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黑龙江省向日葵列当发生与危害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列当是寄生性杂草,对向日葵危害极大。每株向日葵寄生5株,株高降低10.6%,茎粗降低39.26%,单株产量降低62.87%。每株向日葵寄生10~20株,花盘直径降低21.7%,百粒重降低18.0%,结实率降低8.8%。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实行合理轮作,化学药剂防治向日葵列当。 相似文献
2.
3.
以不同列当抗性向日葵根系分泌物作为萌发刺激物,研究其对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究不同向日葵品种对列当抗性差异响应的机制,为向日葵列当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根系分泌物的稀释倍数对向日葵列当的萌发具有显著影响,其中TP-3313和SH363-M根系分泌物在稀释50倍时达到最大萌发率,而3638C根系分泌物在稀释75倍时达到最大萌发率,整体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不同列当抗性的向日葵根系分泌物诱导向日葵列当萌发的效果不同,向日葵列当萌发率表现为TP-3313相似文献
4.
向日葵列当萌发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日葵列当是向日葵专性寄生植物,其种子必须在向日葵根系分泌物的诱导下才能萌发,其最早出土期基本上是在向日葵的现蕾期,大量出土是在向日葵普遍开花期,而在向日葵幼苗期未见出土。为探索向日葵列当萌发机理,找出其未能在向日葵幼苗期萌发的原因。以幼苗期和现蕾期向日葵为供试材料,采用水培收集法收集向日葵幼苗期和现蕾期植株根系分泌物,以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生测试验来指导萌发刺激物的分离、纯化,最终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鉴定出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刺激物种类及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向日葵根系分泌物中含有去氢木香内酯,该物质能够诱导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且向日葵在幼苗期和现蕾期均能分泌去氢木香内酯。在向日葵根际周围的去氢木香内酯浓度及土壤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向日葵列当在向日葵的整个生育期内都可以萌发。 相似文献
5.
向日葵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列当是对向日葵生长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类寄生植物,且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对向日葵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培育抗列当品种是防治向日葵列当最为有效的途径,也是目前育种家的首要目标。育种家们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鉴定抗性基因,培育了一系列向日葵抗列当品种,并在世界范围内向日葵主栽区广泛种植,有效缓解了向日葵列当对该产业的冲击。然而,随着毒力更强的列当生理小种的出现与传播,亟待培育新的、抗性更强的品种。本文综述了新的、毒性强的列当生理小种的结构与分布,对如何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策略提高向日葵的抗性分析,对向日葵抗列当基因序列信息做了归纳总结,对向日葵抗列当育种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福海县是新疆食用向日葵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近些年大量生产食用向日葵,给农户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但是,由于不同粮食作物和糖料作物倒茬,采取不合理的连作,使土壤内含有大量对向日葵直接产生为害的寄生杂草列当种子,给当地经济作物向日葵的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为了防治向日葵列当,福海县公安农场采取了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向日葵资源列当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2年盆栽接种鉴定试验,研究向日葵资源对列当的抗性,并对资源抗性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41份向日葵资源进行抗性分析,其中免疫材料25份,高抗材料2份,抗性材料7份,易感材料6份,高感材料1份;抗源在外源材料、油用材料、杂交种中广泛存在,本地资源中没有免疫材料。 相似文献
8.
《作物杂志》2016,(1)
以8个抗列当食用型向日葵品种(系)为材料,运用多元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法,对向日葵经济特性、生理特性、子粒特性与产量(CL)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抗列当向日葵产量预测模型,并量化模型中各性状指标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向日葵产量同时受多因素影响,但不同抗列当向日葵品种(系)产量的主导影响因子有所不同;各植物学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本身具有的直接作用,同时还表现在通过其他性质体现出的强烈间接影响效应;剔除种间因素影响后,单盘粒重(DPLZ)、结实率(JSL)、百粒重(BLZ)、株高(ZG)、粒宽(LK)及盘径(PJ)等6个植株性状成为抗列当向日葵产量模型Com-MODEL(CL=-6.023+0.014DPLZ+0.06JSL+0.328BLZ+0.014ZG-4.571LK+0.156PJ)的主要变量,该模型能解释86.9%的CL变异;其中粒宽、百粒重及盘径对CL的影响都达到了极显著(P0.001)或显著水平(P0.01);各变量对产量预测模型R2的总贡献计算结果显示,粒宽、百粒重及盘径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成为影响向日葵产量变化的3个主导因素,共同决定了CL的大部分变异;其次是单盘粒重及结实率的影响;株高对CL的影响很微弱。 相似文献
9.
列当生理小种和向日葵抗列当种质选育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向日葵列当(Orobanche cumana)是一种寄生性杂草,给世界各地向日葵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过去几十年向日葵育种家已经成功培育出部分杭列当品种,但随着新的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的产生,育成种质杭性也会随之逐步减弱或丧失。本综述在归纳总结向日葵杭列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列当生理小种遗传毒性发展动态、种质杭性鉴定及其杭性基因遗传规律、杭列当育种趋势、向日葵转基因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最新动态进行了概述;针对当前基因遗传及分子生物技术、杭咪哑琳酮类(IMI)除草剂作物等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目前向日葵杭列当育种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培育和改良向日葵杭列当新品种提供便捷和实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获得向日葵抗列当种质资源,为向日葵列当田间防除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在温室大棚环境中,对30份食用型向日葵材料进行抗列当鉴定研究,结果表明,13份恢复系材料中编号为‘13’的列当寄生率为0,产量为232.61 kg/hm2,中抗材料共7份、中感材料1份、高感材料5份,利用相对抗寄生方法鉴定为免疫材料,位居30份供试材料第3位;16份保持系材料中编号为‘24’的列当寄生率为10,产量为217.68 kg/hm2,中抗材料有2份、中感材料4份、高感材料10份,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田间列当寄生率高导致向日葵产量明显降低,在今后的育种过程中应优先选择抗性较高的材料进行组配。 相似文献
11.
《作物杂志》2025,41(2)
向日葵列当已成为限制向日葵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以不同列当抗性的向日葵幼苗为试验材料;测定列当寄生条件下向日葵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探明不同列当抗性向日葵品种应对列当侵染时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列当寄生使向日葵幼苗体内的H2O2和MDA含量均提高;且感列当向日葵品种(3638C)的增加幅度大于耐列当品种(SH363-M)和抗列当品种(TP-3313);活性氧胁迫更严重;随着列当寄生时间延长;CAT、POD、SOD活性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酶活性的增加幅度整体表现为TP-3313>SH363-M>3638C。 相似文献
12.
向日葵列当是向日葵生产中重要的寄生性杂草。新疆阿勒泰地区和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是国内向日葵列当发生的重灾区。为筛选并为抗列当育种工作提供优质抗性材料,从根本上防治向日葵列当,利用田间自然发生向日葵列当的田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小区试验;通过寄生率、寄生程度2 个指标判定对列当的抗感性。于2012 年在新疆阿勒泰对56 个向日葵品种(系),2013—2014 年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分别对22 个品种(系)和20 个品种(系),进行抗列当鉴定。结果表明:在新疆22 个油葵品(系)中‘陇葵杂1 号’、‘F08-1’、‘辽丰F53’、‘赤CY101’、‘S26’、‘MGS’、‘S31’等16 个品种,34 个食葵品种(系)中‘JK106’品种,表现为免疫;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2013—2014 年24 个油葵品种(系)中,‘赤CY102’、‘F08-1’等2 个品种表现为免疫,‘MSG’、‘新葵杂5 号’、‘赤029×115R’、‘赤128A×116R’等4个品种(系)表现为高抗,而18 个食葵品种(系)中,没有免疫品种,只有‘JK103’和‘JK106’表现为抗列当,其余16 个品种(系)均表现为感病和高度感列当。其中油葵品种‘赤CY102’在新疆和内蒙古抗列当鉴定中均表现免疫。在2 个不同地区进行向日葵品种抗列当鉴定,新疆地区表现免疫和高抗的品种较内蒙古地区多,说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列当生理小种级别高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列当生理小种。另外,油葵品种对列当的抗性较食葵高。 相似文献
13.
B. Akhtouch J. Muñoz-Ruz J. Melero-Vara J. Fernández-Martínez J. Domínguez 《Plant Breeding》2002,121(3):266-268
A new race F of broomrape overcomes all known resistance genes in cultivated sunflower, but recently, sources of resistance against race F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was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race F in crosses between 12 resistant sunflower breeding lines, derived from three different sources of resistance, and the susceptible male‐sterile line P‐21. Parental lines and F1, F2, F3 and BC1 generations were evaluated for broomrape resistance. Segregations in the F2 and BC1 to resistant parent approached resistant to susceptible ratios of 1: 15 and 1: 3, respectively, in most of the crosses, suggesting a double dominant epistasis. However, segregations of 3: 13 and 1: 1 for F2 and BC1,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a dominant‐recessive epistasis, were also found. The F3 data confirmed these results. Owing to the recessive nature of this resistance, it must be incorporated into both parental lines for developing resistant hybrid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4.
Leonardo Velasco Begoña Pérez‐Vich Ahmed A. M. Yassein Chao‐Chien Jan 《Plant Breeding》2012,131(1):220-221
15.
该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番茄的后期早衰和施肥有关。施肥量多,土壤有效养分和植株的营养状况较好,植株生长发育也较好,小区平均产量最高,达75.2kg,每公倾合4.512万kg,比对照增产16.89%。施肥量低的处理,比对照减产3.76%。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丰富固定道耕作技术理论体系,2005年在河西走廊中部小麦种植区通过结合垄面覆盖试验,探讨了固定道耕作技术对春小麦株高、叶分布、叶面积指数、群体内光分布和光合速率等冠层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道结合垄面覆膜(CTP)、固定道结合垄面秸秆覆盖(CTS)、固定道无覆盖(CT)处理的小麦株高分别比平作(对照, LT)低2.09、3.27和5.65 cm。CTS和CTP处理的旗叶与倒3叶间距、旗叶与倒2叶间距以及倒2叶与倒3叶间距的比值接近3:2:1,有利于光能在群体各个层次均匀分布。叶面积指数在6月25日后呈LT>CTP>CTS>CT的变化规律,3个固定道处理的叶面积指数都小于LT处理,而垄面覆盖可以减弱这种影响。LT处理入射光线的97.2%被小麦群体截获,其中77.3%在旗叶层被截获,旗叶光合速率较低,光能利用率不高;CTP和CTS处理的群体内光分布较均匀,漏射损失的光线分别占入射光线的8.0%和11.2%;CT处理生长中期旗叶光合速率较高,但入射光线的透射损失率较高,占入射光线的23.7%,而且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偏低。总之,CTP和CTS处理构建的“松塔型”结构有利于光能有效利用,增加作物产量;而LT和CT处理则分别由于群体过于密闭遮蔽和稀疏导致光能反射和透射损失严重而降低了作物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作者1985—1988年研究结果:采用五氯硝基苯拌种可有效地防治覆膜棉田立枯病死苗.种植中抗枯萎病品种,并协调组配五氯硝基苯拌种诱发自然串珠镰刀菌对枯萎病的减轻作用和塑膜覆盖对枯萎病的生态防治作用,其综合防病效果达到高抗品种的水平.摘除棉株下部3个果枝上的棉蕾或下部3个果枝可协调棉株成铃结构,恶化发病生态位,从而使铃病明显减轻,棉花大幅度增产. 相似文献
18.
Genetic resistance to broomrape (Orobanche cumana Wallr.) race F in sunflower line J1, derived from the wild perennial species Helianthusgrosseserratus Martens and Helianthus divaricatus L.,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controlled by dominant alleles at a single locus, Or6. However, deviations from this monogenic inheritance have been observed.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broomrape race F in the sunflower line J1. F1, F2, F3 and BC generations from crosses between J1 and three susceptible lines, P21, NR5 and HA821 were evaluated. F1 hybrids showed both resistant (R) and moderately resistant (MR) plants, the latter having a maximum of five broomrape stalks per plant compared with >10 in the susceptible parents. This indicated incomplete dominance of the Or6 alleles. F2 plants were classified as R, MR or susceptible (more than five broomrape stalks per plant). Three different segregation ratios were observed: 3 : 1, 13 : 3 and 15 : 1 (R + MR : S),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a second gene, Or7, whose expression was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 A digenic model was confirmed,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F2:3 families. 相似文献
19.
夏花生覆膜对根瘤中固氮酶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覆膜夏花生有利于根瘤菌的侵染和根瘤的形成,使花生早结瘤、多结瘤、早进行共生固覆;覆膜降低结荚以前的固氮酶活性,但有利于中后期固氮酶活性的提高和维持,可延缓根瘤衰老、延长根瘤固氮时间。覆膜对花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与固氮酶活性正好相反,结荚以前较高、中后期较低。与露地相比,覆膜花生前期利用土壤和肥料氮较多,而中后期则可主要靠根瘤固氮来提供氮素营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