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控释氮肥在田间的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在玉米生长期内养分需求和氮素供应状况以及对土壤无机氮、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的养分释放达到了控释效果,其养分释放与玉米的养分吸收规律基本一致。与普通氮肥相比,施用控释氮肥有效地提高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促进玉米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施用控释氮肥处理的玉米吸氮量比普通氮肥处理增加8.41%,玉米产量较普通氮肥增产720 kg/hm~2,氮肥利用率较普通氮肥处理高10.13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较普通氮肥处理高19.48%。  相似文献   

2.
在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氮肥品种、不同氮素水平以及有机肥和无机肥不同比例配施,对苋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及维生素C(Vc)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品种施用复合肥最易增加苋菜硝酸盐的累积,而施用尿素最易增加苋菜亚硝酸盐的积累;苋菜硝酸盐含量随着氮素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用量与苋菜硝酸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对Vc等含量没有明显影响;有机肥和无机肥合理配施可减少苋菜硝酸盐的累积。  相似文献   

3.
目前小麦、水稻和大麦的高产品种对施用氮肥都较敏感。然而施用化学氮肥成本高,贫困农民往往买不起,再者由于淋失和挥发会引起大量的氮素损失,因此较为理想的途径是开发那些从土壤中最大量地吸收氮素,并能有效地将其转化成干物质或籽粒产量的品种(An-onymous 1985)。Vose和Breese(1964)、Beech和Norman(1968)分别对黑麦草和  相似文献   

4.
粒重对氮素的响应及其与子粒灌浆参数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连续两年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开花期浇水、不同氮肥施用量以及施用时期对不同品种粒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品种自身的遗传特性是导致粒重差异的主要因素,高淀粉玉米品种对氮素的需求量高于普通玉米,粒重对氮肥施用量的反应较氮肥施用时期敏感。Logistic方程拟合表明,处理间单粒重的差异主要在授粉40 d之后,受处理方式影响幅度较大的3个灌浆特征参数为缓增期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和快增期灌浆速率,较小的3个特征参数为灌浆持续期、缓增持续期和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粒重主要受平均灌浆速率的直接影响,较高的平均灌浆速率是获得高粒重的前提,而平均灌浆速率提高的根本在于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对粒重的直接影响效应非常小,其对粒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他灌浆参数间接实现。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对不同大麦品种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氮肥用量对不同大麦品种籽粒千粒重、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麦千粒重主要是由品种的遗传因素所决定的。(2)大麦产量主要是由品种的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苏啤3号在施氮量为210kg/hm2,氮肥运筹在基追比为8∶2时,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适宜在江苏沿海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3)品种籽粒蛋白质的含量除了受品种固有的特性影响外,还跟生长过程中氮肥施用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花生品种粤油256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肥(CK)、氮肥全部基施(N_(10∶0∶0),当地习惯施氮方式)、氮肥70%基施+30%花针期施用(N_(7∶3∶0))、氮肥50%基施+50%花针期施用(N_(5∶5∶0))、氮肥50%基施+30%花针期施用+20%结荚期施用(N_(5∶3∶2))、氮肥30%基施+50%花针期施用+20%结荚期施用(N_(3∶5∶2)),研究不同施氮时期对南方红壤旱地花生生物量累积、氮素累积、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花生生物量累积、氮素累积均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施氮时期显著影响花生生物量及氮素的累积特征,氮肥分次施用并适当后移可显著提高生物量及氮素的最大累积速率(v_(max))、推迟吸收"峰值"的出现时间(t_(max)),延长生物量及氮素快速累积的持续时间(Δt),从而有利于提高花生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但氮肥后移比例过大(N_(3∶5∶2))也不利于肥效的充分发挥。本试验条件下,以氮肥50%基施+30%花针期追施+20%结荚期追施(N_(5∶3∶2))的效果最好,其产量达到4 918.5kg·hm~(-2),较CK增产20.0%,较当地传统的一次性施肥也可增产9.8%。合理调控施氮时期是提高我国南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可为该区域花生的科学合理施肥、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菊艳  任继秋  姚文秋 《大豆科学》2006,25(3):336-338,335
通过对3个品种施用微量元素,测定其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及对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分析了对产量构成性状与异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异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微量元素的配合使用效果在3个品种上均比对照好;在产量构成性状方面,绥农10、绥农14的株高普遍降低,而施用B、Zn、Mo及配施使合丰43增高大于5%;单株结荚数:绥农10和绥农14增加较明显;百粒重:绥农10增加较明显;单株重:三个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绥农14经方差分析差异达到5%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个品种,不同产量性状均与异黄酮含量无显著的正相关,且多数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我们在所内设置大麦施用有机无机氮不同配比定位试验,并在东台、大丰两县建立试验示范基点,研究有机无机氮肥不同配比对大麦增产效果,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文中采用6种施肥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采用3个比例。通过田间试验,结合室内分析测定,研究了黑龙江地区商品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大豆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商品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表现出较高的氮素积累量,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商品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的NTE均高于化肥处理,分别提高了17.72%,23.14%和16.06%。商品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的各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也均高于纯化肥处理。  相似文献   

10.
氮肥运筹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微量元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不同氮肥施用时期和比例下川麦39、川育12和川农麦1号小麦品种籽粒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铁、锰、铜和锌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川育12籽粒铁含量显著高于川麦39和川农麦1号,川麦39籽粒铜含量显著高于川育12和川农麦1号。氮肥水平对不同小麦品种微量元素影响不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川麦39锰含量及川农麦1号锌、铁、锰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川农麦1号籽粒铁含量与氮肥用量间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川育12籽粒铜、铁、锰含量与氮肥用量呈显著线性关系;3个小麦品种籽粒各微量元素产量与氮肥用量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适当推迟施氮时期,川麦39和川育12小麦籽粒各微量元素含量和产量均有所提高,而川农麦1号则表现为微量元素含量提高、产量降低的趋势。综合而言,川麦39、川育12和川农麦1号适宜的氮肥运筹模式分别为:底肥∶分蘖肥∶拔节肥∶穗肥为6∶ 2∶2∶0,6∶3∶1∶0和6∶4∶0∶0。  相似文献   

11.
黄淮地区超高产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并建立了水稻超高产实地氮肥管理模式。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为:应用Stanford公式(依据土壤养分的有效供给量、水稻的目标产量和稻株对养分的吸收量、当季的氮肥利用率)确定氮、磷、钾总施肥量,依据叶色或叶片含氮量与SPAD值或LCC读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主要生育期(分蘖期、穗分化始期和雌雄蕊形成期)水稻需氮供氮的SPAD和LCC指标值,并结合品种的源库特征,对氮肥追肥的施用期和施用量进行调节;穗数型品种或库限制型品种,注重施用促花肥或促(花肥)、保(花肥)结合,大穗型品种或源限制型品种,注重施用粒肥或保(花肥)、粒(肥)结合。建立的实地氮肥管理模式可以显著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氮模式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选用平安18和金玉1号两个供试品种,每品种设7个氮肥处理,研究氮肥的施用技术。经生理指标测定和产量及质量分析结果表明,氮肥225kg/hm2添加6.75kg/hm2增效剂的施用模式效果较好,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均明显好于其它处理,蛋白质含量也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13.
香蕉生产中偏施氮肥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减少氮肥投入是有效实现化肥总量施用措施。本研究在传统施肥水平基础上,梯度降低氮肥的施用量,测定蕉园土壤养分淋失、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各处理株高、茎围和青叶数等指标均比对照处理生长效果好,在营养生长期株高、茎围及青叶数最高值为T3、T3、T4处理,分别比对照(CK)高14.2%、16%和19.8%,与对照处理(CK)达到显著差异;减少氮肥使用可有效降低氮肥的淋溶,其中在T1~T5处理20~60 cm土层NH4+-N含量较对照分别减少了47.4%、51.3%、30.5%、58.3%和92.1%;施用70%当量氮肥,香蕉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优, 分别比对照和常规性施肥每公顷增加26.4%和4.8%。  相似文献   

14.
长期定位施肥对不同筋力型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长期施肥对小麦品质的作用,在3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强筋小麦品种徐麦32和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蛋白及淀粉相关品质特性。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以及有机肥与品种的互作对小麦大部分蛋白和淀粉特性参数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施肥对徐麦32和宁麦13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及面粉糊化特性参数影响基本一致。单施氮肥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干、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与蛋白质含量呈较明显的正相关。施有机肥处理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及峰值时间均显著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说明有机肥能显著改善小麦面粉的糊化特性;而无论施有机肥与否,施用无机肥不能显著改善面粉糊化特性。综上所述,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弱筋小麦品质的改善,而对强筋小麦品质的改善不利。大田生产中应根据不同专用品种对品质的不同要求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  相似文献   

15.
氮肥对大豆不同类型品种结瘤固氮影响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洪  郭庆元 《大豆科学》1994,13(3):274-278
本研究选用生育期和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六个夏大豆品种,在磷钾肥基础上施用三个氮肥水平(0、6、12kg氮/亩)。结果表明:施氨抑制结瘤,氮肥越多抑制越严重;抑制作用主要在盛花期前,至鼓粒期有的品种受抑制作用较小;对固氮的抑制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品种豫豆8号表现出较耐氮。酰脲相对丰度与根瘤干重极显著正相关,六叶期、盛花期和鼓粒期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_a=0.9545、r_b=0.8025、r_c=0.6531,P<0.01。酰脲的相对丰度反映了品种的固氮差异和不同氮肥水平下固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棉田无机化肥的大量投入,有机肥的投入相对较少,土壤中三要素不平衡和微量元素缺乏问题成为限制单产进一步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探明这些问题,1998年在太仓市棉田进行,试验设化学氮肥(A),饼肥施用方法(B)两因素;化学纯氮用量设(A1)300k...  相似文献   

17.
啤酒混浊是一个严重的品质问题,它显著缩短啤酒的贮藏与货架时间。为给生产低混浊啤酒大麦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用混浊特性不同的4个大麦品种,设置不同的氮肥用量与施用时期,探讨氮肥运筹对啤酒混浊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供试大麦品种之间和氮肥施用时期之间混浊性状差异极显著;澳大利亚大麦品种Franklin和Yerong的酒精冷混浊值(ACHD)显著低于国产大麦品种浙大9号和花30。Franklin的混浊敏感蛋白最低,花30次之,浙大9号和Yerong的混浊敏感蛋白含量较高。增施抽穗期氮肥,显著提高大麦的混浊度。不同氮肥用量之间,混浊敏感蛋白HAP1和HAP3差异极显著,但酒精冷混浊值和HAP2无显著差异;品种与氮肥用量及施用时期之间的互作效应对部分混浊性状表现显著。因此,为生产低混浊的啤酒大麦,生产上首先应考虑选用低混浊品种,并在氮肥施用上适当减少穗肥用量。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甘蔗生产上使用的肥料大部分为无机肥,有机肥施用量极少,加上甘蔗是连作作物,随着无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理化性状越来越差,加上长期施肥不当,甘蔗品质难以改善.因此,探讨在甘蔗上施用生物肥和硝态氮肥的效果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氮肥施用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过3 a对超级稻吉粳88号等3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氮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对不同类型品种的株高生长和叶龄增长影响不大;多蘖型品种在低肥条件下,容易取得更多的有效穗数而实现高产;大穗型品种对氮肥施用肥量不敏感,分蘖发育慢,有效分蘖率高,在高肥条件下高产。  相似文献   

20.
选用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不同深松方式和氮肥运筹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后玉米生育后期维持较高叶面积指数(LAI)时间较长,延缓了叶片衰老,促进了干物质积累,不同深松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增加氮肥施用次数LAI下降减缓,干物质积累量的峰值减小;隔行深松与行行深松均提高玉米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较不深松分别提高9.93%和2.12%.在施氮次数处理中,1/3氮肥于苗期作种肥、2/3于拔节期作追肥施入处理净光合速率最大;深松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增加氮肥施用次数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深松方式与等量氮肥施用次数间存在显著交互效应,隔行深松且施氮以种肥、拔节肥、灌浆肥各占总量1/3的处理产量最高,分别较不深松且氮肥作种肥一次施用和作种肥与拔节肥两次施用增产43.91%、17.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