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微生物防治技术水平,近几年来,我们从白蚁死亡虫尸中分离出一种寄生真菌,经过培养比较和接种等试验,对白蚁、马尾松毛虫、油茶尺蠖等防治均  相似文献   

2.
一、试验材料 (一)病毒繁殖试验主要材料:小圆木、小方条,塑料薄膜,塑料窗纱,蚊帐布,手持喷雾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养虫笼等; 广东型马尾松毛虫cpv病毒(尸虫)。 (二)病毒防治试验广东型马尾松毛虫cpv病毒(尸虫),甘油保存液;  相似文献   

3.
1973年5月,我们调查杉梢小卷叶蛾虫情时,发现有绿色、黄色寄生菌的虫尸不少,我们从中分离出一个菌株,依据虫体寄生情况和分离时间,初步叫它"绿僵737".73年7月第一次用这种菌的一级菌种,室内回复喷务于带枝梢的杉梢小卷叶蛾幼虫上(一支斜面试管加20c.c水),杀虫效果很好,四天内死光.我们再清洗工具,重复试验一次,效果也不差.同时发现同一室内饲养的马尾松毛虫第一、二龄幼虫大量死亡,虫尸并长有这种菌体.8月16日于野外在马尾松树上套袋,作喷菌液毒杀松毛虫试  相似文献   

4.
我们于1972年分离获得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简称 D.CPV)后,经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迄今已在揭西等10余个县(市)4万余亩面积对马尾松毛虫进行了推广性防治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部份林间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供试病毒为广东省林科所于1972年分离获得的 D.CPV16号。经过虫体复制,将虫尸加入50%甘油后保存于冰箱(-10℃),或把虫尸加工成粗提病毒悬液,加入50%甘油后保存于冰箱(2—4℃)1个  相似文献   

5.
利用白僵菌高孢粉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观察江苏省溧水县林场从1987年起,通过使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已8年有虫不成灾。在此期间连续进行了室内饲养马尾松毛虫、林间套宠和野外施用白僵菌高孢粉(含孢量1千亿/kg)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①室内6只纱...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对B_3等4个不同白僵菌的菌株进行工厂化生产,分别观测各菌株在各个生产阶段的表现性状和生长特点及菌粉质量;并对马尾松毛虫进行室内死亡速率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及大面积生产性防治。已筛选出适于我区扩大生产和应用的高毒白僵菌B_3菌株。B_3菌株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孢子萌发快,菌丝生长旺、产孢时间短、菌粉质量高等优良性状,在施菌处理后,对马尾松毛虫的前期感染死亡率(室内5天内,林间15天前)显著高于广激、广单、瓯单。试验表明、B_3菌株是具备对马尾松毛虫感染快、作用迅速、僵虫出现早等优良性状的高毒白僵菌株。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地掌握马尾松毛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各项防治措施提供最佳的实施时间,我们结合生产实际,通过对马尾松毛虫的生活史观察,建立了马尾松毛虫各虫态期距表,可用来预测发生期。现分述如下。 一、选点观察、建立期距表 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平原、丘陵、半山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毛虫多角体病毒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最近我所在感病的松毛虫尸体中,经过分离研究,发现了一种对松毛虫有较好毒杀能力的病毒——马尾松毛虫多角体病毒。病毒是一种有前途的杀虫剂。它杀虫快,效力高,并能自然传播。传染力可保持数年之久,并能经过卵传至后代,引起害虫发病死亡,不断扩大发病面积和杀虫效果,达到大面积自然死亡的目的。国外已有应用病毒防治叶蜂、夜蛾、油松毛虫、天幕松毛虫、松叶黄毒蛾、松天社蛾、美国白粉蝶等害虫,取得良好效果。1972年以来,我所在研究白僵菌抗旱菌种的同时,抽调部分力量,对利用病毒防治松毛虫进行了研究。曾先后在普宁、大埔、高州、阳江等县及广州市郊龙眼洞一带松林中发现松毛虫自然感病流行死亡的现象。尤其是龙眼洞一带,松毛虫感病连续流行几年,面积不断扩大,引起我们的注意,进行了各地区感病材料的采集、分离等研究工作。终于发现了马尾松毛虫多角体病毒。现将初步观察试验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应用病毒治虫,是生物防治农林害虫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加快我省应用病毒防治马尾松毛虫的试验进程,2—3月,去广东采用当地病毒病原进行林间感染复制生产,将病毒虫尸带回省内,于越冬代4—5月继续进行复制生产,并开展第一代和第二代松毛虫防治试验,取得初步结果,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用2.5%溴氰菊脂乳剂(商品名为“敌杀死”)防治五、六龄马尾松毛虫幼虫,效果很好。试验采用1000倍、3000倍、5000倍三个浓度处理,另设一敌敌畏对比和一对照区。经喷药后10—15分钟松毛虫即停止取食,继而摇头挣扎。40—60分钟后绝大部分被击倒死亡,并在肛门外有绿色体突出。死虫略肿胀,个别有倒挂现象。据定时观察各处理的死亡效果统计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松林的大害虫,寻找经济有效的办法防治松毛虫,仍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原生动物中的微孢子虫是许多昆虫的重要病原,关于用微孢子虫来防治害虫有过不少报道。但用微孢子虫防治马尾松毛虫未见有过详细报道。为了解微孢子虫对马尾松毛虫的影响,我们用玉米螟微孢子虫Nosema pyraustae(Paillot)不同浓度的悬液对不同虫龄幼虫的接种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编后     
由省林科所主持的我省利用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协作组,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依靠广大群众,经过反复试验,取得了大面积放蜂治虫的成功。浙江省农林局、科技局于一九七二年六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金华地区召开了“浙江省利用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现场会”。到会的有来自全省的15个县的农林局、13个国营林  相似文献   

13.
病毒是一种有前途的杀虫剂。它杀虫快,效力高,能自然传播。传染力可保持数年之久,并能经过卵传至后代,致使害虫发病死亡,不断扩大杀虫效果。国外已在应用病毒防治叶蜂、夜蛾、油松毛虫、天幕松毛虫、松叶黄毒蛾、松天社蛾和美国白粉蝶等害虫,取得良好效果。湖北省林科所于1975年6月在荆州地区钟祥县盘石岭林场,进行了用病毒毒杀马尾松毛虫的试验,病毒由广东省林科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防治松毛虫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被怀疑为是病毒致死的虫尸,难于鉴别。1974年曾先后在广州近郊区龙眼洞和广东省东莞县黄江公社发现松毛虫突然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虫龄一般为5-6龄。在现场几乎每株树下都有虫尸,大树下一般10-30条,多的可达150多条。落地的虫尸不久即发黑、弯曲。吊在松枝、松针上的虫尸,头大尾小,皮  相似文献   

15.
物候是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往生育,据此来了解气候变化和它对动植物的影响.松毛虫虫态的变化,也是物候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年中,松毛虫虫态的不断变化、增殖、猖獗与消亡的交替,导致对松毛虫的观察调查、测报防治等森保工作也跟随而来。为了解物候与马尾松毛虫防治  相似文献   

16.
森得保粉剂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是南方松林常见害虫,呈周期性暴发,一旦暴发,发生面积往往很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作者在2004年6月开展了喷施森得保粉剂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1试验地概况防治试验区设在江西省上犹县梅水乡水径村,该地区为丘陵山地,海拔157~235 m,高差在30~80 m之间。防治试验区面积为247 hm2,林分为马尾松纯林,胸径4~16 cm,树高4~12 m,郁闭度0·7~0·8。供试虫为马尾松毛虫第1代幼虫,多为3~4龄,虫口密度在35~480条/株,有虫株率为99·5%。2材料与方法防治药剂为乐斯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森得保可湿性粉剂,喷…  相似文献   

17.
<正> 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自1977年从山东引进后,经多次试验,按多角体用量500-1,000亿/亩,地面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都有较好的效果,但林区缺乏水源,大面积地面喷雾十分困难。1982年我们进行了少量的粉剂试制并作了林间杀虫试验。一、粉剂试制 1.先将采集并饲养的松毛虫幼虫,经人工感染后收集病死虫,用组织捣碎机将虫体捣烂,加无菌水稀释过滤、沉淀、分离,得多角  相似文献   

18.
1980年中林院从日本引进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JDS—CPV),曾先后在广东、河北、浙江等省用于马尾松毛虫的增殖和大面积防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扩大JDS—CPV的应用范围,我们于1984和1986年采用塑料围栏集虫感染增殖方法,在文山松毛虫上生产JDS—CPV获得成功。84年7—8月,在红旗林场进行50亩大龄虫的防治试验,防治效果也十分显著。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我们于1975年8月16日至8月31日对马尾松毛虫性引诱提取物,进行了野外生物测定。样品经分离提纯,共分离13个组份,经过三次野外试验,已肯定了M_(11)号松毛虫性外激素的有效成分。为鉴定松毛虫性外激素的化学结构和类似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的研究,为今后开展进一步试验和人工合成松毛虫性外激素摸索出一条途径。本次试验的松毛虫性引诱(雌蛾)粗提  相似文献   

20.
连续三年的室内外养虫试验证明,马尾松毛虫食树势强盛的马尾松针叶,幼虫死亡率明显提高,长期食用,还会推迟幼虫结茧期,降低虫重、雌雄比例、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从而明显地减小了马尾松毛虫的种群趋势指数,使马尾松林对马尾松毛虫有较强的抗性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