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植物叶序研究的源流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8个世纪以来,人类在研究叶序现象的发生规律和机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植物的叶序一般符合斐波纳契序列,并存在黄金分割关系;互生叶序的发散角大多恒定;发散角可以采用多种数学方法进行推导;发散角的形成在光照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叶序在形态发生学上具有特定的规律,并与某些植物激素和遗传基因有关,同时植物叶序与其它形态特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胡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812-8813
植物的叶序与Fibonacci数和Lucas数有着密切关系,根据Fibonacci数与Lucas数的递推关系,利用母函数的方法,研究Fibonacci数与Lucas数的反演关系,揭示了植物叶序的内在现象。  相似文献   

3.
叶序(Phyllotaxis)是指植物叶片在茎或枝条上坐落有序的排列方式。早期对叶序发育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叶序形态学观察上,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开始揭示了这一过程背后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叶序发育受到多个基因的精细调控,同时,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在叶序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分子组分、物理因素以及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决定了植物叶序的模式。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叶序模式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匍匐茎片段(来源于水体)和宿根片段(来源于陆生环境)萌生苗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生长。主要结果为:2种来源的空心莲子草幼苗(陆生苗和水生苗)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全光照、33%光照、9%光照),具有基本相同的生长格局,对光照强度的变化也具有相似的反应。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甚至在9%光照时,空心莲子草的总分枝数、最长枝长、节间长度、叶片数没有显著差异,而空心莲子草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降低,地上茎直径显著减小;在中等光照条件下(33%光照),其叶面积发生补偿性增大;就生物量的分配而言,随着光强的减弱,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显著减少,而茎、叶的生物量只有在光强极低的条件下(9%光照)才显著减少。这些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一方面空心莲子草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形态可塑性,另一方面,空心莲子草基本的空间生长格局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生长策略上的权衡可能是空心莲子草成功入侵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金鱼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茎上不同节位的顶芽作了形态和解剖方面的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金鱼草主茎第1~6节位生长锥形成对生叶原基,展开后为交互对生叶序,叶片呈卵形至椭圆形;第7节位,24.4%的生长锥产生对生叶原基,形成对生叶序,75.6%的生长锥单侧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第8节位,84.0%的生长锥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至第9节位起生长锥全为单侧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叶片变成狭长形的披针形。表明金鱼草主茎第7~8节位是其叶序由对生向互生转变的节位。自第13节位后主茎顶芽顶端生长停止,变为花芽而开花,最迟至第17节位止。对生叶序状态下未见有开花者。在主茎顶芽变为花芽后,侧芽也相继活动,形成花芽,陆续开花。  相似文献   

6.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金鱼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茎上不同节位的顶芽作了形态和解剖方面的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金鱼草主茎第1~6节位生长锥形成对生叶原基,展开后为交互对生叶序,叶片呈卵形至椭圆形;第7节位,24.4%的生长锥产生对生叶原基,形成对生叶序,75.6%的生长锥单侧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第8节位,84.0%的生长锥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至第9节位起生长锥全为单侧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叶片变成狭长形的披针形。表明金鱼草主茎第7~8节位是其叶序由对生向互生转变的节位。自第13节位后主茎顶芽顶端生长停止,变为花芽而开花,最迟至第17节位止。对生叶序状态下未见有开花者。在主茎顶芽变为花芽后,侧芽也相继活动,形成花芽,陆续开花。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对水稻施氮水平进行准确分类预测,为水稻精准施肥和高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水稻品种金优458为试验材料,设4个施氮水平(从高至低折合纯氮用量分别为225、150、75和0 kg/ha),通过叶绿素测量仪SPAD-502获取水稻第6~9叶序叶片的SPAD值(即叶尖、叶中和叶枕的SPAD值),并分别应用网格搜索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对4个施氮水平下的水稻叶片SPAD值进行训练和预测分类.[结果]对于第7、8叶序、第7~9叶序及第6~8叶序叶片组合,粒子群算法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对水稻施氮水平的分类识别效果均优于网格搜索算法,其准确率均高于75.000%,对归一化处理后的第7、8叶序叶片组合识别率最高,达88.889%.[结论]基于粒子群算法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适用于水稻施氮水平分类预测,能满足农学研究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小麦叶片的逆向衰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小麦叶片逆向衰老规律,探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方法】从2005年起进行了小麦叶片逆向衰老顺序和正常衰老顺序的比较试验,对冠层温度和一些重要生物学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自然界存在小麦叶片逆向衰老现象,具此现象的小麦其部分茎生叶片的衰老顺序和大多数小麦的正常衰老顺序不同,即最晚衰老的叶片不是旗叶而是倒2叶;和这种叶片逆向衰老状态相对应,在结实后期出现顶层叶黄、邻层叶绿的叶色结构,和一般小麦的顶层叶绿、邻层叶黄完全相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也在生育期向前推进中出现旗叶被倒2叶反超的异常状况,另外,这类小麦结实期的冠层温度总是显示出以冷结尾(冷尾态)或全程偏冷(冷型态)的特征;由于生理过程的特殊性,导致这类小麦倒置茎上的粒重明显高于正置茎,并由此带动其籽粒亦比一般小麦为重,这和“接力式”灌浆机制密切相关,不同于一般小麦的旗叶作为向籽粒输送养分的主源其作用贯穿于结实全过程的灌浆模式。【结论】这项研究为小麦结实和衰老理论的探讨、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冷型、冷尾小麦的培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椰糠半无土栽培模式下以将军菊苣(品种编号:J-1、J-2、J-3和J-4)和食叶草(品种编号:S-1和S-2)为试材,分别进行株距(25 cm、30 cm、35 cm)和刈割间隔期(30 d、35 d、40 d)的栽培试验,探究了不同株距和刈割间隔期内两种牧草的叶片生长情况、刈割后的全株干鲜重和叶片的粗蛋白含量,明确了两种牧草的适宜株距和最佳刈割间隔,为牧草高产优质生产提供新途径。株距试验结果显示:当定植株距为25cm时,将军菊苣J-1品种的亩产较高;当定植株距为30cm时,S-1、S-2和J-4品种的亩产量、各品种的叶片数量(除J-4品种)、干物质含量(除S-1品种)、叶片粗蛋白含量(除J-3品种)高于其他株距组;当定植株距为35 cm时,将军菊苣的叶片宽度(除J-1品种)、全株鲜重、干重(除J-1品种)均较高;将军菊苣的各品种间的亩产量不同。刈割间隔期试验结果显示:间隔40 d刈割时,叶片长度和叶片数量(除J-4品种)、全株鲜重、干重和干物质含量均高于其他间隔期;间隔35 d刈割时,所有品种的叶片粗蛋白含量高于其他组。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食叶草的生产以株距为30 cm、刈割间隔期为40 d时可实现高产;以株距为30 cm、刈割间隔期为35 d时可实现优质生产。将军菊苣在株距为30 cm、刈割间隔为35 d时可实现优质生产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不同生育期污染主茎单个叶片结果表明,137Cs向植株未污染部位的转移与污染叶的叶位有关,植株中的137Cs主要分布在茎叶中。受污染的水稻各部位137Cs积累量与污染量呈线性正相关,植株各未污染部位137Cs比活度大小顺序为叶>茎>根>穗。  相似文献   

11.
Gibberellic acid treatment of vegetative Xanthium shoots induced a change in phyllotaxis and almost doubled the rate of leaf production. Phyllotaxis in control plants displayed a 2,3 contact parastichy pattern; that of the treated plants could be approximated with a 3,5 pattern. Thus, the Xanthium apex switched to a new mode of growth and a higher order of phyllotactic leaf arrangement not seen in untreated plants. It may be inferred from these experiments that gibberellic acid plays a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site of leaf initiation.  相似文献   

12.
Shoot apices and young meristematic leaves can be examined directly with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ithout prior fixation or metal coating. The form of the shoot apex, cellular organization, andleaf arrangement (phyllotaxis) can be observed, perphaps as they have never been visualized before.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模式对兴义市特色烟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设置了3种烤烟栽培模式,研究其对兴义市特色优质烟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当地栽培措施栽培其产值和产量能达到较高水平,但烟株株型特征及部位结构不够合理,生育期较长,烟叶落黄不够好,加大了烘烤难度;而采用扩行缩株、高密度低施肥水平等技术措施栽培的烟叶株型及等级结构合理,烟叶落黄良好,烤后烟叶上中等比例高,产值、产量也能达到一定水平,且烤后烟叶物理外观性状良好,内在化学成分协调;缩行扩株技术栽培效果则不佳.  相似文献   

14.
对低速轴流压气机五个轴向间距下的压气机特性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分析了轴向间距对压气机失速点流量,以及对压气机工作于多团旋转失速流量范围的影响,论证了静子在轴流压气机中具有抑制扰动波发展以及增强气动稳定性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转静子之间轴向间距的减小,静子的增稳作用增强,压气机的失速流量减小.  相似文献   

15.
红叶甜菜的茎尖外植体在含有BA15.0 mg.L-1的MS培养基上生长约45 d时,在膨大叶片的边缘可见不定芽的直接产生。石蜡切片观察结果显示,该过程为典型的器官发生途径。将不定芽切割后在相同配方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绝大部分组培苗表现出和野生型一致的表型,呈莲座叶;个别组培苗的茎伸长,呈螺旋叶序。HPLC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组培苗和茎伸长组培苗的内源生长素和赤霉素含量基本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烤烟新品种云烟116(Nicotiana tabacum L.cv.Yunyan 116)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采用L_(27)(3~(13))正交试验设计,比较施氮量、株距、留叶数、打顶时期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等对产量、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田土壤养分状况变异程度较小,且符合正态分布,满足统计学需求;留叶数对云烟116的农艺性状影响最大,其中与株高的关联系数达0.822 6。方差分析表明,株距和施氮量×打顶时期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株距对产值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该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最大产量组合为株距0.60 m、初花打顶,产值最高的处理为株距0.60 m,2个模型分别能解释47.8%和37.9%的因变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行距配置和覆反光膜对夏玉米产量及光能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近些年来夏玉米生长期阴雨寡照时有发生,光照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在高密度下,采取适当调节行距配置和覆反光膜等措施能否有效改善及优化群体冠层和内部的光环境,缓解高密度造成的遮阴加重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进行大田试验,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常规密度(67 500株/hm2)和高密度(82 500株/hm2)条件下,设置3个行距配置((60+60)cm、(80+40)cm、(100+20)cm,覆反光膜(FM)和不覆膜(NM)2个处理,研究覆反光膜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高密度种植,玉米产量增加。密度67 500株/hm2时,"60+60"和"80+40"行距配置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100+20"行距配置;但密度82 500株/hm2时,覆反光膜处理下"FM80+40"的行距配置能够有效改善群体内部光照环境,使光能在玉米群体冠层内的分布更加合理,显著提高干物质积累量、L...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垄距对广薯87藤叶和鲜薯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食用红心甘薯新品种广薯87为研究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的情况下,研究5个不同垄距(75、80、85、90、95 cm)处理对甘薯藤叶和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垄距的增大,藤叶产量也逐渐上升;在95 cm垄距处理时,藤叶产量达最大值,为12 656.3 kg/hm~2。因此,可通过适量加大垄距的宽度来提高藤叶产量。随着垄距的增大,鲜薯产量逐渐上升;当垄距为90 cm时,鲜薯产量达最大,为34 875.0 kg/hm~2。但垄距达95 cm时,产量反而开始降低。[结论]综合考虑,在西南丘陵地区甘薯机械化起垄时,垄距为90 cm时广薯87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1987-1991年进行新老茶树套种换种的研究,结果证明,新老茶树生育协调,新茶树第3周年正式投产,第4周年平均每公顷产鲜叶6979kg。这种改植方法具有控制水土流失、改善茶园小气候、促进幼龄茶树生长、提高土壤肥力、稳定茶叶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缩短投资回收期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胡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646-15647
花瓣与Fibonacci数有着密切关系,根据Fibonacci数与Lucas数的递归关系,给出了关于Fibonacci数的生存函数F(r,x)和S(r,n,x)的定义,得到了关于Fibonacci数的生存函数,揭示了Fibonacci数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