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空间开发适宜性分析与管制分区——以铜陵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市域空间利用规划过程中进行开发适宜性分区评价,明确市域开发适宜程度及空间分布,为市域空间利用规划中土地开发利用方向的确定和空间布局的划分提供科学依据,以更好地协调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借鉴国内外城市区域空间开发与管制的研究理论,以空间开发适宜性分析为基础,以高分辨率航空影像、统计年鉴、实地考察为数据源,从自然生态约束条件、经济发展支撑能力2个系统层面建立了包括9个要素、20个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组合赋权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以栅格为评价单元,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一整套完整的市域空间管制分区技术体系。从而确定市域各评价单元的工业和城市开发适宜程度,进而划定各类管制区。以铜陵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其自然生态约束及经济开发需求与支撑能力的综合空间分析,拟将铜陵市市域空间分为适宜建设区、较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与禁止建设区,制定了分区管制措施,提出了空间利用建议,旨在促进铜陵形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均衡格局,为铜陵市空间利用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黄健  张锐  李世佳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7):130-137
三峡库区县域生态源地的识别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对库区范围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三峡库区范围的县域江津区为例,基于改进的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生态源地扩张最小累积阻力面和建设用地扩张最小累积阻力面,识别生态廊道、辐射通道以及生态战略节点等生态过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确定了10个生态源地扩张阻力因子和9个城镇用地扩张阻力因子;江津区低水平生态安全格局面积较大,为994.71km2,占江津区总面积的30.98%;高水平生态安全格局面积仅占江津区总面积的23.66%;识别出区域重要的生态廊道38条,生态战略节点14个;高中低三级生态安全格可以作为三峡库区县域的生态保护和城镇用地开发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排序,为区域更好地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落实国家战略提供决策参考。首先,构建以生态支撑、经济支撑、社会支撑三大系统为基础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5个主要县域为研究具体区域,使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生态支撑能力排名靠前的县域,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一般靠前;以牺牲生态支撑来发展经济的县域则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4.
对四川省各县域单元的乡村性进行客观评价,科学判定四川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强度,明晰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四川省乡村性的时空间特征。基于2000—2016年数据,对四川省181个县域乡村类型进行划分,构建乡村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四川省县域乡村宏观格局相对稳定,呈现出以均衡发展型、农业主导型为主,商贸服务型和工业主导型为辅的产业总体格局特征,部分类型时空差异显著。(2)四川省县域乡村性以中等和较强为主,乡村性指数均值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县域乡村性呈现显著的地理集聚现象,表现出以成都平原区为中心,向外围由低值向高值逐步增大的“圈层”空间格局。研究结果对建设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推进四川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充分运用遥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各种调查数据,以栅格为分析单元,利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对三峡库区丰都县沿江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三峡库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结果表明,研究区重警、中警、预警、较安全、安全状态的比例分别为0.15%、5.36%、41.85%、46.07%和6.57%,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以较安全状态和预警状态为主。生态屏障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主要为重警、中警状态,该区域是沿江地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研究区长江南岸土地生态状况较好,而长江北岸土地生态状况主要以预警为主,土地生态功能退化较严重。通过对土地生态安全等级状况的分析,明确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和形成原因,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研究县域经济差异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甘肃省86个县域及嘉峪关市共87个地域为研究单元,选取人均GDP 、第二、三产业比重等12项相关指标建立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和ESDA法对近20年来甘肃省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评测。结果表明:从1995—2015年20年期间,甘肃省经济明显增长,但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两极差异明显,排名靠前及靠后的县域在20年间变化不明显,省会兰州及河西地区发展水平较高,陇中和陇南地区县域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格局;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低值聚类的显著性更强;热点分析显示,甘肃省县域经济呈现明显的单核型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周边城市带动作用很小,地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甘肃省经济发展状况,本研究以甘肃省86个县域及嘉峪关市共87个地域为研究单元,选取人均GDP、第二三产业比重等12项相关指标建立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和ESDA法对1995—2015年甘肃省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时间和空间2个方面的评测。结果表明:1995—2015年,甘肃省经济明显增长,但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两极差异明显,排名靠前及靠后的县域在20年间变化不明显,省会兰州及河西地区发展水平较高,陇中和陇南地区县域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格局;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低值聚类的显著性更强;热点分析显示,甘肃省县域经济呈现明显的单核型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周边城市带动作用很小,地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肃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通过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通过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肃州区的景观格局和景观安全格局。最后,运用系统耦合和景观生态学尺度变化的原理和方法,结合肃州区特点,构建肃州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随着尺度的逐渐变大,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包括生态资源系统耦合、自然—社会系统耦合、农业生态系统耦合、景观安全格局耦合和生态地理区域耦合5个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从国土空间开发角度,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需求,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以湖南省汨罗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承载力评价应由社会经济和人口驱动转变为资源环境禀赋和开发利用程度驱动,定义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为一定空间范围内既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又不破坏其生态环境的可开发规模和强度及支撑保障能力。汨罗市的实证评价结果显示汨罗市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盈余的有10个乡镇,承载力均衡的有4个乡镇,承载力超载的有1个乡镇,与实际情况相符。研究结果为精细化、差异化制定相关政策、规划等提供了可能,达到了统筹国土空间合理配置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格局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进区域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持续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综合运用SPSS、GeoDa和ARCGIS 9.3软件,利用甘肃省1995—2011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对县域农民收入的时空变动特征、总体和局部空间格局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农民收入水平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呈现出“哑铃”形的空间格局,即农民高收入地区集中分布在河西地区,低收入地区集中分布在陇中、陇东、陇南地区。地理区位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失衡及社会条件的差异是农民收入水平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客观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并适时准确进行生态安全预警,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运用PSR模型构建安徽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对2008-2013年安徽省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和预警。[结果]结果发现安徽省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大部分区域处于轻警-无警区。生态安全指数空间上呈南高北低趋势,皖南山区生态安全状况最好,江淮地区次之,皖北地区较差。从驱动因子上看,皖北地区生态安全受压力指标影响较大,江淮地区生态安全受状态指标影响较大,皖南地区生态安全受响应指标影响较大。[结论]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省域生态安全评价实证案例和相关理论体系,为政府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在界定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由15个评价指标组成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起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对1998—2012年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在1998—2002年是“非常不安全”,2002—2007年是“较安全”,2008—2012年是“较不安全”;(2)BP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能够实现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对探索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建设美丽中国云南篇章,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通过以云南省为研究空间载体,拟克服突破生态环境偏重单要素的传统评价方法,筛选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探讨云南省生态环境及空间分异特征,并针对性的提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思路对策。结果表明:云南省环境容量中等、生态环境较脆弱、生态环境重要性较高、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空间分异明显,可分为综合平衡区、效率主导区、环境主导区3个功能区。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西部生态安全态势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压力-反馈-调控的概念模型,并基于GIS和RS,采用栅格运算的方法,运用复合模型对吉林省西部2000年生态环境安全态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安全状况,且东部安全状况好于西部,预警状况及不安全状况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十个县市中,绝对安全状态比例极小,安全状态区域所占比例最大的县是乾安,最小的是大安。预警状态区域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洮南,已达到了县域面积的43.08%,最小的是乾安,仅占1.56%。通榆、镇赉和大安处于不安全状态区域的面积已达到了10%以上,是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吉林省2000年生态安全态势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分析表明,以农为主的区域是农牧交错带中相对稳定的区域,以牧为主的区域受到的破坏程度最大,农牧相当的区域属于最脆弱的地区。虽然根据Constanz的生态价值理论,草地的生态价值比较高,但由于研究区草地多属于低覆盖度,当受到外界干扰较大时,系统就表现得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省近年来的耕地生态安全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对2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性进行分析,以期为福建生态省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中,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协调发展模型确定2个系统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1)2004—201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值总体较高,且在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后有进一步提升,此期间经济一直呈快速稳定发展;(2)2004—201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历经最初的不协调到后来的高度协调,协调发展状况从最初的失调发展逐渐进入中期的初级协调发展和中级协调发展,最终达到高度协调发展状态。为确保耕地生态安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持续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加大耕地生态安全建设力度,注重土地整治的质量,扶持农业生产,宣传生态环保理念。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安全状态障碍的诊断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笔者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采用栅格技术,以吉林省西部为例,引入了“因子贡献率”、“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的概念,对影响吉林省西部2000年生态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区域差别较大。单一类型障碍因素作用区域占总研究区的76.92%,其中主要作用因素有6种,为经济发展水平、土壤类型、区域开发指数、地貌形态,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相对起伏度。多因素作用区域中两种障碍因素作用的区域占绝对优势。整个区域中土壤类型作为障碍因子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57%,其中又以风沙土、碱盐土两种土壤类型为主,占3/4以上,沙化和盐碱化已经成为吉林省西部一个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研究实现了障碍因素的空间化,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区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具体依据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导,所采用的生态环境病理诊断的方法为区域生态安全方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针对广西南丹县城周围正在退化的生态系统,利用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和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对土地利用影响较大的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水域、土地覆盖类型6个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对研究区内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单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生态敏感性区面积比分别为极度敏感区(14.73%)、高度敏感区(53.90%)、中度敏感区(24.36%)、低度敏感区(2.87%)、不敏感区(4.14%),前三者占总面积的92.99%,这表明研究区内容易出现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淫羊藿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利用GIS技术、模糊数学等方法,选取8个影响淫羊藿种植分布的潜在因子,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甘肃省淫羊藿人工仿生种植适宜性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种植淫羊藿的面积为403.42万hm2,占甘肃省林地总面积的66.07%;主要分布在甘南州、陇南市、兰州市的榆中县兴隆山和七里河区南部的马衔山脉以及定西市岷县、漳县和渭源县部分区域,平凉市华亭县和关山、太统山、崆峒山沿线。通过适宜分区的划分,为甘肃淫羊藿野生变家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