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现状水资源条件下灌溉用水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可供农田灌溉的水资源量和作物需水规律,以灌区净效益最大为目标,建立了确定灌区小麦、玉米、果树等3种主要作物适度灌水量的优化模型,并以陕西省桃曲坡灌区为例,计算确定了现状水资源承载力条件下,该灌区小麦、玉米、果树的适度灌水量。结果表明,在50%降雨频率年,小麦、玉米、果树的适度灌水量分别为1144.5,1577.85和850m3/hm2;在75%降雨频率年,小麦、玉米、果树的适度灌水量分别为607.5,1591.8和1725m3/hm2。  相似文献   

2.
依据田间试验提供的参数,对小麦套种玉米的7种不同综合模式,在进行产量性状、经济效益、能效益和水效益比较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综合效益进行了全面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覆膜穴播小麦套种露地撮种玉米和覆膜穴播小麦套作露地等株距玉米两种组合模式,在节约农田用水的前提下实现了麦、玉两作双高产,水分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好,能量转换效益大,综合效益显著,应作为宁南山区灌溉农田乃至西北灌区发展节水、高产、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中产灌区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集成技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河南省中产灌区一年两熟制下的生态条件,针对中产灌区小麦、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小麦氮肥运筹、玉米播种机型筛选、小麦高质量群体调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结合已有成熟技术,集成了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凉州区玉米制种业基地初具规模,制种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利益联结机制相对稳定,制种产业在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作者通过井泉灌区制种玉米与单种玉米、单种小麦、啤酒大麦种植效益对比,充分说明制种玉米效益最好;并对如何规范发展此产业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形势严峻,尤其在石津灌区,与农业灌溉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为了合理、高效率地利用现有水资源,对灌区内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的需水规律进行了分析,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小麦和玉米的需水量,并结合每年的降水数据对农作物的缺水量和缺水时间进行了分析,得到在小麦生育期内适宜对灌溉水源进行管理的时段为3月中旬到小麦成熟,在玉米生育期内适宜对灌溉水源进行管理的时段为初始生长期,在这些时间段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能使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王汉兴  许洁 《陕西农业科学》2009,55(4):50-52,63
在陕西省渭南市"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粮食生产中,实施多点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对比分析灌区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的效益,并提出了关中灌区粮食生产中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产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针对陕西省关中灌区的生态条件和限制小麦、玉米产量高产的障碍因素,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农艺措施进行统筹调控,从品种搭配、播期调整、群体构建、水肥运筹等方面,总结形成了以“两旱”(小麦早种、玉米早收)为“两晚”(小菱适期晚播、玉米适期晚收)为主体的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白银市高扬程灌区玉米不同套种模式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银市高扬程灌区玉米的 7种不同套种模式及其效益分析的结果表明 ,地膜早熟马铃薯套玉米是最优的模式 ,居第 1位 ;其次是地膜早熟马铃薯套玉米套线椒 ;地膜玉米套豌豆居第 3位 ;地膜穴播小麦套玉米复栽芹菜模式由于芹菜的市场价格相对较低 ,其综合评价结果反不如玉米套小麦模式 ;地膜玉米单种、“一膜两用”免耕种植玉米模式位居最后 ,说明复种模式优于单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会宁县咸水井灌区一膜多茬利用的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会宁县咸水井灌区进行了一膜多茬利用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后茬以种植玉米效益最好,其次是胡麻、小麦,且二茬优于三茬.试验认为该方式可作为咸水井灌区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
作物对重金属吸收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集河北省北运河污灌区土壤和小麦、玉米作物样品,对污灌区作物不同时期、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分析,采用吸收系数法对作物不同部位对不同重金属吸收能力进行比较,了解作物对重金属的累积效应。结果表明,玉米各部位对Cu、Pb的吸收能力都高于小麦相同部位对这两种重金属的吸收能力,而小麦各部位对Zn的吸收能力都高于玉米相同部位的吸收能力,小麦与玉米各部位对Cd的吸收能力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11.
绿洲灌区典型间作模式的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河西绿洲灌区低耗水、高光效、高产多熟种植模式,在限量灌水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对该区主要种植模式的产量和光能利用率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4种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排序为玉米/豌豆>玉米/油菜>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在同等可比面积上,小麦、玉米、豌豆和油菜在间作模式下均较单作表现出显著增产效应,但在不同模式下增产效应不同,小麦在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2种间作模式下产量分别提高49.14%、51.50%,玉米在玉米/油菜、玉米/豌豆和小麦/玉米3种间作模式中产量分别提高20.88%、53.48%、70.34%.各间作模式下的光能利用率为玉米/豌豆>玉米/油菜>玉米/小麦>小麦/大豆.玉米/豌豆间作模式可作为目前河西绿洲灌区低耗水、高光效型种植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小麦套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继珍 《农业科技通讯》2010,(1):140-140,163
<正>小麦套种玉米是宁夏扬黄灌区及井灌区粮食作物套种栽培主要模式之一,经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民群众的长期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种植技术,达到小麦、玉米双高产。现就小麦与玉米宽窄行套种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采集河北省北运河污灌区土壤和小麦、玉米作物样品,对污灌区作物不同时期、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分析,采用吸收系数法对作物不同部位对不同重金属吸收能力进行比较,了解作物对重金属的累积效应。结果表明,玉米各部位对Cu、Pb的吸收能力都高于小麦相同部位对这两种重金属的吸收能力,而小麦各部位对Zn的吸收能力都高于玉米相同部位的吸收能力,小麦与玉米各部位对Cd的吸收能力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14.
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干物质的累积与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传统间作耗水量大,且灌水与间作作物干物质累积相关关系研究薄弱的问题,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探究交替灌溉模式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间作玉米及其相应单作的产量及干物质分配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LER达到1.30~1.38;净地面积下,间作小麦经济产量较单作小麦提高了21%~33%,间作玉米经济产量较单作玉米提高了38%~42%;小麦收获后,间作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玉米平均增加8%;低、中、高灌水平下间作玉米群体生长率分别为单作的49.62%~61.92%、56.04%~65.84%和55.28%~68.98%.在河西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上应用交替灌溉技术与单作相比具有提高间作作物产量和增加干物质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物前茬对肥料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在甘肃河西灌区进行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结果探讨了前茬对后作施肥效应的影响,发现在小麦—小麦—玉米轮作中,玉米茬小麦的施肥效应明显大于小麦茬玉米的施肥效应,并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河套灌区的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所选农田防护林背风面距林带不同距离处小麦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测定,研究了农田防护林的增产效益.研究表明,农田防护林能够增加小麦的产量,林网内小麦的平均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高于对照麦田.通过对河套灌区农田防护林对小麦增产效益的研究,为河套灌区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典型污灌区土壤和植物重金属累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田间调查、对比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典型污灌区土壤和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与清灌区相比,污灌区土壤的Cu、Zn、Pb、Cd和Cr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且存在个别样点土壤重金属Cd超标的情况。污灌区土壤Cd和zn含量沿汶河流域自上向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4个污灌县土壤主要以Cd累积比较明显。玉米秸秆中的Cu、Zn、Pb、Cd和Cr含量均高于籽粒;小麦秸秆中的Pb、Cd和Cr含量均高于籽粒,Cu含量与籽粒基本相当,Zn含量则明显低于籽粒。污灌区重金属从土壤向小麦籽粒的迁移能力高于玉米。玉米和小麦籽粒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均为Zn〉Cd〉Cu〉Pb〉Cr。  相似文献   

18.
<正> 在我省粮食生产中,如何打破高产灌区粮食大面积亩产在800kg左右徘徊的局面,已成为普遍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我们根据高产灌区多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制度和“重麦轻秋”、“小麦重底肥、轻追肥”的施肥习惯,从小麦、玉米的需肥特点方面,分析了近年粮食产量徘徊的部分原因。认为玉米高产潜力得不到进一步发挥的主要原因在于“吃不饱”;小麦由于前期供肥过多,分蘖多,往往因群体过大,后期易发生病害和倒伏,从而影响了粒数和粒重的提高,形成了小麦的“高产长相,中低产收成”。据此,初步提出了,“玉米偏重施肥,小麦不施  相似文献   

19.
河西荒漠灌区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河西荒漠灌区比较了小麦、玉米、大豆3种作物在连作、轮作、间作方式下的产量,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以小麦与玉米轮作最高,为6 839.3 kg/hm2,较连作增产23.6%;玉米产量以小麦与玉米间作(小倒茬)最高,为12 915.0 kg/hm2,较连作增产50.8%;蚕豆产量以玉米与蚕豆间作(连作)最高,为3 654.0 kg/hm2,增产率达50.2%。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宁夏河东灌区2016—2020年秸秆的调查研究得知,灌区秸秆的主要来源为小麦、玉米、水稻。采用草谷比理论计算方法,对宁夏河东灌区秸秆的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宁夏河东灌区秸秆的资源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通过对废弃秸秆的收集路径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提出了分散型和集中型2种秸秆收集方式,并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目标,探讨了适宜技术经济条件下废弃秸秆的收集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