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细胞色素C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论述了细胞色素C的研究简史和结构性质,探讨了细胞色素C与细胞线粒体呼吸链、生物进化细胞凋亡的关系,并对细胞色素C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3.
1 细胞凋亡的概念在多细胞生物中 ,细胞的死亡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坏死性或意外性死亡 ( necrocis or acci-dental cell death) ,它是由于某些外界的因素 ,比如局部贫血、高热以及物理、化学损伤和生物的侵袭等 ,造成细胞急速死亡 ,即病理性细胞死亡 ,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坏死。另一类为生理性细胞死亡 ,这是1972年 Kerr等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观察到的 ,称为编程性细胞死亡 (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凋亡 ( apoptosis) [1]。细胞凋亡是机体的正常细胞在受到生理性或病理性刺激后启动的自发的死亡过程 ,是一种主…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杀性死亡过程,是机体维持自身稳定的一种基本生理机制。机体通过细胞凋亡清除损伤、衰老与突变的细胞,维持生理平衡。通过对细胞凋亡的研究发现,线粒体在调节细胞凋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被称为细胞凋亡主开关的线粒体通透性改变孔(MitochondrionPermeabilitytransitionPore,MPTP),它是细胞色素C、Smac、AIF等凋亡诱导因子的主要来源。本文以MPTP的开放、细胞色素C、AIF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以及Bcl-2家族对细胞凋亡的调控做一综述,以便广大读者能系统地了解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意大利蜜蜂细胞色素C (Cytc)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利用PCR技术对Cytc基因进行扩增,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扩增引物的特异性,切胶回收目的片段,连接p MD-19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选取阳性的菌液进行Sanger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特性。结果表明,PCR技术成功扩增出了单一且清晰的Cytc条带,并成功完成克隆和测序,证明Cytc在意大利蜜蜂中真实存在。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意大利蜜蜂Cytc分子式为C537H844N144O154S4,氨基酸数量为108个,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9 09.72 Da,理论等电点为9.50,带负电的残基总数(Asp+Glu) 10个,带正电的残基总数(Arg+Lys) 18个,不稳定指数为25.33,为稳定蛋白,所编码的氨基酸也不在跨膜区。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意大利蜜蜂Cytc基因的功能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为了探究家蚕对NaF的代谢机制,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从5龄起蚕开始分别添食50、100、200、400 mg/kg NaF溶液处理后的桑叶,检测蚕体中肠微粒体酶液中的黄素蛋白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PR)和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CR)的活性变化。氟物化敏感品种734的4个NaF处理组第3天的中肠CPR活性低于对照组,其余时间几乎都高于对照组,400 mg/kg NaF处理组在第4天的CPR活性最高,且各NaF处理组的CPR活性差异显著(P<0.05);耐氟品种T6 NaF处理组和对照组的中肠CPR活性整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几乎都在第2天达到最高值,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氟化物敏感品种734的4个NaF处理组的中肠CR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对照组呈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的50、100、400 mg/kg NaF处理组在第1~2天的中肠CR活性呈明显下降趋势,之后的变化相对较小,对照组的CR活性仅在第3~4天略高于NaF处理组,而其余时间NaF处理组的CR活性较高。2个家蚕品种添食不同浓度NaF后的中肠CR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显示,耐氟品种T6在NaF作用下中肠的CPR和CR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对照组的0.4~2.0倍和0.3~2.9倍)远小于氟化物敏感品种734这2种酶的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对照组的0.6~9.3倍和0.4~4.6倍)。初步推测CPR和CR与家蚕对氟化物代谢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线粒体膜通透性变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是一种位于线粒体内膜的非选择性孔道,它的开放引起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导致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和Ca2+及膜间隙中的胱冬肽酶原等凋亡因子释放到细胞质中,致使细胞整体结构破坏、功能紊乱,发生凋亡。以前普遍认为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MPT)是导致细胞凋亡的关键点,但一些新的研究结果表明,MPT与细胞凋亡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作者结合细胞凋亡方面的研究着重就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的生物学功能和腺嘌呤核苷酸转位子、环孢素A 结合蛋白D及Bcl-2家族蛋白定位、转位在通透性转换中的作用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进行概括性论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