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鹅瘟病原学与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患病雏鹅的病料样本中分离鉴定出一株小鹅瘟野生强毒.采用鹅胚增殖病毒,以琼脂扩散试验从感染鹅胚尿囊液中检出小鹅瘟病毒抗原;以感染鹅胚尿囊液人工接种5日龄健康雏鹅,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病例相类似的病变; 通过电镜观察到典型的小鹅瘟病毒粒子.该分离毒株核酸分子量为5 000 bp.制备的小鹅瘟沉淀抗原可以检测患病雏鹅血清中的抗体,监测治疗血清的滴度和疫苗接种的效果.标记的小鹅瘟荧光抗体能直接检测患病雏鹅组织中的病毒抗原.针对编码主要结构蛋白VP3的基因设计合成一对引物,扩增出与预期长度相符的特异性DNA片段.  相似文献   

2.
为对河北省张家口赤城县某肉鹅养殖场的雏鹅死亡病原进行检测,剖检雏鹅进行初步诊断后采用常规方法分离细菌病原,并对分离菌进行鉴定试验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表明,分离菌经鉴定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对雏鹅具有较强致病性,分离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大观霉素等8种抗生素表现耐药,仅对阿莫西林表现敏感.  相似文献   

3.
对安徽省六安地区疑似小鹅瘟病死雏鹅进行剖检,对具有典型症状和病变的病死雏鹅脏器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用接种鹅胚的病毒增殖法,从病死雏鹩的脏器中分离到一株病毒.通过鹩胚致病性试验、鹅胚中和试验、雏鹅感染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初步鉴定所分离的毒株为小鹅瘟病毒,且该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4.
小鹅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接种鹅胚的病毒增殖法,从具有小鹅瘟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病死雏鹅的脏器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并进行了鹅胚致病性试验、鹅胚中和试验、雏鹅感染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毒株为小鹅瘟病毒.  相似文献   

5.
运用本地分离的鹅细小病毒毒株制备灭活疫苗。试验表明,小鹅瘟灭活疫苗接种雏鹅后血清中产生明显抗体,对提高雏鹅成活率、生长性能和减少疫病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雏鹅肾脏肿胀综合征(雏鹅痛风病)是近年来养鹅业临床上的常发性疾病,快速准确诊治本病可为鹅养殖提质增效。本文就雏鹅痛风病临床病例,结合病史调查、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通过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病毒分离、RT-PCR检测、动物回归试验等确定本病病因为鹅星状病毒继发大肠杆菌感染。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提出治疗方案并实施,达到了临床诊治的目的,对同类疾病的诊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采自白城市的疑似鹅病毒性肠炎的病死雏鹅病料,经过病毒分离培养、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和PCR检测,证明所分离的病毒确为鹅病毒性肠炎病毒。  相似文献   

8.
1 鹅细小病毒病 又称小鹅瘟,是雏鹅最易感的病毒病之一,主要引起4~20日龄鹅发病,30日龄以上鹅很少发病.感染日龄愈小,发病率和死亡率愈高.自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在江苏省首先发现此病并在1961年分离到病毒至今天,全国各地在不同年份分离到的小鹅瘟病毒株,经鹅胚中和试验、细胞中和试验、雏鹅血清保护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间接ELISA、免疫交叉保护试验等方法证明均具有相同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通过检测种鹅琼扩血清抗体水平和对应的被动免疫雏鹅琼扩血清抗体水平发现,当疫苗免疫剂量大于0.75 m L/只时,免疫4周时种鹅血清抗体水平及雏鹅血清抗体水平均较高。雏鹅血清抗体水平与雏鹅攻毒保护水平比较发现,雏鹅抗体(血清原液)阳性组和血清抗体效价达到1∶2及以上的雏鹅,攻毒后14日均未发生死亡,表明当雏鹅血清抗体阳性即可完全保护雏鹅,即雏鹅血清抗体水平与攻毒保护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血清学效力检验可以替代传统动物攻毒试验方法,可作为小鹅瘟灭活疫苗效力检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从某发病的鹅场分离到 1株血清 1型的鸭疫里氏杆菌 ,与同地区分离到的 1株血清 1型鸭源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 ,分别经腿肌注射的途径攻雏鸭和雏鹅。结果表明鸭源分离株对雏鸭和雏鹅的致病性比鹅源分离株强 ,而且这 2株鸭疫里氏杆菌对雏鹅的致病性比雏鸭强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进行了免疫母鹅仔代雏鹅免疫水平的测定,小鹅瘟高免血清对雏鹅免疫水平的检测及小鹅瘟弱毒苗对雏鹅免疫力的测试,并进行了小鹅瘟高免血清免疫雏鹅的小区试验及中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试验从疑似鹅副黏病毒感染的雏鹅肝、脾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鸡胚培养试验、血清学检测、特异性试验、RT-PCR测定,初步证明该分离株为鹅副黏病毒。该毒株的成功分离为鹅副黏病毒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特养珍禽业的快速发展,大雁已成为人们饲养驯化的新宠。大雁是雁亚科的通称,在我国目前人工驯化的大雁种类主要有鸿雁、豆雁、白额雁。大雁属大型游禽,大、小及外部形态特征酷似家鹅中的部分品种。因此,少数人借机坑农,用伊犁鹅、朗德鹅、溆浦鹅以及长乐鹅的雏鹅冒充野生大雁雏鸟,坑害消费者。为帮助农民朋友鉴别大雁的真假,谨防上当受骗,本文就野生大雁的形态、生态习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2012年4月,盘锦某鹅场孵化的鹅胚、雏鹅种鹅出现死亡;出雏率较低,约为60%。为了弄清该场未出壳雏鹅和刚出壳雏鹅死亡的病原,对死亡的雏鹅肝脏、心脏进行了细菌分离,并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药敏试验、致病力测定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制预防鹅痛风病的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疫苗及卵黄抗体,试验对黑龙江省某养鹅场疑似痛风死亡鹅的肝脏及肾脏组织进行了病原分离,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鹅胚传代、RT-PCR检测、核苷酸序列测定与比对、病毒含量测定及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分离得到一株鹅星状病毒;分离毒株可致传代鹅胚100%死亡;鹅胚传代尿囊液的RT-PCR检测为阳性;阳性产物核苷酸序列与鹅星状病毒AHDY株基因(登录号为MH410610.1)和FLX株基因(登录号为KY271027.1)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和93%;分离株病毒含量为1×10~(4.83)ELD_(50)/0.2 mL;2日龄健康易感雏鹅接种分离毒株48 h后陆续死亡,剖检表现为心脏、肝脏与输尿管尿酸盐沉积及肾脏出血肿胀,与自然发病雏鹅症状一致。说明该分离毒株为导致雏鹅痛风病的病原,可作为研制鹅星状病毒疫苗及卵黄抗体的候选毒株。  相似文献   

16.
为确诊某养鹅场雏鹅发病死亡的病因,采集4日龄发病雏鹅的肝脏组织,采用细菌分离鉴定和相关病毒核酸PCR检测方法进行病原学诊断。结果:(1)在肝脏样本中分离出细菌,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动物感染试验,鉴定为致病性大肠杆菌;(2)鹅细小病毒PCR检测试剂盒检测未发现鹅细小病毒特异性DNA片段。综合诊断为鹅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对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治效果,试验采用鹅细小病毒98E株鹅胚胚毒(活毒)免疫成年鸭,检测其抗体效价和并描绘抗体消长规律,利用琼扩效价为1∶32的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进行鹅细小病毒病预防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首免第1周即可在血清中检测到抗体,加强免疫后第1周血清抗体琼扩效价即达到1∶128;攻毒后第25天,在预防试验中雏鹅死亡率为0,在治疗试验中雏鹅死亡率为56%。说明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对雏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治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鹅场雏鹅发病原因,本试验对鹅场疑似感染鹅星状病毒(GoAstV)的雏鹅进行剖检,采集具有典型痛风症状病死鹅的肝脏、脾脏和肾脏,进行病原分离、PCR扩增、基因序列分析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将分离得到的病原接种鹅胚后,72~168 h死亡率约为90%;剖检死亡鹅胚可见尿囊膜水肿并有尿酸盐沉积、胚体严重充血水肿呈潮红色。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毒株与近年来报道的引起禽类痛风的新型GoAstV毒株HNSQ-6、HNKF-1、HNNY0620和XT1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达99.58%~99.72%。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后雏鹅的临床症状与自然感染雏鹅的发病症状一致;攻毒后雏鹅死亡率约70%,未死亡鹅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剖检死亡雏鹅可见心脏、肝脏和肾脏表面出现明显的尿酸盐沉着,部分死亡雏鹅关节腔内有尿酸盐沉积。结果表明,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鹅场病死雏鹅中分离的致病原为GoAstV。  相似文献   

19.
应用鹅源血清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RA)作为抗原免疫兔制备兔抗RA的IgG,建立了检测雏鹅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的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Indirect Immunoperoxidase Staining,IIS),该法与大肠杆菌(O1、O8、O79、O138)、鸭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5:A)感染发病和死亡雏鹅组织不出现阳性反应而与RA感染发病死亡雏鹅组织出现特异性阳性反应。RA人工发病死亡雏鹅可在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回肠、直肠、肺脏、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检测到RA抗原,RA抗原分布于细胞胞浆、组织间隙和血液,检测RA人工感染病例与RA肝脏分离符合率为100%,检测临床可疑病例的血清1型RA的阳性率(92.96%)比细菌分离率(75.12%)高。该法具有特异、直观和敏感的特点,可用于雏鹅RA人工感染和临床感染的诊断、检测及RA感染雏鹅后抗原定位和RA致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齐齐哈尔地区鹅细小病毒(GPV)现地强毒株的流行及抗原变异情况,试验从齐齐哈尔龙江县某养殖场采集疑似小鹅瘟病死雏鹅的肝脾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对获得的疑似尿囊液进行PCR检测、血凝性检测、动物回归试验及VP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毒株能使12日龄鹅胚在144 h内死亡;血凝性检测未检测出血凝价;动物回归试验,可复制该病,致使5日龄雏鹅在96~144 h内全部死亡;VP3基因PCR扩增条带大约为1 600 bp,与目的条带大小相符;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判定该分离株为鹅细小病毒毒株,与我室之前分离鉴定的鹅细小病毒HH10强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17%,与标准B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7.13%。说明鹅细小病毒基因保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