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苔藓植物2011-2022年的相关研究文献,深入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源,从发文量、发文作者、机构、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所使用的9 523篇论文来源于134个国家、6 451个研究机构、1 900个期刊,发文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美国、中国、德国、加拿大、英格兰发文量位居前五,且国家之间的联系紧密,构成一个较大的合作群体。在该领域作者发文量最多五位作者是该领域较为稳定的合作群体。植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是该领域最受关注的学科。关键词突现词表明,在本阶段的研究重点注重于苔藓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苔藓植物基因序列等方面的研究。在关键词聚类上,可以清晰可见有五大类,在聚类强度最强的是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结论表明:近10年苔藓植物的研究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尤其2011-2012年期间,关注度急增,在此期间研究内容以苔藓植物种类鉴定、苔藓生物多样性、区系研究、生态功能以及基因等方面为主,同时该研究时间段内我国发文量较多,但被引用量还有待提高,因此需加强... 相似文献
2.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SCI-Expanded数据库中真菌毒素相关论文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发文、国家、研究机构、期刊、研究热点和主题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探讨真菌毒素研究态势。结果表明:真菌毒素领域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该研究受关注程度逐年增加;美国、中国、意大利发文量较高;全球领先的研究机构有美国农业部、根特大学、瓦伦西亚大学等;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检测方法和风险评估研究、毒性及毒性动力学研究、污染防治和降解研究等方向。 相似文献
3.
生物入侵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全球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准确掌握生物入侵研究的全球状况和前沿动态,客观反映相关国家在该领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影响,采用 ISI Web of Knowledge的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选用普通检索方式,以生物入侵的相关术语作为主题检索词,对1991—2006年之间该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生物入侵发文量遥遥领先,占全部发文量的41.8%,其研究机构和人员在此领域成绩卓著,值得研究者关注;国际上发文量居前10位的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4.03,最主要的期刊有Biological Invasions、Ecology和Cancer Research;中国发文量排在第9位;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和香港大学的生物入侵发文量在中国位居前3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国内外苔藓植物的研究现状,借助Excel、VOSviewer等软件,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苔藓植物的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梳理及可视化分析,探析了国内外苔藓植物相关研究的基金来源、机构、国家合作、学科、关键词、年度发文量等信息。结果表明,在1980-2021年间,国际苔藓植物研究处于不断增长趋势,而国内苔藓植物相关研究也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国内各苔藓植物研究学者的重要后盾;中国科学院和欧州的部分研究机构是全球苔藓植物研究的引领者,其中美国、中国、德国在国家合作中名列前茅,科研影响力较大。国内外苔藓植物与生态学、植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融合;苔藓植物的多样性、植物区系、重金属污染监测等一直是国内外苔藓植物研究的热点。未来建议拓展多元的研究方向、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聚焦苔藓植物保护。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塑料地膜研究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 2000—2019年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收录的1 895篇论文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运用Excel、VOSviewer等软件对该领域发文量、主要发文国家和机构、研究主题、研究前沿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量呈上升趋势,2013年后发文量迅速增长;从国家研究实力上来看,中国、美国、意大利为发文量较高的国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为主的中国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发文量最高;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塑料地膜在农业上的应用(包括覆膜对农产品产量、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等),地膜的高分子材料分析、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研发与应用,地膜的生物降解,塑料残膜对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从研究趋势上看,鉴于农业残膜在土壤中的大量残留,未来研究热点可能会趋于塑料残膜对生态环境、土壤质量的影响,尤其是塑料残膜中增塑剂及降解后的微塑料对土壤食物链安全、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风险值得进一步探究。研发新型生物地膜替代传统塑料地膜,并及时评估其农业应用效果、尽早大范围推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生物防治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2003~2013年Web of Science收录的生物防治相关文献,统计分析了国家/地区、年度文献数量变化、期刊分布和研究机构等情况。结果表明:美国的生物防治研究在论文数量和质量上都居世界领先水平,引领着世界生物防治领域的发展方向。中国和巴西的发文量较大,但论文质量相对较低,影响力不高,荷兰、德国、瑞士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尽管发文量不大,但论文质量较高。生物防治领域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整体偏低,与其他学科还有差距。本文探讨了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旨在为我国未来生物防治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7.
基于Web of Science的茶学文献计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美国ISI Web of Knowledge的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以茶叶为主题词检索了2001~2011年间该库收录的有关茶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这些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不同国家、机构及著者的发文量、被引频次、文献来源期刊及论文学科分布等情况。结果显示:茶学研究发文量逐年增加,其中发文较多的国家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韩国等;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美国罗特格斯州立大学、日本的静冈大学、东京大学等,而具有影响力的发文机构为美国罗特格斯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凯斯西储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主要来自于美国和日本;主要的发文期刊为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Nutrition,主要的学科类别为化学、食品科学技术、药剂药理学等。目前茶学研究热点是茶叶食品营养与医学健康分析以及相关机理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茶叶科学研究的总体状况和发展态势,为茶叶科研工作者及决策者提供参考,也为期刊组稿、约稿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该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世界范围内关于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领域的文章进行了近年文献数量变化趋势、重点发文国家、重点发文作者、重点发文机构、重点发文研究方向以及重点发文期刊6个角度的数据分析,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的数据资源.在进入21世纪后,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领域的发文数量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增... 相似文献
9.
全球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掌握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研究的全球状况和前沿动态,客观反映相关国家在该领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影响,采用 ISI 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以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研究的主要主题术语作为检索词,对1998—2007年之间该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法国是该领域的5强国家;中国在发文量前20位国家中居于第8位;国际上发表高被引论文的前5位作者的文章被引次数超过100次,而中国作者发表的文章被引次数最高为16次;在林业入侵种研究方面发文最多的25个研究机构中,美国有20个,中国没有机构入选;中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机构是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山大学,这些机构的研究走在前列,值得同行关注。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修复作为一种高效率且无二次污染的修复技术,在重金属存在下多环芳烃的修复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应用软件CiteSpace,分析了1998-2020年重金属存在下多环芳烃微生物修复的研究热点及趋势。结果表明:(1)重金属存在下多环芳烃微生物修复的论文发表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环境科学、工程学、生物技术与微生物学;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在全球研究机构中中国科学院的贡献最多。(2)关键词分析表明,研究热点集中在污染物种类(主要为镉、菲和芘)、降解机制、微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有效性。(3)研究趋势分析表明,生物炭、耐重金属菌株、风险评估、同时修复等为研究前沿。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多环芳烃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机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堆制条件下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及堆制材料的C/N质量比对污染土壤中难降解的四环到六环的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以超声波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堆制材料中多环芳烃的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堆制法对6种难降解的多环芳烃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降解能力随着环数的增加而降低;多数多环芳烃的去除率随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同的污染浓度下,堆制材料的C/N质量比为25:1时比40:1时去除率高。在堆制的升温期和高温期,多环芳烃的浓度有所提高,在降温期和腐熟期又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辽河流域表层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现状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壤是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的储库和中转站,本文调查了辽河流域表层土壤(0~20 cm)中PAHs的含量水平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土壤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PAHs污染,其表土16种PAHs总量为285~8 347 μg·kg-1,平均含量为2 292 μg·kg-1,沈阳和抚顺市区是土壤PAHs含量超标最严重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参照荷兰环境标准,对区域表层土中10种PAHs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0种被评价的PAHs组分都存在超标点,其中,菲(Phe)和荧蒽(Fla)的超标最为普遍,超标率为100%;其次是(艹屈)(Chy)、蒽(An)和萘(Nap).辽河流域表土的PAHs污染来源主要是燃烧源和交通源. 相似文献
13.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复合污染研究已成为环境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是土壤环境中的重要污染物,开展两者复合污染研究。对于农业环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论述了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在土壤环境中的各自行为及其产生途径、复合污染体系中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在此基础上综述了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在污染物跨膜、代谢和脱毒过程中的互作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多环芳烃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不仅降低环境质量还会危害人体健康。植物修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植物修复环境污染的技术,也是当前生物修复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许多实验证明植物能够促进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植物修复的机理主要包括植物对多环芳烃的直接作用、根际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和植物与微生物的联合作用,植物修复的效率会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为此,对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筛选、修复机理、影响因素进行了概括,并对国内外近年来植物修复技术在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了1982-2013年5月31日间种业安全领域相关文献,对其研究趋势、国家、研究方向、机构、作者、载文期刊及高被引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数据表明,美国、印度、中国等64个国家地区,544个研究机构,83个研究方向,967名作者,945种刊物,共发文1 837篇,单篇文献累计被引频次最高达497次。美国种业安全研究引领国际水平,中国与美国等国家的差距还较大,虽从事该研究的队伍庞大,但高产活跃作者不多,核心作者及所发论文影响力不够,研究机构高校居多,以理论成果为主,建议可持续跟踪和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客观分析研究了国内外种业安全态势,以期及时准确把握发展前沿和新动向,为科研与决策者提供参考,促进我国种业安全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黑麦草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30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Lam)对土壤中菲和芘的修复作用。供试污染土壤中菲和芘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 ̄456.5和0 ̄488.7mg·kg-1。结果表明,黑麦草可明显促进土壤中菲和芘的降解。45d后,种植黑麦草的土壤中菲和芘的去除率分别为85.80% ̄90.79%和44.32% ̄89.21%,均显著高于无植物对照;而残留浓度则比对照约低53.6%和78.3%。修复过程中,尽管黑麦草本身可吸收积累菲和芘,且根和茎叶中菲和芘的含量均随土壤中菲和芘浓度的提高而明显增大,但植物吸收积累并不是黑麦草促进土壤中菲和芘降解的主要原因,其贡献小于0.54%;与微生物对照相比,植物修复效率明显提高,主要是植物促进了土著微生物对土壤中菲和芘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焦化厂内高浓度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以烷基苷(AP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曲拉通X-100(TX100)为表面活性剂代表物,采用静态平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探索采用单一及混合表面活性剂清洗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并考察生物柴油对多环芳烃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去除率顺序为SDBS>APG>TX100。APG/SDBS混合处理及TX100/SDBS为9∶1混合处理提高了土壤中多环芳烃去除率,而APG/TX100混合处理没能提高多环芳烃去除率。生物柴油对TX100及TX100/SDBS去除多环芳烃效果没有明显提高,对APG及APG/TX100去除多环芳烃略有提高。当APG/SDBS为9∶1时,生物柴油可以使多环芳烃去除率从(63.3±2.0)%提高到(75.6±2.0)%。单一表面活性剂、混合表面活性剂、及表面活性剂-生物柴油乳液对多环芳烃各组分去除率比较类似,对菲的去除率最高,茚并[1,2,3-d]芘次之,其余相对较低。因此,建议采用APG/SDBS+生物柴油的混合体系对高浓度多环芳烃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8.
用常规的堆肥法和在堆肥中接入降解菌(包括自行培养、筛选的混合菌和引入的白腐真菌)的方法处理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找出了最适合的堆制条件,研究了4~6环的多环芳烃在堆制不同阶段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堆制法对几种难降解的多环芳烃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在堆肥中接入降解菌后降解效果明显提高,其中白腐真菌的降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土壤和植物样品的多环芳烃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采用超声提取的前处理方法并结合HPLC/UV分离和分析技术,研究了土壤和植物样品的多环芳烃(PAHs)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植物样品中供试6种PAHs的方法回收率为76.00% ̄103.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4.1%。土壤样品(干土或湿土,湿土含水量为50%田间持水量)中6种PAHs的方法回收率均高于85%,RSD则低于3.1%;但干土的方法回收率要高于湿土,RSD则比湿土略低。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的优点,有可接受的回收率和较好的重复性,可用于污染土壤和植物样品的PAHs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环芳烃是典型的疏水性有机物,在土壤中很难被生物降解和利用。多环芳烃的老化作用、非水相基质的形成都会降低多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同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理化性质、多环芳烃与土壤接触时间、多环芳烃性质和环境因素等。对于评价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来说,目前有许多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