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烯效唑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烯效唑(S-3307,unicpnazole)是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在80年代初推出的一种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广谱性内吸杀菌剂。其特点为高活性、低残留、对后茬作物安全。近年来我国已在水稻、小麦上应用,为探明烯效唑对大豆生长的调节作用和增产效果,我们连续两年在田间进行了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试验,分别在2020年裸燕麦不同生育期和2021年裸燕麦抽穗期喷施不同浓度H2S供体硫氢化钠(NaHS),分析H2S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2020年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时期对裸燕麦株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收获穗、千粒重和产量具有显著影响;NaHS浓度对株高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而对单株粒数、单株产量、收获穗和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除对株高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余上述指标均具有显著影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收获穗、千粒重和产量均以抽穗期喷施最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收获穗和产量随NaHS浓度增大整体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喷施200 μmol·L-1NaHS的产量最高。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分别以抽穗期喷施100 μmol·L-1和50 μmol·L-1NaHS最高;收获穗数和千粒重分别以抽穗期喷施200 μmol·L-1和50 μmol·L-1NaHS最大;产量以抽穗期喷施200 μmol·L-1NaHS最优。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显示:抽穗期喷施200 μmol·L-1NaHS提高裸燕麦农艺产量性状的效果最佳。2021年试验结果表明:抽穗期喷施不同浓度NaHS对裸燕麦株高、收获穗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与喷施0 μmol·L-1 NaHS相比,喷施25~400 μmol·L-1 NaHS可不同程度提高裸燕麦穗铃数、穗粒数和产量,其中喷施200 μmol·L-1 NaHS的效果最显著。综上所述,抽穗期喷施200 μmol·L-1 NaHS可有效促进裸燕麦穗铃数和穗粒数等农艺性状并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利用同一种基因型,分别进行不同的冠限制处理,分析其根与冠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单株按叶序仅留一片叶和不留叶时,有限的光合产物能在根、茎与穗间协调分配,只是穗与根有轻微竞争,且两品种均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本研究用根容重指标来反映物质在根中的积累量,留不同叶序叶片其所对应的根容重不同,根活力也不同,但根容重与根活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所以已往根重指标反映根知力大小有局限性。在灌浆末期刈冠结果显示,根是高梁的一个具有较高活性的库器官,即使停止冠供给光合产物也不会很快死亡,相反生理活动更加活跃,并消耗存贮的物质而再生冠,且保持了较高的根活力。  相似文献   

4.
以早熟杂交棉石杂2号为材料,在花铃期进行了7个水分处理和4个氮素处理的水氮互作对杂交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施氮(N0)情况下,花铃期轻旱和中旱显著降低了棉花产量。在低频小灌量(5 d-18 mm)条件下,施氮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在高频大灌量(3 d-30 mm)水分处理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棉产量显著下降;在对照(75%FC),高频小灌量(3 d-18 mm)和低频大灌量(5 d-30 mm)三个水分处理中,水氮互作显著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杂交棉花花铃期以低频高灌量和高频低灌量(日耗水量6 mm)两个水分处理在施N 300 kg/hm2时为北疆杂交棉花较适宜的灌溉策略和施氮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育阶段灌水处理对糜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年降雨量不足40 mm的甘肃省敦煌市,以陇糜10号为指示品种,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灌水处理对糜子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分亏缺延迟糜子成熟,延长了拔节至抽穗阶段的生长发育天数;生育期内任何阶段水分亏缺都降低了糜子株高、千粒重和产量,主穗长缩短,主茎粗变细,抽穗灌浆期水分亏缺极显著地影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及单位面积穗数。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糜子单株粒重、单株穗重、千粒重、株高、主茎粗、主穗长、单位面积穗数都与糜子产量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高粱冠限制及其引发的根冠互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同一种基因型,分别进行不同的冠限制处理,分析其根与冠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单株按叶序仅留一片叶和不留叶时,有限的光合产物能在根、茎与穗间协调分配,只是穗与根有轻微竞争,且两品种均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本研究用根容重指标来反映物质在根中的积累量,留不同叶序叶片其所对应的根容重不同,根活力也不同,但根容重与根活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所以已往用根重指标反映根活力大小有局限性.在灌浆末期刈冠结果显示,根是高粱的一个具有较高活性的库器官,即使停止冠供给光合产物也不会很快死亡,相反生理活动更加活跃,并消耗存贮的物质而再生冠,且保持了较高的根活力.  相似文献   

7.
秸秆覆盖和根系互作对间作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覆盖水平和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根系互作对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 和根系互作可增加玉米成熟期单株绿叶面积和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绿素含量,且根系互作的作用随覆盖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玉米成熟期的植株含水量和根伤流显著受到覆盖的影响,而受根系互作的影响不显著(P>0.05);覆盖和根系互作可提高玉米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而降低胞间CO2浓度,其中相同隔根处理下,T1和T0间的差异显著;覆盖和根系互作可改善玉米产量各构成因素,并提高成熟期单株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相关分析发现,玉米单株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根伤流速度、光合速率均与产量存在直线正相关关系。得出,覆盖和根系互作有利于改善玉米生理特性,提高产量,且根系互作的优势作用随覆盖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8.
龙莹  刘建萍  李晓红 《植物保护》2022,48(5):122-128
为研究斜纹夜蛾取食为害对大豆农艺性状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随机选取了5个大豆品种,‘中黄13’‘中黄37’‘中黄39’‘石豆7号’和‘菏豆15’,测试不同虫口密度的斜纹夜蛾取食为害后大豆的产量和蛋白质、脂肪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大豆品种、斜纹夜蛾虫口密度以及两者间的互作对大豆的单株结荚数、单株荚粒数、单株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以及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但对根际土壤酸碱度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大豆的结荚数、荚粒数、单株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减少,土壤的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降低。综上所述,斜纹夜蛾取食为害对大豆的产量和营养物质含量产生了不利影响,对土壤酶活性产生了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9个经PCR检测确定为转Bt基因阳性的海岛棉品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考察结果表明,外源基因Bt的导入对9个海岛棉品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受体为K222时,Bt基因导入使得株高、始节高、始节数、有效果枝数、铃数、有效铃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当受体为XH25和XH30时,转基因品系农艺性状与对照差异无显著水平;2 9个转基因品系间株高、始节高、始节数和铃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有效果枝数和有效铃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3 9个转基因品系的产量性状与对照差异均无显著性;4株高、始节高、始节数、果枝数、有效果枝数、铃数和有效铃数与籽棉产量呈显著相关;5两年(2014和2015)和两点(北疆和南疆)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等养分50%有机肥加50%化肥,水稻实产最高;常规施肥与施用等养分有机肥相比,水稻产量差别不大,有机肥替代基肥中化肥的比例控制在50%左右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以高粱品种辽粘3号和花生品种阜花18号为材料,设置高粱单作(S)、花生单作(P)和高粱花生间作(行比4∶4)3个处理,研究高粱花生间作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差异。间作处理取样位置为相邻行和间隔行,高粱和花生分别命名为S1、S2和P1、P2。结果表明:相同种植面积时,间作高粱产量显著高于单作,间作高粱产量增加36.14%,间作花生产量较单作下降12.86%,高粱花生间作土地当量比提高12.0%;与单作相比,间作高粱S1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分别增加28.01%、12.86%、18.53%和18.42%,间作花生P2分别增加39.87%、66.67%、47.94%和21.43%;高粱根际土壤微生物共检测到种群2 825个,花生2 826个;丰富度指数中,高粱间作处理Chao1值显著高于单作,S1和S2分别增加8.10%和8.23%,花生P2和P1分别增加7.70%和4.23%,高粱花生间作处理微生物数目(Observed OTUs)均显著高于单作;多样性指数中,花生P2的Shannon指数增加了27.60%,间作高粱S1和S2的Simposon指数均显著高于高粱单作;各处理共有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同时优势菌门与根系性状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受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影响,间作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特征高于单作模式。高粱花生间作(行比4∶4)时高粱为优势作物,花生为弱势作物。间作体系显著改善高粱相邻行根系生长发育,同时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12.
燕麦是传统旱地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在灌溉条件下会出现倒伏等问题。为了探讨灌溉条件下高产燕麦品种对农艺性状的特殊要求,对12个燕麦品种进行了产量差异及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的产量及基本苗、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主穗长、旗叶长等农艺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株高差异不显著,产量在3 706.20~5 106.30 kg·hm~(-2)之间,变异系数CV=10.07%,燕麦品种MF9521-281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产量与成穗数(r=0.9557)、基本苗(r=0.6761)、千粒重(r=0.5186)、株高(r=0.2634)、生育期(r=0.0964)呈正相关,与穗粒数(r=-0.4452)、主穗长(r=-0.5977)、旗叶长(r=-0.9376)呈负相关;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成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生育期旗叶长基本苗株高主穗长。综合分析表明,灌溉条件下燕麦获得高产的理想模型是:较高的成穗数(508.05~552.75×10~4·hm~(-2)),适宜的基本苗(420.00~422.55×10~4·hm~(-2))、千粒重(22.27~25.25 g)、株高(113.85~118.80 cm)、生育期(85 d),较小的穗粒数(46.75~50.18粒)、主穗长(18.90~19.95 cm)、旗叶长(16.50~17.60 cm)。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陕西杨凌开展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冬小麦-夏大豆长期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对土壤碳氮养分及麦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矿物质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与不还田相比,半量还田处理0~40 cm土壤全氮、矿物质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比不还田处理平均增加10.51%、11.58%、15.71%、35.68%,全量还田处理比不还田处理平均增加19.61%、21.84%、26.50%、40.77%。秸秆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比不还田处理分别增加4.10%、14.58%,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2.01%、6.68%,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6.71%、7.67%。土壤全氮、硝态氮、矿物质氮含量表现为9—12月份较高,3—5月份较低,微生物量碳、氮变化趋势与之相反。0~20 cm土壤中碳、氮各组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显著,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半量还田处理大豆、小麦产量分别增加3.63%、5.44%,全量还田处理分别增产19.69%、10.38%。长期麦豆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措施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3种密度下大豆根部性状的研究,分析了根部性状问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根系宽、根体积、根干重及伤流量在耕层内表现出较明显的规律性,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根系宽与根干重、根体积之间,根体积与根干重之间,伤流量与根干重、根体积之间都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且均能拟合出显著或极显著的回归方程.常规条件下反映大豆根部性状最简单...  相似文献   

15.
于2011—2013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深州试验站,通过对比免耕直播和常规旋耕播种对黑龙港地区谷子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黑龙港地区谷子免耕直播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旋耕处理相比,2012年土层5 cm、15 cm和100 cm处,免耕处理土壤贮水量变化量显著降低,2013年在25 cm和35 cm土层,免耕处理土壤贮水量变化量显著降低。(2)与旋耕处理相比,免耕处理下谷子产量显著升高,2012年和2013年分别提高6.12%和9.67%,耗水量分别降低8.57%和0.4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升高16.13%和10.21%。(3)穗长、穗重、穗粒重与产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穗长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穗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4)谷子生长期内的平均气温与谷子株高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均与穗长、穗重和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风速与穗长、穗重和穗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在黑龙港地区免耕与旋耕相比,谷子产量可以提高7.90%,耗水量生育期内降低4....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冬小麦根冠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通过温室冬小麦不同水分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100%,65%~55%,35%~45%)盆栽试验,研究了冬小麦根冠对水分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供水量并不影响冬小麦根系、冠层干物质累积过程的总趋势,但随胁迫的增强,根、冠干物质累积速率、干物质累积总量降低,且二者并不呈线性相关关系;根冠比(R/S)随胁迫的增强而增大;水分供应量的减少缩短了冬小麦的生育周期,随胁迫的增强,根冠生物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提前;充分供水的处理则有最大的根冠比(R/S)。这可能是由于水分胁迫发生,大量的同化产物运往根系,分配于根系的同化干物质增加,调整了根系的结构,改善其功能以增大水分的吸收量,缓减植株由于缺水造成的损失,导致根系干重增加,根冠比增加。对于供水超过75%的植株,根冠比达到所有处理的最大,可能原因为过量水分促使庞大根系的建成,从而消耗较多的同化产物,使根重增加,冠重减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新疆旱区不同滴灌频次下春油菜根系生长和产量性状,以新油17号为参试材料,设4个灌水频次(W_1,W_2,W_3,W_4)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灌水频次由W_4(苗期+现蕾期+花后10d+终花期)减少至W_1(不灌水)时生育期相应缩短2~5d;不同滴灌频次对含水率影响W_4W_3W_2W_1,由W_1增加至W_4对0~60cm土壤含水率影响较大、60~100cm土壤含水率影响较小,0~40cm根干重增加显著,根活力值相对较高,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由W_4减少至W_1油菜产量由3026.5 kg·hm~(-2)降至1219.1 kg·hm~(-2),农艺性状也相应降低,差异显著;W_3处理油菜产量为2749.1 kg·hm~(-2)与W_4无显著差异性。综上,设置现蕾期和花后10d两次滴灌对产量性状及产量影响较小,是目前可行的节水高产的高效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合理进行风沙土地区灌溉管理,将水肥控制在根区范围内并满足大豆生长需求,以灌水量为试验因素,基于作物冠层蒸发皿蒸发量设置0.4(W1)、0.6(W2)、0.8(W3)、1.0 Epan(W4)和1.2 Epan(W5)5个灌溉水平,研究不同灌水量对大豆根区硝态氮和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会使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增加10~30 cm,增大根区土壤水分分布的不均匀性,苗期W5处理剖面水分平均值较W1处理增大40.22%,W4、W5处理能够维持大豆根区6%~7%的土壤含水率。硝态氮有明显表聚现象,随着灌水量的增大,淋洗深度增加且不均匀性增大,根区土壤硝态氮平均含量降低,当灌水量高于1.0 Epan时,硝态氮含量低于10 mg·kg-1。W2、W3和W4处理能保证大豆根区在生育前、中、后期处于15~22 mg·kg-1的硝态氮浓度区间,垂直方向上灌水量与硝态氮呈负相关关系。风沙土土壤剖面含水率均在4%~10%之间,灌水量是影响风沙土硝态氮含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处理硝态氮含量在10~30 mg·kg-1之间。综合考虑作物对根区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的需求,以及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在根层的分布特征,推荐灌溉水量为1.0 Epan。  相似文献   

19.
使用AMMI模型对2010-2011年贵州省马铃薯区域试验结果中的产量及其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单株块茎数、单株主茎数、生育期、单株块茎重量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AMMI模型中的主成分轴能够解释产量、 单株主茎数、单株块茎数、生育期、单株块茎质量等性状90.64%,90%,86%,82%,81%交互作用平方和,在参加贵 州省马铃薯区试的11个品种中,W04-36,0402-2,米拉等品种稳定性、适应性与丰产性表现良好,W04-36可作为 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0402-7,宣薯2号,2005-1,盘薯1号,丽薯200202,威薯001号,B01-41-4产量表现一般, 黑美人产量表现差。参加区试的5个试点中,通过对其鉴别力参数Di,进行计算可知,毕节和安顺地区Di值大,鉴 别力高,对品种具有较强选择性,六盘水地区的鉴别力最低,对品种选择性弱,适合多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