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教育是针对成年农民实施的基础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农民教育关系到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必须大力加强农民教育,而农民教育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要有法制作保障,这就迫切需要对农民教育进行专项立法,它既是我国当前农民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他国经验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对于新农民,可以从健康素质、文化教育素质、科技素质、现代意识和经营管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衡量。贵州农民与全国相比,存在身体素质、教育素质和科技素质差异,其原因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条件差,疾病防控难度大;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限制农民智力素质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陈旧的小农经济观念根深蒂固;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接受新事物差。培育贵州新农民,应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健康教育;增加政府卫生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明确基础教育的优先地位;大力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保健事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以来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引起了空前的关注,如何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如何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政界和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农村社会的聚焦点。越来越高的教育文化水平和教育文化交往要求是新型农村交往的精神动力,农村社会交往与农村文化教育水平、农民自身素质呈正相关性。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促使农村的社会交往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从依附性向自主性转变,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相似文献   

4.
祝根宝 《新农村》2011,(11):50-51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成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渠道。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传统学校不能替代的优势和低成本、大容量、学得起、用得上、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在新农村建设的各类人才培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平 《甘肃农业》2006,(12):16-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高度重视农业经济效益,还应该积极关注农村文化和农民素质,必须以农业生产发展为基础,以农村文化建设为扩展,以农民素质提升为主题,系统规划,配套实施,全面而高效地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农村成人继续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改变目前农民素质偏低的状况。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可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和文化素养,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推动力。教育对象面广量大、教学条件窘迫落后、农民缺乏好学上进精神,是农村成人继续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政府及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的继续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民素质和科技文化知识在农村的传播方式及力度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行为特征,农民素质可具体归纳为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6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指农民所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反映农民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它制约其他素质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农民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红卫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4015-4016,4018
当前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偏低,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从而为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也要依靠教育的发展。发展农村教育,对提高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民素质和科技文化知识在农村的传播方式及力度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行为特征,农民素质可具体归纳为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6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指农民所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反映农民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它制约其他素质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突破农民素质瓶颈,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认为:农民素质已构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信息化和农民职业分化的瓶颈,而农民素质源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必须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素质平台。其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并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拓宽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的渠道,积极开展社区社会化教育,通过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到底,要靠亿万高素质的农民。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以及长期忽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要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等方面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应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增加农民收入,都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农民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建设主体。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戴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36-1837,1858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提出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和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新农民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苑 《广西农学报》2006,21(4):61-63,80
新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新农民具有与传统农民相区别的新的时代特征,即具有新观念、新素质、新能力和新品质。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加强政府引导,营造建设氛围。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农民。然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却不客乐观.主要表现为政府官员思想认识不足,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科技素质差,经营管理能力低。身体素质差。为此,必须强化政府官员思想认识;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提高农村女性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新农村关键是提高青年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青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青年农民素质低是当前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谐新农村、创业型新农村需要青年农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提高青年农民素质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法治教育,通过城乡交流提高青年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19.
农民职业转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数亿农民的职业转化问题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而我国总体较低的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又制约着农民职业转化。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民职业转化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D05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诠释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乡村环境的新涵义,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