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索与立体匀播相配套的氮肥运筹技术,在河北省赵县实验基地,以中筋小麦衡观35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及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旗叶光合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立体匀播(C1)、常规条播(C2)2种播种方式和0(N0)、180(N1)、240(N2)、300kg/hm 2(N3)4个施氮量处理。结果表明:在N0、N1、N2、N3施氮处理下,立体匀播较常规条播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6.1%、12.7%、6.6%、8.4%,即在0~300kg/hm 2施氮量范围内,立体匀播的小麦子粒产量均高于常规条播。两种播种方式下,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则表现为N3>N1>N2>N0。立体匀播技术结合300kg/hm 2施氮量,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均达到最大值。两种播种方式下,在灌浆后期,N0、N1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迅速下降,与N2、N3相比差异显著。综合考虑最终子粒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在立体匀播条件下,240kg/hm 2施氮水平可以较好地满足小麦灌浆期对氮肥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2.
针对宁夏水资源匮乏、水分管理不合理和春小麦分蘖成穗率较低等小麦生产现状,将滴灌水肥一体化和匀播栽培技术相结合,开展了不同播种方式和灌溉方式试验,研究了匀播和滴灌对春小麦分蘖消长规律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匀播和滴灌技术均促进了小麦的分蘖,较条播漫灌多0.5~1.2个,其中匀播的分蘖成穗率在15%左右,而统计显示条播的分蘖成穗率成负值;产量三要素方面表现为匀播滴灌处理收获穗最高,较其他处理多8%~16.7%,穗粒数也最高,较其他处理多3~8个。  相似文献   

3.
正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上推广的一项新技术,是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农艺与农机相结合,以扩播幅、扩行距、促匀播为核心,改密集条播为宽幅精播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具有播种量准确,播种均匀,种粒分布结构合理等优点,有利于提高个体发育质量,构建合理群体;对小麦前期促蘖,中期促穗,后期攻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效果。为改进小麦耕作制度,提高小麦产量,我公司采用国审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播种方式为匀播(A1)和常规条播(A2),小麦品种为衡观35(B1)、邯6172(B2)、轮选103(B3)和石麦25(B4)。结果表明,2种播种方式对植株性状影响差异显著,条播的株高和穗粒数均显著高于匀播,匀播的产量、穗数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条播,其中匀播处理的产量比条播提高4.42%。播种方式对小麦的容重、面筋指数、出粉率和14%吸水率有显著影响,匀播处理的小麦出粉率比条播高2.02个百分点。条播处理下石麦25的产量最高,衡观35的磨粉品质较好;匀播处理下衡观35、邯6172和轮选103的产量均较高,邯6172的粉质指标较好。  相似文献   

5.
小麦立体匀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河北省广平县是一个常年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县,小麦是该县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当地相关部门为提高小麦产量,开始试行小麦立体匀播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该技术将小麦的播种方式由传统的常规条播改变为均匀撒播,再采用配套栽培技术,以促使麦苗单株充分健康发育,地下形成相对强大的根系,地上形成相对健壮的优势蘖,根多苗壮,从而建立高质量的群体结构,促使决定小麦产量因素的穗、粒、重协调发展,实现小麦高产高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不同茎蘖生产力对立体匀播技术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小麦立体匀播技术对茎蘖生产力的影响,完善小麦立体匀播技术提高小麦生产力的理论,以多穗型品种藁优2018为试验材料,采用立体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探讨了立体匀播对茎蘖叶片光合速率、子粒灌浆特性、生物产量、子粒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立体匀播处理的主茎千粒重与之相等;第一子蘖(1蘖)旗叶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0.3%,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缓慢增长期、指数增长期、增长滞缓期分别延长了0.12、0.12、0.11、0.12d,千粒重和单穗粒重分别增加了0.5和0.03g;第二子蘖(2蘖)Pn提高了8.0%,并且随着灌浆期推进其下降幅度减缓,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千粒重分别提高了2.0%、1.8%、2.3g,成熟期单株生物产量、单穗粒重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了0.3g、0.11g和0.02。综合以上结果得出,立体匀播处理在保持主茎粒重不降低的同时,提高了1蘖Pn,延长了灌浆持续期,进而提高了粒重;提高了2蘖的Pn和子粒灌浆速率,进而提高了粒重;并且缩小了1蘖、2蘖与主茎粒重之间的差异,提高了茎蘖群体的整齐度,进而提高了单株和群体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稻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影响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大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机械全量还田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条播的出苗率显著低于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机械条播、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的出苗率分别为51.84%、90.89%和88.87%;人工撒播的出苗均匀性差于机械条播和机械匀播,3 种播种方式的出苗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26 和0.23。稻秸机械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都有所降低,其中机械条播的下降幅度较大,出苗率降低了36.54%。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无论稻秸是否还田,机械匀播的产量均高于其余两种播种方式,稻秸不还田和全量还田条件下的产量分别为6091.34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在稻秸还田小麦生产中,推荐采用机械匀播的播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小麦的田间出苗率,而且能保持较好的出苗均匀性,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8.
豫西农田70%是旱地,干旱是制约该区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针对该区小麦播种期间经常发生的干旱现象,我们进行了沟播栽培试验,试验表明:沟播能够保证苗全苗匀、促分蘖、壮个体,大幅度提高亩成穗数,增产效果明显。旱地小麦沟播技术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旱地小麦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9.
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全量还田下不同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的播种方式下,浅耕处理小麦出苗率高于免耕处理,但出苗均匀性差于后者;相同的耕作方式下,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机械匀播方式下小麦出苗率最高,出苗均匀性最好;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同一耕作方式下机械匀播小麦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余2种播种方式,免耕和浅耕下机械匀播小麦产量分别达6484.35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稻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建议采用免耕机械匀播方式,能有效改善小麦田间出苗情况,进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0.
豫西农田70%是旱地,干旱是制约该区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针对该区播种期间经营发生的干旱现象,我们进行了沟播栽培试验,试验表明:沟播能够保护苗全苗匀,促分蘖,壮个体,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成穗数,增产效果明显。旱地小麦沟播技术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旱地小麦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11.
组合播种方式对小麦群体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播种质量,为广大麦玉轮作区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采用将不同小麦播种方式进行组合的研究方法,对小麦群体发育及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播量相同情况下,“撒播+宽幅播”的组合播种方式可以显著降低田间缺苗断垄单元的分布,提高田间群体生物量积累。通过试验研究得出:在适宜播量条件下,“撒播+宽幅播”的组合播种播量比例以1:2为宜。‘舜麦1718’在播量为135.0 kg/hm2时,播量比例为1:2的“撒播+宽幅播”的组合播种方式,产量显著高于传统条播、宽幅播及撒播等单一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寻求丰抗十号小麦在冀东平原的优化栽培方案,根据农业系统工程的原理,应用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把对小麦生长影响较大的可控因子——播期、播量、灌水、施肥时期和施肥水平作为变量.选择产量、净产值等六项指标为目标函数,通过多点试验、微机运算,完成了数千个组合的动态仿真和统计分析.筛选出亩产200、300、400公斤左右净产值在80、100、120元以上的三个区组的最佳农艺组合方案.同时,根据本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小麦生育要求,找出五个不同产量区间的优化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13.
The influence of sowing date, seed rate, and variety on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winter wheat in a low external input system
Growth conditions of winter wheat in agricultural low external input systems, e.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re very different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mineral nutrition, impact of diseases, competition of weeds). In 1986, 1987, and 1988 the influence of sowing date and seed rate on crop development and grain production was studied with two varieties of winter wheat in field experiments in Northern Hessia.
Drilling after the first decade of October decreases grain yield of both varieties significantly. The decrease was due to poor emergence, low plant densities, and low grain weights. Tillering could not compensate low plant densities, presumably because of low mineralization of nutrients in cold soils during respective growth stages.
Variation of seed rate (350, 500, and 650 viable seeds/m2)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grain yield. Low plant densities and low numbers of ears per nr after sowing in the end of October could not be improved satisfactorily by increased seed rates.
The ability of varieties of winter wheat to compensate unfavourable growth conditions due to "late" sowing varies considerably. Cultivars which are able to develop a high plant density seem to be more suitable for delayed sowing dates, as compared to varieties which own a high grain weight.
Further investigations concerning wheat production are needed to optimize agricultural low external input systems. Especially sandy soils with quick response to increased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sites with favourable growth conditions in late autumn and early spr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垄作交替隔沟灌溉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垄作在作物基部培土,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倒伏能力。垄作交替隔沟灌溉栽培技术因具有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增加光能截获量,抑制病害危害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在综述了大量理论的基础上,筛选出冬小麦合理的高产节水垄作灌溉模式,探讨垄作冬小麦交替沟灌的增产调优节水效应及其机理,研究在其与玉米连作的农田周年耗水特性及其节水机制等未来探索方向,并对其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垄作的目标是实现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高效节水,提高作物产量。小麦垄作措施是一种结合秸秆免耕和传统耕作方式的可持续性的栽培技术。研究出适合河南省北部地区两年三作的长期农业地区的小麦-玉米垄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农田防护林等生物篱网防治农田风蚀的原理,把作物残茬作为生物篱间隔插入马铃薯裸露农田,形成以残茬为生物篱的农田防护篱网,可以解决北方旱作马铃薯生产基地农田严重风蚀问题,核心技术是利用残茬把连片的裸露农田间隔分成宽7.2m以下的带田,形成留茬带与裸露带间作的农田,不仅使留茬带的风蚀量降低80%以上,其裸露带的风蚀量也降低50%以上,取得防治马铃薯裸露农田的风蚀沙化,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实效。总结提出在北方旱作区采用麦类/油菜等条播作物留茬与马铃薯等根茎类作物间作轮作营建裸露农田防风篱网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6.
夏玉米简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满足夏玉米生育要求出发,采用麦秸还田,底施氮化肥、精量机播和化学除草等现代化综合技术,不但能促进壮苗早发和早熟高产,而且省工省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培肥地力.采用这套简化栽培技术,平均每亩可增产粮食52.2公斤,少用工1.37个,节约开支8.54元,增加纯收益21.91元,耕层土壤有机质每年提高0.029%,土壤物理结构和营养供应性能也有明显提高.4年累计在京郊推广近百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稻麦周年协调生产问题越来越突出,水稻收获逐年推迟,不但对水稻生产构成威胁,也对小麦适期播种带来严重影响。2015年11月淮北地区遭遇60年不遇的暴雪天气,造成严重的“雪压稻”灾情,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这既是偶发的现象,也是该地区长期稻麦两熟季节矛盾的集中暴发。本文主要基于“雪压稻”灾情状况,对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稻麦周年协调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存在问题,从技术角度和应对措施两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并对下一步稻麦周年协调发展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播种、耕作等农业措施对小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出苗的影响,对西安地区小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多花黑麦草、节节麦、野燕麦、日本看麦娘、假看麦娘的田间落种状态、形态特征及不同土壤深度下出苗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机播深度(4~5 cm)对上述5种杂草出苗均无影响;小麦撒播深度(0~1 cm)出苗时间最早,但因表层土壤湿度较差导致出苗量低;旋耕深度(10~15 cm)出苗最晚,该深度对多花黑麦草、节节麦、野燕麦的出苗量无影响,但对日本看麦娘、假看麦娘出苗影响较大,尤其对个体小、重量轻的假看麦娘影响最大;深翻深度(30~35 cm)对5种杂草种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淮海玉米秸秆还田麦区土壤环境与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机械化进程,黄淮海小麦玉米轮作地区2季作物秸秆还田的比例逐年加大,其中玉米秸秆还田面积的逐年提高给产区土壤环境和生产管理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系统介绍了黄淮海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的现实背景以及不合理处理方式对产地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分别从玉米秸秆还田机具选择与应用、田间操作规格、配套栽培耕作方式、秸秆还田麦田养分管理与施肥等方面,综述了新生产条件下的管理技术。为丰富秸秆还田技术体系,从土壤与气候条件、联合机械运用、肥料养分与添加剂施用、土壤微生物等方面进行了下一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