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禽脑脊髓炎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了禽脑脊髓炎病毒的纯化。将禽脑脊髓炎病毒(AEV)L2Z株、Van Roekel株和1143株分别经卵黄囊接种6日龄SPF鸡胚,接毒后,以4500r/min离心及胰腺,用玻璃匀浆器制成10%的组织悬液。组织悬液经3次反复冻融后,以45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而后用氯仿处理,取水相,经冷冻真空浓缩,进行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取出含AEV的组分,用PBS稀后超速离心除去蔗糖,得到  相似文献   

2.
瓯江彩鲤仔鱼摄食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瓯江彩鲤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研究其在开口摄食前的发育、生长以及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结果表明:(1)仔鱼对卵黄囊的日净消耗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出膜后的第1d,体长最大增长率出现在3日龄仔鱼;(2)孵化后第7d即6日龄仔鱼,卵黄囊基本全部被吸收,同时,饥饿期仔鱼开始出现负生长;(3)3日龄仔鱼开始摄食,5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达84.38%,8日龄仔鱼降到41.94%,进入PNR,从刚孵化到仔鱼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的时距达9d;(4)仔鱼混合营养期较短,为3d,摄食能力时间可持续8d。  相似文献   

3.
斑点叉尾鮰自引入我国以来,发展势头迅猛,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苗种品质参差不齐、鱼病爆发、价格低迷、加工产品内销市场开发滞后和出口受阻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斑点叉尾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促进我省斑点叉尾鮰产业良性健康稳步发展,有必要对斑点叉尾鮰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摸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产业化发展建议,以实现斑点叉尾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家蚕核多角体病毒Lef—1和DA26基因的克隆及部分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lef-1和DA26基因分别位于egt基因的上游和下游.从pUAc-egt中分离出EcoRI-XbaI1.1kb的egt基因片段,进行缺口平移标记,获得探针。与BmNPVDNA经HindⅢ酶切、电泳、转移至NC膜的DNA进行Southernblot杂交,发现BmNPVDNA的HindⅢD片段呈阳性。从BmNPV基因组中分离出10.4kb的HindⅢD片段,用EcoRI酶切得到HindⅢ-EcoRI2.2kb、EcoRI1.4kb和EcoRI-HindⅢ6.8kb3个片段,分别克隆于pUC19中,命名为pUHE2.2、pUE1.4和pUEH6.8。经双链测序并与AcNPV相关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lef-1基因被克隆于pUHE2.2中,DA26基因克隆于pUEH6.8中。从所测定的lef-1和DA26基因的启动子及5'端部分序列来看,它们在AcNPV和BmNPV之间有极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人工催产、孵化获得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仔鱼,对初孵仔鱼进行饥饿试验和正常投喂试验,观察卵黄囊吸收、仔鱼生长及初次摄食率的变化,分析饥饿对赤眼鳟仔鱼生长发育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不可逆点,为赤眼鳟仔鱼培育策略的优化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出膜后第1天,仔鱼卵黄囊的消耗率最大,达总体积的43%;而1日龄仔鱼全长特定增长率也最大(25.61%)。2 5日龄仔鱼卵黄囊全部吸收完毕,6日龄饥饿组仔鱼全长开始出现负增长,且与对照组仔鱼全长差异显著。3 3日龄仔鱼开始摄食,初次摄食率为5%;5~8日龄初次摄食率维持在100%,9日龄开始下降;赤眼鳟仔鱼在10~11日龄到达不可逆点。总之,在(26±1.5)℃时,建议赤眼鳟最适起始投饵时间为出膜后第5天,最迟开始投喂时间不得晚于不可逆点(10~11日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长白山区四籽(松籽、葵花籽、白瓜籽、榛籽)中维生素的分布及含量进行了研究.用C8柱,以甲醇—乙腈—水—回氢呋喃为色谱分离体系,在波长290nm紫外检测器上分离脂溶性维生素;以甲醇—水(含PicB60.005md/L,冰醋酸1%,三乙胺0.12%,pH3.27)为色谱分离体系,在波长272nm紫外检测器上分离水溶性维生素.共检测出脂溶性的VA、VE、VK1和水溶性的VB1、VB2、VB6、VBC、VC等8种维生素,并分别探讨了各自的最佳条件,进行了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7.
随机挑选100日龄的初孵斑点叉尾仔鱼524尾,测定其全长、体长、尾柄长、尾柄高、体高、头长、头宽和体质量等8项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斑点叉尾8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质量因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建立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斑点叉尾全长、体长等7个形态性状均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为r2=0.916,这表明主要自变量都已被纳入。通过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分析,确定全长和体高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8.
(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鮸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鮸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3日龄仔鱼消化管基本上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开始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仔鱼,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25日龄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趋于完善。本文分析了鮸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并比较了鱼类肝脏、胰脏的组织学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9.
定量研究了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和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的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脂肪特性及脂肪酸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仔鱼具有不同的脂肪组成,青石斑鱼卵黄囊仔鱼中性脂与极性脂比值为0.97~1.22;卵形鲳鲹卵黄囊仔鱼中性脂与极性脂比值为1.88~3.21。两种卵黄囊仔鱼的总脂含量均随发育而逐步下降,且都主要消耗中性脂。青石斑鱼卵黄囊仔鱼中性脂内含量高的脂肪酸为:18∶1n-9,16∶0,DHA,16∶1和18∶0;极性脂中含量高的脂肪酸为:DHA,16∶0,18∶0和18∶1n-9。卵形鲳鲹卵黄囊仔鱼中性脂中含量高的脂肪酸为:18∶1n-9,18∶2n-6,DHA,16∶4n-3和16∶0;极性脂中含量高的脂肪酸为:DHA,16∶0,18∶1n-9和18∶2n-6。青石斑鱼卵黄囊仔鱼发育至2日龄时中性脂主要脂肪酸均显著下降;而卵形鲳鲹卵黄囊仔鱼发育至1日龄时中性脂主要脂肪酸均显著下降。两种卵黄囊仔鱼极性脂中的主要脂肪酸均在1日龄时显著升高。上述结果表明尽管脂肪和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但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的卵黄囊仔鱼在发育过程中利用脂类的规律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湘西自治州斑点叉尾鮰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制约因素以及发展策略.湘西自治州斑点叉尾鮰产业化发展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化发展优势,可以拉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分析了湘西自治州斑点叉尾鮰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斑点叉尾鮰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条石鲷早期生活阶段的发育特征,丰富其发育生物学基础资料库,也为判断种苗生产工艺的培育效果与适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常规采样方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对条石鲷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其营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条石鲷在水温(27.8±1.05)℃、pH 8.15、盐度32‰的人工培育条件下,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d后消失,油球消失于孵化后第6d,卵黄囊依照先卵黄、后油球的顺序被吸收,吸收速度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初孵仔鱼在孵化后1d内生长迅速,之后生长速度减慢.仔鱼在孵出后48 h、卵黄囊消失时出现口裂,口径/全长比随时间变化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条石鲷仔鱼的营养源可归纳为内源性营养—混合性营养—外源性营养3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孵化后2、3~4和5d.[结论]条石鲷早期仔鱼形态发育与其摄食习性的转变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12.
BA对Peng柑果实生长发育及其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7月初Peng柑定果期用100 ̄200mg/L细胞分裂素BA(N^6-苄基腺嘌呤)叶面喷布桔树,可显著促进果实的生长和膨大。处理组果实横径≥6.5cm的大桔果百分率较对照增加7.51 ̄22.65个百分点,而横径〈5.5cm的小桔果百分率则较对照减少12.59 ̄24.66个百分点,且增加了单果重。BA促进果实增大的效应随施药时间的提早而增强。BA处理还可提高果实的固形物、总糖、Vc还原糖的含量,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丁鱥鱼在南方较高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解决丁鱥鱼在南方推广养殖中苗种欠缺的瓶颈问题。【方法】对丁鱥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然后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丁鱥鱼催产效应时间11h,受精率为75.3%,孵化率为82.7%,仔鱼成活率59.3%,育成规格为1.5~2.0cm鱼苗20.0万尾。丁鱥鱼受精卵呈卵圆形,大部分呈青灰色,直径0.50~0.77mm,具粘性;在27.0~31.0℃的温度下,受精卵历时1936min发育后孵出,有效积温为908.89℃·h;胚胎发育可划分为6个阶段30个发育时期。刚孵出仔鱼全长3.84~3.87mm,出膜后第3d卵黄囊吸收60%~80%,约有30%仔鱼开口摄食;第4d卵黄囊吸收90%,约有90%仔鱼开口;出膜第5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但出现少许死鱼苗。【结论】丁鱥鱼适宜在南方进行繁殖及鱼苗培育,水温应稳定在20.0~27.0℃,不宜超过30.0℃,在孵化及鱼苗培育过程中注意清除敌害生物及保持清新水质,并根据水温情况及时投喂开口饵料,提高仔鱼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丁鱥鱼胚胎及仔鱼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丁鱥鱼在南方较高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解决丁鱥鱼在南方推广养殖中苗种欠缺的瓶颈问题。【方法】对丁鱥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然后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丁鱥鱼催产效应时间11 h,受精率为75.3%,孵化率为82.7%,仔鱼成活率59.3%,育成规格为1.5~2.0 cm鱼苗20.0万尾。丁鱥鱼受精卵呈卵圆形,大部分呈青灰色,直径0.50~0.77 mm,具粘性;在27.0~31.0℃的温度下,受精卵历时1936 min发育后孵出,有效积温为908.89℃·h;胚胎发育可划分为6个阶段30个发育时期。刚孵出仔鱼全长3.84~3.87 mm,出膜后第3 d卵黄囊吸收60%~80%,约有30%仔鱼开口摄食;第4 d卵黄囊吸收90%,约有90%仔鱼开口;出膜第5 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但出现少许死鱼苗。【结论】丁鱥鱼适宜在南方进行繁殖及鱼苗培育,水温应稳定在20.0~27.0℃,不宜超过30.0℃,在孵化及鱼苗培育过程中注意清除敌害生物及保持清新水质,并根据水温情况及时投喂开口饵料,提高仔鱼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鱼免)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 ℃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3日龄仔鱼消化管基本上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开始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仔鱼,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25日龄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趋于完善.本文分析了(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并比较了鱼类肝脏、胰脏的组织学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16.
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鱼免)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 ℃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3日龄仔鱼消化管基本上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开始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仔鱼,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25日龄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趋于完善.本文分析了(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并比较了鱼类肝脏、胰脏的组织学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斑点叉尾肠道败血症是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批的斑点叉尾死亡,故又称斑点叉尾传染性套肠症。  相似文献   

18.
减蛋综合征病毒基因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差速离心法纯化了鸭胚尿囊液中的减蛋综合征(EDS-76)WPDV205病毒并提取了病毒基因组核酸。选用EcoRⅠ和BamHⅠ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对病毒基因组DNA进行双酶切处理,结果产生7个片段,在这7个片段中,只具有BamHⅠ酶切位点的片段有2个,只具有EcoRⅠ酶切位点的片段有3个,具有双酶切位点的片段有2个。将其中的5个片段分别插入到pUC18相应多克隆位点中,建立了pEDSVBE1、pEDSVBE2、pEDSVB1、pEDSVB2、pEDSVE5个重组子,并对这5个重组子进行了酶切鉴定  相似文献   

19.
3种鱼对鱼粉酶解动力学及体外消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体外消化法研究了 3种肉食性鱼类长吻、大眼鳜、斑点叉尾对鱼粉的消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 ,⑴ 3种鱼胃、肠道酶解氨基酸生成速度均以长吻最大 ,其次为大眼鳜 ,再次为斑点叉尾 ,且长吻和大眼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t=1.136 <2 .30 6 =t0 .0 5)肝胰脏酶解氨基酸生成速度则斑点叉尾略大于长吻和大眼鳜。⑵对鱼粉干物质总体离体消化率斑点叉尾 >长吻 >大眼鳜 ;而粗蛋白离体消化率长吻 >大眼鳜 >斑点叉尾。⑶相同或相近体重的长吻、大眼鳜、斑点叉尾消化道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 ,比肠重斑点叉尾 >长吻 >大眼鳜 ;比肠长以大眼鳜最小 ,长吻、斑点叉尾基本相近 ;比肝重和比胃重大眼鳜 >长吻 >斑点叉尾。从总体消化能力来看 ,长吻和大眼鳜的消化能力与斑点叉尾相近 ,证实了长吻和大眼鳜人工养殖和配合饲料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在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云斑尖塘鳢的生物学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人工繁育的探索,发现2龄种鱼经HCG催产,水温29℃条件下40 h产卵,受精卵56 h孵出仔鱼,仔鱼孵出4 d后卵黄囊全部被吸收,仔鱼开口并进入平游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