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养分配比对糯高粱物质生产及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糯高粱黔高8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氮磷钾配比处理,对糯高粱的物质生产和氮磷钾利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糯高粱产量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均有增加,其中NPK处理最高,分别达到5 972.25和18 076.81kg/hm 2,较对照分别增加16.93%和24.84%,FP处理次之;糯高粱植株氮、磷、钾积累总量NPK处理最大,均与对照差异显著,分别增加32.09%、22.96%和27.13%;成熟期糯高粱的氮磷钾利用效率表现为K>N>P,当季氮、磷利用效率以NPK处理最高,钾利用效率以FP处理最高;糯高粱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磷、钾积累总量与糯高粱产量、干物质积累总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基础肥力条件下,限制糯高粱产出的因素是磷和钾。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拔节期和灌浆期不同阶段灌水对晋糯3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拔节期设4个阶段,即A1(10~11片展开叶)、A2(12~13片展开叶)、A3(14~15片展开叶)、A4(16~17片展开叶);灌浆期设3个阶段,即B1(7月29日穗子中上部花期结束子粒开始灌浆)、B2(8月3日)、B3(8月8日)。研究结果表明拔节期不同阶段灌水对株高、穗长和千粒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A2时期灌水的株高和穗长最大,千粒重在A3灌水时达到最大;灌浆期不同阶段灌水对千粒重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B1时期灌水时,千粒重和产量最高;拔节期和灌浆期不同阶段灌水互作对千粒重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A2B1是最优组合,即拔节期A2阶段和灌浆期B1阶段灌水可获得最大产量。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密度对郑黑糯1号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5年在郑州对糯玉米品种“郑黑糯1号”分6个不同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不同密度的生育期、株高、鲜果穗性状与品质、鲜穗产量、干籽产量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若以收获鲜穗为目的,郑黑糯1号适宜种植密度为6~6.75万株/hm2;若以收获干籽为目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7.5万株/hm2,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泸糯3号是四川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育成的三系糯质高粱杂交种,表现产量高,抗叶斑病,淀粉含量高,出酒率高,是酿造浓香型、酱香型和小曲酒的优质原料.适宜我国南方高粱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糯高粱杂交种晋糯3号是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以自选不育系10480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L17R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该品种具有农艺性状好、糯质、产量高、丰产性好、高抗丝黑穗病、持绿性好等优点,适合在我国北方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6.
栽培模式对晋杂34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适宜机械化栽培的高粱新品种晋杂34的最佳栽培模式,采用大田定位试验,于2014年研究了50 cm等行距种植时不同密度12. 0,13. 5,15. 0,16. 5,18. 0,19. 5万株/hm~2对晋杂34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年研究了9种栽培模式(行距为等行距(50,60 cm)和宽窄行(30 cm+70 cm),不同行距下分别设12. 0,15. 0,18. 0万株/hm~2)对晋杂34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增加明显降低了高粱茎粗和单株叶面积,增加了叶面积指数;行距显著影响株高和生物量,60 cm等行距的生物量较高,为10. 12~11. 25 t/hm~2。密度增加显著降低单穗籽粒质量,以12. 0万株/hm~2时最高,2014年高达81. 20 g,2015年为65. 38~73. 04 g;行距显著影响了千粒质量,以60 cm等行距时最高;就籽粒产量而言,2014年雨量充沛,以18. 0万株/hm~2较高,而2015年干旱年份,以60 cm等行距密度为15. 0万株/hm~2最高,为10 721. 61 kg/hm~2。低密度促进了穗花前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累积,提高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而行距调控了穗花后氮素的吸收,60 cm等行距时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花后的氮素累积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氮素运转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不同栽培模式通过调控高粱生长和氮素吸收影响籽粒产量,通过栽培模式促进穗花后氮素吸收,对提升籽粒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60 cm等行距密度为15. 0万株/hm~2为晋杂34最适宜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沪玉糯2号、沪玉糯3号的最佳种植密度,开展了密度因素对糯玉米品种沪玉糯2号、沪玉糯3号产量、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沪玉糯2号、沪玉糯3号的产量均在密度为4 000株/667m2最高,叶面积系数大,干物质积累多,穗粒数多。其次为3 500株/667m2,4 500株/667m2时最低。说明沪玉糯2号、沪玉糯3号在安顺市以推广4000株/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8.
牛皓 《中国种业》2017,(5):63-64
晋杂39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利用自选不育系SX605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SX193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粱杂交种.2013-2014年参加山西省高粱中晚熟机械化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585.9kg,比对照晋杂22号增产6.7%,2年8个试验点6个点增产.其中2013年每667m2平均产566.7kg,比对照晋杂22号增产7.8%;2014年平均产605.1kg,比对照晋杂22号增产5.8%.2015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晋审杂(认)2015005).晋杂39号抗旱、抗倒性好,高抗丝黑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强,植株较低,适宜机械化栽培种植.  相似文献   

9.
晋白糯 1 号是以不育系 1507A 为母本、恢复系 3598R 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食用高粱新品种,2023 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高粱(2023)140063,适宜在山西忻州、太原、晋中、长治、临汾等春播中晚熟区种植。该品种具有抗倒伏、米质好、糯性强、籽粒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应用前景广阔。对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介绍,为其田间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九糯1号是吉林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11年以自选不育系1401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九糯1R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支链淀粉含量100%的糯高粱杂交种,该品种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产量比同熟期粳高粱略高,是酿造优质白酒的糯高粱杂交种,于2019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不同土壤的供肥特点,因地制宜地挖掘水稻增产潜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黑龙江省5种主要种植水稻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微区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上水稻产量及其对氮、磷、钾、微量元素养分吸收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极显著,水稻产量在黑土、草甸土和冲积型土上较高,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 883.9、6 689.6和6 797.3kg/hm2,在白浆土和石灰性土壤上水稻产量较低,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 316.5和6 193.4kg/hm2;不同土壤对水稻养分吸收有影响,在黑土、草甸土、冲积土上种植的水稻氮、磷累积量高于在石灰性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在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铜、铁含量极显著高于在黑土等其他类型土壤上的水稻,在黑土、草甸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锰含量高于在石灰性土和冲积土上的水稻,草甸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锌含量高于黑土和石灰性土上的水稻,在冲积型土上种植的水稻锌含量最低;水稻氮素累积量与水稻产量显著正相关(r=0.994)。  相似文献   

12.
沟垄集雨栽培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沟播,垄作、平作3种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其最终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土壤垄作和沟播较平作处理促进了干物质积累,使叶面积指数增大,且沟垄栽培具有一定的集水作用,千粒重增加,单株地上部总干重增加,穗部性状较好,垄作和沟播产量比平作分别增产4.01%和2.27%。  相似文献   

13.
探讨种植方式对不同地区张杂谷10号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为谷子抗倒伏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0年在山西省定襄县、太谷区和泽州县进行,以张杂谷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覆膜穴播(MX)、膜侧条播(MT)、裸地穴播(LX)和裸地条播(LT)4种种植方式,分析种植方式对不同地区张杂谷10号茎秆第1和第2节间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张杂谷10号的株高和重心高度表现为覆膜处理高于裸地处理。在定襄和太谷试验地,MX处理的第1、第2节间倒伏指数和节间长度最高,MT处理的第1、第2节间机械强度、节间充实度、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方式下,张杂谷10号产量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MX>MT>LX>LT,但MX与MT处理差异不显著。在泽州试验地,覆膜处理的倒伏指数显著高于裸地处理;LT处理的节间机械强度、节间干密度和节间充实度高于其他处理;裸地处理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覆膜处理;裸地处理的产量高于覆膜处理,且LX与LT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种植方式对不同地区张杂谷10号植株倒伏相关指标及产量形成有较大影响,在定襄县和太谷区适合张杂谷10号高产抗倒伏的种植方式是膜侧条播,在泽州县的最佳种植方式是裸地条播。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旱地马铃薯覆膜时期与种植方式对土壤湿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覆膜时期的沟侧栽培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均高于垄侧栽培;同一位置种植的秋覆膜栽培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均高于顶凌覆膜和播前覆膜;秋覆膜沟侧栽培较秋覆膜垄侧栽培、顶凌覆膜沟侧栽培分别增产7.0%、20.6%。  相似文献   

15.
以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丹玉40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形式与密度对其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产量达到最高,为15 523.8kg/hm2;其次是4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产量为13 776.3kg/hm2。叶向值在4比空4.20万株/hm2密度种植和2比空4.95万株/hm2密度种植的条件下达到较高。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但均在2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条件下达到最高值。说明丹玉405采用2比空或4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增加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获得较高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6.
以适宜机械化种植的高粱品种辽杂37和晋杂34为试验材料,分别对6个密度处理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群体透光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辽杂37和晋杂34均在密度为13.5万株/hm 2时产量最高,分别可达10 551.0和10 324.5kg/hm 2。其中辽杂37在12.0万~15.0万株/hm 2、晋杂34在12.0万~13.5万株/hm 2密度时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协调效果较好,可保持较高产量水平。当密度达到15.0万株/hm 2时,随着密度的继续增加将导致群体光合速率和透光率大幅度下降,影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究大豆和甘薯的根系分泌物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盆栽根系分泌物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活性炭处理方式对玉米/大豆(B1)、玉米/甘薯(B2)及玉米净作(B3)3种种植模式下玉米光合特性、荧光参数及生物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加活性炭处理(A1)较未加活性炭处理(A2)抑制了玉米生长,但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加活性炭时,由于根系分泌物被吸附,玉米的光合速率、荧光参数和产量在各种植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未加活性炭时,大豆的根系分泌物促进玉米生长和提高玉米产量,甘薯的根系分泌物抑制玉米生长和降低玉米产量,B1处理下玉米的根干重、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和子粒干重比B3处理分别高15.81%、53.20%、19.94%和60.84%,而B2处理则比B3处理分别低19.92%、4.33%、16.96%和24.32%。  相似文献   

18.
施肥对黑麦草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田间试验的条件下研究了配方施肥对黑麦草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提高黑麦草产量,肥料配方1(每公顷施N450kg、P2O545kg、K2O90kg)和配方2(每公顷施N540kg、P2O5180kg、K2O360kg)鲜草产量分别是不施肥处理(26.78t/hm2)的3.7倍和4.1倍。配方施肥能显著提高黑麦草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配方1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5.2倍、2.0倍、3.3倍,配方2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5.8倍、2.5倍、4.0倍。在施肥状况下,黑麦草对养分的吸收比例为N:P2O5:K2O=1:0.25~0.28:1.01~1.08。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淀粉形成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露地平作(A1)、露地单垄单行(A2)、露地单垄双行(A3)、半膜单垄双行(A4)和全膜单垄双行(A5)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淀粉形成酶活性、淀粉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积累后期A5处理的总淀粉含量较A1、A2、A3和A4处理分别提高34.5%、26.1%、18.5%和12.7%。淀粉积累过程中,淀粉形成酶ADPG-PPase、UDPG-PPase、SSS、SBE和GBSS活性对马铃薯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的积累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与马铃薯块茎总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1、0.264、0.514、0.629和0.130。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有明显影响;A5处理产量最高,A4处理次之,分别较A1处理增产83.8%和62.9%。在宁夏半干旱区,全膜单垄双行种植模式在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淀粉形成酶活性提高和增产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改变玉米田间种植模式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大田试验条件下, 以耐密品种(郑单958)和中密品种(沈玉21)研究了三比空密疏密、大垄双行和等行距(CK) 3种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田间种植形式的改变可以显著影响玉米群体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特征。耐密品种以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为宜, 可以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 提高叶面积和光能利用率, 促进干物质积累, 两年平均产量为8882.36 kg hm-2, 比对照增加6.51%, 增产的原因是百粒重和穗行数的显著提高; 中密品种以大垄双行和三比空种植模式为宜, 两种种植模式均可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 提高叶面积和光能利用率, 促进干物质积累, 且与耐密品种表现不同, 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8294.58 kg hm-2和8188.30 kg hm-2, 比对照增加21.36%和19.81%, 增产的原因是行粒数的显著增加。因此, 笔者认为在辽西地区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大垄双行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