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灰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grisescens Nucleopolyhedrovirus,Eg NPV)是灰茶尺蠖幼虫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为明确其对茶树重要害虫尺蠖类的两个近缘种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和茶尺蠖E.obliqua Prout的致病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EgNPV对2龄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幼虫的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回归方程和LC50分别为y=0.943x+0.3582,LC50=8.3×104PIB/mL;y=0.663x+1.614,LC50=1.3×105PIB/mL。当使用不同浓度EgNPV处理不同龄期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幼虫时发现,两种幼虫致死率趋势大致相同;在虫龄一致时,达到相同的致病率,灰茶尺蠖所需的时间比茶尺蠖平均短一天。使用2×106PIB/mL浓度处理不同代别灰茶尺蠖和茶尺蠖2龄幼虫,在第1、2和第6代,EgNPV对两种幼虫的致死率均大于80%。上述结果表明灰茶尺蠖核...  相似文献   

2.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基本特性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EoNPV属昆虫杆状病毒属A亚组,单粒包埋型。其病毒粒子平均大小62×220nm,具有特异的肽谱、DNA内切酶谱和血清学反应特性。在动物机体及离体细胞中均未显示对非宿主昆虫和人畜的致病能力和遗传诱变效应 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EoNPV对其宿主昆虫茶尺蠖有较强的毒力和较好的防效。茶尺蠖人工饲养及EoNPV人工增殖技术的建立,及具有光保护作用的EoNPV杀虫剂剂型的成功筛选,为EoNPV实际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EoNPV作为茶尺蠖的生物控制剂,应用于茶园是有效、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适用于高温季节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生物测定表明,直接使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病死虫匀浆稀释液,抗紫外线能力最强,提纯病毒加苋菜红食品染料次之。苋菜红食品染料的保护作用极显著强于胭脂红食品染料以及黑色素等,可作为保护剂供生产实际应用。杀灭菊酯和硫酸铜对EoNPV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两者各自与该病毒混用后,在34℃下实际杀虫率分别为理论杀虫率的1.65和1.35倍。天皇星、灭幼脲Ⅲ、灭扫利、乐果、CpNPV及克螨特则对此病毒无增效作用。正交筛选的结果表明,34℃下9种EoNPV制剂中以EoNPV-Ⅰ乳剂为最佳,EoNPV-Ⅱ、Ⅶ乳剂和EoNPV-Ⅳ水剂次之,对三龄初幼虫的杀虫率由单用EoNPV的4.76%分别提高到89.04%和71.02—75.11%,可供生产上试用。  相似文献   

4.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试验表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种群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宿主感染病毒后,其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生殖率、净生殖率(R_0)、内禀增长力(r_m)和周限增长率(λ)均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平均世代长度(T)长于对照。饲毒组与对照组间的这种差异因饲毒浓度、饲毒虫龄和温度的不同而变化。免于病死蛹羽化所得雌成虫和对照间的产卵期、产卵量则无显著性差异。田间试验除表明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外,并显示一定的后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6.
以半合成人工饲料饲养的8天龄油桐尺蠖幼虫为供试虫,测定用同一标准方法生产的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毒力。当年生产的病毒杀虫剂感染幼虫,其死亡率达97.03%,LC50为2.35×10~3PIB/ml。室温保存2年、7年和10年的病毒杀虫剂,其病毒活性分别丧失6.1%,20.6%和90.2%。  相似文献   

7.
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生物测定及田间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灰斑古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eNPV)毒力的生物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的结果。OeNPV对2~3龄幼虫的LC50为6.93×104PIB/mL。浓度为6×107PIB/mL、6×106PIB/mL、6×105PIB/mL的LT50分别为4.6天、5.1天和6.0天。不同龄期的幼虫对OeNPV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低龄虫更为敏感。田间喷施6×106~6×108PIB/mL的OeNPV水悬液10天的防效达82.40%~86.07%。病毒悬液中添加1%甲基纤维素和0.05%MgSO4可提高田间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春尺蠖在我国危害严重,为了挖掘具有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的生防因子,本文分离纯化一株能够感染春尺蠖幼虫的新病毒,生物活性测定了新病毒株的毒力及其对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ApciNPV)的增效作用。新病毒株的超微结构观察表明,该病毒多角体多为切面呈六边形的多面体,直径大小为0.32~1.20 μm,病毒粒子呈近球状,具有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结构特征,命名为春尺蠖质型多角体病毒(ApciCPV)。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有很强的毒力,半致死浓度(LC50)为1.42×104 OBs/mL。当感染春尺蠖3龄幼虫时,ApciCPV可使ApciNPV半致死时间(LT50)缩短0.50~10.90 d,使ApciNPV对春尺蠖的最终致死率提高6.70%~43.33%。根据最终致死率、LT50以及ST三个值综合决定,当ApciNPV和ApciCPV配比浓度分别为1.0×106和1.0×104 OBs/mL时,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感染效率最高。新分离的ApciCPV病毒株是控制春尺蠖虫口密度的理想生物因子。  相似文献   

9.
应用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及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分析等细胞遗传学方法,在整体动物体内及高体细胞系统中,综合测试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的遗传毒理效应,结果证明:EoNPV无论在实验动物体内还是在试管系统中均未显示诱发染色体畸变的能力,不能引起人及实验动物染色体的损伤。为EoNPV在茶园中防治茶尺蠖提供了安全性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saria)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以中南和西南地区发生较严重。由于食性杂,对化学农药抗性强,不仅为害茶树,而且为害油桐、水杉、柑桔、漆树和乌桕等经济林木。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BsNPV)是这种害虫的安全、有效的杀虫剂。在防治茶树、油桐和水杉上的油桐尺蠖获得成功,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丰富假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基因组数据库并探索其致病机理,以前期从南瓜上分离的菌株RSCM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二代Illumina平台与第三代PacBio平台相结合的测序技术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SMRT Link、Arrow和eggNOG等软件对测序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组装、拼接和注释,并通过比较基因组方法分析其与菌株GMI1000的差异。结果表明,菌株RSCM基因组大小约为6 000 712 bp,由3 788 542 bp的环形染色体和2 212 170 bp的环形宏质粒组成,含有5 047个编码基因,其中分别有3 579、4 240、3 171个基因获得GO、COG和KEGG数据库的注释;在菌株RSCM基因组中预测到58个tRNA、4个5S rRNA、4个16S rRNA、4个23S r RNA和4个ncRNA,含有5个前噬菌体序列和35个基因组岛。ANI分析发现研究对象与菌株GMI1000的亲缘性最近,ANI值为99.0%;基因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与菌株GMI1000相比,菌株RSCM中存在易位、倒置、易位兼倒置的基因有571个...  相似文献   

12.
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在田间设置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的5、10和20 m挂放密度处理区及其对照区,并对不同处理区和对照区中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和幼虫数量以及同一挂放密度下距性信息素诱捕器不同距离的茶尺蠖幼虫数量进行调查,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佳挂放间距;在此基础上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的田间防治效果,并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成虫的田间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挂放密度下,处理区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区诱捕器,但在不同挂放密度的小区之间单个诱捕器诱集的成虫数量差异不显著;当茶尺蠖幼虫重度发生(1 361.57头/m~2)时,10 m间隔挂放1套性信息素诱捕器可显著降低茶尺蠖幼虫的发生数量;当茶尺蠖幼虫轻度发生(38.40头/m~2)时,间距为20 m挂放一套性信息素诱捕器时,茶尺蠖的校正防治效果可达88.44%;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在6月上旬、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初、9月下旬分别有一个明显的诱捕高峰期,与田间茶尺蠖的发生高峰期基本一致。表明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可作为大量诱捕和虫情监测的手段在茶园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高毒力金龟子绿僵菌的筛选及其胞外蛋白酶产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幼虫为供试昆虫,对从果园土壤中筛选出的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共获得4株高毒力菌株,其LT50值在1.85~2.56 d之间,LD50值在6.11×102~1.55×104 spores之间。利用明胶-琼脂平板分析法对筛选出的高毒力绿僵菌菌株产胞外蛋白酶的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各菌株间产酶水平差异较大,且菌株产酶水平的高低与其对大蜡螟幼虫的毒力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具有防治潜力的菌株,本研究从马铃薯甲虫僵虫虫体上分离菌株NDBJJ-BFG,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明确其分类地位,采用喷雾法和覆土法测定了不同浓度下该菌株对马铃薯甲虫室内毒力的致死中浓度LC50及半致死时间LT50。结果表明,经形态特征与r DNA ITS序列分析最终确定菌株NDBJJ-BFG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该菌株对1、2、3和4龄马铃薯甲虫幼虫的LC50分别为0.91×10~6、1.51×10~6、5.09×10~6和6.84×10~6个/m L;采用喷雾法和覆土法处理蛹的LC50分别为1.43×10~7个/m L和8.15×10~6个/m L,成虫的LC50分别为5.08×10~7个/m L和2.97×10~7个/m L。在孢子悬浮液浓度相同时LT50随虫龄的增大而延长,其中成虫的LT50最长,其次是蛹;在相同龄期下LT50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大而缩短。表明菌株NDBJJ-BFG对马铃薯甲虫1龄和2龄幼虫具有高毒力,其在马铃薯甲虫的生物防治中将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微生物制剂,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从北京市、浙江省和海南省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的3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bbj、bbzj和bbhn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并比较这3株菌株的产孢情况和合成白僵菌素的能力。结果显示,分离自北京市的菌株bbbj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最强,LC50为3.37×105个孢子/mL;其次为浙江省的菌株bbzj,毒力略逊于菌株bbbj;海南省的菌株bbhn毒力最弱,其在试验最高浓度108个孢子/mL处理7 d后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致死率低于50%。菌株bbbj的产孢量远高于另外2株菌株,并且其菌丝结构上着生大量芽生孢子簇,而且菌株bbbj菌体中的白僵菌素含量最高,培养5 d后,分别为菌株bbzj和bbhn的40.08倍和65.85倍。虽然补充白僵菌素可以提高菌株bbhn的毒力,但是草地贪夜蛾幼虫对白僵菌素敏感度不高。表明球孢白僵菌菌株bbbj对草地贪夜蛾幼虫有较高的毒杀活性,具有作为草地贪夜蛾生防菌株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与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对寄主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联合效应,测量中红侧沟茧蜂和NPV单处理及复合处理后棉铃虫幼虫的形态学指标,并统计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及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子代存活率。结果显示,处理3 d和5 d后,中红侧沟茧蜂和NPV单处理及复合处理的棉铃虫幼虫体长、体宽、头壳宽度、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接入浓度为2.5×104 OBs/mL和2.5×106 OBs/mL NPV时,中红侧沟茧蜂和NPV这2种生防因子对棉铃虫均表现为拮抗效应或累加效应。接入浓度为2.5×104 OBs/mL NPV时,先寄生后接毒和先接毒后寄生处理的棉铃虫实际死亡率分别为4.35%和14.26%;接入浓度为2.5×106 OBs/mL NPV时,棉铃虫实际死亡率则分别为31.55%和94.19%,先接毒后寄生处理的棉铃虫实际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先寄生后接毒处理的实际死亡率。接入浓度为2.5×106 OBs/mL NPV时,先寄生后接毒和先接毒后寄生处理的寄生蜂子代存活率分别为54.51%和3.7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表明中红侧沟茧蜂寄生和NPV侵染均能显著抑制棉铃虫的生长发育,但两者联合应用时拮抗效应明显且对寄生蜂子代有影响,同时用于生物防治棉铃虫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从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幼虫僵虫中分离的虫生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形态学鉴定及ITS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该分离菌株对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虫生真菌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并将该菌株命名为PfBb。球孢白僵菌PfBb菌株可侵染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随着该菌株孢子液浓度的增加,其对朱红毛斑蛾幼虫的毒力逐渐增强。PfBb菌株孢子液处理朱红毛斑蛾1~5龄幼虫6 d时的LC50分别为2.61×104、1.04×105、1.11×106、1.54×106和1.44×107 个/mL,处理6龄幼虫8 d时的LC50为1.02×107 个/mL。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PfBb菌株对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的LC50和LC90随之降低,表明存在剂量效应。当处理浓度相同时,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的僵虫率随着虫龄的增加而降低,但在较高浓度1.0×107~1.0×109 个/mL处理时,1~5龄幼虫的僵虫率无显著差异,说明1.0×107个/mL球孢白僵菌PfBb菌株孢子液防治朱红毛斑蛾幼虫即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表明球孢白僵菌PfBb菌株对朱红毛斑蛾有较大的生防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frugiperd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SfMNPV)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的毒力及其体内外侵染特性,于室内测定SfMNPV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分析SfMNPV侵染后草地贪夜蛾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分析SfMNPV在草地贪夜蛾体内和Sf9细胞系中的复制特征。结果表明,SfMNPV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LC50和LT50分别为7.39×105 OBs/mL和3.82 d;SfMNPV可侵染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真皮、气管、脂肪体和中肠等组织,未侵染肌肉组织;SfMNPV侵染96 h后草地贪夜蛾体内SfMNPV基因组拷贝数最大,为3.91×106 拷贝数/ng,SfMNPV侵染96 h后Sf9细胞培养上清液中SfMNPV基因组拷贝数最大,为2.08×107 拷贝数/mL。  相似文献   

19.
西瓜噬酸菌hflX基因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GTP结合蛋白基因hflX在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中的功能尤其是对该菌致病力的影响,以西瓜噬酸菌Aac5菌株为材料获得hflX基因的缺失突变菌株及互补菌株,通过对致病力等表型以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初步探究西瓜噬酸菌hflX基因的功能。结果显示,同野生型菌株Aac5相比,缺失突变菌株的致病力显著下降,III型分泌系统基因hrpG和hrpE的表达量显著下调,仅为野生型菌株表达量的54.99%和27.39%;hflX基因的缺失并未影响其引起烟草过敏性坏死反应的能力;但缺失突变菌株的运动能力显著下降,鞭毛基因fliR和fliC的表达量显著下调,仅分别为野生型菌株的37.04%和29.68%。此外,缺失突变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相较于野生型菌株显著增强了26.32%,同时,其体外生长能力也有所增强。表明hflX基因可能通过调控III型分泌系统基因hrpG和hrpE、鞭毛基因fliR和fliC的表达以及运动能力来影响西瓜噬酸菌Aac5菌株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20.
为评估在水稻育种中被广泛利用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z-t的有效性,对不同年份分离自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和三亚市水稻的273株田间稻瘟病菌株中的AvrPiz-t位点变异及其与菌株致病性的相关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田间菌株中无毒基因AvrPiz-t位点的变异频率为0~100.00%,陵水黎族自治县菌株中的变异频率远远高于三亚市菌株。在菌株中共鉴定到3种AvrPiz-t位点变异类型,分别为基因位点完全缺失、DNA重复元件MGR583在基因位点启动子区-10 bp上游和编码区218 bp下游插入。所有AvrPiz-t位点变异的菌株对携带Piz-t抗病基因的单基因水稻系IRBL-11均表现出强的致病性。陵水黎族自治县菌株中AvrPiz-t位点的变异频率呈逐年增加趋势,2021年94株菌株中AvrPiz-t位点的变异频率为100.00%,其中51.06%的菌株变异是MGR583在启动子区-10 bp上游插入,表明DNA重复元件MGR583在AvrPiz-t位点插入是AvrPiz-t从无毒到有毒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