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 资中县玉代乡红豆村8组农民彭文,积极发展栽桑养蚕事业,成为全县有名的蚕桑专业户。他于1982年开始育苗,利用非耕地栽植小桑园5亩,计12000余株,加上原有“四边桑”800余株,共有桑树12800余株,人平2560株。1987年养蚕12.4张(盒),产茧455.4公斤,收入茧款2384.28元。单产茧36.75公斤,单产值189.28元。共育小蚕  相似文献   

2.
<正> 雅安市水口乡水口村积极开垦荒山和利用河滩非耕隙地栽桑养蚕,效益显著。该村1988年开始栽桑以来,现有桑树120余万株,由于培护管理好,良种桑多,1991年全村养蚕660张,总产茧22242公斤,平均单产茧33.7公斤,茧款收入达20余万元,人平收入247元;在该村带动下,香花村1组也积极栽桑24万余株,1991年开始养蚕174张,人平养蚕1.34张,茧款收入4.1万余元,人平收入315元。该组还出现了茧款收入上5000元的重点户,成为全市发展蚕桑生产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正> 西昌市月华乡新星村一社蚕桑专业户李和湘,全家10人,劳力8个,有田9.6亩,旱地2亩,自1980年以来,他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利用荒山荒坡栽桑,到目前,他家有桑园13亩,有桑2.2万株。投产桑1.8万株,1988年养蚕16.5张,产丝茧817.1公斤,收入7715.20元(包括小蚕共育费1223.10元)。为缓解全省蚕  相似文献   

4.
两户园地     
<正> 罗先锋:系南部县的第一个蚕桑专业大户。他敢于大胆承包养蚕致富。他家住南部县的碾垭乡11村8组,全家三口人,两个劳力,有“小桑园”3.5亩。现有桑树2400株。他还包了邻近组户的零星桑叶来养蚕,1985年养蚕10张,收入茧款1615元,共育931张,收共育费5,586元,全年蚕桑收入7,201元,人平蚕桑收入2,400.33元。他家承包土地4.5亩,1985  相似文献   

5.
<正> 泸县天兴乡狮子村,全村9个社,340户,1194人,有耕地755亩,人平耕地0.63亩。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突出抓了栽桑养蚕,利用“四边”和荒地及部分低产土栽桑42万株,人平351株,其中投产桑27万株,1991年栽16万株,1989年养蚕570张,收入173937元,1990年养蚕844张,收入250712元,1991年养蚕1300张,产茧42472公斤,收入448535元,张平产茧32.7公斤,张平收入345.16元,户平收入1319.22元,人平养蚕1.09张,收入375.66元,蚕桑生产稳定发展。 1.专业户引路,逐步形成规模生产。他们  相似文献   

6.
周吉才     
<正> 蓬溪县新会乡七村四组蚕农周吉才全家四口人,从1983年以来,依靠栽桑养蚕,勤劳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蚕桑重点户。为了脱贫致富,1983年他栽桑0.5亩,1984、1985两年又栽小桑园4亩。他家另有四边桑500—600株。1985年他家分别饲养普种2张,原种8张,共收入1000元。1986年养蚕收入及共育小蚕和穗条以及桑园间作等全年共收入2900元。1987年计划养蚕14.5张加上共育等力争  相似文献   

7.
<正> 罗伯如家佳乐山市中区凌云乡燕子村3社,全家3人,是1980年从税务部门退休回农村的干部。他家承包集体耕地2.97亩(田2.27亩,土0.7亩),水源奇缺、土质瘦薄、耕作艰苦,按照自己的劳力和技能与家人共议,坚定走蚕桑致富并带动群众致富之路大力发展蚕桑生产。1981年栽桑0.1亩,1982年栽桑0.71亩,1983年栽桑0.67亩,1984年栽桑0.1亩,1985年栽桑0.72亩,5年共栽桑2.3亩,1400株,芽接良桑0.87亩,带根嫁接栽良桑1.43亩,实现良桑化。养蚕除了自产桑叶外,把本社周围自产桑叶卖起来,由于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养蚕,养蚕收入显著增加。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蚕桑重点户和群众学习的榜样。1981年利用自留地桑叶养蚕0.15张,产茧4.85公斤,收入17元。1982年到1990年9年间,共养蚕85.7张,产蚕茧3660.8公斤,收入22215元,张平单产42.7公斤,259.22元。如下表:  相似文献   

8.
<正> 我区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农民熟悉技术,蚕桑生产已成为农村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门路。 全区有“四边”桑1463万株,小桑园67750亩,总计现有投产桑约9153万余株;1993年发种153842张,总产茧4,475,000  相似文献   

9.
<正>大丰市刘庄镇竞赛村养蚕大户束必江,从1982年开始承包桑园养蚕至今,经历了25个春秋,桑园面积从最初的2亩发展到现今的12亩,全部为品种桑"育71-1",蚕茧价格从每市斤1.58元到18元,25年共饲养蚕种557张,生产蚕茧22174.4公斤,共育小蚕3209张,蚕桑总收入417517元;其中:2006年饲养蚕种46张,产茧3816斤,共育小蚕302张,全年蚕桑收入69195元,亩平5766元,是远近闻名靠栽桑养蚕致富的农民,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一方百姓都靠栽桑养蚕走上了致富之路。针对他25年对蚕桑事业忠贞不渝的追求和对蚕茧价格无论是低谷还是高峰从未出现过的动摇,笔者近期对他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表明,束必江发展蚕桑生产,得以持续稳步发展,主要得益于四大关键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正> 宝鸡县是我省蚕桑基地之一,近几年来蚕桑生产发展较快,现全县共建成片桑园6463亩,81年养蚕3952张,产茧115,869.9斤,嫁接桑苗1,200万株,育实生苗286亩,桑园面积、产茧量、嫁接、育苗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宝鸡县天王公社是宝鸡市恢复发展蚕桑生产较早的一个公社。共23个大队,其中15个大队栽桑养蚕,全社现有桑园面积1,247亩,其中去冬栽桑376亩。81年战胜了春旱、秋涝、高温、多湿等自然灾害,养蚕1958张,产茧70,466.8斤,比80年增长4.3%,亩产茧80.1斤,其中二、三年生的桑园,亩产茧112.6斤。春季除自接外,支援兄弟社队接穗  相似文献   

11.
两户园地     
<正> 勾秀容: 蚕桑专业户、养蚕能手勾秀容,家住盐亭县临江乡石坎村三组。全家有10口人,努力发挥自己栽桑养蚕这一技之长,带领全家积极发展蚕桑生产。一九八六年全家养蚕22.2张,产茧832公斤,收入4078元。成为绵阳市有名的蚕桑专业户。勾秀容在发挥优势抓蚕桑中,主要经验有两条。一、坚持大栽桑勤管理。勾秀容自实行劳业生产责任制后,她家发展多种经济,经营修  相似文献   

12.
<正> 提高村级蚕桑生产水平,对建设蚕桑生产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索提高村级蚕桑生产水平的途径,淮阴市蚕桑站1991年在沭阳县十字乡沟西村进行了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蚕茧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沟西村有新老桑园420亩,1990年养蚕254张,亩产茧仅14.6公斤,亩产值仅141.6元,张产茧仅24.1公斤。1991年试点后,经一年努力,全年养蚕668张,亩产茧提高到60.5公斤,亩产值提高到628.2元,张产茧提高到38公斤。我们在试点工作时认为,沟西村干部素质较好,群众有栽桑养蚕积极性,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3.
<正> 王道娃是洋县七氏公社七氏大队蚕桑技术员。今年春天他养了十张原种蚕,收茧528斤,收入1574元,周围群众都说:“王道娃今年借养蚕发了财”。七氏大队是1981年冬才发展蚕桑生产的新蚕区,1982年秋大队试养秋蚕24张,其中王道娃养的一张,收茧86斤,收入156元,尝到了栽桑养蚕的甜头,激发了靠养蚕致富的积极性;当年冬天就栽桑1350株,今年春天王道娃承包了生产队的十亩密植丰产桑园,并与汉中地区蚕种场签订了喂养10张原蚕的合同。在地区蚕种场和县蚕技站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从收蚁到上簇采茧整个养蚕过程中,他们全家六口人经过三十多天的辛勤  相似文献   

14.
<正> 地处黄土高原的革命老区清涧县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50年代县上还建成了一座小型缫丝厂,数十年来一直是我省蚕桑基地县之一。1991年9月26日,县委、县政府又一次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明确指出,到1995年末,全县栽桑株数将达到1200万株,养蚕1万张、产茧  相似文献   

15.
<正> 永川市来苏镇长坡村8社社员盈德茂是全市有名的蚕桑专业户,曾当选重庆市劳动模范和人大代表。他全家4人,现有投产桑8000余株,其中小桑园3.5庙,良桑率达100%。他积极运用新技术,精心管桑,精心养蚕,收入年年增加。1993年他家养蚕 20张,产茧 730公斤,收入 7515元,比 1992年发种增加 3.1张,产茧增加 105  相似文献   

16.
<正> 栽桑养蚕是我县的一项传统性副业生产。建国后,我县蚕桑生产有很大发展。1958年全县产蚕茧20020公斤。1985年全县桑园面积曾达16734亩,1984年养蚕703张,产茧24680公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栽桑养蚕已成为我县群众的扎根副  相似文献   

17.
广丰县下坊公社三官殿大队蚕桑场,1980年建场,当年冬天就连片栽桑六万株,折合面积77亩。1981年兴建平房蚕室一栋,380平方米,现在又正在兴建一幢1140平方米的三层楼蚕室。栽桑第一年的中、晚秋采叶养蚕29张,产茧2366.5斤,茧款收入4116.82元,亩桑蚕茧产值达53.44元;栽桑第二年,全年春、夏、秋五次养蚕,饲养蚕种122张,产茧10252.5斤,平均亩桑产茧133.5斤,亩桑产值213.6元(平均茧价1.6元计),属全区首位,是我区蚕桑生产高产典型。三官殿大队蚕桑场在不到两年的短暂时  相似文献   

18.
<正> 兴文县九丝城镇龙泉村坪丰组的姜芳琼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近几年来,她和丈夫一起积极投身于蚕桑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8年以前,她家栽有2亩桑园,年养蚕收入3000余元,成为龙泉村首屈一指的养蚕大户,1999年荣获宜宾市“双学双赛”活动“种植女能手”称号。2000年他又新建一步成园小桑园4亩,2001年采用地膜覆盖速生丰产技术放水田建成小桑园3.5亩,同时加强原有桑的管护,全年共养蚕4张,产茧200公斤,茧款收入2200元,共  相似文献   

19.
<正> 家住川中丘陵射洪县柳树镇白石村四社的王永锡,全家8人,4个劳力,承包耕地6亩。农村实行生产承包制以来,他坚持“粮食领先发展蚕桑,多种经营,勤劳致富”的方向,积极栽桑养蚕。经过6年艰苦奋斗,栽桑5000多株,其中“四边桑”1100株,家庭“小  相似文献   

20.
袁里涛 《四川蚕业》2003,31(3):49-50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 ,栽桑养蚕已成为余世斌全家的致富门路。在各级政府、丝绸公司的大力支持下 ,他在养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 0 0 0年蚕桑收入 1 3万余元 ,2 0 0 1年 1 6万余元 ,2 0 0 2年养蚕 3 4 5张 ,产茧 1 3 75公斤 ,单产3 9 9公斤 ,茧款收入 1 2 3 75元 ;共育小蚕1 4 7张 ,共育收入 2 0 58元 ,总收入 1 4 43 3元。连续 3年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 ,2 0 0 3年被评为宜宾市优秀乡土人才并予表彰 ,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是大力栽桑打牢桑树基础。要想多养蚕 ,必须先发展桑树。余世斌从 1 994年开始大力栽桑 ,1 99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