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玉米赤霉烯酮(ZEA)是由镰刀菌等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生殖毒性和致畸、致癌作用.它不仅影响饲料食品安全,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在人体或动物体中蓄积,进而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目前由于物理和化学去毒方法存在种种应用缺陷,玉米赤霉烯酮生物降解法成为安全、高效且环保的解毒方法而备受关注.本文就国内外玉米赤霉烯酮生物降解的研究作一综述,同时对生物降解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具有雌激素样生物活性的真菌毒素。主要影响动物繁殖机能,导致动物繁殖机能紊乱。最近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还具有免疫毒性、肝毒性、遗传毒性,对肿瘤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特殊毒性的生物毒素,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能引起动物流产、死胎、返情等生殖机能异常,还可以导致生长下降、免疫抑制、不育、畸形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来揭示玉米赤霉烯酮损害机体的机制.它主要通过影响机体的生殖性能,引起细胞凋亡、致畸、损伤DNA、氧化损害、影响免疫机能等机制,来影响动物与人类的健康.文章主要针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殖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特殊毒性的生物毒素,它的强雌激素样作用对动物机体的伤害很大,不仅引起动物流产、死胎、低产仔率等生殖机能异常,还可以导致繁殖功能下降、不育、畸形等.已有研究表明,ZEA对肝脏、肾脏、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明显的损伤,对细胞和遗传性也有毒性作用.目前,虽然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来揭示玉米赤霉烯酮损害机体生殖功能的机制,但关于它影响机体的生殖性能更详尽的机制还亟待进一步的研究.文章主要针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生殖毒性进行了综述,总结出ZEA对生殖系统的毒性机制,从而为临床预防及治疗繁殖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抽样调查北京地区猪场饲料及饲料原料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北京地区猪场饲料原料及全价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ZEN)的含量,以了解北京地区饲料中 ZEN的污染情况。试验抽样采集北京市昌平区、大兴区、延庆区、平谷区、顺义区 5个区县 15个猪场 131份饲料样[55份玉米、豆粕、麸皮、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原料,76份猪全价饲料]进行 ZEN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豆粕、麸皮、DDGS和全价饲料中 ZEN的检出率分别为 100.00%、54.45%、100.00%、100.00%和 58.88%,超标率分别为 0.00%、0.00%、0.00%、41.18%和 0.00%,平均含量分别为 109.08、9.19、14.92、882.68和 58.88μg/kg。结果提示,不同饲料原料中 ZEN含量存在差异,DDGS中 ZEN平均含量超标,猪全价饲料及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中 ZEN平均含量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12.
13.
14.
旨在探究玉米赤霉烯酮(ZEA)对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的毒性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变化,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力,ELISA法检测Caspase-3含量,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变化,RT-qPCR法检测内质网应激(ERs)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12.5~50.0 μg·mL-1 ZEA显著抑制DF-1细胞增殖(P<0.01),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关系。25.0 μg·mL-1 ZEA处理细胞24 h后,上清液中LDH和Caspase-3含量显著升高(P<0.01);细胞中ROS水平和细胞凋亡数量极显著升高(P<0.01);线粒体膜电位极显著降低(P<0.01)。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ax 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Bcl-2 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ERs相关基因GRP78、ATF6、ATF4、CHOP、PERK 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综上表明,ZEA能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导致细胞凋亡并对鸡胚成纤维细胞发挥毒性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ZEA对鸡细胞的毒性作用和解毒手段奠定基础,对相关禽类疾病治疗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霉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有毒的二级代谢产物,经常在奶牛饲料及其原料中发现。最常见的霉菌毒素是黄曲霉毒素(AF)、伏马菌素(FB)、玉米赤霉烯酮(ZE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T-2毒素和赭曲霉毒素A(OTA)。当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浓度超过一定水平时,会导致奶牛发生免疫抑制、肝肾毒性、繁殖障碍等诸多健康问题。奶牛饲料原料在生长、收获、加工和储藏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应用脱毒方法是预防霉菌毒素危害奶牛健康的关键控制点。物理、化学和生物脱毒是实现霉菌毒素脱毒的常见技术措施。其中,物理吸附和生物降解脱毒具有安全、绿色、去除率高、不破坏饲料营养物质等诸多优势,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了奶牛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生物特性、致病机理及其对奶牛的危害和物理、化学、生物脱毒方法,为防控霉菌毒素污染,实现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