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村镇供水中的水量供应问题,以重庆市长寿区新市水厂的供水源东门水库和叶家沟水库为例,采用定额法建立预测模型,预测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量及工业需水量,并结合考虑其他用水需求量。综合两水库来水量及水分损失量,以可供给取水工程的水量,即水厂的可取水量限制水量开发,必要时供水工程需另觅水源以满足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6座水源水库富营养化状况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辽宁省主要水源水库的富营养化状况,利用相关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等方法,研究了辽宁省大伙房水库、汤河水库、碧流河水库、柴河水库、观音阁水库和桓仁水库6座水源水库在2008—2009年期间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除碧流河水库外,其他5座水库均达到富营养化状态;按聚类分析,6座水库共分为3类,碧流河水库单独为一类,水质最好,柴河水库单独为一类,富营养化水平较高,水质较差,其余水库为一类,水质状况相对较好;主成分分析显示,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较大的水化学因子是氨态氮、硝酸氮、总磷。根据对辽宁省水源水库水质状况的调研结果,作者提出了对辽宁省水源水库水环境有效保护和治理的建议:(1)成立水源地保护组织,对水源水库进行综合治理;(2)禁止网箱养鱼,大力发展保水渔业;(3)规范水利工程,投入人力和物力对水源水库加强生物和化学监测,对潜在的生态风险及时预警或预报;(4)对已发生严重富营养化的水库应考虑采取生态学手段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3.
株树桥水库是湖南重要的饮用水源之一,主要供应长沙东部地区的饮用水。结合实地调查,以株树桥水库饮用水源为对象,从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水库管理,以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经济作为切入点综合研究。目前株树桥水库面临着较大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压力,经济发展限于水源保护而受到巨大制约,迫切需要启动生态补偿机制。针对株树桥水库饮用水源地面临水资源需求缺乏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补偿方式单一、标准偏低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优质水权市场,健全水源地监督管理机制和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水源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株树桥水库是湖南重要的饮用水源之一,主要供应长沙东部地区的饮用水。结合实地调查,以株树桥水库饮用水源为对象,从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水库管理,以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经济作为切入点综合研究。目前株树桥水库面临着较大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压力,经济发展限于水源保护而受到巨大制约,迫切需要启动生态补偿机制。针对株树桥水库饮用水源地面临水资源需求缺乏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补偿方式单一、标准偏低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优质水权市场,健全水源地监督管理机制和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水源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由于汤河水库供水任务的转变、“引兰入汤”工程的兴建、调度基础资料的完善,有必要进一步对汤河水库兴利调度进行研究。以满足水库今后兴利调度的需要,为充分发挥水库的潜在效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牯牛背水库水源现状,分析了水污染产生的原因。从水源保护的角度详细论述了牯牛背水库水源保护的对策,进一步明确了做好水源保护将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坚持不懈做好水源保护工作,才能保证牯牛背水库水质达到规定饮用水水质的标准,从而促进桐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株树桥水库作为长沙第二水源,从2010年8月向长沙供水,目前日供水约50万m3/d。长沙市人大常委会于2006年颁布实施《长沙市株树桥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水库水源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文章针对株树桥水库水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制定总体规划,从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自动监控系统、保护区移民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水源地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意义、目的和内容,以芦江水库工程为例,对水资源论证分析范围与论证范围的选取、取用水的合理性分析、取水水源论证、取退水影响分析等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证结果表明,芦江水库来水水量、水质能够满足用水需求,水库取退水不会对生态环境和第三者产生较大影响。工程实施后,不仅可以减轻芦洪江下游沿河两岸的洪涝灾害,提高灌区农田的灌溉保证率,改善灌区内农村人畜用水条件,而且可解决下游芦洪市镇的供水,同时为东安县电网提供电力,缓解当地供电紧张局面,促进当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小水库不仅有为农作物提供的水源,而且还具有天然的水能.小水库灌区现状农业灌溉方式不仅存在着水量的浪费,而且还存在着水能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采用"比较水头损失法"--充分利用小水库的水能,通过管道输水来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的方法,达到节水节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刘瑟 《现代农业》2012,(5):169-170
清河水库属备用水源地,文章以清河水库水源保护区划分结果为依据,调查了保护区内污染源及存在的环境问题,制定了水源保护区工程及管理措施,以期为其它备用饮用水源保护对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监测了南湾水库的水质现状及单因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南湾水库水厂取水口水质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限值的要求,而入库河流水质则存在超标现象,危及饮用水源水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控制对策,以期为水库及入库河流的污染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是湿地公园必不可少的造景要素,笔者根据湿地公园功能分区特点,从规划方面对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及恢复区、湿地缓冲区及湿地展示区、游憩活动区、服务设施区等不同功能区域植物景观的营造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植物实际所处环境状况,将湿地公园划分为水面、堤岸、浮岛、园林建筑周边、陆生、园路等生境类型,探讨了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最终以求达到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生态与景观效益兼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苏州市雨水利用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怡  黄天寅  袁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255-19257
结合苏州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介绍了其水资源现状,以及苏州市的雨水收集体系及其水质,以工业园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业园区中新生态馆、苏州农校、金阊区蔬菜园艺场为例,考察了苏州市的雨水利用现状,并且阐释了苏州市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保障。在此基础上探讨苏州市雨水利用规划,分析了广场雨水利用规划,市政道路雨水利用项目,住宅小区、公用建筑、生态公园雨水利用项目,滨河、滨湖带的补充景观水的利用实施方案,以及生态农地建设。以期通过逐步推行雨水利用制度,逐年减少雨洪对苏州市的威胁,削减雨水污染负荷,改善苏州市水体环境,进一步缓解对优质水资源的需求压力。  相似文献   

14.
生态工业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工业用水现状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生态工业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和技术,认为水循环利用的基本思路是实现资源化、减量化。通过社会区域、园区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3个层面构建水循环的区域载体,利用中水回用、水梯级利用和雨水资源化等技术实现水循环模式的构建,同时以西安某高科技工业园区为例,提出了水循环系统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分析粮食、棉花、蔬菜和油料生产供应和消费需求发现,在大宗农产品普遍过剩的情况下我国食用植物油自1986年以来却长期通过进口来保持平衡,发展油菜生产的需求空间极为广阔.从人民生活需求、菜饼利用以及国内外市场竞争等方面说明了发展优质"双低”油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了我省在近期实现油菜生产"双低化”的现实可能性,并提出了以"双低”油菜产业化经营、种子质量提高和区域化生产基地建设三大工程为重点的"双低”油菜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种植存在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种植新模式,对4个湿地公园进行实测和问卷调查。比较得出:人工湿地公园与天然湿地公园在植物种植上的区别,分析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种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植物层次结构生硬、种类选择不当、人工痕迹明显和管养困难等问题。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不同位置提出四类植物种植设计模式,分别是观花植物种植模式、浮岛种植模式、滩涂种植模式和沿岸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沙河水库水环境质量的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饮用水源地沙河水库水质进行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挥发酚、氨氮、总氮、总磷、粪大肠菌群、COD、高锰酸盐指数均有超标现象,其中总磷严重超标,沙河水库上游入库口那京河口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浙江润楠对城市不同绿地的适应性。[方法]对浙江润楠在3种绿地类型中的生长状况和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浙江润楠在3种绿地类型中的基径、树高和冠幅生长指标以及F_v/F_m大小均依次为工业区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叶绿素总含量大小依次为公园绿地、工业区绿地、道路绿地。[结论]该研究表明浙江润楠适宜种植在工业区和公园等地,不宜种植在交通污染严重的道路绿地。  相似文献   

19.
李珍珍  王延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802-1804,1854
印染加工工艺中,由于液氨丝光整理过程使用大量纯氨水,使得过量的高浓度氨氮排入废水中,造成污水处理厂微生物中毒死亡,生化处理工艺瘫痪,出水水质不达标。在此结合某工业园区集中式印染污水处理厂的相关情况,阐述液氨丝光废水对微生物及生化工艺的影响,分别介绍了当前国内外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去除技术,并分析了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