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太湖流域污染物减排是改善太湖水环境质量的必由之路,产业生态化改造是污染减排的有效手段。运用产业生态化理论,利用2009年南京市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相关资料,分析了该流域产业及环境现状,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重点污染行业进行了识别,提出了南京市太湖流域水污染减排方案,绩效分析显示减排方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农业种植过程中面源污染发生原因,从化肥的过量使用、农田管理方式、土地利用方式和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对太湖流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针对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提出有效的源头控制和营养物质拦截技术,并展望了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4.
5.
通过H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田块生态设计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生态工程、农田防护与环境保持工程等方面的设计,重点研究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化设计和优化方法,调整、优化景观组分、田块的空间分布格局,使各组分之间达到和谐、有序形成生态环境的安全统一性,提高农田生产力和景观生态稳定性,为合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备条件,阐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技术要求及综合规划设计,以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江苏省太湖流域种植业、养殖业及农村生活污染三大污染源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治理江苏省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卓  王燕辉  苏雄志  张俊梅 《湖北农业科学》2016,(5):1311-1316,1323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以河北省卢龙县为研究区,分别从自然条件、工程条件与适宜经营条件3个方面,选取土壤质地等11个子目标,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对于近期内被占用可能性较大,不适宜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实行"一票否决"制,确定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可建设区域,综合评价最终确定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时序。结果表明,卢龙县待建高标准农田面积共有39 280.84 hm2,分为3个时期,优先建设区、中期建设区和暂缓建设区,分别为9 557.87、18 644.33、11 078.64 hm2,各占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总面积的24.33%、47.46%、28.21%。该研究可为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田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洋 《农技服务》2007,24(8):116-116
通过探讨农田面源污染的特点、污染途径,提出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洱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现状,提出几种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模式,为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保护洱海水体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贡湖湾生态修复区等比例缩放中尺度模型,同时在模型内模拟示范区沉水植物分布,在不同季节从流域亲水河调水入实体模型,研究模型对调入水的净化时间和净化效率,并总结生态修复区水动力调控模式。结果表明,水质由Ⅴ类恢复到Ⅱ类春季约需要14 d,夏季约需要17 d,秋季约需要20 d。冬季由于大部分沉水植物无法生长,因此其净化能力较差,水质检测20 d数据显示仍无法恢复到调水前水质。生态修复区水动力调控模式为春低秋常冬高夏循环。  相似文献   

12.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与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通过对太湖“零点行动”前后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虽然水质得到改善但尚不能控制富营养化趋势,提示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紧迫性;进一步对环太湖流域重点农业面源污染源水肥流失和畜禽养殖业污染进行了研究与评价,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对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宜兴段生态公益林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太湖流域宜兴段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和水污染治理的需求,讨论了在太湖流域进行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原则,提出了进行生态公益林建设、改造应当注重培育水源涵养林,尤其是混交林、复层林,从而增强森林的生态功能与观赏性。  相似文献   

14.
张掖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张掖市实际情况和6个典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相关情况,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了7个指标的权重和项目实施前后生态效益分值.结果表明:对生态效益有重要影响程度的是灌溉保证率和植被覆盖率,山丹县大马营乡楼庄等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益在6个项目中最高,得分为29.38.项目实施后,除民乐县三堡镇下吾旗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生态效益比实施前降低,其他5个项目生态效益均比实施前的得到提高.为了提高生态效益,可以通过栽植防护林,使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和防风能力将得到提高,对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灾害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大力发展衬砌渠道输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从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受胁迫性3个方面建立了环太湖地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共选择25个参评指标,并以环太湖地区的吴中区为例,评价其1984和2002年陆地景观生态安全程度。结果表明,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从1984年的63.29%下降到2002年60.44%,但由于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对景观安全程度贡献较大,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基本处于良好状态。2002与1984年相比,景观结构稳定性安全度下降16.95%,景观受胁迫性安全程度降低19.20%,成为景观生态系统不安全隐患,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改善,以提高环太湖景观生态系统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盛东  徐枫  王跃奎  杨旭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77-11780,11807
通过对太湖流域水环境安全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借鉴目前较先进的水环境安全评价技术,基于流域水环境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机制,建立了太湖流域水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并提出了基于熵值理论和综合指数模型的太湖流域水环境安全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6年流域水环境安全度处于边缘状态,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对评价结果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太湖流域水环境安全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严小青 《农业考古》2022,(1):194-201
自古吴县、太仓、金华、龙泉等太湖流域盛产各色柑橘,尤其是太湖洞庭山的柑橘,在神话时期即有生产,因其种类多、品质佳、获利丰,名闻天下。柑橘的花可蒸馏制香、果皮可入膳或制药。很多人依赖柑橘为生。柑橘因其可食、可药、可赏玩的特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柑淡(种子)发芽、砧木嫁接的种植法;火粪培壅、防治虫藓病害的治理法等柑橘栽培技术流传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柑橘不仅在太湖流域传播,还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品质优良的新品种。研究柑橘的生产与利用史,也是对农业技术史与饮食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氮磷流失的影响,采用田间径流池法,在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比较了等氮投入条件下常规种植和有机种植模式农田径流水中氮、磷浓度特征,以及径流氮、磷流失量、流失系数。结果表明,稻季和麦季农田径流中总氮、可溶性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平均浓度和总氮流失量均表现为:常规种植有机种植对照。与常规种植相比,有机种植模式能够有效减少稻麦轮作农田中氮的径流流失,且对麦季氮素径流流失的减少效果优于稻季;尽管有机种植模式下磷流失系数低于常规种植,但有机肥投入携带的高磷量会增加农田磷素径流流失量。  相似文献   

19.
太湖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水体,由于流域内工业、农业的高速发展及生活污水无节制排放,水污染防治相对滞后,加之湖泊自身的水文特征等效应,使太湖富营养化形势严峻,并已危及流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正常生活。太湖富营养化是典型的生态问题,因此可通过恢复湖泊水生植被,限制湖泊网围养殖面积,实施生物操纵控藻,建设环湖生态农业区,恢复湖滨带生态等生态防治对策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20.
流域水质、水量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如何协调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决策者及公民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对滇池流域的调研得出影响滇池流域水质、水量的主要原因有内源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而导致这一系列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即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基于此在以往生态补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