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吉林省吉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养殖场饲养的1500只蛋鸭于2011年9月发生了传染病,并引起大量死亡,发病后经我校实验室诊断、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现将该病的诊断及防治情况介绍如下。1临床症状患鸭发病初期拉白色稀粪,其后粪便呈水样、暗红色或墨绿色;食欲减退、少食或拒食,饮欲增加,体重迅速减轻。有的病鸭呼吸道发出"咕咕声",出现张口呼吸、甩头和咳嗽等呼吸症状;耐过 相似文献
2.
3.
鸽I型副黏病毒病是目前危害鸽子最为严重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在非免疫鸽群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并易继发大肠埃希茵病。文章就宝鸡市金德公司信鸽场饲养的200只信鸽陆续出现以腹泻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的诊治过程,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4个方面进行报告,并提出了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陈仁勋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5)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的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传染病.由于受染鸭只的日龄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不同,发病时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不一致.对药物的敏感度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临床上给本病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给我县养鸭业带来了很大经济损失.本文分析了鸭只在不同阶段发生本病时诊治的一些见解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6.
鸭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省某鸭场的病死番鸭肝脏中分离一株病毒,该病毒对雏鸭、种鸭、蛋鸭均可引起发病。接种鸭胚传至第6代时病毒对鸡红细胞的血凝性稳定,通常在72h开始致死非免疫鸭胚,死亡率为80%。经磷钨酸负染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多呈现椭圆形,长轴为167~264nm,短轴为131~139nm,病毒外表有囊膜,囊膜外层有排列整齐的纤突。病毒与禽流感病毒无抗原相关性,能被禽副黏病毒I型阳性血清所中和。根据试验结果,初步将分离的病毒判定为鸭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7.
8.
鸽副黏病毒病(New castle Disease)是由鸽I型副黏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 type 1,PPMV-1)引起鸽子的一种急性、热性、高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与鸡新城疫相似,尤以嗜神经速发型为多见.鸽群常突然发病,迅速蔓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养鸽业造成巨大威胁,并常能同时引起鸡新城疫的流行. 相似文献
9.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I型副黏病毒引起的,1997年在我国由辛朝安等首先报道,是各种鹅龄都易发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达98%,已成为养鹅业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与新城疫病毒相比,鹅副黏病毒不仅能感染鹅、鸭等水禽,还 相似文献
10.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该病的病原菌普遍存在于畜禽的消化道和饲锦场周围环境中,据资料报道,在1g粪便中存有10。个大肠杆菌。特别是在通风不良、大量积粪的鸭舍,在垫料、空气尘埃、污染用具和道路、粪堆胶孵化室等处环境中染菌最高。该病冬春多见,夏秋较少,天气突变时常发生。1~5周龄雏鸭发病率高,5周龄以上肉鸭很少发病。2005年2月下旬,连江县安凯乡高塘村某养鸭户饲养的干余羽番鸭突然发生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发病急,死亡快,1周内发病300多羽,死亡200多羽,病死率达67%,经检查诊断为鸭大肠杆菌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2006年10月—2008年5月,从国内5个省的9个规模型鸭场的发病鸭或死亡鸭分离、鉴定大肠杆菌67株,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头孢3代、4代,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环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试验菌株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头孢曲松钠(56.7%)、头孢噻呋(71.6%)、头孢吡肟(31.3%)、头孢噻肟(49.3%)、左氧氟沙星(50.7%)、环丙沙星(71.6%)、加替沙星(62.7%)、亚胺培南(0%)、氨曲南(56.7%),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比较严重,且同类药物的交叉耐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13.
鸭副粘病毒强毒株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采用鸡胚接种法从安徽凤阳某患病肉鸭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素株对鸡红细胞具有凝集性,并可被康复鸭鸭血清和NDV阳性抗血清所抑制,而不能被禽流感标准阳性血清抑制,结合血清中和鸡胚接种试验,病毒回归试验和免疫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确认为鸭副粘病毒。参照国际上规定的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及其方法,测定该分离株的鸡胚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鸡及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鸡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分别为48.9h,1.80和2.45。表明该鸭副粘病天线离株具有新城疫病毒(NDV)速发型相类似的毒力,属强毒力毒株,并定名为WF00D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荣昌、大足和隆昌三地鸭大肠杆菌分离株的O抗原、毒力基因及耐药性。【方法】将2014年—2021年鸭病料中分离得到的107株细菌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中划线进行培养纯化,通过16S rDNA基因扩增测序和生化试验进行细菌鉴定,采用PCR技术对O抗原和16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07株分离株鉴定为大肠杆菌;O抗原鉴定试验鉴定出9种O抗原,其中优势抗原为O78(37.00%)、O7(25.00%),O121和O145(均为15.00%),并检测到5株O78+O145和O7+O145融合株;共检测出11种毒力因子,其中强致病性毒力基因有Tsh基因(检出率为25.23%)、fyuA基因(检出率为31.78%)、estB基因(检出率为31.78%)、Vat基因(检出率为2.80%)、iucA基因(检出率为44.56%)。3种毒力基因ompA、yijP和ibeB的携带率最高,分别为100.00%、96.26%和85.98%;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米诺环素和多黏菌素最为敏感,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和克林霉素耐药,分... 相似文献
15.
新城疫疫苗预防鸭副粘病毒病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新城疫疫苗对鸭副粘病毒病的预防效果,应用鸡新城疫活疫苗(I系和Lasota株)免疫2日龄雏番鸭,分别于免疫后7 d攻毒,并采血测定HI抗体。结果显示鸡新城疫I系活疫苗和Lasota疫苗对番鸭均安全,单独或混合应用均能有效抵抗鸭副粘病毒和新城疫标准毒(F48E8)的攻击;同时番鸭免疫后7 d I系疫苗诱导的HI抗体水平显明高于Lasota疫苗,而攻毒后35 d的HI抗体水平则以Lasota疫苗组高于I系疫苗组。上述结果表明新城疫I系和Lasota疫苗均可用于预防鸭副粘病毒病。 相似文献
16.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病型疾病的总称。临床病型众多,其中以雏鸭或小鸭败血症和产蛋母鸭的卵黄性腹膜炎(蛋子瘟)危害最为严重,该病是目前对养鸭业危害较大的传染病。2012年3月,盘锦市某大型养鸭场饲养2000多只樱桃谷鸭,从186日龄开始陆续发病,主要表现为产蛋率迅速下降,病鸭精神萎顿,食欲减退,下痢,发病后期病鸭的腹部膨大、下垂,病死率约为4%。通过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鸭大肠杆菌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极度敏感的丁胺卡那霉素治疗并采取综合性措施,迅速控制了病情。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鸭副黏病毒(DPMV)和鸭圆环病毒(DuCV)保守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针对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和2条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建立了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性好,对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分别达到160和140个拷贝数;该方法特异性强,对鸭肝炎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瘟病毒和H9型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全为阴性;应用该方法对118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检出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阳性感染率分别为0.85%和8.47%,无混合感染。本试验建立的二重荧光定量PCR具有快速、特异、敏感和重复性好等优点,适用于鸭副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快速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19.
对安徽省鸭场病死鸭的脑、肝脏、和脾脏和心脏进行分离培养,经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菌落研究,初步鉴定为大肠杆菌。在致病性试验中,以3.0×10^8CFU/mL剂量感染健康昆明小鼠,小白鼠在8~24h内全部死亡。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该鸭分离的菌株对链霉素、氯霉素、磺胺异恶唑、青霉素、红霉素、呋喃妥因、四环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莫西林、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和强力霉素已经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