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学学报》2020,(7)
为了推荐综合性状较优并能充分利用桂南光温资源的杂交稻品种,对9个感温型杂交籼稻新组合(含对照)进行完全随机区组小区试验,通过方差分析、排序比较,评鉴这些组合在桂南生态区晚季的特征特性。结果表明,‘深两优9353’、‘昌两优华占’、‘昌两优9号’、‘乾两优9号’、‘坤两优华占’、‘乾两优6号’产量、全生育期和抗性表现较适合桂南生态区。‘深两优9353’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合;‘F优6735’和‘万泰香占’虽然抗性好,但是产量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其他组合(含对照)。参试组合的产量与全生育期、总粒数、实粒数的相关性较好,而与其他性状相关性较差。6个感温型苗头组合利于充分利用桂南光温资源、发展冬种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可作为桂南生态区早晚两季水稻生产备选组合。 相似文献
2.
引进了10个杂交晚籼稻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其中皖稻199、农丰优909、丰优299表现产量高、抗性强、米质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杂交水稻新品种广优明118的特征特性,并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合理密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5.
6.
宜香优1577经2001年和2002年浙江省两年区试,平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524.9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6.25%。全生育期139.8天,比对照汕优63长0.8天;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6、5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9%。两年区试平均亩有效穗15.0万,每穗总粒数158.2粒,结实率89、3%,千粒重27.2克。据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精米率、碱消值达部颁食用优质米一级标准,糙米率、粒长、长宽比、透明度、胶稠度、 相似文献
7.
介绍2005年,安徽省六安市种子管理站在六安徐集镇进行杂交中籼稻新组合种植比较筛选试验的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8.
9.
Ⅱ优 1 2 9是用Ⅱ - 32A与镇恢 1 2 9(优良恢复系明恢 6 3作母本 ,红莲型高产恢复系特青 1号作父本选育出的优质、抗病强优恢复系 )配制的优质、高产和抗病三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 ,该组合 1 997、1 998年参加江苏省杂交籼稻区域试验 ,1 998年破格提升参加江苏省生产试验 ,1 999年 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特征特性1 1 生育期全生育期 1 45d左右 ,约比汕优 6 3迟熟4d。在南京、句容地区 5月 1 0日播种 ,8月1 7~ 2 1日始穗 ,8月 1 9~ 2 3日齐穗 ;在盐城地区 4月 30日播种 ,8月 1 5~ 1 9日始穗 ,8月 1 8~ 2 2日齐穗… 相似文献
10.
我县历年水稻种植面积都在1.9 万hm2左右,其中双季晚稻占48.4%,晚稻中大多数为杂交水稻,所以晚杂生产在我县粮食生产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晚杂优产量仅徘徊在6000 kg/hm2,部分地方产量甚至出现下降。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播种期太迟,影响安全齐穗。我县地处闽中沿海丘陵地区,根据气象部门统计,23℃型秋寒平均出现时间在9月27日,在这一时间之前齐穗,安全系数达50%以上,并以此作为我县晚稻安全齐穗的终止期,晚杂特优63、特优70、特优898(占我县晚杂播种面积80%以上)在我县种植,一般播种至齐穗需要97 d左右,据此推算,这些特优组合系统播种期应在6月22日之前。而我县沿海不少地方群众仍习惯在6月下旬末播种,有的甚至到7月初才开始播种,抽穗多在10月初,积温稍低或稍有低温寒害,抽穗期即延至10月中旬(所谓“小阳春”),严重影响安全齐穗,造成包茎、结实率降低、千粒重下降。有的乡镇播种期尚能提早一些,但因多数为短龄旱育秧,抽穗期较湿润秧迟,也会威胁安全齐穗。二是秧田播种量太大,插秧密度跟不上。由于舍不得早稻田空置留作晚季秧地用,晚季秧地往往预留不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杂交中籼新组合的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适合安徽省寿县地区种植的中籼组合,为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设汕优63为对照,对引进的12个中籼组合(品种)进行区域试验,对其产量、生育性状和株高、穗长、穗粒结构、有效穗、成穗率、抗病性、抗倒性和落粒性等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还对品种综合评述,筛选适合寿县地区种植、符合市场需要的新组合(品种)。9个品种比对照产量高,3个品种比对照产量低,其中辐优138、籼杂优0403、丰优18和籼杂优0501 4个品种比对照增产10%以上。所有参试组合均具有良好的抗病性、抗倒性和落粒性。丰优18、籼杂优0403、籼杂优0501、两优827适宜在本生态地区种植,而隆安0402、金23A/R源5可在寿县示范种植。该研究为杂交中籼组合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 2 0 0 2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试资料的分析发现 ,中国长江流域早籼、中籼、晚籼、优质、普通品种的平均相对产量 (以对照品种绝对产量为 10 0 )分别是 99 9、 10 3 7、10 1 5、 10 2 2和 10 2 3,绝大部分参试品种的抗病性表现不够理想、处于中抗 -中感或更弱的水平 ,早籼、中籼和晚籼的优质品种比率分别是 0 0 %、 2 8 0 %、 17 9%。适当增加植株高度对产量有重要的间接促进作用 ,在保持适当有效穗数的前提下 ,每穗实粒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影响早籼、中籼、晚籼品种优质的主要品质性状分别是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和垩白度、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及垩白度 ,影响高产 (增产、平产 )品种优质的主要品质性状是垩白米率和垩白度。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育种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密肥条件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优质杂交中籼两优6326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密度对两优6326的产量有显著影响;225.0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最高,262.5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次之,以上两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比其他施氮处理极显著增产;密度以22.2万穴/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33.3万穴/hm2,最低为16.7万穴/hm2。施氮量和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相对较小,千粒重最为稳定。试验表明,两优6326适宜的施氮量为225.0kg/hm2,密度为22.2万穴/hm2。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不同氮、钾穗肥处理对江淮地区杂交中籼水稻干物质重、叶面积、生长、产量等因素的影响,以期获得江淮地区最佳的氮、钾穗肥处理组合,为杂交中籼水稻科学合理施用穗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施氮钾穗肥以后的叶面积指数和干重高于纯氮穗肥、不施用穗肥的叶面积指数和干重;氮钾穗肥处理的产量高于不施穗肥处理的产量,且氮钾混合处理穗肥的产量高于纯氮处理的产量;江淮地区最佳穗肥施用量的标准是:纯N78.75~112.5 kg/hm2,再配施K2O 76.5 kg/hm2。 相似文献
18.
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ichards模型研究了12个杂交稻品种(组合)的籽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V2(B优827)、V7(宜香优2292)和V9(内香2550)强、弱势粒灌浆高峰时间间隔较短,为明显的同步灌浆类型;其余的组合强、弱势粒灌浆高峰时间间隔较长,为明显的异步灌浆型。灌浆过程的前、中、后3期对总灌浆物质的贡献分别约占12%、61%、27%,且V2(B优827)、V5(冈优363)、V6(绵2优838)、V11(D优527)的强势粒上前期和中期的灌浆持续天数相差很小,V1(一丰8号)、V5(冈优363)、V11(D优527)的弱势粒上中期和后期的灌浆持续天数相差很小,V1(一丰8号)、V5(冈优363)、V11(D优527)、V12(川香9838)的弱势粒上前期贡献率较大,所以这些品种(组合)的灌浆效果都显著,产量都较高。相关分析表明,活跃生长期D、灌浆中期持续时间T2和整个灌浆持续t99都对终极生长量A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部分杂交稻和常规早籼、晚粳品种(系)的抗瘟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用来自中国18个省、市,12个小种分属于9个不同谱系的30个具有广谱毒性的稻瘟病菌株,人工接种于已知抗瘟基因型的品种(系)及中国20世纪90年代新育成的部分杂交稻和常规早籼、晚粳品种上进行水稻抗病性鉴定。通过具有广谱毒性并能识别抗病基因的30个菌株,与具有不同抗性类型并携带有不同或与之相连锁的抗性基因的品种及已知抗性基因的国际鉴别品种进行比较,以期推测某些中国品种的抗性基因。结果表明,部分优异抗瘟材料及新育成的杂交稻组合和常规早籼、晚粳稻品种(系)能抗多数近年采集分离的田间致病菌株,是育种和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