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芹 《河南林业》2003,(2):32-32
枣树的配置以南北行宽行密 株为好,这样既便于间作,又利于 枣树生长。株行距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枣粮间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健 《山西林业》2008,(4):27-28
枣粮间作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举,是提高土地、日光和空气等自然资源利用率,增加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产值的先进农作制度,是立体农业的典范,在黄土高原地区农民称之为“地上是粮仓,树上是银行”的黄金纽合。本文介绍的枣粮间作模式技术实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枣粮间作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调研资料对枣粮间作模式及效益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枣粮间作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其最佳间作栽培模式(以金丝小枣为例)为:采用南北行向,株距3~4m,行距13~16m,每hm2210株为宜。间作物配置以高矮杆搭配,三层楼式栽培为佳。  相似文献   

4.
浅析枣粮间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粮间作是一种科学的农业种植模式。本文从掌握适当栽植密度和栽植方式、选择主干高度适宜树种和适当间作物、增施肥水解决矛盾等方面介绍了枣粮间作技术,该技术可以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5.
沧州枣粮间作技术李秀萍,高刚(沧州市农林局林业科)枣粮灌栽植,是沧州枣区人民在枣粮间作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又一种农林复合栽植形式,多用于盐碱地造林。目前全市有8000hm2栽植面积,部分已进入结果与收割期,经济效益远高于纯粮田,也略高于台田沟面上的枣粮...  相似文献   

6.
枣粮间作效益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粮间作效益好高春翔河北省大城县农林局大城县是河北省小枣基地县之一,以盛产金丝小枣著名,农民历来就有枣粮间作的习惯。间作面积已达到2万hm ̄2。间作地内连年果粮双丰收。近2年来,每年增加的面积都在4000hm ̄2以上。枣粮间作的好处是:1枣树对农作物...  相似文献   

7.
椒粮间作及其效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坡台田地埂花椒和平川地花树林网的间作形式以及以“花椒+小麦、玉米”为主的6种间作模式,并对其产生的效益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土地利用率提高30%~50%;光能利用率亦明显增强;地埂栽椒后冲毁率由过去11.34%下降到2.52%;风速较过去减弱17%~28%;高温季节气温降低1~3℃,空气湿度增加10~15个百分点;栽椒后4a平均每公顷经济收入提高21.9%。同时,还从间作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相应的椒粮间作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枣树非常适于同农作物(包括园艺作物、药用植物)复合种植,枣粮间作是中国特色的、古老而优秀的混农林业制度,其生态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五方面:一是枣树的物候期和根系分布特点同间作物在生长发育上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和空间差,有利于枣树和农作物充分利用空间、水分和肥料;二是枣树的枝叶特性和树冠结构特点使然,在其年生长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树冠透光率大于50%,  相似文献   

9.
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枣粮间作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与间作地光照条件、作物产量、枣树群体产量等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适合太原市自然条件的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即枣带走向以南北为宜,带距10~15m,株距3m。这种模式可改善生态条件,总产值比一般模式的总产值增加46.89%。  相似文献   

10.
对枣粮间作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与间作地的光照条件、作物产量、枣树群体产量等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适宜天津市自然条件的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即枣带走向以南北为宜,带距10—15米,株距3米。这种模式可改善生态条件,比一般模式的总产值增加35.9%。  相似文献   

11.
枣粮间作密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枣粮间作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创举,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产值的有效途径.为探讨枣粮间作中枣树栽植的合理密度,遵循"枣粮并重"的原则,从1999年6月开始,在枣粮间作集中分布区,实际调查了不同枣树密度下粮、枣产量及产值,并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模拟出枣粮间作的最佳理论密度.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稷山县枣粮间作的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了枣粮间作中存在着间作密度不合理、品种选择不科学、整形修剪不到位、土肥水管理不到位、病虫害防治不科学等问题。针对稷山县的立地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枣粮间作合理密植、推广高新优技术、加强培训、组建专业队伍、应用配方施肥和无公害防治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鄯善县自2002年纳入全疆退耕还林工程县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3200hm2。如何使退下来的耕地能够“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确保退耕还林健康有序发展?从根本上讲,必须使退耕户“富起来”,也就是拉长退耕还林史,红枣是全县上世纪60年代较早引进树种之一,具有耐旱、耐瘠薄、丰产性能好等特点。目前呈点、片分布约1667hm2亩,其中2002年~2003年退耕还林1333公顷。上世纪90年代初定植的红枣园每667m2产量800~1000kg,每667m2产值种紫花苜蓿。该模式好处在于机械化收割苜蓿省时、省力,苜蓿产量高。该模式不利之处是红枣生长空间小,冠幅…  相似文献   

14.
枣粮间作的优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枣粮间作是我国枣区人民的创举 ,是一种先进的耕作制度 ,是立体农业的典范 ,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近年来 ,随着枣业的发展 ,枣粮间作面积不断扩大。过去 ,陕西大荔沙区大多采用大株行距的间作模式 ,如 5m× 6m、5m× 7m、5m× 8m等 ,每 6 6 7m2 栽 16~ 2 0株左右。 1997年以来 ,  相似文献   

16.
发展枣粮间作,是合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日光能、空气等自然资源利用率,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立体农业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民勤县在如何提高枣粮间作效益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发展枣粮间作,是合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日光能、空气等自然资源利用率,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立体农业的有效途径。现就多年来,我们对枣粮间作的效益探索,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枣粮间作的机制优化模式及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枣粮间作是中国特色的优秀农作制度、混农林业制度。文章以近20a间的进展为据,概述了这一制度的机制、优化模式与管理技术,并对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试验,对灌区发展枣粮间作中的枣树品种,苗木选择,栽植季节,栽植方法,病虫害防治和枣粮间作技术要领等进行了试验探析,从而为大面积发展枣粮间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枣棉粮高效立体间作模式及配套技术措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豫北黄河故道地区枣粮间作的调研分析,对枣树的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研究,结合小麦晚播早收和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总结了枣树与小麦和棉花的间作模式,这种模式能使枣树与小麦、棉花优势互补,协调生长,实现枣粮双盈。并总结提出了枣粮间作的配套技术措施,包括枣树早丰产管理技术、棉花地膜覆盖栽培关键技术、小麦配套栽培管理技术及综合土肥水管理技术,对实现枣粮双盈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