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板栗的原产地,年产7—8万t,产量居世界第一。陕西是全国板栗的主产区之一,全省现有板栗8万余亩(不包括散生植株)年平均产量3000t左右,在秦巴山区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陕西是全国板栗的主产区之一,栽培面积约1.7万ha,年平均产量3000t以上,在秦巴山区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来全省的板栗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野生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但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也存在有一定的盲目性,品种质量不高,经济效益较差等,制约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搞好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发展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板栗是我省陕南山区的主要经济树种之一。栗实中含蛋白质5.7%~10.7%,含脂肪3.0%~7.4%,含淀粉34.9%~43.6%,含糖32.0%~34.4%。每100g鲜果中含Vc53.02mg。每100g干果肉中含VE12.73~13.9mg,含VB10.236~0.331mg,含VB20.311~0.353mg。除此之外,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钙、磷、钾等矿物质营养。生食、炒食,磨粉、制作糕点、酿酒、制醋、加工成各种副食品都可以,灾年还可以代替粮食充饥。目前国内外需求量很大,价格上扬,群众生产积极性很高。1。陕西板栗的地理分布陕西板栗主要分布在秦岭巴山山区,在秦岭北…  相似文献   

4.
陕西板栗生产现状及生产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陕西板栗的地理分布板栗是陕南山区的主要经济树种之一,主要分布在秦岭,巴山山区。1994年商洛、安康、汉中地区,年产板栗7020t,占全省总产量的84.5%,秦岭北麓沿山地带和黄龙山区也有一定量的分布。商洛地区的镇安、柞水、山阳、洛南、商州市、商南、丹风都产板栗,年产量3790t,占全省产量的45.6%;安康地区的宁陕、安康、紫阳、石泉、白河、平利年产量1362t,占全省总产量16.4%;汉中地、区的勉县、略阳、镇巴、洋县、汉中、南郑,年产量1868t,占全省产量的22.5%;宝鸡市的宝鸡、眉县,西安市的长安、周至、户县、兰田、临…  相似文献   

5.
陕西板栗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的西安半坡村遗址中就有食用栗实的考证。《诗经》记载,距今3000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已开始栽培栗树。板栗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干果树种之一,抗逆性强,抗旱耐瘠薄,因而被誉为“铁杆庄稼”。栗实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具有甜、香、糯之特点,炒食、菜食风味极佳,可作为主食,故有“木本粮食”之称。栗果含蛋白5.7%~10.7%、脂肪2.0%~7.4%、淀粉51.0%~60.0%,同时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树皮、叶、果壳均可入药,有补肾、补脾、益胃等作用。板栗主要分布在陕西商洛、安康、汉中秦巴山区。大力发展板栗生产对于…  相似文献   

6.
宜良县现已形成带状近700hm~2集中成片的板栗基地,该镇在长期的板栗经营管理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包括良种选育;幼树栗园开展林粮间作;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同时在板栗发展上也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为此,对今后板栗发展提出了增加科技人员数量,开展技术培训;重视造林地的选择;建立优良品种种子园,推广嫁接苗繁殖;加强科学培育管理等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7.
宜良县现已形成带状近700hm^2集中成片的板栗基地,该镇在长期的板栗经营管理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包括良种选育;幼树栗园开展林粮间作;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同时在板栗发展上也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经营 管理粗放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楸树干形通直圆满,树势雄伟,材质优良,花繁而美丽,是我国特有的速生用材和观尝树种.楸树的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关于楸树的记载,如《埤雅》载曰“楸,美木也”.又曰“楸有行列,茎干乔耸凌云,华高可爱”.公元400年前的《齐民要术》还记载了楸树“于大树周围掘坑取栽移”的培育方法.目前,我省云台山区尚有几株较大的楸树,生长仍很好.其中北固山一株高14米,胸径52厘米;宿城黄毛顶一株,高18米,胸径42厘米;中云云门寺一株,高20厘米,胸径35厘米;南云台延福观一株,高20米,胸径38厘米.  相似文献   

9.
李在我省栽培历史悠久 ,我省陕北、关中、陕南各地均有分布。特别是近几年来 ,陕西的李树发展面积增长较快 ,已成为我省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1 陕西李树的主要分布区李在陕西的分布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巴山山区是全省李树栽培最多的地区 ,长城沿线最少。秦巴山区 :以石泉、镇巴、紫阳最多 ,宁强、旬阳次之。安康的月河、紫阳的任河等地分布集中 ,产量较多。汉中地区 :主要栽培地为汉台区、城固、洋县 ,南郑的南少 ,勉县的茶店 ,洋县的酉水、麻底等地分布较集中。关中平原区 :分布很普遍 ,以眉县、华县、大荔、杨凌、渭南等地最…  相似文献   

10.
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原产我国。桐油是我国的传统出口物资,常年出口量约占世界总销售量的60%左右。目前在内需外销上,桐油都是国家的紧缺物资。我省油桐面积较大,也是全国重要产区之一。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新形势,加快我省油桐生产的步伐,笔者根据多年野外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记载,就我省油桐资源及其发展途径略陈己见,谨供参考。一、我省油桐生产现状1.历年生产情况:我省种植油桐有悠久的历史,解放前所产之桐油多经汉江、丹江水运武汉出售。据贾伟良先生的“中国桐油之研究”记载,1946年我省桐油产量为3.84万斤,产地有陕南24个县。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重视桐油生产,产量显著提高,由1950年的675万斤,增长到1981年的1577万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短枝型板栗的选育情况,并将“短枝型”板栗作为板栗的一个“新品种群”提出来,总结了短枝型板栗共同的典型特征及栽培价值;同时提出板栗实行园艺化栽培。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秦巴板栗产区板栗绿天牛Chelidonium sp.、板栗巢沫蝉Taihorina sp.、淡娇异蝽Urostylis yangi Maa、双簇天牛Moechotypa diphysis(Pascoe)和柞栎象Curculio arakawai Matsumura et Kono 5种板栗新害虫识别特征、危害特点金和分布。其中前3种为陕西新纪录,后2种为陕西寄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板栗栽培历史悠久,根据记载至少有近3000年的历史。本省板栗生产由于受长江下游社会经济及农业技术发展的影响,栽培管理集约化程度较高,品种资源丰富,是国内著名产区之一。但是半个多世纪中,不少栗园被摧毁以及严重的失管,导致产量下降,种质资源流失。因此,发掘板栗资源潜力,积极恢复和发展本省传统栽培的板栗生产,不仅是当前日益增长的社会消费需要,也是本省农村经济综合开发的一个部分。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30多年来,在全省板栗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70年代开始探索其增产潜力,取得了初步成果。“七五”期间承担国家科委,省科委下达的攻关课题。通过与宜兴、六合、东海、新沂有关生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通过深入到云南的17个地(州)市,91个县的板栗产区,对云南板栗的分布、面积、株数、产量、品种类型,生产经营销售情况,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存在问题等的系统调查研究。查清了云南现有板栗面积81.4万亩,计1618万株,年产量734万公斤。按照选优标准,从板栗产区选出106株优良单株,划分为21个品种类型。根据云南发展板栗的优越条件,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开发利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从商城县板栗产业的历史及发展入手,肯定了板栗产业对商城县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结合当前国内板栗生产的形势,分析了商城县板栗产业存在的问题,借鉴同行及相关产业的经验,对商城县板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板栗是我国著名的干果和重要的木本粮食,又是传统的出口物资。湖南板栗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在工农业生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为了摸清我省板栗品种资源,调查地方品种主要经济生物学性状,研究它们的特点,比较其优劣,以统一名称挖掘优良地方品种(类型),为生  相似文献   

17.
18.
<正> 栗疫病(Endotihia Parasitica)是欧、美洲板栗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我国1913年在河北昌黎首次发现,以后山东、浙江、河南等省相继发生。七十年代以来,河北、辽宁、江西,江苏等省栗疫病逐渐严重。进入八十年代,河南的林县、罗山等板栗产区也不同程度地爆发了板栗疫病。据1990年对河南几个板栗重点产区调查,西峡县板栗产区,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是我国板栗经济栽培区的北界,在生产上有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和丹东栗(Castanea dandonensis Lieolishe)两个种。中国板栗比丹东栗品质好,含糖份多,涩皮易剥,但实生繁殖较丹东栗结果晚,产量低。我省现有栗树约1,500万株(丹东栗占86%),其中结果树约300万株,年产栗子600多万斤。当前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是结果晚、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收益少。针对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板栗是壳头科栗属的落叶果树,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在全国分布很广。 栗树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寒耐干旱,不与粮食争地,荒沟、山坡地都能种植,易生长,寿命长。栗树只要栽培管理好,嫁接优良品种,一般2~3年开始结果,5~6年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