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业耕作栽培制度对农田害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唯一的基本的认识论。研究农田害虫的活动规律靠人们实践活动追逐于它们的活动场所、出没时间、数量变动与耕作栽培、天敌种类及其数量、生态地理和气象条件等来认识它们的发生、发展直到猖獗的规律性,例如因破坏了生物平衡高粱蚜(Longiunguis sacchari Z.)在1958年就大发生了(当然还有利于大发生的气象条件)。某些农田害虫因中断食物链而死亡,或因改善了食物条件加上别的有利于大量繁殖的条件而引起某些农田害虫猖獗起来。五十年代高粱长椿象(Blissus pallipes Distaa)在松辽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汪恩国 《植物保护》1999,25(1):14-17
根据临海市1974~1998年二化螟发生危害的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二化螟的种群数量构成及其变化特点,阐述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的消长规律及相关特征,明确造成二化螟种群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基数增加,越冬场所扩大,耕作制度变化、机械收割推广和冬季气温上升等  相似文献   

3.
黄鼠(Citellus deuricous Brandt)是我国北方农业的主要害鼠之一,同时也是鼠疫等疾病的宿主和传播者。它是山西境内的优势种,广泛分布于省内各盆地的旱坡台斜等地,  相似文献   

4.
波阳湖区(以下简称湖区)包括25个县市,稻田面积1046万亩,三化螟在湖区一年发生四代,一、三代为害造成枯心苗,二、四代造成白穗。解放后至1986年大发生的年份有19561959、1963—1965、1969—1974年,其中尤以1964年和1974年为特大发生年。1975年螟害开始下降,1980年后,连续七年螟害十分轻微,其根本原因是早、晚二季水稻品种早熟化;春耕灌田和夏耕灭茬进度的加快,以及稻区耕作栽培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恶化了此虫乃以生存繁殖的环境条件,使各代三化螟处于逆境状态。此外,药剂治螟技术的提高亦对控制螟害起了一定的作用。预计今后五年乃至十年内,上述抑制三化螟种群数量增长的基本因素将会有进  相似文献   

5.
6.
本项研究通过对广东省粤中(肇庆),粤东(汕头)和粤北(曲江)三个不同类型地区,70年代末期以来稻飞虱(包括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发生情况的研究,分析了广东省稻飞虱种群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和关键因子;研究了广州地区褐稻虱不同世代的虫态历期和繁殖力、寄生和捕食天敌对卵的影响等;制定了不同类型稻区稻飞虱预测预报办法;建立了预测模型(另文发表)。本项工作于1989—1991年进行。这些研究在学术上有新的进展,对提高广东省稻飞虱测报技术水平及其生产  相似文献   

7.
刘忠平 《植物保护》1985,11(1):30-32
植绥螨是植物上的常见螨类,地理分布极广,种类多。五十年代初期只知20余种,目前世界上已报道1000种左右。五十年代中期以来,对它的研究工作剧增,发现许多种类是害螨的有效天敌。  相似文献   

8.
王志明 《植物保护》1991,17(4):26-27
高粱是四川酿酒的主要原料,80年代以来,随着名优酒的发展,急待提高高粱的品质和产量,高粱穗部害虫已成为生产上受到重视的问题。在高粱主产区,粟穗螟(Mampava bipunctella Ragonot)和桃蛀野螟(Dichocrocis Punetiferalis Guenée)是高粱穗部害虫的主要虫种,其次有高粱花翅小卷蛾(Lobesia aeoiopa Meyrick)、柑桔长卷蛾(Homona coffearia Meyrick)等。为进一步提高测报水平,正确地指导防治,作者分析了高粱穗部主要害虫的种群变动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灰巴蜗牛两年发生1代,从1984—1986年,我们观察了灰巴蜗牛的种群数量变动,并制作了生命表(表1) 据以上所述,灰巴蜗牛种群数量变动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草地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和阐述。并根据草地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子,提出了一测二查三看的发生危害程度预报方法和灯下蛾峰日后10天为幼虫防治最晚界限的幼虫防治时期的预报方法。经实际预报检验和指导大面积治防,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1.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动因子的主分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一年有两个高峰,在四川是春峰高于秋峰。关于影响该鼠数量消长的关键因素经主分量分析和 PCA 排序证明,温度和降水量为第一制约因索,湿度和聚集强度为第二制约因素,种群密度和日照为第三制约因素。四川3月气温回升,少雨,农田郁蔽,早粮面积宽,种群密度小,因此3—6月种群数量呈 J 型指数型增长,至6月达全年最高峰。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棉田蜘蛛种类、分布和种群数量变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植棉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棉区分布辽阔,自然条件变化大,栽培制度复杂,棉虫种类繁多,而棉虫天敌的种类也很多,其中蜘蛛作为棉虫天敌加以研究和利用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几年来,随着棉虫天敌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对于棉田蜘蛛的种类和发生情况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料。现在根椐新疆棉区,辽宁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蜘蛛的种类和发生情况作初步分析,为保护和利用蜘蛛来控制棉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农田鼠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与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田鼠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与动态模型研究汪恩国李宝福(浙江省临海市农技总站317000)(浙江省台州市植保站临海市地处浙中沿海,为双季稻3熟耕作地区。农田鼠害自80年代初期严重发生以来,每年发生面积都占耕地面积80%以上[1、2],与病、虫、草害一起成...  相似文献   

15.
灰飞虱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与模型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恩国 《植物保护》2007,33(3):102-107
根据临海市1986-2005年灰飞虱成虫灯下诱集资料和田间测报调查情况,阐述灰飞虱田间消长动态,分析灰飞虱种群变化特征和运动规律,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并运用灰飞虱种群运动原理,创建了7种灰飞虱种群数量预测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经在1984年的初步调查试验,用Morris-Watt根据生命表数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式进行统计分析,以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标Ⅰ值来看,得知大突肩瓢虫在桂南蔗区田间的种群数量变动情况为4-5月间和10月发生的世代的Ⅰ值远大于“1”,而7、8、9月份发生的世代的Ⅰ值则小于“1”,说明5-6月份和10-11月份此虫在田间的存活率较高,种群数量较大.从各世代各虫期的存活率来看,此虫卵期的主要致死因子是“不孵”和“捕食”;幼虫期和蛹期的主要致死因子是“捕食”及“失踪”,4~5月这两个虫期的主要致死因子除“捕食”和“失踪”外,还有“寄生”因子.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Thunberg]是甘蔗绵蚜的主要天敌之一,1982年以来,我们开展保护利用本种瓢虫防治甘蔗绵蚜试验,已取得了成效.为了进一步提高保护利用大突肩瓢虫防治蔗绵蚜的技术水平,1984年在蔗田对引起该种瓢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考查,并以全年不同季节的考查结果,应用Morris-Watt提出有关的数学模式计算分析这些因素与该瓢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蒙城县植保站27a黏虫资料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一代黏虫多年雌虫率的平均值应是最佳雌虫率。一代黏虫种群的雌虫率愈接近最佳雌虫率,其下代种群数量趋势指数则越高;反之,则较低。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以往粘虫生命表调查中存在的问題,从改进调查方法入手,采用隔离小区分龄期追踪调查死亡过程,试验校正漏查,并辅以天敌捕食作用的实验评价和血清学鉴定,组建麦田一代粘虫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生命表分析得出:影响种群数量年间变动的关键因子为温湿气候因子和中华卵索线虫的寄生;进而摸拟制定出种群数量的最优预测模型。由实验种群研究得出:粘虫具较高的内禀增殖力,在适宜条件下易造成暴发性为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以往粘虫生命表调查中存在的问題,从改进调查方法入手,采用隔离小区分龄期追踪调查死亡过程,试验校正漏查,并辅以天敌捕食作用的实验评价和血清学鉴定,组建麦田一代粘虫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生命表分析得出:影响种群数量年间变动的关键因子为温湿气候因子和中华卵索线虫的寄生;进而摸拟制定出种群数量的最优预测模型。由实验种群研究得出:粘虫具较高的内禀增殖力,在适宜条件下易造成暴发性为害。  相似文献   

20.
1992年5月、6月、8月至10月,1993年9月、10月对新疆棕熊进行了全面考察研究,(1)分布和密度:指名亚种Ursus arctos arctos:阿尔泰山(一级密度区),密度为5.5~7头/1000km^2;天山亚种U.a.isabellinas:准噶尔西部山地、天山(二级密度区),密度为3.4~4.5头/1000km^2;青藏亚种U.a.prainosus: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和阿尔金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