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玉米品种耐密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5个玉米品种材料,设置9个密度梯度,分别测定各密度处理下的单株产量和茎秆外皮穿刺强度,比较不同品种的耐密性。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单株生产力(单株穗粒干重)随密度的逐渐增大均呈二次曲线的变化规律,且拟合度均达0.932 4以上;多密度处理下的玉米单株产量偏高,但随密度的变化趋势和常规小区保持一致,能准确检测玉米品种耐密性大小;玉米各品种的第3节茎秆外皮穿刺强度均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而逐渐下降,超试1号的穿刺强度在各密度下明显高于其他品种,郑单958随密度变化不大。耐密性筛选结果表明,超试1号、郑单958的耐密性明显优于中单808、京科518;中试839的耐密性适中。  相似文献   

2.
玉米耐密性的数学表达及其应用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苏方宏 《玉米科学》1998,6(1):052-054
本文依据系统控制论中的“黑箱原理”确立了玉米耐密性的概念,并由此出发提出了表征玉米品种耐密性的数学表达式。即:N =y1(D2-D1)/D1(y1-y2)×y2/y,其中N为耐密系数,D1、D2分别为低、高两个密度水平,y1、y2分别是低、高两种密度下的单株产量,y为高密度时各品种的平均单株产量。本文还利用该式对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30年间16个代表性玉米杂交种的耐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后期选育品种的耐密性有所提高,但对品种耐密性的重视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对玉米的耐密性及选育耐密品种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从育种角度探讨了玉米的耐密性及玉米的边际效应指数,并研究了产量边际效应指数与穗部各性状的边际效应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认为,玉米的耐密性是重要的农艺性状,选育耐密品种已成为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边际效应指数可以作为选择耐密品种的指标.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粒深、出籽率等性状的边际效应指数与产量边际效应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穗行数的边际效应指数与产量边际效应指数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6个较抗倒伏玉米新品系作为试验材料.以低密度(3000株/667m^2)作为对照,研究比较了不同玉米品系在不同种植密度水平上的耐密性差异.结果表明.不民玉米品系间耐密性存在显著差异,NH1和NH2在各个密度水平上耐密系数均较小,耐密性较差;NH4和NH5耐密系数相对较大.耐密性较好。各个密度水平上,穗位高、株高、茎粗、穗位系数等性状与耐密系数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耐密品种辽单565进行不同密肥栽培试验,寻求最佳密肥增产效果和效益最大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肥力条件下,密度要求差异较大。在中等肥力下密度67500株/hm2产量、总效益最高;在高肥力水平下密度75000/株/hm2产量、总效益最高,为不同生产水平下实现合理的群体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13份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在玉米各生育期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测量,分析不同基因型玉米的高产特性及耐密性。结果表明,在75 000株/hm2密度下,登海618产量最高,其次为农大372、先玉688,登海518产量最低。在90 000株/hm~2密度下,滑玉168产量最高,其次为农大372、迪卡517,登海518产量最低。通过隶属函数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品种耐密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个指标可转换为3个独立指标作为耐密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出耐密性强的品种农大372、联创808、利单618和先玉688,登海518、登海618和裕丰303耐密性较弱。  相似文献   

7.
张丽丽  谢文锦  付俊  杨海龙  樊叶  薛兵东  王璞  齐华 《玉米科学》2018,26(5):96-101,109
选用DY405与ZD958,通过PVC土柱栽培法,设1株/柱(D1)与2株/柱(D2)两个处理,研究不同根系生长空间条件下玉米品种根系生长与氮素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根系生长空间由1株/柱(D1)降低至2株/柱(D2),DY405与ZD958根系干重均降低,吐丝期及成熟期1株/柱条件下DY405根系干重较大,2株/柱下品种差异不显著。不同土层根系干重分布,0~20 cm土层DY405分布比例高于ZD958,21~40 cm、41~60 cm土层DY405分布比例低于ZD958;DY405与ZD958单株子粒产量均降低,穗粒数分别下降36.1%、17.5%。DY405与ZD958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显著,ZD958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显著高于DY405;全株氮素积累量差异与干物质积累表现趋势相同,DY405氮素积累量及花后氮素吸收量显著低于ZD958。减小根系生长空间条件下,ZD958产量与氮素积累量高于DY405,主要由于吐丝至成熟期根系干重下降缓慢且下层根系分布比例较大,促进植株对水分及氮素的吸收,从而使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8.
新疆主要玉米品种密植条件下农艺性状及耐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密度为主处理、品种为副处理,密度设7.5万、9.0万、10.5万株/hm2,研究新疆主要玉米品种密植条件下农艺性状及耐密性。结果表明,密度间、品种间、密度与品种互作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空秆率、秃尖长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株高、穗位高、穗粗、穗行数随密度变化保持恒定,茎粗、穗长、行粒数、千粒重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国外品种的耐密性普遍好于国内品种,耐密丰产型玉米品种在密植条件下空秆率低,株高、穗位高、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随密度变化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9.
超级玉米是在现有玉米杂交优势利用的基础上,针对创新研究内容、突破杂优增产潜力、实现品种的零风险、低耗、资源高效利用化,以便充分发挥玉米的生产潜力,最终达到玉米生产最大增值效益的跨越。针对我国现有种质利用状况、品种的增产潜力、专用化以及不同地域生态区特征、复杂的栽培制度等,"超级玉米"的内涵要有一定的广延性,赋予其更广泛的内容。"超级玉米"不仅提出了一个更新、更高、更远的追求目标,而且会促使我国玉米育种遗传基础理论得以不断创新。"超级玉米"实现高产、超高产,必须依赖群体密植化。因此,耐密玉米品种的选育是超级玉米遗传育种理论不断创新的重要技术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以238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种植密度水平,研究不同密度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筛选用于评价玉米自交系耐密性的指标并建立耐密性评价体系.结合关联分析找到相应的SNP标记,将标准化值变异系数较大的指标作为耐密性指标.结果 表明,单株产量降幅、秃尖长差值、ASI差值可作为玉米自交系耐密性评价指标.利用建立的评价体系从本...  相似文献   

11.
以同一回交群体中8个基因型组配的测交种为材料,在种植密度分别为60 000株/hm2(MD)和75 000株/hm2(HD)的条件下,对其生物量、产量及养分积累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基因型L105、L132、L224的生物量和产量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16.6%~26.1%和6.5%~29.3%;基因型L160、L219的生物量和产量则显著增加,平均为15.3%和19.0%。从养分累积情况来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基因型L105、L132、L224的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7.0%~26.2%、14.3%~30.8%、16.0%~29.4%;基因型L160的氮素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基因型L109与L219对钾素的积累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分别增加21.0%、29.0%。综合生物量、产量及养分积累量来看,基因型L105、L132、L224耐密性不强,基因型L160、L219的耐密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选用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设置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子粒机收质量及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合机收子粒破损率为1.03%~6.26%,杂质率为0.17%~2.12%,含水率为23.9%~35.80%。除60 000株/hm~2密度下创玉107、粒收1号和先玉335外,其他处理组合的破碎率均低于5%;所有处理组合杂质率均低于3%。随种植密度从60 000株/hm~2增加到90 000株/hm~2,机收脱粒时子粒含水率、破碎率和杂质率均呈降低趋势。机收子粒腐籽率为0.58%~5.89%,除迪卡517、华皖267和粒收1号外,其他品种均超过2%;90 000株/hm~2密度下子粒腐籽率显著高于6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在黄淮海地区评价玉米品种的子粒机收质量时需关注腐籽率。种植密度、基因型及其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子粒机收质量,基因型的影响效应大于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3.
以29份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Na Cl浓度处理,分别为0(对照)、50、100、150、200 mmol/L,筛选耐盐碱性较强的品种。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200 mmol/LNa Cl为玉米芽期耐盐性筛选的理想鉴定浓度,东方红2号、郑单958、良玉99高度耐盐;庆单3等9个品种较耐盐;登海618等7个品种中度耐盐;先玉335等6个品种对盐分敏感;农华106和农华101对盐分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4.
玉米苗期耐低钾基因型筛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培实验及低钾土壤的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供钾水平对玉米苗期吸钾量和钾利用指数的影响及筛选耐低钾玉米基因型的最佳指标、适宜生育时期及钾浓度。结果表明,水培实验的筛选指标为钾利用指数优于吸钾量,筛选的适宜生育时期为6叶期,钾浓度为0.1mmol/L。经筛选初步确认吉单27为较耐低钾胁迫的基因型,先玉335在低钾胁迫条件下为相对敏感基因型。  相似文献   

15.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田间调查了14个不同玉米品种的花叶指数、雌穗上玉米螟和棉铃虫的数量以及后期茎秆上的虫孔数、幼虫数、虫道长等。结果表明,郑单958、豫玉22、豫单2001、浚单20、郑单18、郑单21、新单23和沈玉21的花叶指数较低,平均百株虫孔数和百株幼虫数较少,平均百株虫道长较短,比较抗钻蛀到茎秆内为害的害虫;豫单2001、新单23、滑丰986、沈玉21、郑单21和郑单958雌穗上的玉米螟和棉铃虫幼虫数较少,比较抗玉米穗期害虫;综合玉米前期和后期的抗性以及对钻蛀性害虫和穗期害虫的抗性,豫单2001、郑单958、新单21、新单23和沈玉21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6.
夏玉米品种盐碱胁迫耐受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郑单958为对照,在盆栽条件下,对土壤进行对照(非盐碱土)、轻度盐碱(0.188%)、中度盐碱(0.268%)3种处理,对12个黄淮海地区主推夏玉米品种分别进行萌发期和苗期的盐碱耐性评价。结果表明,品种间发芽率和发芽势对盐碱胁迫敏感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承玉10在中度盐碱条件下发芽率和发芽势相对值分别比郑单958高21%和43%。与对照土壤相比,在轻度盐碱和中度盐碱胁迫条件下,鲁单818根表面积、根体积、总根长均有明显地增加,金海5号、登海605、德利农318则显著下降。在中度盐碱胁迫条件下,济丰96和郑单958叶片MDA含量和SOD活性均有所下降,鲁单818的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相对值均最高。根据轻、中度盐碱土壤下7个指标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鲁单818、承玉10为早期耐盐碱品种,济丰96、德利农318、浚单20为早期不耐盐碱品种,其他为早期中等耐盐碱品种。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盐碱含量的试验地,通过整个生育期对供试材料耐盐碱指标进行测定,评价不同玉米杂交种的耐盐碱性,并对供试材料的耐盐碱性划分等级。研究结果表明,成株率耐盐碱指数与出苗率、最终产量耐盐碱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均达显著水平。开花散粉期较短的ASI和较高的成株率、生殖生长期较多的绿色叶片数和穗粒数是耐盐碱性较高的品种获得高产的基础。与其他杂交种相比,辽1127和铁研39不仅表现出较高的耐盐碱性,且具有良好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根构型玉米的根系形态及其对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两种种植密度下对8个测交种的根系形态及在0~60 cm土壤剖面的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根长、根干重和根拔拉力均具有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其中,L105和L109属于大根系基因型;L172和L224属于小根系基因型。L132、L160、L224对密度的反应较为敏感,L219对密度的反应较为迟钝。在增加种植密度后,各基因型根系均有纵向延伸的特征,不同基因型根长和根干重在不同土壤层次间分布比例差异较大,且其对密度的反应仅表现在特定的土层内。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不同基因型对低温吸胀的响应及幼苗生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3类耐冷性不同的玉米组合为材料,在萌发期分别进行低温(6℃)和常温(25℃)24 h的浸种处理,测定吸胀时期的吸水速率、电导率、脱氢酶、α-淀粉酶活性以及发芽指标和苗期形态指标的变化,研究不同耐冷基因型对低温吸胀的反应及其对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耐冷型玉米的子粒吸胀迅速,造成种子吸胀损伤程度大,其电导率相应增大,脱氢酶活性较低,导致发芽率、发芽指数的降低;耐冷型吸胀缓慢,膜系统恢复的速度较快,上述指标的降低有很大程度的减轻;中耐冷型居中。相关分析表明,发芽率比率、根冠比比率均与电导率比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种子脱氢酶比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膜的稳定性及脱氢酶活性的增强是耐冷性品种耐吸胀冷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不同大豆基因型耐低磷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盆栽方法,在低磷(LP)和高磷(HP)水平下,对黑龙江省广泛种植的20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筛选大豆耐低磷基因型,为合理布局大豆种植品种,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黑河27、垦鉴27、绥农4、丰收24、克交05-1397与垦鉴4、绥农10、丰收25、绥农23、绥农18相比,在根干重、冠干重、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植株磷含量、分泌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等方面差异显著,确定了黑河27、垦鉴27、绥农4、丰收24、克交05-1397为耐低磷基因型,垦鉴4、绥农10、丰收25、绥农23、绥农18为不耐低磷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