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太湖似刺鳊鮈染色体组型分析及细胞核DNA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HA、秋水仙素碱腹腔或背部肌肉注射,活体培养法,用空气干燥法制片,运用Micromeasure version 3.3染色体分析软件和Photoshop 7.0对似刺鳊鮈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分析;同时,取似刺鳊鮈血细胞、尾鳍、鳃、肌肉、性腺和肝脏为材料,以鸡血细胞为DNA标准(2.50pg/2c),使用EPICS-XL型流式细胞仪测定了似刺鳊鮈细胞核DNA含量。结果显示:染色体众数2n=50,染色体大小的绝对值为0.86~2.32µm,平均长度为1.63µm,未观察到次缢痕及异配型染色体,亦未发现有随体,核型公式为18m+20sm+8st+4t,NF=88。6个组织细胞核DNA含量分别为:尾鳍3.779 pg/2c,鳃4.007 pg/2c,肌肉3.819 pg/2c,性腺(卵巢4.242 pg/2c、精巢1.842 pg/2c),肝脏3.905 pg/2c。尾鳍、鳃、肌肉和肝脏的细胞核DNA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都极显著高于血细胞DNA含量(p<0.01);卵巢细胞核DNA含量约为精巢的2倍。  相似文献   

2.
采用PHA、秋水仙素碱腹腔或背部肌肉注射,活体培养法,用空气干燥法制片,运用Micromeasure version 3.3染色体分析软件和Photoshop 7.0对似刺鳊(鱼句)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分析;同时,取似刺鳊鱼句血细胞、尾鳍、鳃、肌肉、性腺和肝脏为材料,以鸡血细胞为DNA标准(2.50 pg/2c),使用EPICS-XL型流式细胞仪测定了似刺鳊(鱼句)细胞核DNA含量.结果显示:染色体众数2n=50,染色体大小的绝对值为0.86~2.32 μm,平均长度为1.63 μm,未观察到次缢痕及异配型染色体,亦未发现有随体,核型公式为18m+20sm+8st+4t,NF=88.6个组织细胞核DNA含量分别为:尾鳍3.779 pg/2c,鳃4.007 pg/2c,肌肉3.819 pg/2c,性腺(卵巢4.242 pg/2c、精巢1.842 pg/2c),肝脏3.905 pg/2c.尾鳍、鳃、肌肉和肝脏的细胞核DNA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都极显著高于血细胞DNA含量(P<0.01);卵巢细胞核DNA含量约为精巢的2倍.  相似文献   

3.
鱼类染色体核型和系统进化分析在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丰富苏丹鱼(Leptobarbushoevenii)种质资源研究内容,本研究以苏丹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体冷滴片制备法分析了染色体核型特征,运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了其系统进化关系,探讨了鲃亚科鱼类种属间亲缘关系。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苏丹鱼二倍体的染色体数为2n=50,其中包含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8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14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2条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1条,核型公式为2n=16m+28sm+4st+2t,染色体臂数(NF)为94。14种鲃亚科鱼类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鲃亚科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16~0.134,平均遗传距离为0.074;苏丹鱼与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barbata)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大(0.134),与泰国短吻鱼(Sikukiastejnegeri)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小(0.090);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苏丹鱼位于进化树的基部,与四须鲃属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可为苏丹鱼种质资源鉴定、品种改...  相似文献   

4.
中国6种经济鱼类的基因组大小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流式细胞术,以人(Homo sapiens)淋巴细胞DNA含量(7.00pg/2C)为标准,以鱼的红血细胞为材料,测定中国6种重要经济鱼类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基因组大小(C-值)。结果显示,这6种经济鱼类的单倍体DNA含量分别为:条纹斑竹鲨(4.91±0.24)pg;斜带石斑鱼(1.25±0.04)pg;赤点石斑鱼(1.23±0.11)pg;大黄鱼(0.76±0.03)pg;中华乌塘鳢(0.85±0.04)pg;大菱鲆(0.65±0.01)pg。研究结果可为这6种经济鱼类的种质鉴定提供依据。此外,根据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并结合其他鱼类的基因组大小资料,对鱼类基因组大小与其染色体数目及进化地位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对比分析显示,鱼类进化地位越高则DNA含量越少,同时鱼类基因组的大小差异存在复杂性,并不完全与染色体数目相关。本研究还就鱼类基因组大小的测定方法等问题提出建议,认为应采用流式细胞术和人淋巴细胞作为规范的检测方法和对照标准。  相似文献   

5.
中国胭脂鱼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植物血凝素、秋水仙素活体注射和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了中国胭脂鱼(Myxiocyprinus asiaticus)的染色体核型和Ag-NORs显带;并以中国胭脂鱼血细胞为样本,鸡血细胞DNA含量为标准(2.50 pg),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中国胭脂鱼的 DNA 含量.结果表明:(1)中国胭脂鱼染色体数目2n=100,核型公式为10 m+4 sm+12 st+74 t, NF=114,未观察到次缢痕及随体,亦未发现有性染色体.(2)中国胭脂鱼染色体具有1对Ag-NORs,位于第1对染色体短臂上,间期核中Ag-NORs的数目为1~2个,未见Ag-NORs的联合现象.(3)PI和DAPI作为荧光染料,得出中国胭脂鱼DNA含量分别为5.50±0.24 pg和6.16±0.03 pg.(4)中国胭脂鱼为四倍体,在特定的分类阶元中属于较原始的鱼类.  相似文献   

6.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又名青波、乌鳞,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是我国长江上游及支流常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中华倒刺鲃因其味美而深受市场的欢迎,已被逐步开发为一个养殖新品种。有关倒刺鲃属其他鱼类胚胎发育的研究报道较多,但鲜有中华倒刺鲃的胚胎发育报道。为了探讨中  相似文献   

7.
对乌苏里鮠受精卵及其胚胎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总结出乌苏里鮠胚胎发育时序。乌苏里鮠受精卵为粘性卵、球形、橘黄色、半透明、卵径2mm左右。在水温25.5~26℃,有效积温1 285.27℃.h,经过49h26min仔鱼破膜孵出。根据乌苏里鮠胚胎发育的形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出膜期8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似刺鳊鱼句胚胎发育的连续观察,研究了似刺鳊鱼句胚胎发育的时序和特点。结果显示,似刺鳊鱼句的受精卵呈浅黄绿色且透明,直径为(3.42±0.06)mm,相对密度大于水,属沉性卵。根据胚胎的主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等7个阶段及27个发育时期。在水温(18.4±3.7)℃条件下,受精后2 h 18 min胚盘形成,3 h 32 min进入卵裂期,11 h 12 min进入囊胚期,23 h 57 min进入原肠期,35 h 16 min开始形成神经胚,42 h 12 min开始形成器官,90 h 41 min仔鱼孵出。刚孵出的仔鱼全长为(6.95±0.05)mm,从受精到孵化出膜总积温为1817.8℃·h。  相似文献   

9.
半滑舌鳎胚胎发育及稚鱼变态过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显微镜对半滑舌鳎胚胎发育及稚鱼变态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对各个时期的发育时间进行了记录,并对不同时期的特征用进行了拍摄。结果表明:半滑舌鳎成熟卵子呈球形,为多油球浮性卵。受精卵培养在水温21.6—22.8℃,pH值7.0~8.2。盐度30的海水中,历时39h仔鱼孵出。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半滑舌鳎胚胎发育属于盘状卵裂,发育过程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出膜期和初孵仔鱼。仔鱼孵化出膜进入胚后发育阶段,之后进入变态期,向成鱼转化。与牙鲆、大菱鲆等鲆鲽鱼类不同,半滑舌鳎稚鱼变态初期是在头顶两眼前上方形成一个横裂,右眼由此横列穿过,最终到达身体左侧,此后横裂逐渐愈合,变态完成,该过程历时3-4d,其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台湾泥鳅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结果.台湾泥鳅的受精卵近圆型,其卵径为0.9mm左右,胚胎发育全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形成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出膜期.观察结果表明,在水温25℃左右,受精卵约经28小时孵化出膜.  相似文献   

11.
Many methods to measure nutrients (NO2?, NO3?, NH4+, and PO43?) in water are based on the formation of coloured complexes that are measured by spectrophotometry, frequently using large‐volume (10 mL) spectrophotometer cells. Miniaturization of the techniques using microplate readers and sample volumes as small as 250 μL is an affordable alternative for these determinations. This work describes the adaptation to microtechniques using a 96‐well microplate to measure nitrogen compounds and phosphate in seawater. They can be used as an inexpensive procedure for routine monitoring in aquaculture ponds because of the smaller sample, reagent requirements, and suitable ranges.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sox9基因在大黄鱼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利用RACE方法克隆得到大黄鱼sox9a和sox9b 2个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其在雌雄个体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规律,并检测了其在17β-雌二醇处理后的遗传雄性和17α-甲基睾酮诱导处理后遗传雌性幼鱼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大黄鱼sox9a c DNA全长2 442 bp(NCBI登录号:MH996431),包含476 bp 5′UTR、466 bp 3′UTR、1 500 bp ORF,编码499个氨基酸。大黄鱼sox9b cDNA全长为2 199 bp (NCBI登录号:MH996432),包含335 bp5′UTR、415 bp 3′UTR、1 449 bp ORF,编码482个氨基酸。qRT-PCR分析显示,sox9a基因主要在性腺、眼、脑、肝脏中表达,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sox9b在大黄鱼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但以精巢中表达量最高,而卵巢中只有痕量表达。在鱼苗性腺发育初期,sox9a/b的表达量都维持在较低水平;随着鱼苗长大,sox9a/b的表达量在84 dph、123 dph 2次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10 mph后又逐渐上升。17β-雌二醇处理能够显著下调遗传雄性大黄鱼sox9a和sox9b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17α-甲基睾酮处理则显著上调遗传雌性大黄鱼sox9a和sox9b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研究表明,sox9a/b基因与大黄鱼性别发育和分化过程密切相关,对大黄鱼精巢的发育与维持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两个基因的功能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以嗜水气单胞菌野生株B11和基因稳定沉默株sodA-RNAi、sodB-RNAi和KatGRNAi为研究对象,比较野生株和沉默株在不同氧化胁迫条件下sodA,sodB和KatG表达的相关性及与细菌生长和存活的相关性,以探讨抗氧化胁迫基因在细菌抵御氧化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结果显示,无氧化胁迫条件下sodA、sodB和KatG中任何一个基因被沉默后,其余两个基因的表达均受到显著抑制,说明这些抗氧化胁迫基因在表达上密切相关。在外源H2O2胁迫下,sodA、sodB和KatG中任何一个基因被沉默后,其他两个抗氧化胁迫基因的表达均表现为显著上调;在甲基紫晶(MV)诱导的内源性活性氧(ROS)胁迫下,各沉默株中sodA或sodB的表达水平总体表达为上调,但是在KatG的表达却呈现下调,说明sods的表达在细菌抵御内源性ROS的损伤中更具重要性。在H_2O_2胁迫下,随着H_2O_2浓度的增加,野生株B11的存活率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沉默株sodA-RNAi、sodB-RNAi和KatG-RNAi的存活率则显著降低;此外,菌株生长曲线显示,sodA、sodB和KatG的表达可影响嗜水气单胞菌生长曲线延滞期的长短。在不同浓度MV诱导的ROS胁迫下,野生株B11和沉默株KatG-RNAi的存活率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沉默株sodA-RNAi和sodB-RNAi的存活率则显著降低,但4株菌仍然能保持一定的生长能力。研究表明,在不同氧化胁迫条件下,细菌可通过不同抗氧化胁迫基因的协同作用,共同抵御ROS的损伤,在H_2O_2的胁迫下,KatG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生存更为重要,而在MV诱导的内源性ROS胁迫下,sod的表达对嗜水气单胞菌生存的贡献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张晓燕  温海深  张凯强  刘阳  方秀  李昀 《水产学报》2018,42(8):1199-1208
广盐性鱼类有着较为复杂的渗透调节机制,能够在较大盐度范围内存活并生长。通常认为鱼类在等渗环境下用于渗透调节的代谢能量最少,有利于鱼类生长。本实验首先根据不同盐度下花鲈血清渗透压对应水体渗透压的变化,计算得到花鲈的等渗点为11.4。而后进行海水淡化和淡水适应两个阶段的盐度实验,通过对花鲈两个阶段中血清渗透压、Na~+/K~+/Cl-浓度、Na~+-K~+-ATP酶(Na~+-K~+-ATPase,NKA)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测定,探讨了海水淡化对花鲈的生理影响与分子响应机制。在盐度实验中,Na~+和Cl-浓度变化和血清渗透压变化趋势一致,在淡化阶段显著下降,在淡水适应阶段逐渐恢复稳定,但仍低于起始水平。鳃组织中NKA基因表达结果显示,NKAα1a和NKAα1b的变化趋势与Na~+-K~+-ATP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淡化阶段显著下降,随后回升至稳定,不同的是,淡水适应后花鲈NKAα1a表达量与盐度30组无显著性差异,而NKAα1b表达量显著低于盐度30;NKAα3在淡化第1天,表达量显著降低,且在淡水(盐度0)环境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NKAβ在淡水适应过程中的表达量总体高于淡化过程。相关性分析中,海水淡化阶段,Na~+-K~+-ATP酶和NKAα1a呈极显著相关。本研究通过对花鲈等渗点以及海水淡化和淡水适应阶段相关离子、酶、基因表达的测定,弥补有关花鲈等渗点研究的空白,同时为花鲈的淡化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王济秀  张锋  王卫民  刘红 《水产学报》2020,44(4):528-538
为探索鱼类转铁蛋白基因tf和转铁蛋白受体基因tfr1a的转录调控机制,本实验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在其全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取tf和tfr1a基因序列,对2个基因候选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及CpG岛进行预测,通过PCR方法克隆得到tf和tfr1a基因近端启动子区不同长度片段,连接至pGL3-Basic/pEGFP-1载体,瞬时转染入Hela细胞,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团头鲂tf基因启动子区无CpG岛位点,而tfr1a基因启动子区有2个CpG岛位点。成功构建9个tf和10个tfr1a不同长度启动子片段的重组质粒,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发现,tf启动子核心区域为-268^+56 bp,且-1 308^-1 102 bp片段可能存在正调控该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r1a启动子核心区域为-224^+48 bp,且+48^+92 bp可能存在抑制该基因转录的负调控元件,而-1 229^-1 219 bp区域可能存在促进tfr1a基因表达的正调控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16.
研究长江上游江津段的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和繁殖水文需求,可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基础。2019-2022年的鱼类繁殖季节,在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津断面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鱼卵密度的时间动态以及与水文、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67种鱼类卵苗,其中典型产漂流性种类26种;从各种类繁殖规模比例来看,吻鮈、圆筒吻鮈、铜鱼、草鱼等占比较高;长鳍吻鮈繁殖高峰集中在4月,圆筒吻鮈和铜鱼的繁殖高峰集中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四大家鱼的繁殖高峰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上旬,吻鮈的繁殖时间较长,高峰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分布在泸州弥陀镇、重庆朱杨溪-石门和金刚沱-油溪镇江段。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日均鱼卵密度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分类回归树结果表明,涨水过程中的水位涨幅、初始流量和透明度最小值是影响保护区产漂流性卵鱼类类群繁殖规模大小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种类而言,所需的积温、流量条件不尽相同。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段是多种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金沙江下游梯级陆续运行后,原产卵场位置和规模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议实施水文过程生态调度来减缓其影响时,不仅需要考虑水文、积温条件对鱼类性腺的影响,还需要考虑水文过程与产卵场形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凡纳滨对虾JAK(Lv-JAK)和STAT(Lv-STAT)基因应答病原菌侵染的表达变化特征,本实验利用半定量PCR技术分析了Lv-JAK和Lv-STAT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其在苏云金芽孢杆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显示,Lv-JAK和Lv-STAT基因在凡纳滨对虾的9种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均在鳃、肠道和心脏中表达量较高。苏云金芽孢杆菌感染后,在鳃组织中,Lv-JAK和Lv-STA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的中晚期(24~72 h)显著上调表达;在肠道组织中,Lv-JA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的6和24 h显著上调,Lv-STA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的24和72 h显著上调。综上表明,JAK和STAT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凡纳滨对虾体内由苏云金芽孢杆菌引发的天然免疫应答过程,探讨凡纳滨对虾JAK和STAT基因应答苏云金芽孢杆菌感染的表达变化特征,有助于研究对虾JAK/STAT通路在应答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t study involved the control of Aeromonas hydrophila in Cyprinus carpio by bacteria Enterococcus faecium MC13 isolated from fish Mugil cephalus intestine. Antagonistic effects were confirmed against Aeromonas hydrophila by cross-streaking and the agar spot method. Probiotic effects of the isolate were confirmed by injection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to check for nonpathogenicity to fish. All the two probiotics were orally administered to fingerlings of Cyprinus carpio for 60 days through feed. The intestinal load of bacteria and NBT assay were analyzed on 7, 15, 30, and 60th day of treatment. Experimental fish were challenged with Aeromonas hydrophila on 30 and 60th day. The neutrophil activity was higher in E. faecium MC13 fed fish on day 60 (1.525 ± 0.379 OD). In respect of relative percentage survival (RPS), the higher protection of 75 and 77.8% was observed in E. faecium MC13 fed fish on 30 and 60th day of challenge with Aeromonas hydrophila This study identified the bacterial probiont MC13 (Enterococcus faecium) effectively controlled the Aeromonas hydrophila infection in Cyprinus carpio.  相似文献   

19.
王子豪  张奇亚 《水产学报》2019,43(5):1263-1270
鲫疱疹病毒(Carassius auratus herpesvirus, CaHV)是一种引起鲫急性鳃出血症和高死亡率的病毒病原。病毒要借助功能基因与细胞组分(如细胞器)的相互作用才能完成感染与复制。本实验通过生物信息分析、PCR扩增、重组质粒构建及其与细胞器标记质粒共转染鱼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 EPC)的荧光观察,对预测鲫疱疹病毒基因CaHV-31R编码蛋白的特性、亚细胞定位及与细胞器共定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鲫疱疹病毒编码蛋白CaHV-31R由313个氨基酸组成,含一个跨膜结构域(248~270 aa)和一个RNase E/G家族蛋白的典型结构域(40~182 aa);与5种来源鲤疱疹病毒同源蛋白多重比对发现,与鲤疱疹病毒II型中的日本株ST-J1和中国株SY-C1的同一性较高(分别为100%和80.7%),与鲤疱疹病毒I型代表株CyHV-1的同一性居中(为26.5%),而与鲤疱疹病毒III型中的德国株CyHV-3(或称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和中国株CyHV-3-GZ11的同一性最低(分别为20.7%和18.2%);经基因扩增和构建真核重组质粒pEGFP-31R,当用其单独转染EPC细胞,绿色荧光信号主要在细胞质中呈弥散分布,少量在细胞质中或在细胞核外围呈点状分布;当用pEGFP-31R与内质网标记质粒pDsRed2-ER或与高尔基体标记质粒pDsRed2-Golgi共转染细胞,绿色荧光信号在胞质中的分布情况与单独转染时不同,分别能与2种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定位。研究表明,CaHV-31R是鲫疱疹病毒中一个能编码与细胞器共定位蛋白的基因。  相似文献   

20.
近江牡蛎等3种贝类的脂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3种贝类的脂类成分,以期为贝类的高值化加工利用提供基础数据。采用氯仿甲醇法提取近江牡蛎、波纹巴菲蛤和马氏珠母贝中的脂质成分,分析脂质中的胆固醇和磷脂含量,采用液液萃取技术分离中性脂和极性脂,并用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研究结果表明,3种贝类的粗脂肪含量基本在1%左右;脂质成分中胆固醇含量在0.07~0.12 mg/g;脂质中磷脂含量在14%~34%,极性脂含量在27%~45%;脂质中EPA和DHA总含量在12%~22%,近江牡蛎和波纹巴菲蛤脂质中EPA含量高于DHA,而马氏珠母贝脂质中DHA含量高于E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