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养蜂使他走上了富裕路王力军是黑龙江省兰西县远大乡的蜂农,今年35岁。他养蜂10年,由于肯学习,管理蜂群精心,近五年来每年的养蜂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去年他家建起了全村一流的新房,购置了一台四轮拖拉机,骑上了摩托车,房内彩电等家用电器俱全,养蜂使王力...  相似文献   

2.
在江西养蜂协会年会上、在蜂场,笔者曾多次与雷益明同志朝夕相处,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借此机会向养蜂界的同行介绍。雷益明同志1964年中学毕业后,即在江西省高安县黄沙公社蜂场工作,他以一个年青人的饱满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有关养蜂理论知识,同时虚心向中老年养蜂师傅学习,很快他便成为了该场的骨干。1977年他  相似文献   

3.
在养蜂生产中,养蜂者都希望把蜂养好,有较高的经济收益。养蜂不仅要求好的气候环境、蜜源条件,更主要的是还要有优良蜂王,加上精心的饲养管理。单以蜂王而论,蜂王素质的优劣,年龄大小,对蜂群的盛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可以说蜂王品质好坏是养蜂成败的关键。但目前在推广中蜂新法饲养中,往往还忽视了一点,认为活框加蜂王即等于新法养蜂。由于不重视蜂王选育和应  相似文献   

4.
<正>养蜂与精准扶贫,乍听起来好像无从下手,但真正做起来,养蜂不但能精准扶贫,还可以长久扶贫,更重要的是还能带出一批年轻的现代机械化养蜂队伍。2017年7月,我合作社受五莲县畜牧局委托,帮助了2个贫困户,其中一个因伤致贫,但年轻,38周岁,学习养蜂很认真,决心以养蜂脱贫致富,由畜牧局扶持他的4群蜂,现已发展到8群,并且群势强壮,还生产了部分蜂王浆。我合作社2017年春天在畜牧局扶持他的前提下,有偿帮助他20群蜂(先给  相似文献   

5.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惠远乡榆树村养蜂专业户、回族青年张建国八五年养蜂纯收入11,000元。但他致富不忘乡亲,几年来无私传授养蜂技术,被人们称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好带头。张建国养蜂五年多,他勤奋好学,为了养好蜂,他不辞辛苦到外地向有经验的养蜂老农虚心请教,还订了许多有关养蜂方面的书刊,认真钻研学习。他不断总结、勇于探索科学养蜂,他引进优良蜂种进行杂交,培育出一种兼有多种特性的新蜂种。使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年收入由五千多元提高到万  相似文献   

6.
<正>刘庄先生是江西九江人。金陵大学专修科毕业,在江西省农业院第四农村服务处工作。他是三湖地区很有名的养蜂专家,也是当地首先倡导养蜂的人士。在当地任农事指导员。1934年,刘先生为该省农业院畜牧组代管20群意蜂,放置在三湖饲养做试验,试验的成绩很优良。附近的农民看到后十分羡慕,便纷纷要求到蜂场学习养蜂技术。由于农民学习养蜂的热情很高,来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1990年,在参加辽宁省养蜂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我有幸又见到了辽北养蜂研究会理事长张功勋同志,他虽年近七旬,但身体仍然健壮。老张已有40年养蜂史,为养蜂事业奋斗一生。1951年31岁的张功勋毅然辞去教师职务,开始踏上养蜂的征途,40年来虽然历尽坎坷,但他始终没忘记养蜂。1953年蜂群归集体,他先后为生产队、公社、园艺场养蜂30年,蜂场都由他一手筹建。1965年,他为  相似文献   

8.
黄坚 《中国蜂业》2007,58(12):36-36
章师傅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养蜂,由于养蜂早,同行们叫他"老革命",但他只凭自己实践养蜂。他听别人说,蜜蜂喂盐有好处,他也跟着做了。前年春繁时,每次抓一把盐混和在粉液中,日复一日,别人的蜂群都  相似文献   

9.
认识刘洪益的人,无不为他精湛的养蜂技术和刘氏微型蜂业集团丰厚的物质积累所折服。刘洪益是辽宁省阜新县知足山乡塔子沟村人,今年49岁。从11岁起学养蜂,历经曲折和磨难,至今已有38年了。他所住村附近虽不宜养蜂,但由于他酷爱蜜蜂,百折不挠。经过他的努力拼搏...  相似文献   

10.
我养蜂已经七八年。因为是业余爱好养得不多 ,去年过冬才十群。前几年养的少 ,只是自给有余 ,亲朋好友送点。每当管理蜂群时 ,都要先看看《中国养蜂》 ,请教我的第二老师。养的时间不长 ,但《中国养蜂》让我获益匪浅。我养蜂是跟附近的朝鲜族权强石老师学的 ,加上自己买书订养蜂杂志。权师傅对我买书订杂志很是赞同。他说 :“你买书不白买 ,是技术投资。我养蜂三十多年 ,有些事还没弄明白。”他不识汉字 ,但汉语很好。权师傅这样说有他的道理。权师傅的蜂有白垩病 ,治就轻 ,不治就重 ,始终不去根。我在《中国养蜂》杂志上看了方法读给他听。…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南昌县向圹镇勒家村科技致富能手、双环蜂业公司经理陈术根同志,是一位身材高大朴实富有生气的中年人,现年45岁,只读过四年书,六十年代在江西省向圹种蜂场当木工,学过养蜂。在生产实践中,他认识到养蜂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精心钻研,雄心勃勃,想把这项事业搞起来。但是,在“文革”期间被打成“暴发户”,蜂群被没收,只剩下一箱蜂。他并未因此而中断养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富民政策的感召下,1981年他带着100多箱意蜂转地放蜂。几年后,成了拥有蜂群600多箱,年产蜂蜜5万多公斤的养蜂专业大户。1985年7月,他创办了“南昌双环蜂业公司”,  相似文献   

12.
刘仰文先生今年81岁了,从事养蜂工作达56年之久,是我国科学养蜂创业先辈之一。 1925年他高中毕业后,便在福州仓山办学,认识了在附近天安寺小学的张品南先生。张先生在课余还从事养蜂生产,养着几群中蜂。他很感兴趣,常与张先生观摩切搓养蜂技术。1932年,他考进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特地选修了养蜂课程。肄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并从金陵大学带回向学校购得的四群意大利蜂,作为业余  相似文献   

1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仰山魏少堂老先生今年已到古稀之年,可他仍有一副坚实硬朗的身子骨,在事业上更不服老。魏老是石河子地区121团的养蜂“元老”,在10年动乱期间离开了他精心培育起来的蜂场。他酷爱养蜂事业,退休之后又和蜜蜂为伍,东征吐鲁番,西战塔城盆地和...  相似文献   

14.
<正>在太原市胜利东街27号院住着一位酷爱蜜蜂的人,他就是晋安化工厂退休工人龚小年师傅,现年74岁。1975年9月,他因工烧伤成为一名残疾人,但他痴迷养蜂,说起他养蜂的经历,有不少故事可讲。20多年前,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养蜂,由于没有一点经验,只敢养几箱蜂。他饲养的蜂群不用说收获蜂蜜,有时连蜜蜂都保不住,不是患病就是飞逃走。但龚师傅并不灰心,他勤奋好学,不懂就问,特别能  相似文献   

15.
我身残且多病 ,未到退休年龄就提前退养了。由于身体不好 ,十几年前就买蜂蜜吃 ,在买蜜的过程中 ,经常向养蜂师傅了解一些养蜂的情况。于是 ,1993年我买了2群蜂来饲养。养蜂对于我来说 ,是从零开始 ,人家养蜂都是追花夺蜜 ,而我只能定地饲养 ,所以没有什么效益。还有蜜蜂越冬、防病 ,对我都是很大的难题。为此 ,屡遭挫折 ,可我痴心不改 ,损失了又买。由于我养蜂没有收入还搭钱 ,家里人不支持 ,朋友们不理解 ,甚至还议论我 ,但这些都没有动摇我养蜂的决心。经历了八九年的养蜂 ,虽然没有取得经济效益 ,但是我的身心得到了很好的调养 ,我…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虎林县新政乡新林村养蜂专业户杨多福,最近在省科协组织的勤劳致富高产竞赛评选中,被授予1988年度黑龙江省养蜂大王称号。杨多福今年47岁,全家7口人,饲养蜜蜂206群,除一名幼儿外,其余都从事专一的养蜂生产,是虎林县远近闻名的专业大户。杨多福养蜂近30年,有丰富的养蜂经验,但他不满足。在生产实践中,他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总结了数控养蜂法,培养壮群,获得了高产稳产。他还边生产边进行科研,先后研制了蜜蜂人工孵化机、自控电取毒器、摇浆机等,提高了工效,促进了生产,从而使他的蜂场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效  相似文献   

17.
89岁高龄的叶振庭是养蜂专家,63岁的独生子叶科良是蜂疗专家,他们俩虽已进入老年人行列,但他们还在发挥余热,为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毕生。近90高龄的叶老,自1928年在保定兴业养蜂学校毕业后,养蜂至今已70余年。特别是从1956年受聘于河北农大后,他一方面从事养蜂教师工作,一方面搞教学、科研,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养蜂专业人才。在工作中他不断总结经验,撰写了《蜜蜂饲养技术》《大小蜂螨防治》等50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1980年他又创造了塑料王台碗、巢门饲器等蜂具,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日本,丹麦等外国…  相似文献   

18.
教授学蜂记     
<正>自1995年标准化(数控)养蜂法培训班开班以来,已经举办了62届,学员4 000多人。对蜂友们积极学习标准化养蜂法我感触颇深,最令我震撼的是周景道教授。2001年,安徽省阜南县外贸局的曾昭俭蜂友,由于参加了第五届标准化养蜂培训班后养蜂效益大幅度提高,为了满足周围蜂友们渴望学习标准化养蜂法的需求,决定承办第七届标准化养蜂培训班。周景道老师是安徽淮北师范学院化学系教授,兼任安徽省养蜂学会秘书长。他虽然已经68岁了,但为了全省广大蜂农提高养蜂效益尽快脱贫致富,在老母亲病重期间仍然去阜南县参加  相似文献   

19.
杨灯云是武汉市蔡甸区玉贤镇农力村农民,从事农业30多年,收益甚微。1987年秋,他开始走养蜂致富之路。杨灯云养蜂5年后,4口之家终于摆脱了困境,养蜂成了他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杨师傅一再向笔者表明:他养蜂脱贫致富奔小康,特别要感谢《蜜蜂杂志》的帮助,是《蜜蜂杂志》使养蜂一窍不通的他,成为养蜂能人。17年来,他不仅把每年订阅的《蜜蜂杂志》十分珍惜地保存起来,以便随时查阅,还经常把《蜜蜂杂志》……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清水河县杨家窑乡养蜂专业户甄虎元,是个远近闻名的双万元户,他今年31岁,1975年6月跟朱小平师傅学习养蜂技术,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掌握了防治蜂螨、培育适龄越冬蜂、造脾和养王等养蜂技术。1980年他花1,500元买了杨家窑大队蜂场的50群蜂和蜂具,办起了家庭养蜂场,走上了专业养蜂之路。由于他认真总结经验,蜂场越办越好,收入年年增加,1982年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