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5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在水稻幼穗分化的苞分化期(T1)、枝梗分化期(T2)、颖花分化期(T3)、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T4)和花粉充实完成期(T5)分别喷施低浓度(C1:0.005mg/L)、中浓度(C2:0.010mg/L)和高浓度(C3:0.015mg/L)的表油菜素内酯(epi-Brassinosteroid,简写为epi-BR),研究其对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的epi-BR后,穗长和穗粒数均显著高于对照(CK),穗长不同浓度epi-BR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穗粒数C2、C3处理间差异显著。施用不同浓度的epi-BR对一次枝梗结实率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但中浓度的epi-BR可显著提高二次枝梗结实率,进而显著提高整穗的结实率。喷施epi-BR可显著降低千粒重(包括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千粒重),且epi-BR浓度越高,降低千粒重的效果越明显。喷施epi-BR可显著降低着粒密度,且低浓度epi-BR和中浓度epi-BR的降低效果比高浓度epi-BR更为明显。在幼穗分化的不同时期喷施epi-BR后对穗长的促进效果T4>T1>T5>T3>T2,对穗粒数的促进效果T1>T3>T2>T4>T5,对结实率的促进效果以T4时期施用最为明显,对枝梗数和千粒重性状的影响不同施用时期间差异不大,施用时期越延后降低着粒密度的效果越明显。epi-BR的施用浓度与施用时期间具有互作效应,本研究针对不同穗部性状的调控效果,确定了效应最大时的施用浓度与施用时期组合。  相似文献   

2.
殷毓芬  张存良 《作物学报》1995,21(5):561-567
对45个冬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叶片净光俣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气孔阻力(rs)等4个性状的研究表明:4个性状在品种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大部分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后期显著低于盛花期以前,几乎所有品种气孔阻力(Rs)盛花后期显著地低于盛花前期,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则恰好相反;净光合速率(pn)在盛花前期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盛花后期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是优质品种推广的关键,制种是种子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制种产量受到环境、父母本花期和花时等因素的影响。在适宜环境和父母本花期相遇的前提下,花时则是影响制种产量的关键。为了研究以茉莉酸甲酯为主要成分的一种新型开颖促进剂在杂交水稻大田制种应用中的效果,以 4 种制种杂交稻不育系母本为试验材料,根据亲本特点,前期喷施赤霉素结合抽穗期喷施开颖促进剂,对不育系花时、开颖数量、结实率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开颖促进剂在籼稻两系不育系和三系不育系以及粳稻三系不育系的制种中,能够有效提前花时,提高颖花开放数量,促进集中开花,在不影响 杂交种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不育系的结实率,显著提升制种产量,采用无人机进行大规模商业制种,其产量提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树莓品种‘Kivigold’快繁技术体系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树莓(Rubus idaeus)品种‘Kivigold’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消毒剂HgCl2(0.1%)不同的消毒时间对外植体培养的影响,对不定芽增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中适宜的激素种类及浓度、生根苗移栽驯化中适宜的基质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树莓品种‘Kivigold’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时间为10 min,初代培养时只需添加6-BA即可满足外植体萌发和生长的需要;在不定芽增殖过程中,细胞分裂素主要影响不定芽的增殖,而生长素主要影响不定芽的生长,以质量浓度低于1.5 mg/L的6-BA以及质量浓度低于0.5 mg/L的NAA较为适宜,3种碳源中蔗糖更有利于不定芽的增殖和生长;经过进一步的筛选,确定适宜于‘Kivigold’不定芽增殖和生长的培养基为MS+1.00 mg/L 6-BA +0.10 mg/L NAA(含20 g/L蔗糖和5.9 g/L琼脂,pH 5.8),适宜于‘Kivigold’不定芽生根的培养基为1/2 MS+0.10 mg/L NAA(含20 g/L蔗糖和5.9 g/L琼脂,pH 5.8);在移栽驯化中最适宜的栽培基质为泥炭土:珍珠岩=1:1,移栽成活率可达到93.33%。  相似文献   

5.
东北新三系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开花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最新育成的三系粳稻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研究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开花习性.结果表明,8个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可以分为2类,A1、A2和A3可以分为一组,即始花时间早,终花时间也较早,花期集中,开花持续时间只有3h.其他5个不育系分为另一组,始花时间较晚,终花时间也晚,开花时间长,开花高峰晚,基本都集中在12∶30~13∶00时,午前花率很低,平均在20.6%,最高为24%.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和柱头外露率、开颖时间成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4.和0.839.  相似文献   

6.
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光合功能衰退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L.f.spontanea Roschev.)和五种栽培稻包括粳稻品种9516(O.sativa L var.9516)、武育粳3号(Wuyujing3)、97-7,籼稻品种NAU303和杂交籼稻汕优63为材料系统地比较了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栽培稻不同品种之间光合功能衰退进程的差异并对造成这些差异的生理生化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自  相似文献   

7.
德国鸢尾的分株繁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德国鸢尾的分株繁殖技术,以德国鸢尾品种‘黑骑士’为材料,研究2种植物激素(6-BA、GA3)与不同喷施浓度(250、500、1000、1500、2000、3000 mg/L)及不同分株季节(春季、秋季)喷施对德国鸢尾分株成活成活率、萌芽率和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2种激素均能提高分株后萌芽率,其中,1000 mg/L的6-BA、1500 mg/L的GA3使分株后的萌芽率最高;喷施2种激素还能促进德国鸢尾提前开花,3000 mg/L GA3使‘黑骑士’花期提前16天。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外源激素对山药扦插苗地下块茎生长和酶活性的影响,为提高山药微型薯活性和产量提供有效的控施途径。以适合浙西地区种植的9种山药品种为供试材料,四个时期喷施不同激素,以空白为对照,测定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和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矮壮素和褪黑素施用对处理的试验中大部分山药品种块茎膨大存在一定增重作用,0.3μmol/L吲哚乙酸喷施能有效促进山药扦插苗块茎的生长和酶活性的提高,50 mg/L赤霉素和30 mg/L脱落酸喷施针对部分山药块茎酶活性有促进作用,个别品种存在抑制现象。山药块茎生长性状和酶活性的聚类分析中,不同激素处理下的生长性状和酶活性均分为3类,Ⅰ类对褪黑素和矮壮素喷施较为敏感,Ⅱ类属于对矮壮素和赤霉素喷施较为敏感的品种,Ⅲ类综合3个指标矮壮素喷施最为显著。该研究为生产中利用外源激素提高山药扦插苗微型薯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B2拌种和叶面喷施对玉米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影响,明确B2拌种和叶面喷施的适宜剂量,以德美亚1号为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方法,设置B2拌种剂量0(CK)、25(BT1)、50(BT2)和100(BT3)mg/kg,在6展叶期叶面喷施剂量0(CK1)、25(YT1)、50(YT2)和100(YT3)mg/L。结果表明:与CK和CK1相比,B2拌种和叶面喷施处理均能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增加玉米茎粗、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玉米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提高实际量子产量Y(Ⅱ)、相对电子传递效率(ETR)、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B2拌种和叶面喷施处理产量较CK和CK1分别增加5.90%、14.20%、5.81%和11.72%、14.40%、5.36%。综上所述,B2拌种剂量为50mg/kg、叶面喷施剂量为50mg/L时,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27个糜子品种为材料,对各类型品种的开花习性及其与温湿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光温敏类型糜子品种,出苗到开始开花所需时间差异显著,晚熟品种所需天数最多(为59d左右),早熟品种所需天数最少(为33d左右)。早熟与中熟品种不同穗型之间,出苗到开始开花所需天数也表现出差异性。中熟与晚熟品种每穗始花至终花所需天数显著多于早熟品种。同一熟期下,早熟密穗品种始花至终花所需天数显著大于早熟侧穗,晚熟密穗品种所需天数显著高于晚熟侧穗。不同熟期不同穗型每株花的开放数目表现差异性显著,中熟散穗开放数最高在2300以上,中熟密穗和晚熟侧穗为2000以上,早熟密穗、早熟侧穗、中熟散穗、中熟侧穗和晚熟密穗品种为1700左右,早熟散穗品种的开放数最少(为1400左右)。同时本试验追踪08:30—12:00期间不同熟期穗型品种的温湿度。08:30时始花与12:00时终花温湿度均表现为,早熟品种温湿度均显著低于中熟和晚熟品种,中熟与晚熟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同一熟期不同穗型之间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开花期低温胁迫对四川攀西稻区水稻开花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荣萍  马均  蔡光泽  孙永健 《作物学报》2012,38(9):1734-1742
以3种籼稻品种和3种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 利用人工气候室在开花期进行低温胁迫处理, 研究了低温胁迫对攀西稻区籼、粳稻开花和结实及两者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开花期低温胁迫下籼稻和粳稻的开花习性、花药和花粉特性和结实表现不同。常规粳稻开花对低温有较高的耐冷性。低温胁迫下籼稻品种(组合)花药体积、花药开裂率、可育花粉率、柱头着花粉数和柱头花粉萌发率较对照降低幅度均比粳稻品种(组合)大; 籼稻品种(组合)各产量构成因素较对照降低幅度比粳稻品种(组合)大。相关分析表明, 结实与水稻花药和花粉主要性状有密切关系。开花期低温胁迫影响花药和花粉发育成熟, 使花药不能正常开裂、散粉不足, 可育花粉率和柱头花粉萌发率降低, 直接影响受精结实, 成为结实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茉莉酸甲酯(MeJA)可有效促进水稻颖花开放,使父母本花时相遇,提高制种产量,但MeJA对水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以辽宁稻区具有代表性的4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开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的MeJA对产量和米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MeJA可显著降低粳稻产量,且浓度越大,降低的程度越明显。MeJA对产量结构中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结实率影响显著,尤其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的结实率均随MeJA浓度的升高呈极显著下降趋势,而结实率的显著下降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喷施MeJA可显著降低粳稻品质。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MeJA处理下精米率显著下降,且浓度越大,降低程度越明显,整精米率在高浓度处理下降低程度达极显著水平。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变化不显著。随MeJA喷施浓度升高,稻米蛋白质含量提高,而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下降。本研究可为生产上充分发挥MeJA调控花时的作用,同时避免对产量和米质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栽培稻种内核糖体基因的ITS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小军  梁满中  陈良碧 《作物学报》2007,33(11):1874-1878
以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为外类群,对栽培稻(O. sativa)籼亚种(O. sativa ssp. indica)和粳亚种(O. sativa ssp. japonica)18个材料的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全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供试材料中有籼亚种品种(系)9个,粳亚种品种(系)6个,爪哇稻2个和陆稻1个。结果发现,栽培稻种内总变异位点23个,占总碱基数的5.41%;8个信息位点,占总碱基数的1.82%。籼亚种ITS全序列的长度为425~430 bp,G+C含量为74.25%~75.59%;粳亚种ITS序列总长度为425 bp,G+C含量为74.25%~75.59%。以ITS全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能将栽培稻区分为籼、粳2个亚种群,爪哇稻与籼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对研究栽培稻的演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阐明粳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开花习性与异交率之间的关系,是选育高异交率粳稻不育系的重要基础。在对284份滇一型粳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自然异交率检测和部分不育系开花性状观测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和开花习性的精细比较,发现粳稻不育系间自然异交结实率变化幅度较大,大多数粳稻不育系的自然异交率都比较低,但同时也鉴定出少量高异交率的不育系。相关分析发现颖花的开颖角度与粳稻不育系的自然异交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对三个不育系开花性状的精细观察分析,显示了开花集中度是影响粳稻不育系异交率的重要因素。在粳稻不育系的育种实践中应该加大对不育系开颖角度和开花集中度的选择,以提高粳稻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  相似文献   

15.
水稻亚种间、品种间杂交揭示杂草稻的起源和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草稻是在稻田或可耕地周边生长的类似杂草并兼有野生稻和栽培稻特性的稻属植株或群体。迄今对杂草稻的发生和进化尚有很多的争论和假说,本研究通过水稻亚种间和品种间的杂交试验以及亲本与杂交后代籼粳分化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对杂草稻起源和进化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亚种间和品种间特定亲本杂交组合(7个籼/粳,4个籼/籼)的后代中均可分离出类似杂草稻的植株,其频率为籼/粳>籼/籼;籼粳交或籼籼交F2-F4代群体中产生类似杂草稻植株的频率随世代增加呈现递增趋势(F2最低为1.26%,F4最高为15.35%),这与双亲的遗传背景有密切关系,即籼、粳亚种的遗传背景差距越大,其杂交组合后代中产生杂草稻的机率越高;籼/粳交组合安山稻/9311F3代分离群体中类似杂草稻的植株以籼型为主(占52.8%);韩国粳稻品种安山稻在籼粳组合中不论作母本或父本,杂交后代都易产生类似杂草稻单株,这可能与其籼粳组分遗传异质性较高有关;粳/粳组合后代中未鉴定出类似杂草稻的植株,预示粳稻品种间杂交可能不易产生杂草稻。本研究为杂草稻的防控和利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何传云  邵继荣  朱学梅  谢戎  柏大全  刘成元 《种子》2007,26(11):47-49,53
本研究将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简称GO)基因通过有性杂交方式从转基因粳稻(Oryza sativa L. ssp. japonica)日本晴(Nipponbare)转入籼稻(O.sativas sp. Indica)蜀恢162,并用RT-PCR方法成功检测到GO基因已在分子水平整合和转录进蜀恢162基因组,证明了GO基因可在水稻亚种间转育。淀粉-KI显色反应结果说明GO基因已经在蛋白质水平表达并发挥功能。对GO基因蜀恢162的进一步利用及GO基因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开花期外施表油菜素内酯(epi-BR)对水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用水稻品种日本晴为试验材料,初花期喷施表油菜素内酯(epi-Brassinolide,epi-BR)处理,并以喷施BR合成抑制剂-芸苔素吡咯(Brassi-nazole,Brz)为负对照,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剑叶形态、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epi-BR提高了水稻灌浆高峰期剑叶中的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增加了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了水稻的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使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18.
以长江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4种类型(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和杂交籼稻)水稻品种中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设置6个氮肥水平(0、187.5、225.0、262.5、300.0、337.5 kg hm–2),比较研究其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产量构成、关键生育阶段天数、主要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结果表明:(1)杂交籼稻获得最高生产力对应的施氮量为225.0~262.5 kg hm–2,常规粳稻为300.0 kg hm–2,杂交粳稻和籼粳杂交稻为262.5~300.0 kg hm–2。(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以籼粳杂交稻最高,达12.2(12.0~12.3)t hm–2,较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出6.6%、9.8%和19.6%(两年平均值)。群体颖花量和每穗粒数均以籼粳杂交稻最高,但其每穗粒数年度间波动较大。穗数和结实率以常规粳稻最高。(3)播种至抽穗期天数以杂交粳稻最长,抽穗至成熟期天数则以籼粳杂交稻最长,达60 d左右。全生育期天数呈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两年中日产量以籼粳杂交稻最高。(4)籼粳杂交稻在抽穗、抽穗后20 d和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均显著高于另外3种类型品种,且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最高。此外,籼粳杂交稻在拔节至抽穗期以及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势显著高于另外3种类型品种。较多的每穗粒数、较长的灌浆期天数以及较高的日产量、生育后期(抽穗至成熟期)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是籼粳杂交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原因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亦军  徐春山 《种子》1998,(5):29-31,34
1996年3月在海南研究了4个籼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各5个生茎穗和其5个单株全部穗子逐日开花动态及1天中各时段开花动态,研究表明,四个籼型不育系主茎穗始花1-2天后进入盛花,盛花持续2-3天,单株全部穗子开花2-3天后进行当日开花率达10%以上时期,该时期持续4-5天;在每天开花中,无论主茎穗还是单株全穗子,四个籼型不育系午后花率占多数,始花到终花历时6-8小时,每日盛花高峰在12:00-14:000  相似文献   

20.
收获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收获时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米质性状的影响,为今后从栽培措施上改良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米质提供理论依据。以2个杂交粳稻和3个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从齐穗后30d开始,每7d取样收获1次,共取样收获7次,风干后统一测定米质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时期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影响显著,随着收获时期的延后,糙米率、精米率先逐渐增加,在齐穗后65d达到最大值后显著降低,整精米率在齐穗后65d之前波动较大,无明显规律性,齐穗后65d之后显著下降;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常规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差异不显著,5个品种的白度值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不同收获时期对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大多未达显著水平。食味值除丰锦品种在不同收获时期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4个品种随收获时期的推迟整体呈下降趋势,在0.05显著水平上有差异,在0.01显著水平上差异大多不显著。同一收获时期间比较,常规粳稻的加工品质(包括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优于杂交粳稻,杂交粳稻的白度值显著优于常规粳稻。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性状的表现上,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在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间并无显著的差异,在最佳收获期上也无显著差异。若要改善加工品质,需适当延后收获,一般在齐穗后58d收获较好;若要改善外观品质,提高食味值,则需适当提前收获,在齐穗后30~37d收获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