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高寒牧区犏牛挤乳量及乳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青海高寒牧区犏牛挤乳量及乳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与同等饲养条件下的牦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犏牛挤乳量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的产乳阶段两个地区犏牛挤乳量的变化趋势相同;3)犏牛挤乳量极显著高于牦牛挤乳量(P<0.01);4)犏牛乳脂与干物质低于对照组牦牛的含量,其它成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舍饲条件下牦牛和犏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等特性的差异,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选取10头体重为(167.15±5.01)kg、年龄为4周岁左右的麦洼公牦牛和F1代公犏牛,分别设为牦牛组和犏牛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两个处理组饲喂相同日粮。结果表明:犏牛组的干物质采食量(DMI)、日增重(ADG)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牦牛组(P0.05),犏牛组屠宰率有高于牦牛组的趋势(P=0.065);犏牛组粗蛋白质(CP)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牦牛组(P=0.046),但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有低于牦牛组的趋势(P0.10);犏牛组氨态氮浓度显著低于牦牛组(P=0.011),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有高于牦牛组的趋势(P=0.073);犏牛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浓度显著高于牦牛组(P0.05)。因此,本试验条件下,犏牛的生产性能和CP的表观消化率优于牦牛,而纤维类物质的消化率则低于牦牛,两者在瘤胃发酵特性上无明显差异,而犏牛的体液免疫应答强于牦牛。  相似文献   

3.
采用2×5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了铅染毒和新城疫(ND)疫苗免疫对蛋用黄羽鹌鹑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生长激素(GH)和皮质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35 d后,ND疫苗免疫可提高三碘甲腺原氨酸(T3)的浓度(P0.01);但铅染毒对血清T3的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ND疫苗免疫和铅染毒对鹌鹑血清T4、GH和皮质醇的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4.
以牦牛、犏牛为母本,西门塔尔牛或安格斯牛为父本,生产的柴达木福牛,进行了繁殖率、生长速度、肉质、营养成分测定。结果显示,柴达木福牛繁活率为60.87%,初生重22.6kg;柴达木福牛各年龄段体重均高于牦牛、黄牛、犏牛,但低于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柴达木福牛肉的营养成分(蛋白质:23.81,Ca:24.6,VB1:0.27,VB2:0.3)均高于牦牛肉、黄牛肉、羊肉。该结果对于我省在其他地区推广柴达木福牛、促进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采用化学发光法对槟榔江水牛、摩拉水牛和荷斯坦奶牛血清中T_3、T_4 2种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槟榔江水牛血清中T_3含量极显著低于摩拉水牛(P0.01),但与荷斯坦奶牛差异不显著(P0.05);槟榔江水牛血清中T_4含量显著低于荷斯坦奶牛(P0.05),但与摩拉水牛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旨在比较牦牛和柴达木黄牛低氧通气反应(HVR)特征及颈动脉体(CB)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选择生活在海拔3 200m临床健康的成年牦牛和柴达木黄牛进行13.9%O2低氧(模拟海拔6 000m)通气反应;采用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海拔3 200m牦牛、柴达木黄牛及模拟海拔6 000m时CB中的NOS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以及NO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牦牛、柴达木黄牛低氧通气反应斜率(△VE/△SaO2)分别为(0.21±0.10)和(0.50±0.21)(L·min-1)/%SaO2(P0.01);海拔3 200m时,CB中nNOS、eNOS、iNO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牦牛与柴达木黄牛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拟海拔6 000m时,CB中nNOS、eNOS、iNOS蛋白表达水平在牦牛与柴达木黄牛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拟海拔6 000m的牦牛、柴达木黄牛CB中nNOS、eNOS、iNOS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与海拔3 200m的牦牛、柴达木黄牛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模拟海拔6 000m组,牦牛、柴达木黄牛CB中NO含量均显著高于海拔3 200m(P0.01或P0.05),在模拟海拔6 000m组,牦牛CB中NO含量极显著高于柴达木黄牛(P0.01),在海拔3 200m,牦牛与柴达木黄牛CB中NO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青藏高原世居牦牛低氧通气反应钝化,而柴达木黄牛对低氧的刺激保持较高的通气反应,急性低氧时牦牛CB内产生大量的NO可抑制对低氧的化学感受。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比较HIF-1α和IL-17在不同牛睾丸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进一步探究HIF-1α与IL-17在牛睾丸组织中发挥调控功能的关联性。以成年牦牛、犏牛和黄牛的睾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IF-1α及IL-17蛋白和基因在3种牛睾丸组织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3种牛睾丸组织中HIF-1α与IL-17基因和蛋白表达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犏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牦牛和黄牛(P0.01);此外,牦牛HIF-1α与IL-17蛋白水平表达显著高于黄牛(P0.05,P0.01),而牦牛IL-17基因水平表达与黄牛差异不显著(P0.05)。HIF-1α和IL-17基因和蛋白在不同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说明其具有种属特异性;而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显著性高表达提示HIF-1α和IL-17对适应低氧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比较舍饲牦牛与犏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内脂肪(IMF)沉积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选用10头体重相近、年龄(4岁)相近的健康麦洼公牦牛和公犏牛(藏黄牛×麦洼牦牛),分为牦牛组和犏牛组,每组5头牛。2个组均饲喂相同饲粮,试验期153d。结果表明:1)犏牛组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及背最长肌熟肉率、IMF含量显著高于牦牛组(P<0.05)。犏牛组背最长肌剪切力显著低于牦牛组(P<0.05)。2)牦牛组背最长肌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和肉碱转移酶-1(CPT-1)的活性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犏牛组(P<0.05)。3)犏牛组与牦牛组之间的初重、末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背最长肌pH1h、pH24h及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及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FAS和ACC)相对表达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与牦牛相比,犏牛主要通过抑制HSL和CPT-1基因表达及降低其酶活性,抑制脂肪分解,促进IMF沉积,提高牛肉嫩度,改善牛肉品质。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不同品种(系)青年肉牛生产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探究不同品种(系)肉牛的耐热性差异。选取体重[(185.89±14.02)kg]相近、健康的青年西杂牛(西门塔尔牛×宣汉黄牛)、地方黄牛(宣汉黄牛)和犏牛(娟姗牛×麦洼牦牛)各6头为研究对象,试验期间不同品种(系)的青年肉牛饲喂相同饲粮。试验时间为2015年4—9月,预试期7d,正试期180d。结果表明:1)试验牛舍5—8月温湿度指数(THI)高于72,属于热应激期,且显著高于4月(热应激发生前)和9月(热应激发生后)(P0.05);热应激环境导致各试验牛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显著升高(P0.05)。试验期间犏牛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显著高于西杂牛和地方黄牛(P0.05)。2)热应激期内西杂牛、地方黄牛和犏牛单位体重干物质采食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6月为最低,均较4月显著降低(P0.05),且降低幅度为犏牛西杂牛地方黄牛。西杂牛、地方黄牛和犏牛的平均日增重(ADG)均在6月最低,分别较4月降低了27.62%(P0.05)、10.81%(P0.05)和46.15%(P0.05);西杂牛的ADG在4—7月显著高于犏牛(P0.05)。西杂牛和犏牛的料重比(F/G)以6月为最高,分别较4月升高了63.01%(P0.05)和89.03%(P0.05);地方黄牛的F/G在9月最高,较4月升高了53.12%(P0.05)。3)热应激期内西杂牛、地方黄牛和犏牛的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7月均较4月显著降低(P0.05);西杂牛7月的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较4月显著降低(P0.05),而热应激对地方黄牛和犏牛的EE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热应激期内犏牛中性洗涤纤维(NDF)(6月)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5—8月)较热应激发生前显著降低(P0.05);热应激期内西杂牛和犏牛钙(Ca)(西杂牛:6—8月;犏牛:5—8月)和磷(P)的表观消化率(西杂牛:6—7月;犏牛:5—8月)较热应激发生前显著降低(P0.05)。试验期间,不同品种(系)牛的CP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西杂牛和地方黄牛的EE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犏牛(P0.05),地方黄牛的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西杂牛和犏牛(P0.05),西杂牛和地方黄牛的P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犏牛(P0.05)。此外,5—9月地方黄牛的Ca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犏牛(P0.05)。4)西杂牛、地方黄牛和犏牛血清中葡萄糖(GLU)浓度均以6月最低,较4月分别降低了16.82%(P0.05)、12.82%(P0.05)和15.90%(P0.05);热应激期间各试验牛血清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浓度均以7月最低,显著低于4月(P0.05);试验期间西杂牛和地方黄牛血清中尿素氮(UN)浓度随年龄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而犏牛血清中UN浓度则持续升高;6—9月各试验牛血清肌酐(CRE)浓度均显著高于4、5月(P0.05),且7—9月犏牛血清CRE浓度显著高于地方黄牛(P0.05)。综上所述,热应激导致不同品种(系)青年肉牛生产性能降低、饲粮营养物质消化率降低,地方黄牛的耐热应激能力强于西杂牛和犏牛,犏牛对热应激最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青海牦牛、犏牛、黄牛的体尺数据,提出牦牛改良选育的建议。[方法]本研究在青海省海西州共测定了326头牛的体尺数据,按照品种和年龄分类,分别统计了各组体尺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再与已报道的相关文献中相同年龄牦牛测定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1自2012年以来,青海高原牦牛(2岁公)在体高、胸围和体重方面均有所增加;2柴达木福牛(3月龄)在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体重方面均优于高原牦牛;3柴达木黄牛(2岁母和成年母)虽然在体高和胸围方面与高原牦牛相近,但在体重方面显著优于高原牦牛;4犏牛(1岁母)在体高和胸围方面均优于高原牦牛(体重未参与比较)。[结论]杂交改良能够显著提高生长发育和体重,但一定要控制规范性杂交方式和力度以保证不丢失品种固有的特点。建议在今后高原牦牛的遗传改良中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加快品种选育的步伐,提高牦牛、犏牛的生产效益,促进中国牦牛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暖季放牧加补饲对褐牛公犊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血清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选取10月龄新疆褐牛公犊70头,分为对照组(放牧)和试验组(放牧加补饲),分别于0、30、60、90和120 d时,测定公犊体重,并采集血样进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睾酮(testosterone,T)、胰岛素(insulin,INS)、生长抑制素(somatostatin,SS)、甲状腺素(T4)、三碘甲腺原氨酸(T3)及糖皮质激素(corticosteroid,CORT)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在试验全期,两组公犊牛血清中GH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90 d时,试验组公犊牛血清中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60和120 d时,两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60和90 d时,试验组公犊牛血清T4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30、60和120 d时,两组公犊牛T3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90 d时,试验组公犊牛血清T3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暖季天然草场放牧新疆褐牛公犊为其补饲合理的蛋白质和能量等营养物质能极显著提高公犊牛的日增重(P<0.01)。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相同放牧条件下蒙古牛和其他品种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试验采用酶标仪测定了蒙古牛、安格斯牛和海福特牛血清8种生化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蒙古牛血清中胰高血糖素(glucagon,G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含量均显著低于安格斯牛和海福特牛(P0.05)。而蒙古牛血清中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含量显著低于海福特牛(P0.05),与安格斯牛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蒙古牛血清中血糖(blood glucose,BG)含量显著高于安格斯牛(P0.05),与海福特牛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蒙古牛血清中胰岛素(insulin,ISU)含量有高于安格斯牛和海福特牛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_3)、甲状腺素(thyroxine,T_4)含量有低于安格斯牛和海福特牛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牦牛、犏牛及黄牛肉脂肪酸和风味物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选取青海省果洛州同一放牧群体的1.5岁牦牛(♂)和犏牛(♂)各3头,与青海省湟中县1.5岁的3头黄牛(♂)做比较研究,利用气质联用仪对牦牛、犏牛和黄牛肉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肉中的肌苷、肌苷酸和硫胺素进行测定,采用高氯酸滴定法测定其肉中谷氨酸钠的含量。结果表明:①牦牛、犏牛和黄牛肉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犏牛肉中含量最高,明显高于牦牛和黄牛肉(P〉0.05)。②牦牛肉肌苷的含量明显高于同龄黄牛(P〈0.05);三种牛肉中肌苷酸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犏牛肉硫胺素的含量最高,明显高于同龄黄牛(P〈0.05);犏牛与黄牛肉谷氨酸钠的含量明显高于同龄牦牛(P〉0.05)。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慢性冷应激对西门塔尔母牛免疫功能、抗氧化功能及血清激素分泌的影响,选取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体况相近,体质健康的全年放牧西门塔尔牛母牛各8头,并于试验期最后1 d清晨进行颈静脉采血并制备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生长激素(GH)、糖皮质激素(GC)、葡萄糖(GLU)及尿素氮(BUN)的含量。结果表明冷应激对西门塔尔母牛产生了较强的应激:与非应激期相比,冷应激状态下西门塔尔母牛血液中的T3、T4、ACTH、GC及GLU等血清激素分泌显著升高(P0.05),GH含量显著下降(P0.05),TSH及BUN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冷应激引起西门塔尔母牛血清中IL-2、IL-4、IgA、IgG和T-AOC含量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IgM和SOD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冬季低温环境对西门塔尔母牛造成了较严重应激,HPA轴被激活,机体产热增加以抵抗低温应激;在低温应激刺激下,西门塔尔母牛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遭受严重破坏,说明西门塔尔牛对内蒙古草原冬季低温环境适应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德宏高峰牛公牛及该品种阉牛各15头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中Ca、P含量以及ALP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德宏高峰牛公牛血清中ALP活性极显著高于阉牛(P0.01);Ca、P含量均低于阉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水平对舍饲育肥牦牛生长性能、体尺增长及血清生化和内分泌激素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取24头体况良好、体重(126.6±10.5) kg、3周岁左右的林周县本地公牦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牛。各组分别饲喂能量水平为3.72(低能组)、4.45(中能组)和5.31 MJ/kg(高能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高能组末重和综合净能摄入量极显著高于中、低能组(P0.01)。高能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中、低能组(P0.01),中能组极显著高于低能组(P 0.01)。高能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中、低能组(P0.01),中能组极显著低于低能组(P0.01)。各组之间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2)高能组体高和胸围增长极显著高于中、低能组(P0.01)。各组之间体斜长和管围增长差异不显著(P0.05)。3)高能组血清甘油三酯和非酯化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中、低能组(P0.01),中能组显著高于低能组(P0.05)。高能组血清胆固醇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中、低能组(P0.01)。各组之间血清葡萄糖、尿素氮、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白球比差异不显著(P0.05)。4)高能组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瘦素含量极显著高于中、低能组(P0.01)。由此可见,饲粮能量水平从3.72 MJ/kg提高到5.31 MJ/kg显著提高了舍饲育肥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同时促进育肥牦牛糖、脂肪、氮代谢。因此,对短期舍饲育肥牦牛,可通过提高饲粮能量水平有效发挥其育肥潜力。  相似文献   

17.
旨在克隆牦牛精子发生蛋白3(spermatogenesis associated 3,SPATA3)基因,并检测其在牦牛不同组织及在不同发育时期牦牛和犏牛睾丸中的表达水平,探讨SPATA3对睾丸发育和精子成熟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牦牛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克隆技术获取牦牛SPATA3 cDNA序列,使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其结构和功能,并检测其在牦牛心、肝、脾、肺、肾、脑、小肠、卵巢、子宫和睾丸组织中的表达谱。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检测SPATA3基因在牦牛和犏牛睾丸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规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PATA3在牦牛和犏牛睾丸中的细胞定位及表达差异。结果显示,SPATA3基因CDS区为693 bp,编码230个氨基酸,与黄牛、野牦牛和水牛的同源性较高;SPATA3仅在耗牛睾丸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其它组织未见其表达。RT-qPCR结果显示,SPATA3基因在牦牛睾丸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其中成年期(4~5岁)睾丸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胎牛时期(5~6月,P0.01),且其在牦牛不同发育时期睾丸中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犏牛(P0.01)。免疫组化结果发现,SPATA3在圆形精子、长形精子细胞胞浆中均表达,且成年期牦牛睾丸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犏牛(P0.01)。综上表明,SPATA3在遗传进化中高度保守,且在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差异表达,该基因低表达可能引起精子形成障碍,从而参与精子成熟进程,但具体功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研究旨在通过利用GPS跟踪定位技术对祁连山区秋季牧场上24h自由放牧牦牛和犏牛的昼夜采食活动进行对比研究。选取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乌鞘岭地区牦牛和犏牛各3头,在2012年9月30日至10月25日利用家畜GPS跟踪定位系统进行家畜牧食行为的研究,通过计算它们的水平游走距离,分析牦牛和犏牛在秋季牧场的昼夜采食活动。结果表明:(1)在24h内,牦牛和犏牛都表现出3个采食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9∶00~10∶00左右;第二个在18∶00左右;第三个在23∶00左右。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犏牛的采食活动量显著高于牦牛(P0.05);在试验的前半期(牧草初黄期)犏牛和牦牛的采食活动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试验的后半期(牧草枯黄期)犏牛的采食活动量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犏牛和牦牛牧草枯黄期的采食活动量都极显著高于牧草初黄期采食活动量(P0.01)。(2)同一牧场上放牧的牦牛和犏牛在牧草初黄期采食活动范围相似,而在牧草枯黄期二者的采食空间分布格局出现了分化,犏牛的采食活动范围变得相对狭长,牦牛的则变得相对宽广。研究结果表明当秋季牧场牧草大面积枯黄的时候,需要对家畜进行适当补饲,进而满足家畜的生长需求,同时减少由于游走觅食活动等造成的能量消耗。通过对比牦牛与犏牛的牧食活动,牦牛较犏牛更加适应青藏高原的严酷环境条件,尤其在缺草季节,牦牛的适应性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正>柴达木福牛(原称柴达木三元杂交牛)主要是以牦牛和柴达木黄牛杂交生产的犏牛为母本,优质肉牛(如安格斯、西门塔尔等)为父本,进行杂交改良而培育出的一种优质商品肉牛。是海西州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农牧业百亿元产业,发展柴达木福牛产业有利于合理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有利于促进农牧民养殖增收。乌兰县作为发展柴达木福牛产业主产区,通过向全县养殖户、规模养殖场及养殖专业合作社宣传发展  相似文献   

20.
犏牛高效生产新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9,(5):1007-1013
犏牛是牦牛与奶(肉)牛杂交的后代,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是牦牛育种改良的重要方向之一。由于雄性犏牛不育,杂种优势无法稳定遗传。因此,利用现代繁殖育种技术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利用牦牛屠宰场的卵巢收集卵母细胞,与奶(肉)牛的冻精进行体外受精,将获得的胚胎移植到同期发情的犏牛体内,建立生产犏牛新模式。结果表明,用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和娟姗牛的冻精与牦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受精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牦牛种内体外受精(P0.05)。胚胎发育动力学结果表明,犏牛胚胎的体外发育速率显著高于牦牛胚胎(P0.05);雄性犏牛胚胎的发育显著快于雌性胚胎。用孕酮阴道栓、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eCG)和氯前列腺烯醇(PG)组合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案,诱导犏牛发情效果较好,发情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PG组(P0.05)。获得了全球首批试管犏牛(7头),实现了犏牛生犏牛新模式。获得的试管犏牛体型丰满、生长迅速、1周岁的体质量达160 kg,是同龄牦牛的2倍。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犏牛体外生产技术体系,充分利用了母犏牛的繁殖性能,为挖掘优秀母犏牛的繁殖潜能和加速扩繁犏牛奠定了基础,对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牧民增收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