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山东省目前主要推广品种,对不同收获期籽仁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的变化及其品种间的差异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以弄清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籽仁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的变化规律,为花生营养品质的改良,按需选用品种,适期收获,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高含油量油菜品系为材料,研究角果发育过程中种子和果皮油份积累与主要脂肪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含油量品种在角果发育早期油份的合成与积累较为缓慢,开花后20d种子含油率仅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8.35%-12.32%,角果发育中期是油份含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开花后40d种子含油率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72.89%-94.73%,籽粒成熟时油份含量达到最大值。果皮的油份积累与种子相反,随角果发育油份含量依次下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种子和果皮的二十碳烯酸、芥酸合成规律明显不同。种子的7种主要脂肪酸组成中芥酸和二十碳烯酸与16碳、18碳脂肪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亚麻酸和亚油酸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正相关,与油酸含量H2和H27为正相关,H1和H28为负相关。而油酸与其它脂肪酸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亚麻酸的相关关系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可见油酸的合成与积累不仅与棕榈酸、硬脂酸有关,还会影响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这是创新油菜高油酸材料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碧林 《茶叶》2013,(1):28-31
在茶叶生产中,每年产生的大量茶叶籽没有很好地得到开发利用而白白地浪费掉,而茶叶籽油是可与山茶油、橄榄油媲美的高档食用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茶叶籽进行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增加茶农收入,促进茶产业稳步发展,而且为高端食用油的开发开劈了新的途径。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了莲都区发展茶叶籽油生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以人参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人参籽油,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萃取人参籽油工艺参数,再将其与通过冷榨法及溶剂法提取的人参籽油进行对比,测定和比较了不同工艺制取的人参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26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 h工艺条件下,人参籽油得率为16.2%。经检测,人参籽油脂肪酸组成为不饱和脂肪酸占99%以上,其中油酸含量极高,可达73.93%。通过不同制取方法所得到的人参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法与溶剂萃取法所提取人参籽油的脂肪酸明显多于压榨法的脂肪酸成分;且超临界CO2萃取法具有无有机化学试剂残留的明显优势,因此,是未来人参籽油提取中可以应用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提取工艺和技术。  相似文献   

5.
朱德焰  金开美  党永超 《茶叶》2011,37(4):242-243
产业化开发茶叶籽油既可以满足高端保健食用油消费需求增加茶农收入,还为信阳茶产业注入新内容,助推河南省农村改革综合实验区建设。本文结合信阳茶区茶籽的生产利用现状,调研分析论证了利用茶叶籽油走产业化之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茶叶籽油精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茶叶籽毛油为原料,采用酸法脱胶,磷脂的去除率可达到88.89%,碱炼脱酸可将酸价由3.553mgKOH/g降至0.146mgKOH/g,使用活性炭脱色,最高脱色率可达到81.3%。在真空度500Pa左右,通入水蒸气,脱臭70min。可有效除去毛油的收敛性苦涩味,且无异味产生,所获精炼油澄清、透明,呈淡黄色。  相似文献   

7.
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O/L花生品种8130为材料对其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累积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花生籽仁中,含有8种主要的脂肪酸,按含量高低依次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花生酸、二十四烷酸、花生烯酸;花生籽仁发育过程中,油酸含量逐渐增多,其它脂肪酸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饱满籽仁中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占全部脂肪酸的80%以上。脂肪酸总量在籽仁发育前期增加迅速,然后缓慢增长,到籽仁成熟期又迅速增加,在收获期达到峰值,油酸亚油酸比值(O/L),随籽仁发育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饱满籽仁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8.
茶叶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多酚、生育酚、植物甾醇、角鲨烯等活性成分,具有降脂减肥、抗氧化、调节免疫、保护皮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既是一种高营养的健康食用油,也在食品、医药、日化、农业环境、生物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就茶叶籽油的理化性质、品质成分、保健功能、应用领域进行综述,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宇宏  高颖  韩震  尹军峰 《茶叶科学》2022,42(5):705-716
茶皂素是一类在山茶科植物种子中含量丰富且具有特异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但不同种质茶叶籽中皂素含量及组成尚不清晰。以浙江省同一地区采集的21个茶树品种(系)的茶叶籽为试验材料,对茶叶籽的基本特征、皂素含量及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的茶叶籽的百粒质量、壳仁比、皂素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21个茶树品种(系)的茶叶籽的皂素含量范围分别为30.82%~48.16%和16.93%~31.82%,其中黄观音的茶叶籽皂素含量最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同时检测出68种茶叶籽皂素单体,其中Theasaponin E1的峰相对强度最大。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显示,21个品种(系)的茶叶籽以树型为依据被明显地划分为2组,组间差异单体物质有21种。结合相关性分析,高积累的Theasaponin E12、Camelliasaponin B1/B2、Theasaponin A5/A6、Camelliasaponin C1/C2和Assamsaponin G可能是灌木型种质资源有别于小乔木型、乔木型种质资源的重要特征物质。研究结果为生产茶叶籽皂素原料的选择和高值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茶叶籽油的加工工艺及其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达  凌益春  王岳飞  杨贤强 《茶叶》2010,36(3):144-147,151
茶叶籽油是一种纯天然高级木本可食用油脂,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80%,维E含量丰富,具有降血脂、抗氧化及调节免疫功能、抗癌、美容护肤等保健功效。经初加工的茶叶籽油色泽深,带有苦涩味,需精加工。本文就茶叶籽油的理化特性、成分组成、加工工艺及其保健功能作一综述,以期为茶叶籽油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豫南地区42份茶树种质资源的茶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茶籽含仁率及茶籽仁的脂肪含量,范围分别在33.53%~71.60%、17.77%~38.39%。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茶籽仁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共检测到21种脂肪酸,其中主要成分棕榈酸、硬脂酸、顺-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含量分别在2.64%~5.70%、0.21%~1.11%、7.33%~17.29%、0.09%~8.44%和0.01%~0.15%;相关性分析显示,顺-油酸与十三碳酸、十四碳酸和顺-二十碳二烯酸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反-油酸、顺-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除了水仙7202茶籽仁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为3.08∶12.16∶1,其余茶树种质资源茶籽仁中,这三类脂肪酸的比值均约为1∶2.69∶1.37。中黄1号、农抗早、迎霜、鄂茶11号、龙井43、中选8号、崂山3号和黄金叶8个茶树品种,不仅含仁率和脂肪含量较高,而且茶籽仁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丰富、均衡,可初步筛选出来作为豫南地区叶籽两用茶园的候选品种。  相似文献   

12.
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了福建42份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种质资源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饱和脂肪酸(SFA)的平均含量为20.59%,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为50.57%,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28.11%;发现茶籽油中含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平均含量为0.11%;参试材料中优良品种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优于地方品种。选取了11种含量较高或特异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硬脂酸、花生酸、棕榈酸和DHA等是构成茶籽油的重要或特征脂肪酸。茶籽油是富含油酸、亚油酸,低芥酸和反式脂肪酸的高品质油脂,具有开发高级食用油脂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脂肪酸是乌龙茶香气形成的关键前体。选择18个茶树品种的闽北乌龙茶(毛茶与其复焙茶)和3个茶树品种的闽南清香型乌龙茶,采用硫酸-甲醇法制备脂肪酸甲酯,运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其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福建乌龙茶中检测到11种脂肪酸,含量较高的主要是含16个和18个碳原子的脂肪酸;闽北乌龙茶的脂肪酸总量及不饱和度均低于闽南乌龙茶;十六碳酸(C16:0)、顺,顺-9,12-十八碳二烯酸(C18:2)和顺,顺-9,12,15-十八碳三烯酸(C18:3)等9种脂肪酸的含量在品种间差异显著,以雀舌的C18:3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复焙对闽北乌龙茶的脂肪酸的影响与其碳原子数和不饱和度有关,其中二十二碳酸(C22:0)和二十四碳酸(C24:0)全部降解,但含量下降最多的脂肪酸是C18:3。由此可见,福建乌龙茶的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差异特征与其产地有关,并受茶树品种和工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化学滴定及气相色谱等手段,对产自云南普洱的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及8个常见食用植物油的特征指标(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碘值、皂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折光指数为1.4629~1.4634;相对密度为0.9148~0.9167;碘值为859~903 g·kg-1;皂化值为189.0~1...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Arabica咖啡(Coffea arabica)、兴隆Robusta咖啡(Coffea robusta Linden)和越南Robusta咖啡为原料,采用正己烷萃取其咖啡油脂肪酸,通过GC/MS分析生咖啡及不同焙炒度咖啡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云南Arabica咖啡总脂肪含量高于兴隆Robusta咖啡和越南Robusta咖啡总脂肪含量;咖啡油脂肪酸含量从高到低的3种脂肪酸依次为亚油酸(约40%)>棕榈酸(约30%)>油酸(约20%);焙炒程度对咖啡油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影响。此外,3种咖啡中均含有少量的亚麻酸、花生酸和山嵛酸。  相似文献   

16.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een tea seed oil including cold test,color,flash point,gravity,refraction index,moisture content,acid value,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were investigated.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catechin content of the oil was determined by GC and HPLC analysis.The oil is stable at low temperature.High flash point (267.8 ± 5.1 ℃) showed the high thermal stability of green tea seed oil as well,which support for suitability to use as cooking oil.Specific gravity and refraction index of green tea seed oil was found as 0.913 and 1.4679,respectively.Color of the oil was measured as 99.7 ±0.2 for lightness,1.9 ± 0.1 for greenness and 6.6 ± 0.1 for yellowness.Acid value (KOH mg/ml),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of green tea seed oil were 0.21,104.1,0.11 and 215,respectively.Fatty acids compositions of green tea seed oil was found to be dominated by oleic acid (81.3%) and presence of minor amount of linoleic acid (4.8%),palmitic acid (4.6%),palmitoleic acid (3.3%),linolenic acid (3.2%) and stearic acid (1.0%).The presence of antioxidative compounds such as (-)-epicatechingallate (207.2 ±0.2 g/g) and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99.5 ±0.6 g/g) in the oil could enhance its shelf life during storage.  相似文献   

17.
高空气球飞行对鸡冠花籽粒产量及籽油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空气球搭载了2个品种鸡冠花(CelosiacristataL.)的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飞行高度为40112km,飞行时间近3h54min,回收后播种栽培,采收子一代(SP1)种子,对其千粒重、单株籽粒重、籽油含量和脂肪酸组分进行测定分析,并与地面对照组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SP1代种子千粒重、单株籽粒重、分枝穗数均比对照明显增加。2个品种SP1代籽油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6.3%、5.1%。籽油中脂肪酸组分无明显变化。但是,主要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显著差异。例如,黄色普通鸡冠籽油中MUFA含量比对照增加38.7%,PUFA则降低8.7%。高空诱变对不同基因型品种的鸡冠花籽油脂肪酸合成产生了不同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儿茶素对大白鼠磷脂酰胆碱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普明  杉山公男 《茶叶》2002,28(2):78-81
食物中添加绿茶提取物或其含有儿茶素的组分显著地增加了喂养高胆固醇食物3周的大白鼠血液和肝脏微粒体磷脂酰胆碱中的亚油酸比例。喂养不含胆固醇的食物时,儿茶素改变了肝脏微粒体磷脂种类的组成,也增加了其中磷脂酰胆碱中的亚油酸比例。这些结果提示儿茶素能够影响脂肪酸以及磷脂的代谢。  相似文献   

19.
玉米子粒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10个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的优良自交系,按(5×5)配成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玉米子粒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油分主要受胚、胚乳、细胞质效应的影响;油酸、亚油酸主要受胚、胚乳、母体效应的控制,3个性状均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α-亚麻酸的胚效应最小,表现为加性效应且遗传率较高。4个性状胚乳、胚的遗传率均较高,且胚乳遗传率大于胚的遗传率。330、素湾1611、ZOL-1可用于提高油分;ZOL-3、ZOL-4、ZOL-5对提高油分和油酸有极显著效果;ZNL-1、330、1072、ZOL-1、ZOL-5可用于提高亚油酸;ZOL-4可作为提高α-亚麻酸的母本;ZOL-1可以同时提高油分、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相关分析表明,油分与油酸极显著正相关(rP=0.612**);油分与亚油酸(rP=-0.504**)、油分与α-亚麻酸极显著负相关(rP=-0.277**),所有成对性状均以胚乳加性相关最强、胚加性相关次之。  相似文献   

20.
叶籽两用茶树种质的研发利用对于茶产业结构调整、茶园综合效益提升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深入研究现有茶树种质与茶籽相关性状特征,可为叶籽两用茶树的遗传育种提供基础信息.从福建、云南和湖南采集了31份同年结实茶籽,对种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茶树茶籽含油率存在2倍以上的差异;从茶籽油脂中检测到10种脂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