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植株不同冠层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产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石大豆1号和黑农40在不同施氮水平(0、180、360 kg·hm-2)和不同密度(15、30万株·hm-2)处理下植株不同冠层籽粒干物质的积累动态及其产量分布.结果表明:大豆植株上、中、下层籽粒在形成过程中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均极显著拟合于Logistic曲线方程;不同冠层中、下层籽粒到...  相似文献   

2.
假眼小绿叶蝉不同查虫方法虫量资料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假眼小绿叶蝉三种查虫办法(检叶,振落和熏燕)虫量资料相关性研究,证实这三种查虫方法所获虫量资料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如以熏蒸虫量代表近似田间实有值,则振落和检叶虫量均能反应田间实有值的同一趋势。同时也证实这三种查虫方法的虫量资料可以利用相应的回归方程互相代换.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土壤硝态氮非均匀分布条件下小麦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特征,选用石麦15、衡观35、H10和L14等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土壤分层培养试验,模拟土壤剖面中上下层硝态氮空间分布差异,测定和分析了小麦根系长度、直径、分布等形态学特征及植株氮素含量和累积量。结果表明,当土壤中硝态氮施用量上层较低、下层较高时,小麦植株根系总长和表面积在上下土层中分布比值降低,根系趋向下层土壤生长。上下层土壤中硝态氮施用量均较高时,上下层土壤中的根系总长和表面积比值较大,根系趋向上层土壤生长。土壤剖面不同层次中硝态氮供应非均匀条件下,小麦根系发育呈现明显的可塑性反应。小麦根系总长和表面积以及直径≤0.15mm的细根长(占整个根系的比重很大)与植株地上部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褐飞虱危害在水稻植株光谱反射率上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手持式光谱仪测定了褐飞虱为害后稻株的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随褐飞虱虫量和虫龄的增加稻株光谱反射率呈下降趋势,近红外光区的光谱反射率可很好地表征褐飞虱不同龄期、不同虫量及成虫产卵对稻株的危害程度。各波长处的光谱反射率与褐飞虱虫量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并且在520~570nm和700~1000nm波长范围内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褐飞虱为害后稻株光谱的红边斜率和红边面积也分别与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利用虫害后稻株在可见光波长550nm处的反射率(R550)和近红外光区波长760nm处的反射率(R760)、红边参数值与未受害稻株相应值的比值建立了褐飞虱虫量的预测模型,发现在19次预测中,各模型的预测正确率为53%~79%,且R760因子对褐飞虱虫量有相对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5.
杂交F2代大豆食心虫抗性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对大豆食心虫不同抗感材料8004、合丰25、8604、1068、9001、85164、黄宝珠和国育100-4大豆品种(系)为亲本,组配抗×中(8004×合丰25)、中×感(9001×85164)和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对F2代性状的相关性[x1]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虫食率与虫食粒数、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和茎杆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中×感(9001×85164)、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中虫食率与荚皮颜色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中发现,虫食率与茸毛密度正相关性极强.由此表明,矮杆主茎节数少、单株粒数少、籽粒小、直立性强不倒伏、荚皮颜色浅、茸毛密度小的大豆品种不利于大豆食心虫的产卵和危害,有降低虫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茶园黄板不同挂置高度和朝向对诱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茶园黄板不同悬挂高度、朝向对诱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板悬挂高度对诱虫量具有显著影响,平行于茶梢的位置高度为0 cm~20 cm处理诱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高度,效果最好;20 cm~40 cm次之,显著或极显著高于-20 cm~0 cm和40 cm~60 cm两个处理。黄板东西朝向诱虫量略高于南北朝向,但无显著性差异。生产实际中,建议在平行于茶梢的位置高度为0 cm~40 cm处悬挂黄板,以东西或南北朝向均可。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的高产优质栽培措施,就两种密度(6万及12万基本苗/667m~2)、3种施氮量水平(5、10、15 kg N/667m~2)及其互作对绵杂麦168部分品质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密度与施氮量对容重、密度对弱化度、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形成时间的影响不显著外,密度与施氮量及其互作对降落数值、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容重,密度与施氮量对形成时间,施氮量及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弱化度的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除吸水率与降落数值外,密度为6万基本苗/667m~2的品质性状优于密度为12万基本苗/667m~2的.无论是在低用种量(6万基本苗/667m~2)或者常规用种量(12万基本苗/667m~2)下,绵杂麦168的各品质性状均有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改善的趋势,绵杂麦168各品质性状(除吸水率、湿面筋含量外)在施氮量为15 kg N/667m2下都能达到中筋小麦标准.同时对各品质性状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弱化度与其余品质性状都呈极显著负相关;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这五个性状间互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综合考虑用种成本、产量与品质等因素,绵杂麦168的高产优质栽培应在配合其他栽培措施的基础上,以密度6万基本苗/667m~2、施氮量15 kg纯氮/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点蜂缘蝽为害对大豆植株"症青"发生及产量损失的影响,采用人工罩网接虫法,设置6个密度处理,分别为每株0,0.5,1.0,1.5,2.0,2.5头,分别于盛花期(R2)、盛荚期(R4)和满粒期(R6)接点蜂缘蝽成虫,收获期系统观察大豆株高等主要农艺性状、"症青"症状(持绿叶片数)、主要产量性状及产量指标,分析接虫时期、接虫密度与上述各指标的相关性及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各时期接虫处理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程度均呈随接虫密度增加而加重趋势。其中,R2期株高增加不显著,且均无"症青"植株发生;R4和R6期株高、节间距和"症青"等指标均随接虫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单株有效荚数、粒数、产量等均随接虫密度增加而显著下降,各产量性状及产量损失率与接虫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持绿叶片数与接虫密度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即接虫密度越大"症青"现象越明显。相同密度不同时期接虫处理结果显示,R4期大豆植株"症青"和产量损失等受害程度显著高于R2和R6。同时,大豆植株"症青"发生程度与单株产量损失率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即植株"症青"越重其产量损失率越高。可见,点蜂缘蝽为害对大豆"症青"现象及产量的影响不仅与点蜂缘蝽密度有关,还与其为害时期密切相关,R4期是防控其为害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木瓜秀粉蚧在海南的适生性及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辉  卢芙萍  梁晓  伍春玲  陈青 《热带作物学报》2016,37(10):1962-1968
木瓜秀粉蚧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危险性害虫,本研究利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依据该虫的分布数据和20个环境因子预测其在海南的适生性,并对木瓜秀粉蚧在木薯地中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木瓜秀粉蚧在海南的高度适生区主要有陵水、乐东、东方、昌江、海口西部等地,模型的AUC值为0.982,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可靠;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年均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年温度变化范围和最湿润季度降水量等,因子贡献率分别为23.7%、16.5%、14.2%和12.1%;用聚集度指标法确定木瓜秀粉蚧在木薯上一定密度下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并采用m*-m回归法和Taylor幂法则对其进行了验证;成虫在木薯植株上的分布,表现为上、中层的虫口密度显著高于下层。研究结果对提高木瓜秀粉蚧的监测和防控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沈阳地区不同虫口密度下的蛴螬危害损失,在大田条件下以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为试虫,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蛴螬虫口密度与花生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蛴螬的虫口密度(x)与花生产量(y)存在线性相关(y=-8.315x+417.87),相关系数r=0.996,二者相关性极显著。田间每1m2面积上每增加1头蛴螬时,花生产量损失约增加8.315g,产量损失率为1.99%。根据防治的直接收益不低于防治成本原则,确定了沈阳地区花生田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的防治指标为1.98头/m2。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对绥粳9号进行了密度(X1)、氮素量(X2)、磷素量(X3)、钾素量(X4)4个因子试验。结果表明,穗粒数与理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实收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产量各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都是正的,以穗粒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在栽插密度为30.6万丛/hm2、纯N用量为115.0 kg/hm2、P2O5为77.3 kg/hm2、K2O为52.1 kg/hm2时,绥粳9号产量可达9 370.8 kg/hm2,是较为理想的栽插密度和施肥量。  相似文献   

12.
大豆对豆卷叶螟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2002年,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分别以卷包密度和虫口密度为指标,鉴定大豆种质对豆卷叶螟的抗虫性.结果表明,大豆品种之间的抗虫性有显著的差异,以卷包密度为评价指标的抗虫性和以虫口密度为评价指标的抗虫性相关显著.在人工接虫条件下,研究豆卷叶螟在不同抗性大豆品种上的产卵选择性,结果显示豆卷叶螟在感虫品种上的产卵量显著多于在抗虫品种上的产卵量.经过多年鉴定,筛选出东兴青皮豆、牛黄豆、PI227687等高抗品种,皖82-178、金龙黑豆、Mosoy等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13.
螺旋粉虱在羊蹄甲上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是一种新的入侵害虫,应用聚集强度指数和地学统计学研究其卵、2~4龄若虫和成虫在海南岛儋州地区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 L.)上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垂直分布上,不同时期各虫态主要分布在植株的下层即老叶上:在水平分布上,不同时期3种虫态在羊蹄甲上均为聚集分布,它们的变异曲线均为高斯模型.在高密度下卵和成虫及低密度下成虫的空间异质性是由随机因素引起,而高密度下2~4龄若虫及低密度下卵和2~4龄若虫的空间异质性是由空间的自相关因素引起.利用Kriging插值法,由地学统计学软件Surfer 8.0绘制的密度等值线图可直观地反映螺旋粉虱在羊蹄甲上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4.
对杂交粳稻甬优8号进行不同播期、基本苗、施氮量和水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栽培因子组合。结果表明:播期(x)对其全生育期(y)影响显著(F=82.71F0.05),呈显著负相关,y=-0.4x+149.67,(R=0.997 4);基本苗对有效穗影响显著(F=52.74F0.05),随着基本苗的增加有效穗呈递增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播期和施氮量对产量影响极显著,密度对产量影响显著,甬优8号最佳栽培组合为播期(5月5日)、密度(5.46万/667 m2)、施氮量(20 kg/667 m2)和水分(表层无明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研究营口地区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营口市6个地点进行美国白蛾检测,并放置柞蚕蛹(白蛾周氏啮小蜂)实验分析。[结果]防治区与对照区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第1代白蛾防治区比对照区有虫株率减退率为34.3%;防治区比对照区网幕密度减退率为17.83网/株;第2代白蛾防治区比对照区有虫株率减退率为35.1%;防治区比对照区网幕密度减退率为23.78网/株。[结论]白蛾周氏啮小蜂在营口市区能够有效抑制美国白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茶树种质叶片组织结构与其对黑刺粉虱抗虫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田间虫口密度、网室内单位叶面积产卵量和世代存活率为指标测定了12份茶树种质对黑刺粉虱的抗虫性,并对叶片组织结构与网室内单位叶面积产卵量和世代存活率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优510、优3、丹桂、玉龙和九龙袍对黑刺粉虱的抗虫性较强,而G31、白鸡冠、福云10号和铁观音的抗虫性较弱。黑刺粉虱产卵量与气孔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7950),与海绵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6790),而与栅栏组织厚度呈显著负相关(R=-0.7187,),与下表皮角质层厚度有接近显著水平的负相关(R=-0.6439);黑刺粉虱的世代存活率与气孔密度有接近显著的正相关(R=0.6654),而与下表皮厚度有极显著负相关(R=-0.8390),与下表皮角质层厚度有显著负相关(R=-0.7843),与栅栏组织厚度有极显著负相关(R=-0.8109)。  相似文献   

17.
荔枝蝽卵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7种聚集度指标对荔枝蝽卵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虫卵的空间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空间图式是聚集的,分布的基本成份是卵块的个体群;(2)荔枝蝽卵在植株上东南西北不同方位的分布数量有所不同,在植株的东南部其卵密度较高,而西北部卵密度较低;在植株垂直方位上的分布以下层枝梢上卵密度最大,中层次之,上部的卵密度最低;(3)最适抽样数N与卵密度数m及相对误差D的关系为N=1/D2(1.8868/m-0.4923)。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改良刮制法研究了水稻剑叶气孔长度、宽度和气孔密度 ,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线性 )。结果表明 :( 1)籼稻品种IR2 4剑叶的平均气孔长度、宽度和气孔密度分别是2 3 86μm、 18 2 5μm和 667个·mm- 2 ,而且不同部位间存在着显著和极显著差异 ,气孔长度和宽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气孔宽度与气孔密度的相关不显著 ,而气孔长度与气孔密度间则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 ;( 2 )粳稻品种秋光的平均气孔长度、宽度和气孔密度分别是 2 6 2 9μm、2 0 55μm和 4 4 5个·mm- 2 ,与籼稻品种IR2 4不同的是 ,各部位间气孔长度和宽度的差异不显著 ,而气孔密度的分布却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关分析结果 :三个性状间的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大豆胞囊线虫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限制性病原。大豆胞囊线虫的自然抑制性是存在的,并且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在胞囊线虫生态抑制方面的研究却很少。研究在温室条件下接种真菌后以扰动(土壤过0.5 cm孔筛)为土壤微环境并与无干扰对比,用厚垣轮枝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um)、镰孢菌(Fusarium spp.)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的混合代谢物分别对大豆胞囊线虫进行处理,探讨其对大豆胞囊线虫温室盆栽防效的影响。在接种二龄幼虫(J2)35 d后,对大豆胞囊线虫密度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扰动条件下,接种混合代谢物与不接种混合代谢物相比,雌虫数量降低20.0%~35.9%,胞囊数量降低18.3%~35.0%,卵量降低21.5%~38.5%,根内J2数量降低14.6%~35.3%,其中以4号混合代谢物扰动对大豆胞囊线虫密度降低作用显著;土壤不扰动下,接种混合代谢物与不接种混合代谢物相比,雌虫密度降低19.5%~32.7%,胞囊密度降低19.5%~35.2%,卵量降低21.1%~37.8%,J2数量降低8.0%~27.6%,仅雌虫和根内J2数量与不接种混合代谢物对照差异显著,菌株之间差异不显著。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调查结果表明:扰动可能会促进植株生长、植株鲜重增加,但与不扰动差异不显著。试验证明:扰动对盆栽大豆胞囊线虫雌虫、胞囊、卵和J2的密度有一定的影响,扰动有增强寄生真菌代谢物对胞囊线虫温室防效效果的趋势,对降低大豆胞囊线虫密度起到积极作用。真菌对大豆胞囊线虫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土壤扰动干扰和真菌代谢物的配合应用会降低土壤中胞囊线虫的密度,并影响真菌在土壤中的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20.
赣豆5号是国审优质大豆新品种,为探索该品种的最优高产栽培措施,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播期、密度和氮肥追施量对赣豆5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播期、密度和氮肥互作效应对赣豆5号产量影响极显著,在施入等量的钙镁磷肥(375kg hm-2)和钾肥(150 kg hm-2)前提下,赣豆5号在6月29日播种,密度取12万株hm-2,氮肥追施量为300 kg hm-2,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