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宿州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过去传统水利向环境水利、生态水利转变;由大规模治理向小规模重实效转变;由利用"两工"兴修水利向社会招标和发展民营水利工程转变;由劳动积累工制度向采取"一事一议"集资干水利转变.  相似文献   

2.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农村水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现代化必须有水利的支撑。2000年,根据中央的治水方针,水利部党组提出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时期治水思路,拉开了水利现代化的序幕,并于当年12月在苏州召开了部分省、市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研讨会。在会上,探讨了加快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提出了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内涵、标准、措施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对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工作思路的转变。随着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以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工程水利理念也同样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从工程经济向环境经济发展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方向。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要站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环保型社会这一高度,不但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它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1996年11月3日至8日,应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万江华同志的邀请,以色列国家灌排委员会主席柯事先生为团长的以色列国家灌排代表团一行5人到湖北进行了首次考察访问。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堪称世界第一。湖北此举旨在迈过加强与以色列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本省节水事业的发展和水管理水平的提高,带动湖北农村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进而推动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色列国家灌排代表团访问湖北@江焱生  相似文献   

5.
水利科技创新与专利保护和谐管理机制的构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探析中国水利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揭示因缺乏专利工作的渗透造成的各种负效应,并运用和谐管理的管理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水利科技创新与专利保护的和谐管理机制进行构架,以实现水利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由传统水利向现代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架构与设计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贵良 《灌溉排水》2001,20(4):32-36
水资源信息化是我国水利“十五”计划中,调整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建立实施的五大水利信息系统重点之一。根据水资源信息采集的特殊性、管理需求的实用性、资源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性与水资源需求的可持续性,论述了水资源MIS的可行性框架结构、支撑平台和工具技术等设计要素。可供水资源MIS管理信息系统方案规划和实现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上上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耕地减少,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不高的矛盾较为突出。对此提出农村水利机械化是实现上海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了大力发展农村水利机械化的必要性,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生态河道中护岸形式的探索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人类的思想的不断的转变与提高,人类越来越追求“自然”,追寻与自然的亲近。与此同时,河道也在经历着演变,从纯粹的防洪河道逐渐的向生态河道转变,从纯粹的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不仅仅一味的追求防洪的效益,而是从防洪效益的基础上,讲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长远的、潜在的效益。但是生态河道所要面临的种种问题也将一一摆在我们面前,首先还是来研究一下生态河道的护岸形式。生态型护岸也是在九十年代兴起,是一门软性结构与硬性结构的结合产物,同时也是结构与美学、景观园林结合的产物。新型护岸,即生态型护岸在中国将面临着一个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针对洱海流域及周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问题,指出治水思路要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并提出了实现该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包括:工业节水和农业节水,水资源的生态保护,对该区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传统水利正在向生态水利转变,就结合观澜河青湖段治理工程,介绍了城镇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及采取的主要措施。设计在满足河道防洪排涝等专业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发挥工程的生态、景观功能,体现自然生态特色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一事一议”政策与农田水利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明确提出3年内取消水利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为彻底减轻农民负担,杜绝乱摊派,部分涉农事务改用“一事一议”政策。“一事一议”成为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筹工筹劳的基本形式,但这种形式目前尚无完善的普遍使用的管理规范。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各地不同程度的迷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显现滑坡,而全国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运行现状很不乐观。目前,各地都在寻求和探索制定能够实际运作的办法,以尽快扭转下滑、被动局面。作者通过基层调查和多年工作实践,就如何开展“一事一议”,用好“一事一议”政策,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进而促进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一些见解,以期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1 概述 水利是新疆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命脉.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新疆的水利事业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实现从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全面提高新疆水利事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因此灌区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由水利部《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对水利信息化给出如下定义,即: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信息化是我国水利“十五”计划中 ,调整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 ,建立实施的五大水利信息系统重点之一。根据水资源信息采集的特殊性、管理需求的实用性、资源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性与水资源需求的可持续性 ,论述了水资源 MIS的可行性框架结构、支撑平台和工具技术等设计要素。可供水资源 MIS管理信息系统方案规划和实现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沉井作为一种比较稳固可靠的基础形式,在水利、港口等工程中的应用日渐广泛。一字形排列布置的大直径沉井结构,在东营港内港池工程进行了施工尝试。介绍了此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田水利建设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最初的农田一般仅依靠自然河水和雨水进行灌溉,而后由兴修的水利工程进行灌溉,农水建设发展到今天开始重视环境水生态.传统农田水利向环境水生态转变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形式的转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用水需求,而且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本文主要分析农田水利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并概述了传统农业水利向环境水生态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近几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发展的新路子,深化改革,大胆尝试,涌现了一批典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引导农村水利改革健康发展,特辑录1997年3月12~15日召开的农村水利改革座谈会部分经验交流材料,以飨读者。陕西省洛川县水务局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大力发展水利经济,走出一条具有洛川特色的水利产业化路子,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1)坚持水利第一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确立改革与发展新思路。1994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将水利工作的重点由过去的以治土为主向以治水为主转移,并依据“…  相似文献   

17.
做好农村水利工作为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服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200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03年,在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农村水利司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指导全行业贯彻落实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加大农村饮水解困、节  相似文献   

18.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代表水利部向全国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致以诚挚问候和新年祝福!向关心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和美好祝愿!@@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水利改革发展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大水利干部职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实现了"十三五"水利工作的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湖南永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出现“五个转变”。一是机具推广由“小微型”向“中大型”转变。到2007年,全市中大型作业机已发展到4300多台套。二是农机作业由“家庭自用”向“社会服务”转变。到2007年,全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发展到3000多个;三是示范推广由部门组织向农机大卢转变:四是农机发展由“孤军作战”向“社会协作”转变,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的渠道防渗,在衬砌方式、防渗材料、施工方法与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有益的探索。渠道防渗节水效果显著,投资省,成本低,降低了糙率,提高了输水能力,减少了渠道垮塌和淤积。湖南省大、中、小型灌区的渠道尚有70%未衬砌,渠道防渗的任务繁重。搞好渠道防渗,是湖南省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