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研究真胃左方变位对奶牛的影响,将9只健康山羊随机分为3组,利用手术的方法制作真胃左方变位动物模型。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瘤胃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VFA s)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胃泌素含量。结果表明:真胃变位可导致瘤胃内容物乙酸/丙酸的比率升高,变位越严重,其比率越高。随真胃变位时间的延长,血清胃泌素的含量逐渐增加,变位7 d后出现显著增加;胃泌素含量的增幅与真胃变位的程度有关,髋关节水平线处变位高于腹底部变位,真胃变位高于空白对照山羊。  相似文献   

2.
通过手术制备离体真胃平滑肌,利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平滑肌肌肉条收缩强度,研究不同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对奶牛真胃平滑肌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10~40 mmol/L的乙酸能显著抑制真胃平滑肌的收缩强度(P<0.01),43~55 mmol/L的乙酸能增强真胃平滑肌的收缩强度(P<0.05),60~75 mmol/L的乙酸对其收缩无显著影响(P >0.05);9.5 ~30.0 mmol/L的丙酸和11~18 mmol/L的丁酸能显著或极显著抑制真胃平滑肌的收缩;0~8.5 mmol/L的丙酸以及0~11 mmol/L的丁酸对其收缩无显著影响(P>0.05).说明VFA浓度对奶牛真胃平滑肌的收缩强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奶牛真胃左方变位是指真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了改变,形成机械性转移,称为真胃变位。该病是一种消化道阻塞综合病症,是牛腹部手术中常见病例。根据真胃变位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左方和右方2种类型。左方变位是真胃出现在腹腔左侧,夹滞在瘤胃与腹壁之间,此时会有大量气体充满真胃,将真胃  相似文献   

4.
牛真胃变位(Displacement of Abomasums)是真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障碍的一种内科疾病.真胃变位可分为真胃左方变位(LDA)和真胃右方变位(RDA).本病早在1950年英国Begg和Ford首先较详细地报道了奶牛的真胃变位,1955年美国也报道了奶牛33例真胃变位,国内近十几年也相继报道了奶牛真胃变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真胃变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奶牛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疾病.  相似文献   

5.
日粮能量水平对山羊瘤胃液pH、NH3-N、TVFA、乙酸、丙酸、丁酸浓度均有显著影响,对乙丙酸比例无显著影响。低能量有提高中卫山羊瘤胃液pH的趋势,高能量有降低pH的趋势,TVFA、乙酸、丁酸浓度随着能量水平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丙酸浓度随着能量水平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6.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是指真胃解剖位置从右侧经腹底部移到左侧肋部,停留在瘤胃与腹壁之间。该病是目前生产状态下奶牛常见病,为了提高该病治愈率降低损失,早期诊断确诊是可行方式;由于变位初期病牛表现出来前胃迟缓症状,前胃胃迟缓主要指其兴奋和收缩力降低致使内容物排出延迟所引起的以前胃运动和消化等机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病牛表现食欲不振或彻底废绝,反刍减少或完全停止,真胃左方变位在发病初期和发病部分时间段表现出前胃迟缓类似症状,容易误诊误治,本文通过一例病例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真胃变位是奶牛最常见的真胃疾患,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多发于高产乳牛,由于饲喂高精低粗饲料,导致营养单一不平衡,使真胃变位,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养牛人造成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正奶牛真胃变位是指真胃由正常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超过了正常的生理范围而引起的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代谢失调的急性内科疾病。死亡率较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成为威胁奶牛业健康发展的一种严重疾病。奶牛真胃变位包括真胃左方变位和真胃右方变位。真胃左方变位是指真胃通过瘤胃下方移到左侧腹腔,置于瘤胃和左腹壁之间。一、主要发生原因一是过量采食高精料日粮,且粗饲料不足时导致食物积滞而发生;二是酮病、子宫炎、胎衣不下等疾病引起;三是在妊娠期,因子宫随着胎儿的  相似文献   

9.
真胃变位是奶牛的常见真胃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其发病原因多而复杂,日粮酸度过高或饲喂易发酵饲料导致产酸过多常能引起真胃变位;一些代谢性疾病如低血钙、酮病或胎衣滞留、子宫炎以及前胃和肠发生疾病时,由于胃肠蠕动弛缓或停滞,病牛食欲下降,瘤胃体积变小,腹腔空间变大,真胃由弛缓而产气扩张,亦能引起变位的发生;怀孕后期随着胎儿的逐渐增大造成对瘤胃向左侧的推挤,使右侧腹底真胃区相对空虚,真胃左移,分娩后腹压降低,瘤胃下降,常造成真胃左方变位;高产奶牛由于后躯硕大,腹腔空间大,增加了真胃的活动性,从而导致真胃变位发生率的增高.另外应激对真胃变位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某农牧场近期出现的一例奶牛真胃变位病例进行了探究,患病牛的左侧第8~12肋间常可以听到类似钢管音的声音,对钢管音的区域进行穿刺检查,穿刺液呈酸性反应(pH值为1~4),棕褐色,缺乏纤毛虫,据此可确诊为真胃左方变位。该病可通过手术矫正的方法治疗,治愈率为90%。该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可为养殖者和兽医从业人员在治疗此病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用从健康奶牛瘤胃液中分离的产琥珀酸放线杆菌3株即HL1、HL2、HL3,进行体内外发酵试验。体外发酵试验是按瘤胃液是否添加菌株分为对照组(C),添加HL1组(T1),添加HL2组(T2),添加HL3组(T3),以便筛选出产酸能力最强的菌株。体内发酵试验是将筛选出产酸能力最强的菌株添加到粗精比60∶40组(T4),粗精比50∶50组(T5),粗精比40∶60(T6)日粮中,对照组(C)为不添加菌株的各自日粮,检测该菌株在日粮变化的情况下在瘤胃中产酸的能力。试验结果显示:(1)在体外发酵试验中,三组pH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均明显低于C(p0.05);T1组中乙酸、丙酸、丁酸浓度均显著高于C、T2和T3(p0.05),而T2和T3却不显著高于C(p0.05);T1组和T3组乳酸浓度明显低于C(p0.05)。(2)在体内发酵试验中,T4组与自C相比,pH显著降低(p0.05),丙酸、丁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乙酸和乳酸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T5组与自C相比,pH未明显降低(p0.05),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乳酸浓度显著减少(p0.05);T6组与自C相比,pH明显降低(p0.05),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乳酸浓度未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最强的产琥珀酸放线杆菌(HL1)体内外均能提高乙酸、丙酸、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浓度,降低乳酸的浓度,对反刍动物的能量代谢和酸中毒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全混合日粮(TMR)饲养条件下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变化规律,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TMR饲养,测定了瘤胃24h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及pH值。结果表明:在TMR条件下,试验奶牛瘤胃液pH值的变化范围为5.86~6.51,各时间点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乙酸浓度、丙酸浓度、丁酸浓度变动范围分别为69.62~85.71mmol/L、19.33~25.91mmol/L、10.44~14.02mmol/L,且3种VFA出现最高浓度和最低浓度的时间点均为20:00和08:00;乙酸/丙酸值的变动范围为3.31~3.61,且在20:00比值最小,在8:00比值最大。综合分析显示,TMR技术有利于奶牛瘤胃丙酸型发酵,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3.
蒋慧  应璐  张秀萍  陈宏伟  马金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002-4003,4006
[目的]研究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初花期骆驼刺、苜蓿为材料,采用人工瘤胃技术,分析体外降解率、产气量及降解液pH值、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变化,研究初花期骆驼刺和苜蓿混合青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确定合适的骆驼刺与苜蓿混贮比例。[结果]与单一苜蓿相比,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后,显著降低了降解液中氨态氮含量,产气量有所下降,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增加;骆驼刺70%+苜蓿30%的氨态氮含量和产气量较低,降解率、丙酸、丁酸、乙酸含量及三者总量较高,所以降解效果较好。[结论]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能提高苜蓿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效率,骆驼刺70%+苜蓿30%的降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初花期骆驼刺、苜蓿为材料,采用人工瘤胃技术,分析体外降解率、产气量及降解液pH值、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变化,研究初花期骆驼刺和苜蓿混合青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确定骆驼刺与苜蓿合适的混贮比例。[结果]与单一苜蓿相比,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后,能极显著降低降解液中氨态氮含量,产气量有所下降,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增加;骆驼刺70%+苜蓿30%的氨态氮含量(22.93mmol/L)和产气量(40.50ml)最低,降解率(32.27%)、乙酸(5.48mmol/L)、丙酸(2.08mmol/L)、丁酸(2.52mmol/L)含量及三者总量(10.08mmol/L)均最高,所以降解效果最好。[结论]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能提高苜蓿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效率,骆驼刺70%+苜蓿30%的降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精料补饲水平,对卡拉库尔羊瘤胃内环境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健康、体重相近的卡拉库尔羊,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补饲300、400和500g/(只·d)3种不同水平的精料,其他处理完全相同,预试期15d,正试期60d,对瘤胃液pH、NH3-N和VFA进行测定。[结果]3组试羊瘤胃液pH值在6.04-7.49之间,各组试羊瘤胃液pH变化规律表现为先降低后上升;瘤胃液NH3-N浓度在25.84-26.15mg/100ml之间,处于正常范围内,变化趋势为采食后3h浓度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到采食后5h,降至最低,随后又略有回升;VFA随精料补饲水平提高而升高,乙酸与丙酸比例随精料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结论]瘤胃内环境参数随着精料添加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李新玲  徐香玲  张月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25-13827,13873
[目的]探讨羊草在盐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特性和K+、Na+含量的变化。[方法]在室内模拟不同pH盐碱土上种植羊草,并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离子含量。[结果]随着土壤pH的逐渐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羊草体内的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的含量及氧化氢酶活性均随之增加,而后又逐渐降低。随着土壤pH的升高,羊草叶片的Na+含量逐渐增加,而K+含量逐渐减少,K+/Na+比值减小,但始终高于1。[结论]各项生理指标和K+、Na+含量的变化对维持羊草细胞的离子平衡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大豆素对锦江黄牛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3头健康且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锦江黄牛,采用自身对照设计,试验分对照期和试验期,大豆素添加量500 mg/kg精料。结果表明:1)添加大豆素能使试验期牛瘤胃各时间点p H值显著低于对照期(P=0.036),且在正常瘤胃p H范围内;2)添加大豆素能提高瘤胃液中TVFA、丙酸、丁酸、乙酸浓度及乙酸/丙酸比值,但差异不显著(P﹥0.05);3)添加大豆素使试验期牛各时间点NH3-N浓度较对照期显著降低(P=0.002);4)添加大豆素能使试验期牛微生物蛋白(MCP)合成量较对照期有提高趋势(P=0.053)。综合分析表明大豆素具有改善瘤胃发酵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尿素氮在奶牛瘤胃内容物中的分布特点,阐明精油对尿素氮分布和瘤胃发酵的影响。【方法】在含瘤胃液和15N尿素的发酵瓶中,加入终浓度为300 mg•L-1大蒜精油、茶树精油和尤加利精油,发酵后检测微生物中15N的丰度和瘤胃发酵指标,并利用DGGE刻画细菌群落变化。【结果】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瘤胃液中的尿素氮逐渐降低,而瘤胃固相和液相微生物中的尿素氮逐渐升高,发酵24 h 三者中的尿素氮基本持平。发酵24 h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蒜精油处理组瘤胃固相和液相微生物尿素氮丰度分别降低了22.60%和18.75%,发酵液pH和氨氮浓度分别降低了3.02%和17.80%,异丁酸和乙酸/丙酸值有所升高。茶树精油和尤加利精油则显著降低了发酵液pH(P<0.05),提高了异丁酸和乙酸/丙酸值。DGGE图谱显示,发酵24 h时,3种植物精油可改变瘤胃细菌的群落结构。【结论】瘤胃尿素氮逐渐由瘤胃液向微生物中富集,大蒜精油可减缓尿素氮富集速度,改变细菌群落的组成,抑制氨氮生成。  相似文献   

19.
蒋慧  于磊  马春晖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20-1021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的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混播对青贮效果的影响。[方法]试验设5个处理,即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以50%+50%、60%+40%和70%+30%比例混播,分析各处理青贮材料的pH值、CP、NDF、ADF、乙酸、丁酸、乳酸和总酸的变化,研究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不同比例混播对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与单播苜蓿相比,混播可以显著降低青材料的pH值(P〈0.01)、NH3.N/TN值(P〈0.01)和丁酸含量(P〈0.01),有利于保存青贮物的营养成分。混播还可提高青贮产物中乙酸、乳酸和总酸的含量(P〈0.01),从而提高苜蓿青贮品质。[结论]以混播处理A(苜蓿50%+无芒雀麦50%)效果最好,pH值,NH3-N/TN的含量最低,乳酸含量和综合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