坡向和坡度也是影响植物定居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2015,(21)
<正>大石桥市在创建生态园林山水文化名城的实践中,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创新节约型生态园林绿化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节地、节水、节财,建设生态园林山水名城的新路径。1利用自然资源迷镇山废弃地扩建公园迷镇山公园,占地面积3000亩。大石桥市在原有自然林地基础上,利用废弃地生态治理工程治理面积184亩,栽植各种苗木40多万株,回填土2万多立方米,修建入口广场、停车场、林  相似文献   

11.
土壤动物的恢复、群落演替及其多样性对于铜尾矿废弃地的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在铜陵市铜尾矿区设置4个样地23采样点,共捕获土壤动物4622只个体,隶属5门10纲18目29类.结果表明,铜尾矿自然废弃地与其对照组土壤动物多样性差异明显,自然废弃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d、大型土壤动物密度、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多样性指数H''和D·G指数均小于其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而复垦废弃地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和D·G指数小于其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H''大于其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其他土壤动物群落指标与其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相似系数q表明,外围林地间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最大,其次是复垦废弃地与外围林地间,自然废弃地与其它3个样地间相似性最小.从垂直分层来看,复垦废弃地土壤动物表聚性强于自然废弃地,尾矿废弃地表聚性强于外围林地.灰色关联分析表明,铜尾矿区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指标关系密切,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总钾含量,重金属全镉含量也不容忽视,植被因素和土壤全铜含量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相对较小.由此可见,土壤含水量、土壤基质的优劣、土壤有机质与营养元素的含量等因素限制了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的恢复与重建,而这些因素的改善主要归功于尾矿废弃地的土地复垦和作物种植.所以,尾矿废弃地的复垦与利用有利于土壤动物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2.
运用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及制度分析法,针对现阶段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大量闲置撂荒的矛盾现象,探究导致撂荒现象的经济学原因。结果表明:耕地撂荒是个体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现象,是由于农民与地方政府各自不同的目标函数导致行为结果的不同——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因此解决耕地撂荒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兼顾各利益阶层利益。  相似文献   

13.
耕地撂荒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利用景观格局研究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选取和顺县义兴镇西北方向四个村为研究区,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成果,利用ArcGIS10.1及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斑块特征及空间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撂荒耕地面积占景观总面积比重大、撂荒情况严重、斑块破碎,但形状简单规则且聚集度高,易于开发再利用;与耕作景观相比,撂荒景观破碎、形状复杂、分布离散,但有个别村例外;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存在差异,与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对撂荒耕地景观有很大影响。运用承包地确权数据进行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分析,可以精确掌握撂荒地块特征,提高耕地利用率,支持农地流转和整理工作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当前我国废弃矿山土地利用现状,探讨了当前废弃矿山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废弃矿山土地利用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仙君  王青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27-4328,4330
认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从农村人口的思想认识基础的变化得出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农民队伍正在萎缩,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困境,农地荒芜现象日趋严重,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受到威胁。围绕30年后“谁来搞农业”“、怎样搞农业”两个问题展开进一步分析,展望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农业企业化、产业化经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放活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培养新型农业人才,走农业企业化道路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10年4月-2010年9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晴天日条件下华北南部低丘山地34年生的侧柏人工林林地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撂荒地的差异.结果表明:撂荒地和侧柏林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且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均出现在7或8月份.观测日侧柏林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为3.853μmol/(m2·s),比撂...  相似文献   

17.
以地处岩溶槽谷区的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和万山区为研究区,以201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和2019年高分遥感影像为基础,经目视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获取撂荒耕地数据,运用热点分析揭示撂荒耕地的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撂荒耕地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总体撂荒率为17.32%,旱地撂荒率比水田高,分别为23.54%和9.52%。撂荒水田的极热点区分布于西南部和东北部的城乡结合部乡镇,冷点区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撂荒旱地的极热点区分布于西部和东北部的城乡结合部乡镇,极冷点区和冷点区主要分布于东部乡镇。水田和旱地撂荒的驱动因子大致相同,但主次有所差异。水田撂荒的驱动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地块面积>距聚落距离>坡度>灌溉距离>交通距离>高程>地块形状指数,旱地撂荒的驱动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距聚落距离>地块面积>坡度>灌溉距离>高程>交通距离>地块形状指数。总体而言,岩溶槽谷区耕地撂荒的主要驱动因子是距聚落距离,说明劳动力析出、农村空心化是影响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同时,地块面积、坡度、灌溉距离等也与耕地撂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废弃宅基地复垦是空心村整治的重要内容,而复垦后耕层土壤质量往往不如人意。笔者以提高废弃宅基地复垦耕层质量为目标,从复垦方向的确定、拆除工程的实施、田块设计、耕层土壤工程重构、培肥改良5 个方面对复垦策略进行优化,提出废弃宅基地复垦包括耕层土壤工程重构和肥力重构两个重要步骤,并对废弃宅基地耕层土壤快速培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民勤绿洲弃耕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民勤绿洲弃耕地不同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氮演变特征.【方法】以民勤绿洲区不同年限弃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常规耕地为参照,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易氧化碳(ROC)含量.【结果】弃耕后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含量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短期弃耕(3a)后0~20cm土层土壤MBC、MBN、POC、PON和ROC分配比例高于常规耕地(0a),并和其他弃耕地构成显著差异(P0.05).20~40cm土层,弃耕地土壤POC、PON和ROC分配比例和常规耕地差异不显著,但是MBC和MBN的分配比例和常规耕地差异显著(P0.05).深层土壤氧化稳定系数(Kos)明显高于表层土壤,而且长期弃耕地Kos值显著高于常规耕地和短期弃耕地(3a).【结论】弃耕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在0~20cm土层中的形成和累积,而且该土层中活性有机质的分配比例也明显高于常规耕地,弃耕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深层土壤表现的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