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研究绿豆新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及其在产量构成中的作用,为绿豆高产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以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绿豆新品种(系)联合鉴定试验(2016-2017年)的25份绿豆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等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荚粒数变异系数最小,仅7.30%(2017年),产量变异最广泛,变异系数为35.86%(2016年);产量除与荚长(r=0.609)、荚粒数(r=0.679)呈极显著正相关外,与其他性状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荚长>株高>荚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并且株高、单株荚数、荚粒数、荚长和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综合分析表明,在绿豆高产育种中,荚粒数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且直接与间接效应均表现优良,应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荚长和百粒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值,也应作为主要筛选对象,同时还要兼顾其他性状的相互影响与均衡发展,充分挖掘种质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2.
绿豆机械化生产是未来绿豆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南阳盆地种植28个绿豆品种(系),分析其农艺性状与第1批荚果产量的关系,为适宜机械化的绿豆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第1批荚果产量与其主要性状的关联顺序为单株荚数>单荚粒数>主茎节数>株高>生育期>荚长>百粒重>主茎分枝数,其中与单株荚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与单荚粒数、主茎节数、株高、生育期和荚长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通过表型聚类发现,绿豆品种(系)遗传基础狭窄,在改良适宜机械化生产性状的同时,应拓宽品种(系)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3.
适应性鉴定是新品种推广利用的重要依据,在不同生态区(黑龙江哈尔滨、山东青岛、河南南阳和广西南宁)对34个豇豆新品系进行了适应性鉴定。通过变异分析发现,这些新品系在不同纬度均能开花结荚,但平均生育期以青岛生态区最短(61.1d),哈尔滨最长(75.8d);南宁生态区的株高(104.1cm)、单株荚数(21.9)和小区产量(4.46kg)均最大;荚长和百粒重受环境影响较小,各试点间差异不显著。通过GGE双标图分析发现,4个试点可划分为2个生态区组,南宁单独为一组,哈尔滨、青岛和南阳为一组,2组生态区内产量最高的品系分别为JD14和JD4。最终筛选出10个适宜不同生态区和试点种植的豇豆新品系,本结论可为这些品系的进一步示范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739份绿豆品种资源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独立性检验、变异系数测定及相关分析。缫表明:(1)粒色与粒大小及种皮有无光泽呈极显著相关。(2)单株荚数、单株产量、主茎分枝数的变异度大,株高及百粒重的变异度较大,荚长、生育期的变异度中等,而单荚粒数变异度较小。(3)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绿豆亲本性状的遗传特点并提高杂交后代的选择效率,选择某些性状代表产量性状,从而提高单株选择的有效性,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普通绿豆晋绿豆1号做母本和裂叶绿豆FLD08-4做父本构建F2,对F2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广义遗传力、相关分析、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2中质量性状叶形为多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变异非常丰富,具有广泛的分离和超亲现象,其中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达到50%以上,荚长的变异系数最低,并且各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其中单株荚数表现最高为99. 51,百粒质量表现最低为62. 61;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和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株高和百粒质量无显著相关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得到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质量的正偏相关均为极显著,而这3个变量对于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中单株荚数百粒质量单荚粒数。因此,在高产育种过程中对F2进行单株选择时首先关注单株荚数,在此基础上应选择百粒质量高、单荚粒数多的单株,可提高绿豆育种的选择效率,以期为高产优质绿豆新品种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绿豆种植的适宜播期及密度,以半蔓生型和直立型绿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密度绿豆群体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绿豆群体叶面积指数、株高、单荚粒数大体逐渐下降,单株分枝数、单株荚数、单位面积子粒产量大体先升后降。绿豆种植的适宜播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半蔓生型品种在种植密度为23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若晚播应加大种植密度到27~30万株/hm~2;直立型品种适宜高密度种植,不适宜晚播,适宜种植密度为27~30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安徽省新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分析了 2016-2021 年安徽省夏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新品种比对照平均增减产 -1.57%~4.10%,新品种的平均单株荚数比对照增加 11.83%~23.45%,百粒重降低 5.78%~10.94%,2021 年新品种的平均每荚粒数比对照增加 3.03% ;新品种产量与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及百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 67.74%、32.26% 和 16.13%,新品种产量与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及有效分枝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 38.71%、41.94% 和 38.71% ;有 5 年高产新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有效分枝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有 4 年高产新品种的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安徽省大豆新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的增加。因此,在安徽省生态环境下,增加大豆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适当延长品种营养生长期,增加主茎节数和有效分枝数均有利于提高品种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适宜山东省种植的棉花新品种(系),本研究以中早熟常规组 21 个新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进行了变异系数、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1 份棉花材料 15 个性状变异系数为 0.62%~30.20%,单株结铃数变异系数最高(30.20%);其中有 5 个性状变异系数均超过 10%(均为农艺性状),而纤维品质指标均小于 10%。生育期与株高、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籽棉产量、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呈正相关,籽棉产量与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 6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 81.82%,可代表 15 个性状的大部分信息。通过每个主成分的得分及其对应的权重求和对参试材料进行了综合评价,鲁棉 1142、鲁棉 271、德棉 14 号综合评价较高,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9.
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及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9个绿豆品种(系)为亲本, 采用非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及混合线性模型,研究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绿豆全生育日数、株高、主茎节数和百粒重均以加性效应为主, 狭义遗传率较高且达极显著水平;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总产量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显著或极显著, 狭义遗传率相对较低;单荚粒数主要受显性效应影响, 广义遗传率较高;播种至开花天数与株高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遗传和表型正相关;单株荚数、单荚粒数与百粒重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单株荚数与单株产量、总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产量、总产量相关性不大;针对全生育日数、株高、主茎节数和百粒重的选择可在早期世代进行, 而对产量的选择可以根据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在晚期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10.
《种子》2021,(5)
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8个绿豆品种(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绿豆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单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主茎节数主茎分枝荚长生育期株高。2种分析方法均表明,单株荚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应优先考虑单株荚数这一因素,同时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对品种进行综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1.
辐射诱变是作物育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绿豆诱变育种研究相对落后。用300、400、500、600、700Gy 5个剂量的60Co辐射处理籽粒大小不同的冀绿10号、冀绿15和V1128 3个品种的干籽粒种子,分析后代出苗率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情况,并对后代材料进行突变体选择。结果表明,不同辐射剂量60Co对不同籽粒大小的绿豆品种有不同的辐射效果,其中,对大、中籽粒品种冀绿10号和冀绿15的出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小籽粒品种V1128的出苗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剂量辐射对绿豆后代营养体性状中主茎分枝数影响最大,使单株荚数和产量有显著增加的趋势,但对荚长和单荚粒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后代连续选择,获得了无分枝、雄性不育及荚型特异等稳定遗传的变异材料。可为绿豆辐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创新的变异材料可供今后遗传研究及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2.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26份绿豆种质资源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节数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可在早世代进行选择;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大,相对遗传进度较大,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单株荚数与单株粒重关系密切,对单株粒重的贡献最大,在选育高产绿豆新品种时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小麦新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丰产稳定性,应用Francis-Kannenberg模型分析法、线性回归Eberhart-Russell模型分析法、适应性参数法和高稳系数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新育成的13个小麦品种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较对照品种扬麦20增产2%以上的小麦品种有8个,占61.5%,但丰产稳产的小麦品种较少,只有微红225和扬辐麦2049,仅占15.4%。用高稳系数法评价小麦新品种的丰产稳产性是可行的,将高稳系数法与3种稳定性参数法相结合则更能准确反映小麦新品种的丰产稳产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的高粱新品种,促进辽西地区高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19-2020年采用随机不完全区组设计(alpha-格子设计),通过R语言GGE双标图分析了30个高粱品种的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方差分析表明,年份、基因型、基因型与年份互作对高粱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产量变异的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分别为32.1%、41.3%和11.3%,基因型效应对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异贡献率最大,株高和穗长指标遗传力较大。GGE双标图分析表明,辽杂19号、平试13和济粱2丰产稳产性较好;辽杂19号和平试13在株高、产量、穗重和穗粒重方面综合性状表现较好;辽杂19号距离“理想品种”最近,其次为平试13。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高粱籽粒产量与株高、穗重、穗粒重和穗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从参试品种看,辽西半干旱地区高秆品种比矮秆品种更具产量优势。在朝阳地区,辽杂19号、平试13和济粱2具有较高的产量和稳定性。在特定生态区域,基因型是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宁夏粳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宁夏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对宁夏60份粳稻种质资源材料的16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0份宁夏水稻种质资源材料16个表型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中株高、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经济系数、结实率、秆长这6个表型性状的变异幅度大,方差和标准差较高,具有较大的离散程度;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单株穗数、单穗粒重的变异系数均在14%以上,F测验表明16个表型性状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遗传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表型性状间存在显著、极显著相关关系,有些性状间为正相关关系,而有些性状间则为负相关关系,各表型性状间呈复杂的相互关系;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表型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644~2.092,平均为1.957;以卡方距离按UPGMA法聚类,在遗传相关系数为0.11处可分为8类,其中‘杨和白皮稻’、‘抚105’、‘田丰302’和‘花86’各为一类,其他引进和宁夏自育的水稻品种分别聚在第Ⅳ、Ⅴ、Ⅵ、Ⅷ类,而57%的种质资源材料都聚在了第Ⅵ类,并且第Ⅳ、Ⅴ、Ⅵ、Ⅶ、Ⅷ类在相似系数为0.18处可聚成一大类,亲缘关系很近。‘杨和白皮稻’是宁夏的1个地方品种,与其他种质间亲缘关系最远。研究表明,宁夏粳稻种质资源材料间遗传差异较小,遗传背景比较单一,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6.
绿豆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作物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是获得抗旱资源和挖掘抗旱基因的前提。本研究以21份绿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温室内盆栽控水旱胁迫,考察不同品种单株产量、单株荚重、单株粒数、单株地上部生物量、单株生物量、根冠比等12项指标,计算各指标在旱胁迫与对照条件下的比值,运用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方法,评价绿豆成株期抗旱性,筛选抗旱优异种质。结果表明,抗旱系数与单株地上部生物量、单株总生物量、单株荚重、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在旱胁迫与对照条件下的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根冠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从而遴选出这7项指标作为绿豆成株期抗旱性鉴定的评价指标;基于隶属函数、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三者呈极显著正相关,且3种评价抗旱分级结果一致性较高,故认为抗旱指数法适宜于大规模绿豆成株期抗旱性鉴定;筛选获得高抗种质3份、抗旱种质6份、中抗种质4份、敏感种质5份和极敏感种质3份。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夏大豆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8年黄淮海区试60个夏大豆参试品种(系)为材料,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性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中组平均产量最高,南组平均粗蛋白含量最高;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高,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产量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呈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株高、主茎节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粗蛋白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12个主要农艺性状被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6.7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60个品种(系)被分为2大类,每类又分为2个亚群,但60个品种(系)未按照北组、中组和南组的地域而区分开,说明黄淮海区域大豆品种(系)遗传背景相似。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绿豆品种形态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吉林省21个绿豆品种的16个形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绿豆品种的生长习性、荚色、粒色无多样性,单株产量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520,荚形的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736。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可划分为6大组群。吉林省绿豆品种亲缘关系较近,群体遗传基础狭窄,应拓展亲本来源,改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近10年来河南省推广的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情况,揭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对2005—2014年适宜河南省推广的63个国审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河南省推广的国审小麦新品种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长7.6533 kg/hm2。主要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公顷穗数>穗粒数>株高>千粒重。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数。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千粒重>穗粒数>穗数。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河南省生态条件及当前的栽培习性,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应注重公顷穗数与穗粒数的协调,将大穗和大群体有效结合,稳定千粒重,同时注意三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