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玉林专区八个县400万多亩稻田,除有10万亩左右中稻外,其余均是连作双季稻。解放前耕作技术落后,双季稻年产仅300多斤。解放后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广大群众发挥了高度的生产积极性,双季稻产量才逐年提高。1952年亩产上升为435斤,1953年出现亩产千斤的互助组,被评为省级丰产劳模的 相似文献
4.
5.
桂林以北的灵川、兴安、全州、资源、灌阳等五县,称桂北地区。该区水田历来推行一熟中稻冬种绿肥为主的耕作制度,部分地区复种少量秋粮如荞麦、豆类、麦类、红薯等,面积构10%左右,双季稻仅灵川县大圩区一带(原临桂县属)有所种植,面积约一万多亩。1953、1954年随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生产情绪高涨,种植双季稻被当作增产窍门挖掘出来。1954年兴安县种晚稻扩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杂交早稻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应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种植的高产、稳产和抗性强的杂交早稻品种。[方法]选择在该区域表现较好的两优6号、陵两优916、陵两优717、陵两优211、两优早17和陆两优996等6个杂交早稻品种,对其生育期、部分综合性状、产量和经济性状进行比较。[结果]陆两优996全生育期最长,为117 d,陵两优211全生育期最短,为111 d。两优6号和两优早17水稻植株的抗倒伏性强,无明显早衰现象,稻谷落色较好。水稻产量以两优早17最高,比陆两优996增加10.36%;其次是陵两优916和两优6号,分别比陆两优996增产9.05%和7.77%;水稻产量为两优早17陵两优916两优6号陵两优717陵两优211陆两优996。[结论]两优早17和两优6号的综合性状表现较佳,产量较高,适宜于在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平乐县榕津公社位于平原地区,土质不算好,浅瘦土田和胶坭田较多。过去早晚两(?)亩产不过700多斤。1963年,有两个生产队开展了科学实验工作,全社也闯过了亩产千斤关。在这个胜利基础之上,1964年该社再乘胜前进,全面开展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运动,并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抓“高产、稳产”。全社1,500多亩双季稻,全年亩产跃进至1226.4斤;全社38个队,其中亩产超千斤的队有36个,超1,300斤的有10个。 相似文献
9.
醴陵县是湖南全省栽培双季稻最悠久的地区。当地农民很讲究灌溉技术,认为根据禾苗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应充分满足其对水分的需要,进行合理灌溉,是提早成熟,防止倒伏,保证双季稻早晚两道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将秧田与本田阶段的灌溉技术经验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0.
11.
武昌县过去基本上是一季中熟稻区。1956年,随着合作化的大发展,同时推行水稻改制,双季稻由1955年的16,195亩扩大到91,432亩,亩产稻谷698斤,比中稻多收179斤,增产34.5%。今年(1957),双季稻更扩大到101,110亩,占水田面 相似文献
12.
13.
南昌气候暖湿,年雨量1,70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在17~18℃之间。全年之中,除1、2、3三个月的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下外,其余各月均在10℃以上;其中4月和10月在15~20℃,5~9月在22~31℃之间。无霜期约240~270天左右。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极有利于双季稻的栽培。南昌为本省重点推行栽培双季稻地区之一,为了达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东山乡是全州县一个高寒山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番茄反季栽培形成规模,面积达1800hm2。番茄于7月中~8月上旬成熟,个大多汁,色彩红艳,畅销区内外10多个省市。年收入上万元的农户达1000多户,普遍收入在4000~8000元之间。东山乡由贫困逐步向富裕过渡,呈现出小康社会的风貌。1东山乡的气候特点1.1春季连着秋季按气候平均气温≥10℃~<22℃为春秋季,东山乡的春季来得迟,要到4月下旬,春季才开始,一直连续到6月下旬,7月份偶有日平均气温≥22℃,春温、夏温间或上下波动,夏季日数极短且不连续。春秋季日数较长,有170~180天日平均气温维持在18~22… 相似文献
19.
研究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对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可为指导不同地域的水稻优质生产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6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南方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6种不同土壤类型中,各处理优质晚稻的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均无明显差异。垩白大小与穗干重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水稻产量以红黄泥田最高,达7570.46 kg/hm2,大小顺序为红黄泥田>河沙泥>灰泥田>麻沙泥>紫泥田>黄泥田。红黄泥田和紫泥田有利于提高优质晚稻的出糙率、精米率;灰泥田和河沙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黄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胶稠度、蛋白质,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直链淀粉含量。上述结果说明,黄泥田种植水稻有利于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20.
湖南醴陵白兔潭稻虫防治示范区工作组 《湖北农业科学》1956,(5)
近年来由于双季稻栽培面积的逐渐扩大,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已显著提高,因此,“单改双”“间改连”在许多地区已成为粮食增产的有效措施。但由于双季稻生育期长,给害虫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晚稻螟害特别严重。而且早稻一定要早插,晚稻才能赶上季节;因此,运用迟栽避螟的方法,已不适应于双季稻地区。要想双季稻区根本解决螟害问题,就得首先解决如何才能把越冬螟虫消灭得好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改制后的新情况,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确保两季丰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