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农机是农艺技术的载体,农艺是农机服务的方向。所谓农机农艺融合,就是农机设计制造要满足农艺技术要求,农业技术模式要适应农业机械作业,两者集成、协调、配套,构成以机械化为基础的高效农作物生产系统。因此,农机农艺是辩证统一的矛盾体,两者日益融合成为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农机农艺融合,是提升农机化发展内在质量、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进程中,进一步明确农机农艺融合的意义,把握农机农艺融合的机遇,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解决农机和农艺不协调的问题,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非常重要。本文从体制机制、经营模式和扶持政策三方面分析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以上三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民劳动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是独立的、孤立的、也不是随意所想的,而是要与农艺相结合、与农艺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只有适应了当地的农艺要求,农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农业,农业机械化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农机和农艺要各自调整,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为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相似文献   

4.
6.25%,且具备专业学历的不足5人,亟待补充专业人才和加强现有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五是农机农艺融合困难。农机农艺融合是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的客观要求。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农机农艺两相融合有困难。有的农机具从设计上与作物农艺技术、种植模式和种植制度等不相适应,有的机具技术含量低,在结合农艺要求上操作困难,实现机械化仅限于设计条件,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强化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是提升农机化发展内在质量、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不仅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是“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虽然近年来巨野县营里镇“两全两高”农机化实现了高效快速发展,但是如何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并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强化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是摆在镇党委政府及农机、农业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赵守干 《南方农机》2023,(24):77-80
加快推进小麦生产环节农机农艺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需求,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保证高效农业顺利开展。笔者以安徽省泗县为例,通过实践研究的方式,了解当地小麦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在秸秆还田、种子处理、整地、播种、水肥管理、收获等环节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要点,并提出加强组织领导、构建融合体系、创新工作机制、抓好技术培训等具有针对性的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小麦生产环节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促进粮食生产新装备、新技术优化升级,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农机力量;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小麦机械化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海鹏  陈颖  孙松堂 《农业机械》2012,(34):110-111
农机与农艺融合,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农机与农艺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二者只有高度有机地结合,并相互适应,才能真正体现出各自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目的。1主要农作物农机与农艺融合的现状1.1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已实现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小麦生产机械化,山东省青岛市早在1995年就实现了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纵观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8.
<正>农业机械化是用先进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载体。农机农艺融合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内容,农机农艺融合过程就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就是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实现重大装备技术突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正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是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随着农业高产优质良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机作业的要求越来越精细,迫切需要农机与农艺结合,建立研发机制,解决作物品种培育、栽培方式与农机作业不相适应等问题。只有农机农艺技术相辅相成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0.
<正>农机与农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农机要适应农艺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农艺也要为农机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农艺是农机的方向,农机是农艺的载体。二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只有农机与农艺相融合,才能共同促进农业生产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目前,我国农机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机农艺相融合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关键环节机械化的突破,关系到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影响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正>农机农艺相互融合问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具有大面积作业效率高的特性。所以,在机采棉生产的各个环节,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好,有利于促进机采棉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结合149团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就促进机采棉生产中农机与农艺如何融合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农机农艺融合问题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以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协调发展为理念,实地调研了我国5大稻区水稻生产农艺流程,简要概括了农业机械化现状和不同地区对农机性能的要求,以期为农机农艺融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水稻生产农机农艺的融合主要发生在耕整地、栽植和收获环节,不同区域在这些环节的生产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而农艺技术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区将农机作业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如何实现农机与农艺的协调融合,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论述了农机农艺的关系,并强调了农业生产中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农机农艺一体化发展、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培训、建设示范基地、落实农田整治这些农业生产中农机农艺融合的应用策略,旨在促进农业生产向着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油菜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关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是指,以农机装备和作业为基础,通过结合种植业的生产实际需求和农艺要求,促进高效、节约、环保的油菜生产方式。加强油菜机收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与实践,对提高油菜的生产效率、质量和农民收益,促进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农机农艺融合上升到机械化工作指导思想的高度,明确了重点途径和具体措施。农机农艺融合要求农机作业和农艺相互适应,构成高效协调的生产系统,实现以最小投入获得最高产出的过程。我国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可分三个阶段。一是农机服从农艺阶段,机械作业应服从  相似文献   

16.
<正>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农机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应用技术。农艺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手段,农机是农艺技术应用的载体。农机农艺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都是以取得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实现“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转型升级,必须强化“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使之相互适应,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现代农业及农机化健康快速发展。1.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主要措施(1)突出全程全面,实现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7.
康丽清 《农业工程》2012,2(12):10-1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协调好农机与农艺的关系。只有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从分析农机农艺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提出了农机农艺融合的途径: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机农艺学科合作研究、抓好农机农艺结合的重点、加强农机农艺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8.
山东是一个农机化大省,玉米是山东省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在推进玉米生产尤其是玉米收获机械化中,山东坚持农机农艺结合的方针,将农机农艺结合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农机农艺结合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建立农机农业专家推动农机农艺结合的合作机制;开创农业农机部门共推农机农艺结合的工作局面;创建农机农艺结合的示范推广基地;强化农机农艺结合的教育培训。使农机与农艺从结合到融合,共同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艺与农机融合发展,对于农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农艺与农机融合历史悠久和意义重大。但在实践中,农艺与农机融合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农艺与农机融合的具体措施亟待落实,本文就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发展路径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农机农艺相互融合问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具有大面积作业效率高的特性。所以,在机采棉生产的各个环节,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好,有利于促进机采棉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结合昌吉州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就促进机采棉生产中农机与农艺如何融合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