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为了了解种源地对白杨皮漆树种仁含油率及漆油中脂肪酸成分的影响情况,从而给以不饱和脂肪酸为目标的漆树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以种源地分别为贵州省的大方县、云南省的富源县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陕西省的岚皋县的白杨皮漆树种籽为试材,应用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种仁含油率和漆油中的脂肪酸成分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个种源地的白杨皮漆树其种仁含油率分别为17.4%、22.1%、13.3%、13.1%,不同种源的种仁含油率间存在极显著差异;4个种源地的白杨皮漆树其种籽油中的脂肪酸成分间也存在差异,其中,贵州大方的白杨皮漆油中脂肪酸的种类最多(共有23种),云南怒江的白杨皮漆油中脂肪酸的种类最少(共有20种);4个种源地的白杨皮漆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总含量间存在较大差别,其总含量范围在65.76%~81.10%之间,波幅为15.34%;从4个种源地的白杨皮漆油中检测出的脂肪酸的种类均不低于20种,其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分别占其脂肪酸总含量的96.99%、96.88%、97.31%、98.07%。 相似文献
3.
4.
5.
野生核桃油的超临界萃取及其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西藏林芝当年产的野生核桃仁为原料,用超临界CO2从野生核桃仁中萃取核桃油,得率为59.60%.用气相色谱(GC)对其进行成分分析,从中检出并鉴定出7种成分.西藏野生核桃油中亚麻酸(8.8%)、油酸(30.3%)和亚油酸(52.9%)含量之和(92%)很高.亚麻酸、油酸和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药用上有润肠、滋补功效.西藏野生核桃油系营养丰富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相似文献
6.
研究云南3个不同产地怒江贡山县、文山马关县、红河金平县草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采用索氏提取法,以正己烷为溶剂提取草果籽油,草果籽油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对草果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3个不同产地的草果籽油中共检出18种脂肪酸,主要包括棕榈酸(15.69%)、硬脂酸(2.06%)、木蜡酸(0.75%)、花生酸(0.64%)等9种饱和脂肪酸,油酸(61.63%)、亚油酸(9.04%)、(Z)-7-十六烯酸(1.53%)、顺式-11-二十碳烯酸(1.03%)等9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73.70%。此外,从草果籽油中还检测到少量的豆甾醇、β-谷甾醇、角鲨烯和生育酚等成分。 相似文献
7.
旱地油瓜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含量31%,粗脂肪15.4%。通过分析,黎巴嫩种深旱地油瓜籽的含油量为44.99%。美国、黎巴嫩两个种深旱地油瓜籽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89.1%和88.7%。其油脂中的脂肪酸成分比例与优质大豆油及橄榄油类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给南方地区油用牡丹高效栽培种植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以四川湿润气候区的油用牡丹‘凤丹’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基肥的施用对牡丹结实情况和籽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方法】共设置了油枯(0.1、0.5 kg/株)、牛粪(0.1、0.5 kg/株)、牛粪(0.1、0.5 kg/株)+复合肥(0.1 kg/株)6个基肥处理,观测不同基肥处理下油用牡丹结籽性,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油用牡丹籽粗脂肪含量,采用气相质谱法(CG-MS)对油用牡丹籽单体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在单株施牛粪0.1 kg+复合肥处理下,油用牡丹的单籽质量(0.470±0.029) g,籽长(10.452±0.266) mm,籽宽(8.660±0.056) mm,均好于其他施肥处理。油用牡丹籽粗脂肪含量在不同基肥处理下差异不明显,但单体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经GC-MS分析,在油用牡丹籽油中检测出13种单体脂肪酸,其中有8种饱和脂肪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榆树酸和木蜡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棕榈烯酸、油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其中亚麻酸的含量最高(40.27%),其次为亚油酸和油酸,分别为29.02%、22.03%。【结论】单株施牛粪0.5 kg+复合肥处理对促进油用牡丹籽亚麻酸含量提高的效果最佳,在该处理下亚麻酸含量可达(45.97±0.01)%。 相似文献
9.
10.
11.
西藏不同居群核桃核仁中脂肪酸成分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挖掘具有优质营养成分的核桃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对西藏核桃5个地理居群的50个实生农家类型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核桃仁中总脂肪酸含量范围在0.646 1~0.743 6 g/g之间,均值为0.702 8 g/g。核仁中饱和脂肪酸的变化范围为0.039 2~0.095 6 g/g。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范围为0.514 5~0.677 9 g/g,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为0.121 5~0.292 3 g/g,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范围为0.242 7~0.504 0 g/g。脂肪酸组成成分变异程度较大,主要表现在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水平上。西藏核桃种仁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均值为0.198 6 g/g,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均值为0.416 g/g。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比值为5.17,大多集中在4.0~6.0之间。居群间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余的组成成分在居群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Two new amino acid-type amphoteric surfactants — disodiumN-(2-fatty acyl amino) ethyliminodiacetate and disodiumN-(2-fatty acyl amino) ethyl-N,N-bis[3-(2-hydroxy) propylsulfonate] amine — were synthesized using tall oil fatty acids as the raw material. Suitable processing conditions for synthesizing the intermediates and final products were probed. In addition,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 intermediates and the final products were identifi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hydroge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and element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14.
Two new betaine-type amphoteric surfactants — betaineN,N'-dihydroxyethyl-N-ethyl fatty acid ester and ammoniumN-(fatty acid ester) ethyl-N,N-bis (2-hydroxyethyl)-3-(2-hydroxypropyl) sulfonate — were synthesized using tall oil fatty acids as the raw materials. Processing conditions suitable for synthesizing the intermediates and final products were probed. In addition,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 intermediates and the final products were identifi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hydroge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and element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15.
西番莲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及其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SCDE)技术从西番莲籽中提取油脂,探讨了萃取工艺条件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并对西番莲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CDE西番莲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径 270 μm,萃取压力 20 MPa,萃取温度 50 ℃,分离釜Ⅰ温度 40 ℃、压力 8 MPa,分离釜Ⅱ温度 40 ℃,压力与CO2钢瓶的压力一致,萃取时间 3 h,在此条件下油脂得率达到了 25 % 以上.SCDE的西番莲籽油色泽明亮,澄清透明,其理化性质明显优于溶剂法提取的油脂,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 89.43 %,其中亚油酸质量分数 72.69 %. 相似文献
16.
17.
西部地区文冠果种群种子特征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地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和测定,对我国西部地区8个文冠果天然群体的种子特征及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个文冠果种群的种子横径为1.05~1.51cm,纵径为0.86~1.38cm,种形指数为1.07~1.32,种群间存在显著差异;陕西延安种群种子的千粒质量和出仁率均最大,分别为1108.4g和48.28%,显著高于甘肃和青海种群;8个种群的种仁含油率均在53%以上,且不同种群间差异显著;文冠果种仁油含有12种脂肪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亚油酸(40.90%~46.12%),其次是油酸(29.21%~31.25%);含有17种氨基酸(22.53%~27.58%),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27.6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文冠果种形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变化规律,随经度的增加,种形指数逐渐减小;种子千粒质量与4—9月份的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干燥度呈显著负相关;种仁油含量随地理经度的减小而降低,与4—9月份的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种仁氨基酸含量与地理经度及无霜期相关性显著,随经度和无霜期的增加而增大,即东部地区氨基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