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早熟春油菜品种青杂7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春油菜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和黑龙江等省区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的地区,常年种植面积约为73万hm^2。20世纪末,白菜型油菜种植面积占60%左右,其产量低、品质差(高芥酸、高硫甙)。当时的甘蓝型油菜还不能在白菜型产区正常成熟。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从20世纪90年代开展早熟甘蓝型油菜育种研究.以期用高产优质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替代白菜型油菜。  相似文献   

2.
吕纪增 《种子世界》2005,(10):32-35
油菜是世界四大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属十字花科芸薹属,包括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3个栽培种。多年来,油菜生产国政府和科学工作者均十分重视油菜的生产和科研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技术则给动植物品种改良带来了一场革命,把育种技术从宏观水平提高到微观水平,以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重组DNA技术、分子标记技术为主体的现代生物技术已成为作物品种改良的前导技术。本文就生物技术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是世界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细胞核雄性不育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促进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研究的深入及其杂种优势的利用,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遗传研究基础,主要从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遗传方式、相关基因定位、分子标记开发及其育种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基础研究、杂种优势的应用及其杂交新品种选育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惠飞虎 《种子》1999,(6):66-67
加拿大是世界油菜主产国之一,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O0万公顷左右,单产约在15O0kg/hm2。早期以种植白菜到春油菜为主,随着油菜品质育种取得重大突破,甘蓝型优质油菜迅速发展,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现已占到油菜总面积的50%,而白菜型油菜面积下降到40%,另有少部分的芥菜型油菜和其它油料作物。加拿大同时也是油菜优质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据加拿大油脂委员会(Canola)近期调查报告表明:甘蓝型油菜优质化率高达98%,白菜型油菜也在80%以上。它的油脂产品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在国际油料贸易市场上有强大的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高油酸油菜具有油酸含量高,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低的特点,长期食用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同时甘蓝型高油酸油菜适应性强,易于推广种植。然而,四川地区甘蓝型高油酸油菜种质资源收集、筛选工作不够系统全面,甘蓝型高油酸油菜品种、食用油品牌严重缺乏。为加强甘蓝型高油酸油菜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对其资源、育种和产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为四川省开展甘蓝型高油酸油菜育种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几个主要雄性不育材料杂种优势的利用杜才副,侯国佐(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我国在杂交油菜的研究和利用上居世界领先水平,杂交油菜的推广面积已占油菜种植面积的25%以上,是第一个大面积应用杂交油菜的国家,且今后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在我国,油菜杂种优...  相似文献   

7.
鉴于国内油菜育种单位一般没有大型气候室,供试材料只能种在田间,使小孢子培养技术在油菜育种中应用难度大,成本高效率低的状况,自1992年以来我们系统地研究了生长于田间的油菜的小孢子培养,染色体加倍,试管苗继代越夏和田间移栽等问题,建立了油菜双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利用该技术选育出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系31个和优质高产品种华双3号(原系号91806),该品种的推广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型油菜抗旱育种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干旱条件下节水、高产的新品种。笔者通过形态及生长发育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光合作用、渗透调节、抗氧化酶活性、内源激素、水分利用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综合评价指标等对油菜抗旱性鉴定研究进行了回顾式分析,认为水分胁迫对油菜不同时期形态及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回顾式研究,对甘蓝型油菜抗旱性鉴定研究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指标与技术展开讨论,以期为油菜抗旱性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同时甘蓝型油菜抗旱性分子机制的阐明必然将油菜抗旱育种研究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自交不亲和性是植物的自然机制,它可以防止自交,促进异交。甘蓝(Brassica oleracea)和白菜型油菜(B.campestris)具有这种自我识别的机制,但是它们的双二倍体后代甘蓝型油菜(B.napus)丧失了这种特性而为自交亲和的。自交不亲和性被成功地用作甘蓝杂交育种的授粉控制机制。自交不亲和性可以通过回交引入甘蓝型油菜中,或者通过其祖先——甘蓝和白菜型油菜杂交进行人工合成而引入甘蓝型油菜中。然而,自然条件下,油菜品种也偶尔会发生自交不亲和。Rudloff等从油菜育种材料中筛选到自交不亲和植株。  相似文献   

10.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1):3638-3645
培育出带有标记性状的甘蓝型油菜桔红花色恢复系,在杂交种制种过程中可以起到指示作用来去除恢复系杂株,从而提高杂交种纯度和产量。开发与甘蓝型油菜桔红花色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有利于快速培育出甘蓝型油菜桔红花色恢复系。前期研究表明,甘蓝型油菜桔红花色性状受Bnpc1和Bnpc2两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并将Bnpc1定位到151 kb的区间范围内。本研究以BC3分离群体(即与轮回亲本回交三代且经过等位性检验仅在Bnpc2位点处发生分离的群体)为材料,利用AFLP和SSR标记技术对基因Bnpc2进行了基因定位,获得18个与Bnpc2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其中两侧最近的标记分别为4个共分离的SSR标记(BnA09-19, BnA09-22, BnA09-24, BnA09-25)和P11/MC02,它们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2和1.74 cM,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1.86 c M,因而甘蓝型油菜桔红花色基因Bnpc2被锁定在1.86 cM的区间范围内。同时,筛选得到1个与基因Bnpc2紧密连锁的共显性标记BnA09-22。利用与基因Bnpc1和Bnpc2紧密连锁的共显性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出1个甘蓝型油菜桔红花色恢复品系4750R,并进行了三系配套,审定了甘蓝型油菜杂交种‘青杂15号’。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油菜种植大国,随着杂种优势的利用,油菜株高明显增加,容易倒伏,影响收成且不便机械化收割,已成为油菜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株型改良已成为培育适宜机械化品种的重要目标。通过降低株高是解决倒伏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对甘蓝型矮秆油菜矮秆资源发掘途径、甘蓝型矮秆油菜遗传类型进行了综合介绍,统计分析了2006年以来我国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油菜品种中,株高低于170cm的品种的株高、品种类型、审定区域情况,提出了甘蓝型矮秆油菜品种选育的参考标准,以期为油菜育种工作者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嫁接嵌合体的性状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春云  黄见良  李栒  田森林 《作物学报》2006,32(8):1244-1247
以芥菜型油菜(B. juncea)作砧木,以甘蓝型油菜(B. napus)作接穗,形成嫁接嵌合体(以下简称“甘+芥”嫁接嵌合体),对其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和32P标记的难溶性磷矿粉的吸收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芥”嫁接嵌合体除叶片出现紫色性状外,其他性状与甘蓝型油菜没有差异,但其农艺性状明显优于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其根系对肥料中难溶性磷吸收能力强,而且多数转移到地上部分,在体内分布较合理。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遗传及其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概述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的主要特点,综述了20多年来国内外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遗传及其育种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2份白菜型油菜为对照,用SRAP标记研究了57份甘蓝型油菜黄籽高油育种资源的遗传关系。在遗传相似系数0.682处,可将59份材料分为3类:两份白菜型油菜聚为一类;甘蓝型油菜除选系Y58单独聚为一类外,其他所有选系归为另一类,显示黄籽高油育种资源遗传基础较窄。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738处,又可将57份甘蓝型油菜分为6个亚类,其中53份材料归为两个大的亚类,系谱或亲缘关系较近的材料一般聚在同一亚类,且按系谱关系比地理来源划分明显,提示地理来源配制强优势黄籽高油杂交组合可靠性可能不如按系谱来源。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不育基因系统;采用有性杂交和连续回交的方法,将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不育基因导入到含有波里马不育细胞质的基因型中,并得到甘蓝型油莱隐性细胞核 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RGCMS—S45A和RGCMS—117A及其相应的保持系S45B和117B;采用测交方法,从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中筛选出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 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9个;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系均是隐性细胞核 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系。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刘后利 《作物学报》1992,18(4):241-249
从1975—1990年作者及其研究集体系统坚持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15年来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种皮色泽不同于白菜型、芥菜型和埃塞俄比亚油菜,为土黄或姜黄,而没有纯黄,只有杂黄,即在黄色种皮上有黑色斑点、斑块或褐色环带。 2.长期自交后仍得不到遗传上稳定的纯黄后代;在大群体中,不论是自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凸耳”性状是在油菜幼苗期(3~8叶)表现出来的一个在叶片面上长1~5片小叶的易于识别的形态标记性状,在油菜遗传育种研究与利用中有着较高的利用研究价值。通过对甘蓝型油菜“凸耳”性状遗传机制和遗传鉴定研究,在摸清其遗传控制基础和遗传规律基础上,对该性状在油菜遗传育种研究与利用中的利用途径和应用前景进行分析评价,有着很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转双价广谱抗病基因创造甘蓝型油菜抗菌核病新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菌核病严重威胁着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甘蓝型油菜的生产,几乎每年都会导致甘蓝型油菜的大面积减产。来自于烟草的葡聚糖酶(Glucanase)基因,其编码产物能降解真菌的细胞壁结构成分一葡聚糖。来自于烟草的植物蛋白AP24则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诱导蛋白,对多种真菌具明显抑制作用。前期已成功地将这两个广谱抗病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并且通过表型鉴定,在T0和T1代检测到了核盘菌抗性。本实验对转基因T2代和T3代甘蓝型油菜进行分子鉴定和田间抗病性鉴定。经过PCR分子鉴定,从14个转基因T3代甘蓝型油菜株系中筛选到4个外源基因已经纯合的株系。对株系GA02—2的RT—PCR鉴定则进一步证明外源广谱抗病基因在RNA水平上的大量表达。田间抗性鉴定主要利用苗期离体叶接种和成株期茎杆插签接种这两种方法。结果表明,T2代转基因株系中有5个株系表现为抗病基因初步纯合,5个株系表现为隐性纯合,12个株系处于分离当中,其中株系GA02—2的抗病性鉴定结果与RT—PCR鉴定的结果吻合。18个T3代转基因甘蓝型油菜株系中有7个株系表现为抗性纯合,3个株系剖现为隐性纯合,其余8个株系基本上仍在分离中,其中株系GA02—2—1的抗病性鉴定结果与前面的分子鉴定以及上代的抗病性鉴定完全吻合。综合分子鉴定和抗病性鉴定结果,筛选出抗病效果良好的转基因纯合株系应用于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9.
作物育种中常常利用远缘杂交或种间杂交的杂种优势。常常观察到甘蓝型汕菜(AACC,2n=28)和芜菁(AA,2n=20)的种间杂交种的生物量具有极强的杂种优势。Liu等(2002)观察到甘蓝型油菜和芜菁的杂交种其生物量的平均中亲杂种优势约为30%,最高达175.4%。甘蓝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BBCC,2n=34),  相似文献   

20.
莫鉴国 《种子》1997,(2):51-52
本文概述了四川杂交油菜的研究历史,指出四川在全国杂交油菜的育种和应用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到目前为止,该省已育出13个杂交油菜品种,研究出一批新材料和新方法,而杂交油菜的年推广面积已超过20万公顷。作者在文中还讨论了杂交油菜研究与利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