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淥公社,在武鸣县东部,离县城有四十五华里,靠着大明山,四周为丘陵坡地,三面坡为梯田,延坡向下汇合,形成平坦小片,插花有零星低洼田块。从土质来看,并不太好,坡底梯田,属于上比较贫瘠的黄粘土,低洼田土质更差,结构坚实,属于大土田,只有一部分较为平坦的田,土质较好,耕作层达五至六寸。全社共有耕地二千六百二十六点三二亩,其中水旱田一千五百二十三点七九亩,余地一千一百零二亩。全社共四百  相似文献   

2.
榕津公社地处平乐县东江、沙江汇流口,主产稻谷。全公社三十八个生产队,六百零九户,二千七百七十四人,其中劳动力占一千三百三十三人。耕地面积百分之八十分布两河沿岸,河床淤浅,积雨季节,易成涝灾,过去产量低,且不稳定,每年要国家统销粮食十几万斤。近年来,在公社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三面红旗,坚持三大革命,因地制宜地扎实地执行农业“八字宪法”,连年扩建稳产高产区,确保粮食产量逐年直线上升,一九六四年平均亩产达到一  相似文献   

3.
玉林专区八个县400万多亩稻田,除有10万亩左右中稻外,其余均是连作双季稻。解放前耕作技术落后,双季稻年产仅300多斤。解放后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广大群众发挥了高度的生产积极性,双季稻产量才逐年提高。1952年亩产上升为435斤,1953年出现亩产千斤的互助组,被评为省级丰产劳模的  相似文献   

4.
兴安县地势较高,气候较冷,年平均气温17℃,最低温度零下5℃左右。自春分至清明这半个月,阴雨多、日照少、气温低、风势大,每年都有一两次冰雹,因此历年早稻育秧的这一关键时刻,几乎全都处于寒潮威胁之下。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过去只习惯种植中稻,根本不敢设想种植双季稻。解放后,1952年开始试种双季稻,面积由小到大,产量由低到高,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栽培经验也逐步丰富起来。去年早稻扩大到五万多亩,晚稻一万二千亩,并出现一  相似文献   

5.
桂林以北的灵川、兴安、全州、资源、灌阳等五县,称桂北地区。该区水田历来推行一熟中稻冬种绿肥为主的耕作制度,部分地区复种少量秋粮如荞麦、豆类、麦类、红薯等,面积构10%左右,双季稻仅灵川县大圩区一带(原临桂县属)有所种植,面积约一万多亩。1953、1954年随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生产情绪高涨,种植双季稻被当作增产窍门挖掘出来。1954年兴安县种晚稻扩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杂交早稻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应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种植的高产、稳产和抗性强的杂交早稻品种。[方法]选择在该区域表现较好的两优6号、陵两优916、陵两优717、陵两优211、两优早17和陆两优996等6个杂交早稻品种,对其生育期、部分综合性状、产量和经济性状进行比较。[结果]陆两优996全生育期最长,为117 d,陵两优211全生育期最短,为111 d。两优6号和两优早17水稻植株的抗倒伏性强,无明显早衰现象,稻谷落色较好。水稻产量以两优早17最高,比陆两优996增加10.36%;其次是陵两优916和两优6号,分别比陆两优996增产9.05%和7.77%;水稻产量为两优早17陵两优916两优6号陵两优717陵两优211陆两优996。[结论]两优早17和两优6号的综合性状表现较佳,产量较高,适宜于在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湖北、江西等主要双季稻种植区域多旱情的现状,结合两系早稻自身生育期短、米质好等优势,总结了两优42、两优287等早稻作晚稻翻秋栽培技术,以为该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平乐县榕津公社位于平原地区,土质不算好,浅瘦土田和胶坭田较多。过去早晚两(?)亩产不过700多斤。1963年,有两个生产队开展了科学实验工作,全社也闯过了亩产千斤关。在这个胜利基础之上,1964年该社再乘胜前进,全面开展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运动,并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抓“高产、稳产”。全社1,500多亩双季稻,全年亩产跃进至1226.4斤;全社38个队,其中亩产超千斤的队有36个,超1,300斤的有10个。  相似文献   

9.
醴陵县是湖南全省栽培双季稻最悠久的地区。当地农民很讲究灌溉技术,认为根据禾苗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应充分满足其对水分的需要,进行合理灌溉,是提早成熟,防止倒伏,保证双季稻早晚两道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将秧田与本田阶段的灌溉技术经验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瑞安县莘塍塘下沿海双季稻地区,去年有四万五千余亩稻田发生铁甲虫第三代,为害严重,在八月中旬早稻收获后晚稻正在长粗的时候,每丛稻上有一百多只幼虫在叶内食害,致使稻叶枯黄,其中有二万五千亩特别严重的稻田,看去就像枯草一样,当地领导上发现这一情况立即发动群众  相似文献   

11.
武昌县过去基本上是一季中熟稻区。1956年,随着合作化的大发展,同时推行水稻改制,双季稻由1955年的16,195亩扩大到91,432亩,亩产稻谷698斤,比中稻多收179斤,增产34.5%。今年(1957),双季稻更扩大到101,110亩,占水田面  相似文献   

12.
1965年7月下旬至8月初旬,我們分别到全州、灌阳、灵川、三江、融安、大苗山、环江、靖西、德保等9个县,进行单季稻改双季稻的調查,現将結果初步綜合如下,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南昌气候暖湿,年雨量1,70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在17~18℃之间。全年之中,除1、2、3三个月的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下外,其余各月均在10℃以上;其中4月和10月在15~20℃,5~9月在22~31℃之间。无霜期约240~270天左右。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极有利于双季稻的栽培。南昌为本省重点推行栽培双季稻地区之一,为了达  相似文献   

14.
(石娄)寨公社一大队位于新洲县东部丘陵地区,水利条件好,肥源多,人多地少(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2.5亩),劳畜力充足。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耕作制度为双季稻、小麦和双季稻、绿肥为主的一年三熟制。近几年来双季稻、小麦的面积占水田面积的28—30%,产量逐年都有所提高。1964年平均单产早稻573斤,双晚555斤,小麦为305斤,全年三季共收1433斤。1965年三熟制的小麦实收面积266亩,平均单产450斤,比1964年增长47.55%比1957年  相似文献   

15.
在湖北省山区的恩县,今年经过分区分类,大面积试种双季稻,完全得到成功,并且产量很高,是恩县水稻生产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通过7个区的试种,面积共225.7亩,其中有149亩完全成功,平均产量208斤;高额丰产的2.9亩,单产466斤,两季合计单产1,034斤;大面积丰产的28.6亩,单产320斤,两季合计产量770斤以上;一般的也在550斤以上,均超过今年水稻丰产社的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三化螟是湖北省水稻生产最大的害虫之一,近几年来,为害相当严重,特别是双季稻区的双季晚稻受害更凶,严重影响水稻生产。所以,消灭三化螟的为害成为当前水稻增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我省防治水稻螟虫目前主要依靠药剂防治。各地实践证明,药剂治螟,虽能在短期内压低螟害,对保护水稻增产具有很大作用,但不能全靠这个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安徽省沿江平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方法,分析课题研究集成的2种双季稻栽培体系创新模式与当地传统对照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创新模式1单位面积碳足迹(早+晚双机播)为2376.32 kg(CO2-eq)/hm2,创新模式2(早+晚双抛)为2505.58 kg(CO2-eq)/hm2...  相似文献   

18.
东山乡是全州县一个高寒山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番茄反季栽培形成规模,面积达1800hm2。番茄于7月中~8月上旬成熟,个大多汁,色彩红艳,畅销区内外10多个省市。年收入上万元的农户达1000多户,普遍收入在4000~8000元之间。东山乡由贫困逐步向富裕过渡,呈现出小康社会的风貌。1东山乡的气候特点1.1春季连着秋季按气候平均气温≥10℃~<22℃为春秋季,东山乡的春季来得迟,要到4月下旬,春季才开始,一直连续到6月下旬,7月份偶有日平均气温≥22℃,春温、夏温间或上下波动,夏季日数极短且不连续。春秋季日数较长,有170~180天日平均气温维持在18~22…  相似文献   

19.
研究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对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可为指导不同地域的水稻优质生产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6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南方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6种不同土壤类型中,各处理优质晚稻的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均无明显差异。垩白大小与穗干重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水稻产量以红黄泥田最高,达7570.46 kg/hm2,大小顺序为红黄泥田>河沙泥>灰泥田>麻沙泥>紫泥田>黄泥田。红黄泥田和紫泥田有利于提高优质晚稻的出糙率、精米率;灰泥田和河沙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黄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胶稠度、蛋白质,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直链淀粉含量。上述结果说明,黄泥田种植水稻有利于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双季稻栽培面积的逐渐扩大,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已显著提高,因此,“单改双”“间改连”在许多地区已成为粮食增产的有效措施。但由于双季稻生育期长,给害虫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晚稻螟害特别严重。而且早稻一定要早插,晚稻才能赶上季节;因此,运用迟栽避螟的方法,已不适应于双季稻地区。要想双季稻区根本解决螟害问题,就得首先解决如何才能把越冬螟虫消灭得好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改制后的新情况,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确保两季丰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