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刺桐姬小蜂在广东省深圳市刺桐属植物上的危害状况进行了调查,对其化学防控药剂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研究成果对被该虫危害比较严重的刺桐树进行了大面积防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描述了刺桐姬小蜂的危害特征、在深圳市的分布及害状,阐明了针对致瘿昆虫刺桐姬小蜂的防控技术,为刺吸式昆虫、钻柱害虫及潜叶害虫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及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刺桐姬小蜂在南宁市的发生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刺桐姬小蜂在南宁的发生危害情况,介绍刺桐姬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对刺桐姬小蜂侵入南宁市的途径及扩散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了寻找防治重要检疫性害虫刺桐姬小蜂的有效药剂和施用方法,采用了打孔注药、喷雾法和药剂灌根3种不同施药方式,不同化学药剂防治刺桐姬小蜂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喷雾法防治刺桐姬小蜂效果明显优于打孔注药和灌根法,16%喹硫磷·丁硫克百威EC(乳油)喷雾处理防治效果优于其他防治药剂喷雾处理,16%喹硫磷·丁硫克百威EC稀释200倍喷雾处理10d和15d后刺桐姬小蜂成虫羽化率分别为2.79%和9.41%,成虫死亡率分别为97.21%和90.60%。采用喷雾法施用16%喹硫磷·丁硫克百威EC后1d和10d,叶面中残留的喹硫磷含量分别为287.45和221.57mg·kg-1,丁硫克百威的含量分别为225.64和187.62mg·kg-1,药剂的残留量与防治效果和持效性相关。生产上,防治刺桐姬小蜂可采用16%喹硫磷·丁硫克百威EC稀释200倍喷雾处理,其防治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对寄主植物的嗅觉行为反应.【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刺桐姬小蜂对寄主植物11种挥发物(乙酸叶醇酯、4-溴丁醚苄酯、苯甲腈、1,2-二甲苯、α-法呢烯、3-蒈烯、奎诺二甲基丙烯酸酯、柏木烯醇、水杨酸甲酯、芳樟醇、法呢醇)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和结论】刺桐姬小蜂雌成虫对刺桐属植物挥发物中的11种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行为反应;通过嗅觉反应率、选择反应率及选择系数的研究比较,明确了不同物质及不同浓度溶液对刺桐姬小蜂的行为影响;刺桐姬小蜂对寄主挥发物具有一定的嗅觉反应,而且随着各物质浓度的增大而趋于强烈;除苯甲腈外,其余化合物的选择反应率均在50%以上,而且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苯甲腈在原样和稀释10倍浓度时,刺桐姬小蜂呈负趋性,并且与其他化合物的反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深圳地区刺桐姬小蜂对不同刺桐种类危害程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研究,摸清了深圳刺桐种类,明确了深圳不同地区刺桐被害程度和刺桐姬小蜂对不同刺桐种类危害程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刺桐受害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为刺桐、龙牙花、金脉刺桐、鸡冠刺桐、火炬刺桐、劲直刺桐,象牙花、矮刺桐由于分布和数量极其有限,没有发现受害.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刺桐控制刺桐姬小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海南省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出孔数调查,并结合6个关键气候因子运用SAS9.0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刺桐姬小蜂监测模型y=4261.76-39.21x1+35.44x3-32.35x4+0.23x6。该模型表明.刺桐姬小蜂出孔数与月平均温度、月平均最低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与月日照时数合计有极显著相关性,而与其他气候因子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刺桐姬小蜂为检疫性害虫,为了研究刺桐姬小蜂危害对刺桐次生物质的影响,对未受害、轻度受害、中度受害、重度受害4个受害程度的刺桐植株健康叶片的黄酮、单宁、总酚3种内含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受害刺桐黄酮、单宁、总酚均呈现升高趋势,受害程度越轻的升高越明显。重度受害的黄酮含量比未受害的略有升高,但是差异不显著;中度受害刺桐叶片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重度受害,轻度受害也极显著高于中度受害。不同受害程度刺桐叶片单宁、总酚含量的变化与黄酮相同。  相似文献   

8.
用3%啶虫脒乳油、20%吡虫啉可溶液剂、16%虫线清乳油、20%阿维菌素乳油及三唑磷乳油5种药剂对刺桐姬小蜂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刺桐姬小蜂幼虫效果不明显,而对成虫效果显著。防治效果以16%虫线清乳油、20%阿维菌素乳油和三唑磷乳油比较理想,死亡率较高,最高的死亡率为100%,且各浓度之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刺桐姬小蜂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刺桐姬小蜂雌虫的逐日产卵量、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及在不同寄主上子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雌蜂在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第3天达到产卵高峰.刺桐姬小蜂对不同寄主具有产卵选择性差异,在黄脉刺桐与刺桐东方变种上产生的虫瘿量最多,其次是刺桐,在鸡冠刺桐上未发现虫瘿.雌蜂最喜欢产卵于长1-2 cm的未展开或半展开的刺桐幼嫩叶片上,当新梢叶片大于3.5 cm时不产卵.刺桐姬小蜂一般在新梢叶片、叶柄上产生虫瘿,偶尔也在刺桐东方变种的嫩茎上产生虫瘿.黄脉刺桐和刺桐东方变种上虫瘿的出瘿率分别为49.73%和53.32%,虫瘿重量分别为32.90和38.67mg.个-1,在刺桐上虫瘿的出瘿率为0,且虫瘿重量仅为8.99 mg.个-1,虫瘿在幼虫期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刺桐姬小蜂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刺桐姬小蜂在我国高适生区包括海南岛东北岸大部分地区、广东省南部沿海局部地区、台湾岛西北岸局部地区和东南岸局部地区;中适生区包括海南局部地区、广西与广东接壤的临海部分地区、广东大部分地区、福建和台湾的局部地区;低适生区包括海南岛西北岸至内陆局部地区,广西大部分地区,广东、福建以及云南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